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神经心理评估(第2版)》在第1版介绍目前国外常用、临床医师急需了解的30多种神经心理测验的基础上,扩充了近一倍的测验,力求反映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的临床神经心理测验的新进展,内容包括测验的来源、版本演变、操作步骤、信度、效度、正常值、机制研究进展、临床意义和使用注意事项。掌握这些测验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估、康复措施制定,对于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也有重要意义。
《神经心理评估(第2版)》内容详细、新颖、实用,适合神经科、精神科、老年科、心理科的临床医师、研究人员与护理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认知障碍研究的研究生、对脑科学与行为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认知的大脑定位和神经心理障碍
第一节 运用的相关脑区和失用症
第二节 物体识别与失认症
第三节 注意的相关脑区与偏侧忽视
第四节 语言和语言障碍
第五节 记忆的相关脑区和遗忘症
第六节 执行功能的相关脑区
第二章 神经心理测验总论
第一节 记忆门诊要掌握的神经心理测验
第二节 应用神经心理测验判断认知损害
第三节 轻度认知损害的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
第三章 认知筛查量表
第一节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
第二节 智能筛查测验(CASI)
第三节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第四节 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S)
第五节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
第六节 非语言智力测验(TONI)
第四章 记忆的评估
第一节 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RAVLT)
第二节 加利福尼亚词语学习测验(CVLT)
第三节 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
第四节 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
第五节 选择提醒测验(SRT)
第六节 逻辑记忆测验(LMT)
第七节 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
第八节 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VRT)
第五章 语言的评估
第一节 词语流畅性测验(VFT)
第二节 波士顿命名测验(BNT)
第三节 名人面孔命名测验(FFT)
第四节 动作命名测验(ANT)
第五节 爱丁堡功能性交流能力检查法(EFCP)
第六章 注意的评估
第一节 数字广度测验(DST)
第二节 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
第三节 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
第七章 视觉空间能力的评估
第一节 画钟测验(CDT)
第二节 复杂图形测验(CFT)
第三节 线方向判断测验(JLO)
第四节 视觉物体与空间感知测验(VOSP)
第八章 执行功能的评估
第一节 连线测验(TMT)
第二节 Stroop色词测验(SCWT)
第三节 执行缺陷综合征行为测验(BADS)
第四节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第五节 范畴测验(CT)
第六节 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测验(CST)
第九章 社会认知的评估
第一节 眼区阅读测验(RMET)
第二节 失言认知测验(FPT)
第三节 爱荷华博弈任务(IGT)
第十章 行为症状量表
第一节 神经精神量表(NPI)
第二节 曼彻斯特和牛津大学痴呆病理心理学评定量表(MOUSEPAD)
第三节 额叶损害行为改变评估量表(DEX、FBI)
第十一章 综合性评估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
第二节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第三节 Mattis痴呆评定量表(DRS)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神经心理测验
第五节 严重损害量表(SIB)
第十二章 自评量表
第一节 常用情绪自评量表
第二节 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
第三节 多因素记忆问卷(MMQ)
第四节 痴呆知情者问卷(AD8、OLD、AQ)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能力与照料者负担量表
第一节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第二节 照料者负担量表
第三节 照料者自我效能问卷(SEQ)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结果评价量表(ROSA)
第五节 日常认知量表(ECog)
第六节 功能活动问卷(FAQ)
第十四章 其他神经科量表
第一节 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严重度评估量表
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自评量表(SSS)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神经心理评估》第一版于2013年1月出版,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在业界颇受欢迎,常常有师长、同道、朋友反映本书内容新颖实用,为从事老年脑科学诊疗实践与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入门读物。但也有不少认真的读者反映,本书还不够系统全面,有些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测验或量表还没有收入书中。于是,我们再接再厉,扩充内容,修订成新版。
在本版中,我们力求反映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的临床神经心理测验的新进展,如收入了我们引进与翻译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与社会认知评估的3个常用测验,这些测验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效度与正常值尚在验证中。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各种认知领域的不同成分,我们在记忆、注意、空间与执行功能检测中增加了10余个经典测验,大大丰富了对特定认知领域的了解与评估。因为本书主要围绕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评估,所以,在照料者与知情者评估方面增加了4个国际常用的量表。此外,对有关情绪评估与计算机辅助评估的内容也做了扩充。轻度认知损害(MCI)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作为诊断核心的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我们不仅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所致MCI、帕金森病所致MCI、血管性MCI的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也提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成套测验方案,希望这些思考与探索有益于国内同道的工作。在参考文献部分,增加了近3年我们团队发表的SCI论文20余篇的目录。从总数127篇的论文目录中,可以看到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进步,但广度与速度依然逊色。
《探索心智的奥秘:神经心理学前沿研究精粹》 引言 人类心智的运作,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谜题。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思辨,到如今神经科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我们对意识、认知、情感的理解不断演进。然而,尽管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对大脑如何产生思想、记忆、情绪,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在生理层面实现,依然知之甚少。心智的奥秘,如同浩瀚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和揭示。 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神经心理学教科书,也非对某一特定理论进行详尽梳理。相反,它是一系列精选的、触及神经心理学前沿研究的专题文章的集合,旨在为读者呈现当下该领域最激动人心、最具启发性的探索方向。我们精挑细选了那些视角新颖、研究深入、且对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课题,力求通过这些窗口,让读者窥见心智运作的复杂图景,以及我们正在如何逐步破解其密码。 本书的编纂,凝聚了多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分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此书中分享了他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我们相信,通过阅读这些精心撰写的章节,读者将能够跳脱出条条框框的理论框架,直接感受那些正在改变我们对心智理解的鲜活的研究。 第一部分:感知与意识的边界 人类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主观的体验,这是感知研究的核心问题。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感知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及意识的本质。 “看见”的生理学:视觉系统的计算与表征 我们所见的,并非是世界本身的“原貌”,而是大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表征过程构建出的“视觉现实”。本章将聚焦于视觉信息在大脑中的编码方式,从视网膜的光信号转换,到纹状体、枕叶皮层等视觉通路上的层层处理。我们将探讨神经元如何响应特定的视觉特征,如线条、方向、颜色,以及这些基础单元如何被整合,形成对物体、场景的整体认知。研究表明,视觉系统并非被动接收信号,而是在积极地预测和推断,以优化对环境的理解。我们将介绍最新的计算模型,试图解释大脑如何以惊人的效率完成如此复杂的视觉任务,以及这些模型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更智能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倾听的艺术:听觉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模型 声音,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通道,其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同样充满了奥秘。本章将追溯声音信号从耳蜗到听觉皮层的旅程,深入分析大脑如何对声波进行频率、响度、相位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整合这些信息,以识别语音、音乐以及环境声音。我们还将探讨听觉注意力机制,即大脑如何选择性地聚焦于特定的声音,忽略干扰。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声音的语义加工和情感唤醒的神经基础,将为我们揭示听觉体验的深度。同时,我们将考察听觉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相关的康复策略。 触觉的语言:身体感知与本体感觉的整合 触觉,是我们与物理世界最直接的联系。本章将超越简单的触觉感受,深入探讨身体感知(somatosensation)和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神经基础。我们将研究皮肤感受器如何编码压力、温度、疼痛等信息,以及这些信号如何在大脑中被整合,形成对身体形状、位置和运动的全面感知。本体感觉,即我们对自身肢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内在感知,在大脑中的表征机制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探讨这些感知信息如何与运动控制、空间导航,甚至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关联。此外,关于身体幻觉、疼痛的神经调控等前沿研究也将被一一呈现。 意识的黎明:感知与认知的交汇点 意识,是人类心智最神秘的组成部分。本章将从感知与认知的角度,探讨意识产生的神经关联。我们不再满足于描述意识“是什么”,而是尝试理解“如何”产生。我们将回顾关于“全局工作空间理论”、“信息整合理论”等主流意识理论,并结合神经成像技术的研究证据,分析大脑中哪些区域和网络与意识体验密切相关。本章将特别关注“无意识加工”与“有意识感知”之间的界限,以及某些情况下,信息如何在不引起意识体验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对意识障碍(如昏迷、植物人状态)的神经科学研究,也将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 第二部分:记忆的构建与遗忘的机制 记忆,是人类经验的载体,是学习和适应的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索记忆的形成、巩固、提取,以及遗忘的生理机制。 瞬间的永恒: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 我们如何能够记住电话号码,并将其转化为行动?本章将聚焦于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神经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大脑如何暂时储存和操控信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等脑区扮演的关键角色。神经振荡、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网络动力学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探讨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以及与认知控制、问题解决的紧密联系。 岁月的痕迹:长时记忆的编码与巩固 从童年回忆到专业知识,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承载着我们一生宝贵的经验。本章将深入探讨长时记忆的形成过程,包括外显记忆(episodic memory, semantic memory)和内隐记忆(procedural memory)的神经基础。我们将详细介绍海马体在陈述性记忆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作为记忆储存的分子基础。睡眠在记忆巩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外周激素和神经递质对记忆形成的影响,也将是本章的讨论内容。 遗忘的艺术:为什么我们会忘记? 遗忘,并非记忆的失败,而是大脑优化和信息管理的必然过程。本章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遗忘的多种机制。我们将介绍衰退理论(decay theory)、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以及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的神经基础。研究表明,遗忘并非总是被动的,大脑可能主动地压抑或抹除不重要的信息,以提高对重要信息的检索效率。我们将探讨与遗忘相关的脑区活动,以及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中异常的遗忘现象。 重塑过去:记忆的提取与修改 记忆的提取并非简单的“重播”,而是一个重构的过程。本章将深入研究记忆提取的神经动力学,以及记忆在提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修改。我们将探讨大脑如何根据当前情境和需求,激活并整合相关的记忆片段。同时,我们还将关注“虚假记忆”现象的神经科学解释,以及记忆的可塑性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证人证词的可靠性,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情感、动机与社会行为的神经调控 人类的情感、动机和复杂的社会行为,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本部分将深入探索这些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情绪的生成与感知:大脑的情感地图 情绪,是人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深入探索情绪的神经基础,从杏仁核、岛叶皮层等关键情绪脑区的功能,到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不同情绪(如恐惧、快乐、愤怒、悲伤)在神经层面的独特性,以及情绪与认知、记忆的相互作用。疼痛感知和情绪的密切关联,以及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也将是本章的重点。 行动的源泉:动机与奖赏系统的神经机制 驱动我们行动的,是内在的动机和对奖赏的追求。本章将深入研究大脑的动机与奖赏系统,特别是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在多巴胺能奖赏回路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预期奖赏”和“实际奖赏”在神经活动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成瘾行为。神经反馈技术和脑机接口在调节动机和奖赏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是本章的讨论内容。 社会的镜子:社会认知与神经通路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深深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章将探讨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包括“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即理解他人意图、信念和情感的能力。我们将分析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在社会学习、共情(empathy)中的作用。社会奖赏和惩罚的神经机制,以及社会排斥对大脑的影响,也将是本章的关注点。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合作、竞争、冲突等社会行为的根源。 决策的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的权衡 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从简单的选择到复杂的权衡。本章将深入研究决策过程的神经科学,特别是涉及前额叶皮层在风险评估、收益计算和冲动控制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等认知偏差的神经基础,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神经成像的决策模型,将为我们揭示决策的内在机制。 结语 《探索心智的奥秘:神经心理学前沿研究精粹》系列,仅仅是打开通往心智浩瀚领域的一扇扇窗。每一章的研究都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们共同勾勒出我们对心智理解的宏伟蓝图。尽管我们已取得显著的进步,但距离完全解开大脑的奥秘,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神经心理学的浓厚兴趣,鼓励更多的探索与思考。无论是对学术研究的深耕,还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我们对心智的理解都将随着每一次新的发现而不断深化。这趟探索心智奥秘的旅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拓展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