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历史短暂而又广阔无边,西方理论丰富多采而又晦涩难解。本书根据作者所理解的文化产业基本问题为结构原则,首先阐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来龙去脉,最后评论诸理论的思维风格。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二、三两部分,在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以20世纪“理论”为中心,连接古今思想,跨越学科分界,把浩瀚精深而又分散无序的各种有关文化产业的评论、阐释、研究和批判综合为劳动方式、产品、意义、传播、消费、政府管理、全球竞争七个“基本论域”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欲望、文化六种“话语样式”,广泛清理,精心勾连,明其脉落,殚其系统,描写西方文化转型,叙述当代理论交锋。材料丰瞻,叙述清晰,评论公允,观点鲜明。三卷书册,一气呵成,重建西方文化的批判论据和解释逻辑;百余万言,用心写就,再现智性文本的思想魅力和言外之意。
本书是掌握西方文化理论的入门书,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工具书。
单世联,江苏扬州人,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校特聘教授,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蒙纳士大学“全球文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以来,以相关专题研究为基础,长期从事文化理论、文化思想史与文化产业研究,读写范围涉及《红楼梦》、《戏剧艺术》、《中西美学》、《革命文化》、《中国现代思想史》、《纳粹大屠杀》等。出版著、译20余种,发表文章4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二作者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略》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二等奖(1998);独立完成的《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二等奖(2013);独立完成的《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哲学二等奖(2016)。近期著作有:
1、《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上、中、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2、《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4、《文化不是任性——价值观、多样性与中国经验》,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5、《论文化观念与文化和生产》,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6、《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总 目 录
绪论 文化、 文化产业与 “文化产业理论” ………………………… 1
一 “文化” 的用法及其产业化 …………………………………… 3
二 “文化产业” 观念的演变……………………………………… 20
三 文化理论三义与文化产业理论八种 ………………………… 39
四 本书的内容、 结构与写法 …………………………………… 67
第一部分 历史脉落
第一章 西方理性化与文化工业 …………………………………… 85
一 作为西方特性的 “理性化” ………………………………… 86
二 理性化即文化“祛魅” ……………………………………… 107
三 “祛魅” 与 “灵韵” 的式微 ………………………………… 127
四 “后灵韵” 艺术的 “震惊” 与适应 ………………………… 150
第二章 “文化工业” 的概念化与问题化 ………………………… 165
一 启蒙与神话的辩证 …………………………………………… 166
二 “文化工业” 的辩证 ………………………………………… 193
三 文化与工业的辩证 …………………………………………… 221
四 “文化工业批判” 的辩证 …………………………………… 234
第三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 254
一 “后工业” 与 “非组织化资本主义” ……………………… 255
二 消费主义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 276
三 文化商品化为 “文化经济” ………………………………… 303
四 “后浪漫主义文化” 的类型化 ……………………………… 334
第二部分 基本论域
第四章 文化产业的劳动方式 ……………………………………… 357
一 从 “劳动文化” 看 “文化劳动” ………………………… 359
二 “创意劳动” ………………………………………………… 383
三 “非物质劳动” ……………………………………………… 404
四 “后资本主义” 还是 “新资本主义” ……………………… 427
第五章 文化劳动的产品形态 ……………………………………… 439
一 “语言革命” 之后 …………………………………………… 440
二 “符号” 的衍义 ……………………………………………… 457
三 “文本” 的错综 ……………………………………………… 478
四 “景观” 的展现 ……………………………………………… 508
五 “拟象” 的真假 ……………………………………………… 524
第六章 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 ……………………………………… 546
一 “大众文化”: 从被排斥到被阐释…………………………… 547
二 “葛兰西转向”: 反本质主义的意义论……………………… 568
三 “福柯效应”: 权力与表征的互动…………………………… 587
四 “接合论”: 在使用中生产意义……………………………… 604
第七章 文化传播的媒介探究 ……………………………………… 627
一 媒介即讯息 …………………………………………………… 630
二 媒介即模式 …………………………………………………… 648
三 媒介即揣测 …………………………………………………… 667
四 媒介在进化 …………………………………………………… 689
第八章 文化消费的分析模式 ……………………………………… 711
一 消费即体验: 享乐、 新奇与计算 …………………………… 712
二 消费即受控: 未予澄清的 “真实需要” …………………… 735
三 消费即区分: 符号论与阶级论 ……………………………… 755
四 消费即使用: 解码的策略 …………………………………… 779
第九章 争议中的政府管理权限 …………………………………… 804
一 文化审查是否必要? ………………………………………… 805
二 艺术补贴是否合理? ………………………………………… 835
三 抛弃版权是否可行? ………………………………………… 865
第十章 演变中的全球竞争叙事 …………………………………… 884
一 以 “全球化” 替换 “文化帝国主义” …………………… 885
二 以 “多样论” 重述 “例外论” …………………………… 908
三 以 “转型论” 取代 “趋同/差异论” ……………………… 929
四 以 “多元认同” 缓解 “文明冲突” ……………………… _________943
第三部分 话语样式
第十一章 文化产业的技术解释 …………………………………… 965
一 “机器体系” 压力下的文化反应 …………………………… 967
二 机械复制技术作为文化生产技术 …………………………… 982
三 “超可复制性” 与 “文化超工业化” …………………… 1004
四 杜尚、 数字化与文化 “无产阶级化” …………………… 1031
五 不确定的未来 ……………………………………………… 1046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 ………………………………… 1068
一 经济与文化: “决定论” 的展开…………………………… 1069
二 文化与经济: “脱嵌论” 与 “矛盾论” ………………… 1093
三 文化资本/场域与经济资本/场域: 差异与转化 ………… 1108
四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关而不相属 …………………… 1129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的政治能力 ………………………………… 1152
一 “文化独立” 与 “文化—国家” 的构思 ………………… 1154
二 “政治终结” 还是政治转型? ……………………………… 1175
三 “文化政治” 的两副面孔…………………………………… 1191
四 “软实力” 的文化资源……………………………………… 1210
第十四章 文化产业的社会分析 ………………………………… 1233
一 “大众社会” 论述中的 “大众文化” …………………… 1234
二 “公共领域” 转型中的文化工业…………………………… 1261
三 “后现代” 的文化产业……………………………………… 1286
第十五章 文化产业的欲望机制 ………………………………… 1310
一 资本主义与欲望分配 ……………………………………… 1311
二 文明压抑与文艺释放 ……………………………………… 1336
三 欲望在符号之外 …………………………………………… 1357
四 欲望的生产与被生产 ……………………………………… 1375
第十六章 文化产业的文化效果 (上) ………………………… 1397
一 艺术作为 “文化” ………………………………………… 1397
二 “先锋” 作为商品…………………………………………… 1422
三 艺术家作为 “创意阶层” ………………………………… 1448
第十七章 文化产业的文化效果 (下) ………………………… 1464
一 “图像转向” 后的视觉文化………………………………… 1465
二 “身体” 的再现与再造……………………………………… 1488
三 “空间生产” 与 “地方” 重建 …………………………… 1516
四 文化物质化与 “物质文化” ……………………………… 1542
第四部分 思维风格
第十八章 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科 ………………………………… 1579
一 经济学, 还是 “文化研究” ……………………………… 1580
二 “政治”, 还是学术 ………………………………………… 1603
三 “后学科”, 还是跨学科 …………………………………… 1622
第十九章 文化产业批判的根据 ………………………………… 1640
一 作为 “肯定的文化” ……………………………………… 1641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上) ……………………………… 1662
三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下) ……………………………… 1684
四 作为权力的文化 …………………………………………… 1723
第二十章 文化产业理论的反思 ………………………………… 1762
一 为什么要批判文化产业 …………………………………… 1763
二 为什么要批判市场/资本主义 ……………………………… 1787
三 批判解释与被批判激活的解释 …………………………… 1813
结语 展望一种文化伦理 ………………………………………… 1839
一 文化价值及其效益冲突 …………………………………… 1841
二 以自由求价值 ……………………………………………… 1861
三 “非人” 的挑战……………………………………………… 1895
四 中国文化伦理要件 ………………………………………… 1913
主要参考书目 ……………………………………………………… 1929
后 记 ……………………………………………………………… 1934
这本《文化大转型》读起来,真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游,但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观光,更像是一次深入密林、探索未知文明遗址的探险。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形成脉络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执着,从早期的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大众文化,到信息技术如何进一步重塑我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每一个环节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反复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文化商品化”这一核心议题的解构,那种将艺术和精神价值剥离,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产品的过程,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引用了大量看似不相关的哲学思辨和经济学理论,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既庞大又复杂,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知识的巨型阶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每当爬高一点,眼前的景象就变得更加开阔,也更令人警醒。这绝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景观折射出无数复杂的、甚至有些刺眼的光束,强迫你重新思考“文化”二字的真正重量。
评分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近乎学术宣言般的论断力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行业观察报告,而是一部试图构建完整理论框架的力作。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是力图挖掘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性力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概念和模型所吸引,它们如同精密的仪器,试图捕捉和量化那些原本被认为无法捕捉的文化动态。当然,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某些段落的句式极其冗长,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作者精心编织的思辨迷宫中。但一旦跟上了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仿佛作者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运作“后台”的门,让你得以窥见那些驱动潮流、定义品味的幕后逻辑。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啃食硬核理论的读者,它所提供的精神回馈,是立竿见影的知识武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特,它更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一场冗长但至关重要的“诊断”。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几乎是冷酷的客观性,这使得书中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似乎不受任何单一立场的情感左右。我感觉自己被拉入了一个关于“文化价值”的宏大辩论之中,其中包含了对技术乌托邦的怀疑,对市场效率的审视,以及对艺术自主性的艰难捍卫。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而是试图描摹在这一“大转型”背景下,个体可能存在的生存路径或抵抗策略,尽管这些路径看起来充满荆棘,却为读者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但它所给予的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种近乎悲观的批判色彩。它不是简单地赞美或批评文化产业的效率,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型对人类主体性和创造力带来的根本性侵蚀。书里对“标准流程化生产”如何消磨掉个体体验的描写,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千篇一律的娱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尖锐,像一把外科手术刀,精准地切开现代社会的文化肌理,揭示出其中潜藏的异化和工具理性至上的危险倾向。这种批判是系统性的,它拒绝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在复杂的技术、经济和审美交汇点上找到文化衰落的症结。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街边广告、热门电影的眼光都变了,多了一层审视和怀疑。它不是提供安慰的读物,而是提供警醒的文本,促使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质疑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具个性,充满了强烈的理论家气质。它不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纲领,对概念的界定一丝不苟,对历史的梳理严谨细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纵深感,他总能将当下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启蒙运动的余晖或是启蒙运动的反思之中,使得整部著作的立意非常高远。虽然中间穿插的晦涩术语有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但这种对精准表达的追求,最终还是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回报。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将意识形态、技术变革和市场逻辑熔为一炉的分析框架,为理解当代复杂的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透镜。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沉浸式的、需要反复咀嚼和反思的阅读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