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第3版)

伤寒论讲义(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春祥,李赛美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594
版次:2
商品编码:12287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

《伤寒论》是援引外感病以阐述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经典医著,该书蕴藏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严谨而灵活的组方用药法度等,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材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精心指导下,在全国中医院校积极参与下,出版供中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此次修订在延续前两版教材内容和体例基础上,力图回归1985年出版的五版教材的风貌,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版教材在修订时页相应做了部分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内容取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计10篇,398条,113方。《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契机阐述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经典医著,其开创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严谨而灵活的组方用药法度等,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为修正前期教材编写字数太多、内容尚欠精练、学生负担过重的缺陷,特编写本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可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周春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明基医院中医部主任、世界中医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经方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理事,南京自然医学会药浴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负责人、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优秀研究生学位课程负责人。

曾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被确立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自然医学会先进个人,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目前已其中授权8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余人,发表论文百余篇, SCI 5篇。主编“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教材多部。


李赛美,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药量效关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继兴文化研究院中医文化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

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高校附属医院医德先进个人,南粤巾帼十杰,羊城十大杰出女性,白云区美女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教学课题8项。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首届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教材著作24部,副主编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


目录

总论

1

一、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 / 1


二、 《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2


三、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 2


四、 伤寒的涵义 / 3


五、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 3


六、 六经病的传变 / 4


七、 《伤寒论》的治则 / 5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6

概说 / 6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 7


一、 太阳病提纲 / 7


二、 太阳病分类 / 7


三、 太阳病传变 / 9


四、 太阳病愈期 / 10


五、 辨病发阴阳 / 11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 11


一、 太阳中风证 / 11


二、 太阳伤寒证 / 17


三、 表郁轻证 / 22


第三节太阳病兼证 / 25


一、 太阳中风兼证 / 25


二、 太阳伤寒兼证 / 30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 36


一、 变治纲要 / 36



二、 证候分类 / 38


第五节太阳病疑似证 / 78


一、 十枣汤证 / 78


二、 瓜蒂散证 / 79


附: 备考原文 / 80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83

概说 / 83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 84


一、 阳明病提纲 / 84


二、 阳明病分类及传变 / 85


三、 阳明病外候 / 87


四、 阳明病愈期 / 87


五、 阳明病愈后 / 88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 89


一、 阳明病气分证 / 89


二、 阳明病血分证 / 103


第三节阳明病兼证 / 105


一、 阳明病兼表证 / 105


二、 阳明病兼里证 / 105


第四节阳明病疑似证 / 110


附: 备考原文 / 11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12

概说 / 112


第一节少阳病纲要 / 113


一、 少阳病提纲 / 113


二、 少阳病分类及治禁 / 113


三、 少阳病传变 / 114


四、 少阳病愈期 / 115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 115


一、 足少阳胆证 / 115


二、 手少阳三焦证 / 122


第三节少阳病兼证 / 124


一、 柴胡桂枝汤证 / 124



二、 柴胡加芒硝汤证 / 125


三、 大柴胡汤证 / 126


附: 备考原文 / 127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28

概说 / 128


第一节太阴病纲要 / 129


一、 太阴病提纲 / 129


二、 太阴病传变 / 129


三、 太阴病愈期 / 130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 / 130


一、 虚寒证 / 130


二、 气滞络瘀证 / 131


第三节太阴病兼证 / 133


第四节太阴病变证 / 133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5

概说 / 135


第一节少阴病纲要 / 136


一、 少阴病提纲 / 136


二、 少阴病治禁 / 136


三、 少阴病愈期 / 137


四、 少阴病预后 / 137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 139


一、 少阴寒化证 / 139


二、 少阴热化证 / 146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 148


一、 少阴兼表证 / 148


二、 少阴三急下 / 149


第四节少阴病变证 / 150


一、 热移膀胱证 / 150


二、 伤津动血证 / 150


第五节少阴咽痛证 / 151


一、 猪肤汤证 / 151


二、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 151



三、 苦酒汤证 / 152


四、 半夏散及汤证 / 153


第六节少阴病疑似证 / 153


一、 吴茱萸汤证 / 153


二、 四逆散证 / 154


附: 备考原文 / 155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56

概说 / 156


第一节厥阴病纲要 / 157


一、 厥阴病提纲 / 157


二、 厥阴病愈期 / 158


三、 厥阴病预后 / 158


第二节脏腑经络范畴厥阴病 / 160


一、 本证 / 160


二、 疑似证 / 165


第三节阴阳学说范畴厥阴病 / 168


一、 辨厥热胜复证 / 168


二、 辨厥证 / 170


第四节辨呕哕下利证 / 174


一、 辨呕证 / 174


二、 辨哕证 / 175


三、 辨下利证 / 175


附: 备考原文 / 176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77

概说 / 177


第一节霍乱病的证候特征 / 178


第二节霍乱病分类与证治 / 178


一、 五苓散与理中丸证 / 178


二、 四逆汤证 / 180


三、 四逆加人参汤证 / 180


四、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 181


五、 桂枝汤证 / 182


附: 备考原文 / 183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84

概说 / 184


第一节阴阳易病证治 / 184


第二节差后劳复病证治 / 185


一、 枳实栀子豉汤证 / 185


二、 小柴胡汤证 / 186


三、 牡蛎泽泻散证 / 186


四、 理中丸证 / 187


五、 竹叶石膏汤证 / 188


六、 差后微烦证 / 188



附录一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


189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190



附录三条文索引

192



附录四方剂索引

196


前言/序言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创至今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砺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履行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一纲多本,形式多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出版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迄今,肩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院校教材建设和出版的重任,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深厚、内涵丰富、文辞隽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誉为中医教材之经典而蜚声海内外。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参与下,组织出版了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以下简称“精编教材”),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套教材融汇了历版优秀教材之精华,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高度契合国家执业医师考核制度改革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策划、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反复论证,层层把关,使“精编教材”在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凸显了“精炼、创新、适用”的编写初衷,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医药法》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强国、“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需要中医药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作用。面对新时期中医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总体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此,精编教材的编写将继续秉持“为院校提供服务、为行业打造精品”的工作要旨,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要求,全面汲取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启动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和完善将在保持“精编教材”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并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中医药教育规律,深化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操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同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不断深化高等中医药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编教材的编写组织中,努力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教材体系和丰富教材品种,创新、拓展相关课程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诚恳地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和读者在教学实践或使用中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敦促我们不断提高。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12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好能看懂,能初步了解筋伤的常识。

评分

包装还可以,还没有看,不知道内容这么样!

评分

还没详细看,翻了翻基本满意还没详细看,翻了翻基本满意还没详细看,翻了翻基本满意。

评分

很不错,还是要自己学点,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评分

商品给力,性价比高,。配送, 服务优秀,送上楼到门,提出表扬。,

评分

好,正品。老师推荐的。学中医的必备课程。准备好好学习!

评分

值得购买,好好好!

评分

书很好,正好派上用场。马上就开课了。

评分

物流快,节日没耽误!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