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曆史短暫而又廣闊無邊,西方理論豐富多采而又晦澀難解。本書根據作者所理解的文化産業基本問題為結構原則,首先闡明西方文化産業理論的來龍去脈,最後評論諸理論的思維風格。作為全書主體的第二、三兩部分,在文化“大轉型”的背景下,以20世紀“理論”為中心,連接古今思想,跨越學科分界,把浩瀚精深而又分散無序的各種有關文化産業的評論、闡釋、研究和批判綜閤為勞動方式、産品、意義、傳播、消費、政府管理、全球競爭七個“基本論域”和技術、經濟、政治、社會、欲望、文化六種“話語樣式”,廣泛清理,精心勾連,明其脈落,殫其係統,描寫西方文化轉型,敘述當代理論交鋒。材料豐瞻,敘述清晰,評論公允,觀點鮮明。三捲書冊,一氣嗬成,重建西方文化的批判論據和解釋邏輯;百餘萬言,用心寫就,再現智性文本的思想魅力和言外之意。
本書是掌握西方文化理論的入門書,分析中國文化産業的工具書。
單世聯,江蘇揚州人,上海交通大學二級教授,校特聘教授,文化産業與管理係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濛納士大學“全球文化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以來,以相關專題研究為基礎,長期從事文化理論、文化思想史與文化産業研究,讀寫範圍涉及《紅樓夢》、《戲劇藝術》、《中西美學》、《革命文化》、《中國現代思想史》、《納粹大屠殺》等。齣版著、譯20餘種,發錶文章400多篇。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加強對外話語體係建設研究”等多項課題。作為第二作者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略》獲國傢教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哲學二等奬(1998);獨立完成的《中國現代性與德意誌文化》獲教育部“第六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哲學二等奬(2013);獨立完成的《黑暗時刻:希特勒、大屠殺與納粹文化》獲“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哲學二等奬(2016)。近期著作有:
1、《文化大轉型:批判與解釋——西方文化産業理論研究》(上、中、下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7年版。
2、《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3、《黑暗時刻:希特勒、大屠殺與納粹文化》(上、下捲),廣東人民齣版社2015年8月版。
4、《文化不是任性——價值觀、多樣性與中國經驗》,新星齣版社2015年版。
5、《論文化觀念與文化和生産》,新星齣版社2014年版。
6、《中國現代性與德意誌文化》(上、中、下捲),上海人民齣版社2010年12月版。
總 目 錄
緒論 文化、 文化産業與 “文化産業理論” ………………………… 1
一 “文化” 的用法及其産業化 …………………………………… 3
二 “文化産業” 觀念的演變……………………………………… 20
三 文化理論三義與文化産業理論八種 ………………………… 39
四 本書的內容、 結構與寫法 …………………………………… 67
第一部分 曆史脈落
第一章 西方理性化與文化工業 …………………………………… 85
一 作為西方特性的 “理性化” ………………………………… 86
二 理性化即文化“祛魅” ……………………………………… 107
三 “祛魅” 與 “靈韻” 的式微 ………………………………… 127
四 “後靈韻” 藝術的 “震驚” 與適應 ………………………… 150
第二章 “文化工業” 的概念化與問題化 ………………………… 165
一 啓濛與神話的辯證 …………………………………………… 166
二 “文化工業” 的辯證 ………………………………………… 193
三 文化與工業的辯證 …………………………………………… 221
四 “文化工業批判” 的辯證 …………………………………… 234
第三章 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産業 …………………………………… 254
一 “後工業” 與 “非組織化資本主義” ……………………… 255
二 消費主義加“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 276
三 文化商品化為 “文化經濟” ………………………………… 303
四 “後浪漫主義文化” 的類型化 ……………………………… 334
第二部分 基本論域
第四章 文化産業的勞動方式 ……………………………………… 357
一 從 “勞動文化” 看 “文化勞動” ………………………… 359
二 “創意勞動” ………………………………………………… 383
三 “非物質勞動” ……………………………………………… 404
四 “後資本主義” 還是 “新資本主義” ……………………… 427
第五章 文化勞動的産品形態 ……………………………………… 439
一 “語言革命” 之後 …………………………………………… 440
二 “符號” 的衍義 ……………………………………………… 457
三 “文本” 的錯綜 ……………………………………………… 478
四 “景觀” 的展現 ……………………………………………… 508
五 “擬象” 的真假 ……………………………………………… 524
第六章 文化産品的意義構成 ……………………………………… 546
一 “大眾文化”: 從被排斥到被闡釋…………………………… 547
二 “葛蘭西轉嚮”: 反本質主義的意義論……………………… 568
三 “福柯效應”: 權力與錶徵的互動…………………………… 587
四 “接閤論”: 在使用中生産意義……………………………… 604
第七章 文化傳播的媒介探究 ……………………………………… 627
一 媒介即訊息 …………………………………………………… 630
二 媒介即模式 …………………………………………………… 648
三 媒介即揣測 …………………………………………………… 667
四 媒介在進化 …………………………………………………… 689
第八章 文化消費的分析模式 ……………………………………… 711
一 消費即體驗: 享樂、 新奇與計算 …………………………… 712
二 消費即受控: 未予澄清的 “真實需要” …………………… 735
三 消費即區分: 符號論與階級論 ……………………………… 755
四 消費即使用: 解碼的策略 …………………………………… 779
第九章 爭議中的政府管理權限 …………………………………… 804
一 文化審查是否必要? ………………………………………… 805
二 藝術補貼是否閤理? ………………………………………… 835
三 拋棄版權是否可行? ………………………………………… 865
第十章 演變中的全球競爭敘事 …………………………………… 884
一 以 “全球化” 替換 “文化帝國主義” …………………… 885
二 以 “多樣論” 重述 “例外論” …………………………… 908
三 以 “轉型論” 取代 “趨同/差異論” ……………………… 929
四 以 “多元認同” 緩解 “文明衝突” ……………………… _________943
第三部分 話語樣式
第十一章 文化産業的技術解釋 …………………………………… 965
一 “機器體係” 壓力下的文化反應 …………………………… 967
二 機械復製技術作為文化生産技術 …………………………… 982
三 “超可復製性” 與 “文化超工業化” …………………… 1004
四 杜尚、 數字化與文化 “無産階級化” …………………… 1031
五 不確定的未來 ……………………………………………… 1046
第十二章 文化産業的經濟關係 ………………………………… 1068
一 經濟與文化: “決定論” 的展開…………………………… 1069
二 文化與經濟: “脫嵌論” 與 “矛盾論” ………………… 1093
三 文化資本/場域與經濟資本/場域: 差異與轉化 ………… 1108
四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相關而不相屬 …………………… 1129
第十三章 文化産業的政治能力 ………………………………… 1152
一 “文化獨立” 與 “文化—國傢” 的構思 ………………… 1154
二 “政治終結” 還是政治轉型? ……………………………… 1175
三 “文化政治” 的兩副麵孔…………………………………… 1191
四 “軟實力” 的文化資源……………………………………… 1210
第十四章 文化産業的社會分析 ………………………………… 1233
一 “大眾社會” 論述中的 “大眾文化” …………………… 1234
二 “公共領域” 轉型中的文化工業…………………………… 1261
三 “後現代” 的文化産業……………………………………… 1286
第十五章 文化産業的欲望機製 ………………………………… 1310
一 資本主義與欲望分配 ……………………………………… 1311
二 文明壓抑與文藝釋放 ……………………………………… 1336
三 欲望在符號之外 …………………………………………… 1357
四 欲望的生産與被生産 ……………………………………… 1375
第十六章 文化産業的文化效果 (上) ………………………… 1397
一 藝術作為 “文化” ………………………………………… 1397
二 “先鋒” 作為商品…………………………………………… 1422
三 藝術傢作為 “創意階層” ………………………………… 1448
第十七章 文化産業的文化效果 (下) ………………………… 1464
一 “圖像轉嚮” 後的視覺文化………………………………… 1465
二 “身體” 的再現與再造……………………………………… 1488
三 “空間生産” 與 “地方” 重建 …………………………… 1516
四 文化物質化與 “物質文化” ……………………………… 1542
第四部分 思維風格
第十八章 文化産業研究的學科 ………………………………… 1579
一 經濟學, 還是 “文化研究” ……………………………… 1580
二 “政治”, 還是學術 ………………………………………… 1603
三 “後學科”, 還是跨學科 …………………………………… 1622
第十九章 文化産業批判的根據 ………………………………… 1640
一 作為 “肯定的文化” ……………………………………… 1641
二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 (上) ……………………………… 1662
三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 (下) ……………………………… 1684
四 作為權力的文化 …………………………………………… 1723
第二十章 文化産業理論的反思 ………………………………… 1762
一 為什麼要批判文化産業 …………………………………… 1763
二 為什麼要批判市場/資本主義 ……………………………… 1787
三 批判解釋與被批判激活的解釋 …………………………… 1813
結語 展望一種文化倫理 ………………………………………… 1839
一 文化價值及其效益衝突 …………………………………… 1841
二 以自由求價值 ……………………………………………… 1861
三 “非人” 的挑戰……………………………………………… 1895
四 中國文化倫理要件 ………………………………………… 1913
主要參考書目 ……………………………………………………… 1929
後 記 ……………………………………………………………… 1934
這本《文化大轉型》讀起來,真像是一場思想的漫遊,但並非那種輕鬆愉快的觀光,更像是一次深入密林、探索未知文明遺址的探險。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似乎對西方文化産業的形成脈絡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執著,從早期的工業革命如何催生瞭大眾文化,到信息技術如何進一步重塑我們的審美和消費習慣,每一個環節都像是被放在顯微鏡下反復審視。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文化商品化”這一核心議題的解構,那種將藝術和精神價值剝離,轉化為可量化、可流通的産品的過程,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書中引用瞭大量看似不相關的哲學思辨和經濟學理論,使得整個論述顯得既龐大又復雜,有時候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知識的巨型階梯,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但每當爬高一點,眼前的景象就變得更加開闊,也更令人警醒。這絕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指南書,它更像是一麵棱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景觀摺射齣無數復雜的、甚至有些刺眼的光束,強迫你重新思考“文化”二字的真正重量。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具個性,充滿瞭強烈的理論傢氣質。它不像是一本麵嚮大眾的“文化讀物”,更像是一份嚴肅的學術綱領,對概念的界定一絲不苟,對曆史的梳理嚴謹細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縱深感,他總能將當下的文化現象,追溯到啓濛運動的餘暉或是啓濛運動的反思之中,使得整部著作的立意非常高遠。雖然中間穿插的晦澀術語有時需要停下來查閱,但這種對精準錶達的追求,最終還是帶來瞭極大的思想迴報。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將意識形態、技術變革和市場邏輯熔為一爐的分析框架,為理解當代復雜的文化景觀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透鏡。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閱,而是沉浸式的、需要反復咀嚼和反思的閱讀過程。
評分初讀此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近乎學術宣言般的論斷力度。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浮於錶麵的行業觀察報告,而是一部試圖構建完整理論框架的力作。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麵,而是力圖挖掘隱藏在文化錶象之下的深層結構性力量。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那些精心設計的概念和模型所吸引,它們如同精密的儀器,試圖捕捉和量化那些原本被認為無法捕捉的文化動態。當然,這種深度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某些段落的句式極其冗長,邏輯鏈條環環相扣,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作者精心編織的思辨迷宮中。但一旦跟上瞭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仿佛作者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文化運作“後颱”的門,讓你得以窺見那些驅動潮流、定義品味的幕後邏輯。這本書更適閤那些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去啃食硬核理論的讀者,它所提供的精神迴饋,是立竿見影的知識武裝。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種近乎悲觀的批判色彩。它不是簡單地贊美或批評文化産業的效率,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轉型對人類主體性和創造力帶來的根本性侵蝕。書裏對“標準流程化生産”如何消磨掉個體體驗的描寫,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韆篇一律的娛樂産品,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冷靜和尖銳,像一把外科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現代社會的文化肌理,揭示齣其中潛藏的異化和工具理性至上的危險傾嚮。這種批判是係統性的,它拒絕瞭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試圖在復雜的技術、經濟和審美交匯點上找到文化衰落的癥結。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街邊廣告、熱門電影的眼光都變瞭,多瞭一層審視和懷疑。它不是提供安慰的讀物,而是提供警醒的文本,促使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質疑者。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奇特,它更像是在聆聽一位博學多識的智者,對我們所處的時代進行一場冗長但至關重要的“診斷”。作者的語氣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幾乎是冷酷的客觀性,這使得書中的結論更具說服力,因為它似乎不受任何單一立場的情感左右。我感覺自己被拉入瞭一個關於“文化價值”的宏大辯論之中,其中包含瞭對技術烏托邦的懷疑,對市場效率的審視,以及對藝術自主性的艱難捍衛。最精彩的部分在於,作者沒有停留在批判,而是試圖描摹在這一“大轉型”背景下,個體可能存在的生存路徑或抵抗策略,盡管這些路徑看起來充滿荊棘,卻為讀者指明瞭思考的方嚮。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書,但它所給予的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