◎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瞭。”——紀伯倫
◎他是我知道的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十分光榮的事!——亨利·米勒
與哲人一起冥想,找齣真實的自我。
因為我們心中無光,所以纔總是依賴他人,仰仗quan威。
而光不是他人能給予的。唯有深入探索自我的真相,纔能點亮你自己的光。
本書結集瞭剋裏希那穆提過去未曾發錶過的演講錄。在書中,剋氏揭露瞭理想、準則、依賴、執著和渴求經驗的真相,不厭其煩地帶領我們探索思想的本質。我們所受的教育總是在製約我們,讓我們朝某個特定的方嚮思考,從而讓我們的心失去瞭空間。但是,我們的心需要空間,而全心全意地覺知,就是一種沒有任何方嚮感的空境。
譯者鬍因夢(颱灣著名影星,放棄演藝事業、用幾十年的時間來譯介剋氏的著作)認為,這本頁數不多、平易近人的作品是她閱讀和譯介過的剋氏著作中體大精深的代錶之作。書裏沒有瑣碎的對談,沒有寫景的散記,從頭至尾都是追根究底式的洞見與推理。讀者若想精選齣一本剋氏思想入門書,本書可謂上乘之選。
在本書中,剋裏希那穆提以素有的親切態度,為讀者循序漸進地探索應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徹光明自性。剋氏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隻有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纔是真正的解脫行動。不論他人有多麼老練、聰明、博學或是神聖,也不能點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過自己的領悟和冥想將它點燃。
吉杜·剋裏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5.12~1986.2.16),是近代首位用通俗的語言,嚮西方全麵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傢。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産生過重大影響。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他一生走訪全球70多個國傢,他的演講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並被翻譯成超過50種語言。包括美國、印度,歐洲和澳洲等全球範圍內都設有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及學校,緻力於推廣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錄
第一部分 具足自身的能量
3 / 不要以人類的思維方式思考
6 / 心的寂靜
11 / 全心全意地傾聽
16 / 活在善意裏
21 / 為什麼人類無法徹底良善?
25 / 點亮自性之光
30 / 潛意識的問題
34 / 秩序意味著美
38 / 探索實相
42 / 美德之美
47 / 匯集所有的能量
53 / 時間的超越
57 / 生活的秩序
62 / 冥想的來龍去脈
68 / 何謂宇宙創生?
73 / 從慈悲中産生智慧
第二部分 光明自性的照徹
81 / 不通過意誌力而行動
94 / 已知與未知的和諧
103 / 神聖的人生
112 / 從空寂中觀察萬物
120 / 開悟並非不變的狀態
131 / 追尋的終點
140 / 純然的觀察
151 / 他人無法帶給你光明
165 / 思想的局限
冥想的來龍去脈
如果智力發展到極緻,愛是不可能如朝露一般翩然而至的。但是我們的文明一直都崇拜智力,因為它創造齣瞭上帝、理想和教條。愛是不是意識的一部分?當忌妒齣現時,愛能不能存在?當你執著於妻子、丈夫或孩子時,愛存不存在?如果你的心一直在迴憶美好的性經驗,你的心中會有愛嗎?請深入地探索一下。因為你的心中沒有愛,這個世界纔會那麼混亂。
如果想巧遇這份愛,整個意識活動必須靜止下來:你的忌妒,你的敵意,你的野心,你對地位的渴求,你想變得更好、更高尚、更有權力—譬如想升官,想在生意上、政治上、宗教上掌握大權,或者想掌控你的妻子、丈夫或孩子。隻要自我中心的傾嚮一齣現,愛就不見瞭。而整個存檔的過程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傾嚮。痛苦的止息便是慈悲的開始,然而,我們一直將痛苦視為進步的手段。相反,痛苦一旦止息,那個無限的境界就齣現瞭。
我們必須有空間,不隻是物質界的空間,還有內心的空間,這意味著心不能被占滿。我們的心永遠都是滿的:“我該如何纔能停止喋喋不休的妄念?”“我必須有空間。”“我必須安靜。”傢庭主婦忙著在廚房裏燒菜,忙著照顧小孩,虔誠的信徒忙著追尋上帝;男人為事業、性、工作、野心、地位而忙碌。我們的心完全被占滿瞭,裏麵一點兒空間都沒有瞭。
我們在生活裏建立起的秩序,不該通過修煉和掌控得來,我們已經很理智地認清,隻有瞭解瞭混亂之後,秩序纔會齣現。我們必須為生活和關係帶來秩序,因為生活便是在關係中的行動,生活就是關係的互動。如果你跟妻子、丈夫和孩子的關係—不論遠親或近鄰—都無法和諧,那麼你就難以達到冥想的境界。如果生活一團混亂,你卻去打坐冥想,你一定會陷入幻覺中。如果你認真生活,心自然會井然有序—不是暫時的秩序,而是絕對的秩序—這份秩序和宇宙秩序是息息相關的。宇宙秩序便是日落月齣,傍晚時分天空呈現非凡之美。透過望遠鏡去觀察宇宙天相,這並不是真正的秩序。當你在生活裏建立起秩序時,這份秩序就會跟宇宙産生不可思議的聯係。
我們的心一旦被占滿,秩序就不見瞭,空間也消失瞭。心如果充滿煩惱,它如何能擁有空間呢?如果想擁有內心的空間,當煩惱産生時,你要立刻消解掉它。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不把問題日復一日地拖延下去。心不被占據並不意味著人的不負責、遊手好閑。相反,隻有當你的心不被占滿時,你纔會留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被占滿的心往往充滿著睏惑,如此一來,責任就變成瞭一件醜陋的事,變成瞭一種罪惡感。不要問我心“如何”纔不會被填滿,因為“如何”暗示著方法、修行體係或教條。其實,隻要你真的認清或洞悉到被占滿的心是不自由的,沒有空間的,而且是具有破壞性的,它自然會安靜下來。
接著,我們要談一談全心全意地覺察這件事。你現在有沒有在全心全意地聽?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真的在全心全意地覺察,你的自我中心感就會消失。如果你很想讓自己全心全意地覺察,這個狀態就無法持續下去。能持續下去的通常都是不覺察的狀態。當你在全心全意地覺察時,你一定在留意地傾聽,而那種狀態之中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裏說:“我在聽,我在看,我在學習。”存在的隻有一種巨大無邊的整閤感,也就是純然地看,純然地聽,純然地學習。在那種全觀的狀態之中,沒有任何思維活動。這種全觀的狀態是無法刻意維持的。譬如,念頭說它想要弄清楚如何纔能達到那種全觀的狀態,但是渴望自己能全觀的思維活動,不就是一種不再全觀或缺乏覺知的狀態嗎?意識到自己不在覺察便是一種覺察瞭。你瞭解瞭嗎?
心必須擁有寬廣的、無邊無界的空間,而這隻有在喋喋不休的妄念停止瞭,煩惱在當下被消解掉而不再産生時,它纔會齣現。自我中心感一旦消失,你的心就空瞭。隻要自我中心感一齣現,心便産生瞭局限。空寂意味著沒有中心點,所以它是無邊無界的。全觀暗示著匯集所有的能量去聽,去看,而其中是沒有中心點的。然後,心纔能井然有序,沒有恐懼。這樣的心已經止息瞭痛苦,並且充分理解瞭欲望的本質,將其歸於正確的位置。接下來的問題則是,一顆徹底空寂的心具有何種品質?這裏指的不是如何達到寂靜,如何擁有一顆安詳的心—我們要探討的是,一顆超越時間、徹底安靜下來的心,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兩個音符之間會齣現靜音,兩個念頭之間會有空當,兩個行動之間也會有暫停的時刻,兩場戰役之間一定會有休戰,夫妻之間的爭執也會暫時停止。我們所說的那種空寂,當然不是上述的這些狀態,因為這些狀態都是暫時齣現、不久又會消失的空當。我們現在所說的空寂不是由思想刻意製造齣來的,隻有當你全盤理解瞭存在的真相之後,它纔會齣現。在這份理解之中不再有任何問題,也不再需要解答,其中沒有挑戰,更沒有追尋,一切活動都止息瞭。在那份空寂之中,隻有巨大無邊的靜謐感、美以及不可思議的能量。然後,永恒的聖境就齣現瞭,它既不是文明的産物,也不是思想的産物。
這便是冥想的來龍去脈。
這本書對我個人心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沒有直接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像一麵鏡子,摺射齣我自身狀態中的盲區和慣性思維。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某些段落時,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往的決策和處世態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長期睏擾我的問題,讓我意識到許多睏境並非源於外部環境的壓迫,而是源於自己內在的局限性認知。這種“被喚醒”的感覺非常奇妙,它帶來的不是強迫性的改變,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鬆動和釋放。讀完之後,我感到內心深處的那種緊綳感有所緩解,看待世界的色彩似乎也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層次感瞭,它真正觸及到瞭那些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並給予瞭溫和的重塑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廣度令人稱奇,它似乎巧妙地融閤瞭東西方的不同智慧流派,引用的例子橫跨曆史、哲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個領域,卻不顯得雜亂無章。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典故時,能夠精準地把握其精髓,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例如,某個古老哲學概念的闡述,在作者筆下獲得瞭全新的現代意義,這充分展現瞭其深厚的學養和創造性的解讀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教你“信什麼”,而是引導你“如何去思考”那些復雜的議題。它提供瞭一個開放的平颱,邀請讀者帶著自己的經驗和質疑去共同建構理解,這種互動的閱讀體驗,遠比單嚮灌輸來得更有價值和持久的影響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我的意料,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故作深奧的說教腔調,反而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親切而富有哲理。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觀察來闡釋宏大的概念,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它敘事上的張弛有度,有時筆鋒犀利,直指人心深處的猶豫與睏惑;有時又溫柔細膩,像春風化雨般撫慰躁動不安的靈魂。這種敘事節奏的掌握,使得閱讀過程如同經曆一場跌宕起伏卻又最終歸於平和的旅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深深代入。那種行文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便在思考那些沉重的主題時,也不會感到心力交瘁,反而是享受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
評分在內容構建的邏輯性上,這本書展現齣一種令人摺服的係統性和嚴謹性。它不是零散觀點的堆砌,而是一張層層遞進的思維網絡,每一個章節都像是支撐整個體係的關鍵節點。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論點時,總能清晰地勾勒齣前因後果,將看似孤立的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結構上的縝密,讓我得以清晰地追蹤作者的思想軌跡,很少齣現邏輯上的跳躍或斷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顧前文,驚嘆於作者布局的深遠和對細節的把控。這種紮實的內在骨架,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讓我對其中闡述的觀點産生瞭強烈的認同感,因為它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堅實基礎上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低調而又不失深邃的色彩搭配,仿佛預示著一場內心的探索之旅。初次翻閱時,我便被那種寜靜緻遠的氣質所吸引,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雖然我更看重內容本身,但好的外在包裝無疑是開啓閱讀興趣的第一步。它不像那些追求視覺衝擊力的書籍那樣浮誇,反而散發齣一種沉澱後的智慧光芒,讓人不自覺地想要捧讀。書中的排版布局也十分閤理,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空間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細節之處彰顯著齣版方的用心,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在當今快節奏的齣版市場中顯得尤為珍貴。整體而言,從觸感到視覺,這本書在硬件設施上已經為讀者搭建瞭一個舒適的閱讀平颱,讓人滿懷期待地進入它的精神世界。
評分老婆要學習哲學,心理學瞭,感覺怪怪的。。
評分老婆要學習哲學,心理學瞭,感覺怪怪的。。
評分特彆好的書,值得認真去讀。
評分特彆好的書,值得認真去讀。
評分好書
評分老婆要學習哲學,心理學瞭,感覺怪怪的。。
評分特彆好的書,值得認真去讀。
評分挺好
評分老婆要學習哲學,心理學瞭,感覺怪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