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援引外感病以闡述疾病辨證論治規律的經典醫著,該書蘊藏的六經辨證體係、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辨證思維方法及嚴謹而靈活的組方用藥法度等,為後世樹立瞭典範,至今仍為醫傢所重視,成為中醫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
本教材是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在全國高等中醫藥教學管理研究會和專傢指導委員會精心指導下,在全國中醫院校積極參與下,齣版供中醫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此次修訂在延續前兩版教材內容和體例基礎上,力圖迴歸1985年齣版的五版教材的風貌,在此原則指導下,本版教材在修訂時頁相應做瞭部分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十三五”時期及今後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學實踐要求。
本教材以明代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為藍本。內容取自“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至“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共計10篇,398條,113方。《傷寒論》是以外感病為契機闡述疾病辨證論治規律的經典醫著,其開創的六經辨證體係、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辨證思維方法、嚴謹而靈活的組方用藥法度等,都為後世樹立瞭典範,至今仍為醫傢所重視,成為中醫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
為修正前期教材編寫字數太多、內容尚欠精練、學生負擔過重的缺陷,特編寫本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在規定的課時內,通過本教材的學習,牢固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本教材可供中醫學、中西醫結閤專業學生使用。
周春祥,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明基醫院中醫部主任、世界中醫聯閤會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經方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經方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理事,南京自然醫學會藥浴分會主任委員,世界華人消化雜誌編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論學科負責人、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優秀研究生學位課程負責人。
曾獲國傢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奬一項,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奬一項。先後被確立為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乾教師培養對象,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南京自然醫學會先進個人,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奬。
後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3項,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1項,江蘇省學位委員會課題1項,部省級課題7項。申請國傢發明專利9項,目前已其中授權8項。培養碩、博士研究生近百餘人,發錶論文百餘篇, SCI 5篇。主編“十二五”本科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等教材多部。
李賽美,醫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閤作教授,傷寒論教研室主任,臨床醫學院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藥量效關係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甘肅繼興文化研究院中醫文化委員會首席專傢。國傢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術帶頭人,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論)學科帶頭人,國傢精品課程《傷寒論》負責人,“中醫臨床基礎”核心成員,國傢“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導師。
先後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係統巾幗建功標兵, 全國首屆傑齣女中醫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纔,廣東省高校教學名師,廣東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廣東省高校附屬醫院醫德先進個人,南粵巾幗十傑,羊城十大傑齣女性,白雲區美女醫生,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屆教學名師等稱號。
主持國傢“十一五”支撐項目及省部級科研課題8項、教學課題8項。發錶論文190餘篇,主編首屆研究生規劃教材《傷寒論理論與實踐》、“十二五”本科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等教材著作24部,副主編15部;獲國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1項、省部級成果奬9項。
總論
1
一、 《傷寒論》的作者及其成書的時代背景 / 1
二、 《傷寒論》的沿革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 2
三、 《傷寒論》的學術淵源與成就 / 2
四、 傷寒的涵義 / 3
五、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 3
六、 六經病的傳變 / 4
七、 《傷寒論》的治則 / 5
第一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6
概說 / 6
第一節太陽病綱要 / 7
一、 太陽病提綱 / 7
二、 太陽病分類 / 7
三、 太陽病傳變 / 9
四、 太陽病愈期 / 10
五、 辨病發陰陽 / 11
第二節太陽病本證 / 11
一、 太陽中風證 / 11
二、 太陽傷寒證 / 17
三、 錶鬱輕證 / 22
第三節太陽病兼證 / 25
一、 太陽中風兼證 / 25
二、 太陽傷寒兼證 / 30
第四節太陽病變證 / 36
一、 變治綱要 / 36
二、 證候分類 / 38
第五節太陽病疑似證 / 78
一、 十棗湯證 / 78
二、 瓜蒂散證 / 79
附: 備考原文 / 80
第二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83
概說 / 83
第一節陽明病綱要 / 84
一、 陽明病提綱 / 84
二、 陽明病分類及傳變 / 85
三、 陽明病外候 / 87
四、 陽明病愈期 / 87
五、 陽明病愈後 / 88
第二節陽明病本證 / 89
一、 陽明病氣分證 / 89
二、 陽明病血分證 / 103
第三節陽明病兼證 / 105
一、 陽明病兼錶證 / 105
二、 陽明病兼裏證 / 105
第四節陽明病疑似證 / 110
附: 備考原文 / 111
第三章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112
概說 / 112
第一節少陽病綱要 / 113
一、 少陽病提綱 / 113
二、 少陽病分類及治禁 / 113
三、 少陽病傳變 / 114
四、 少陽病愈期 / 115
第二節少陽病本證 / 115
一、 足少陽膽證 / 115
二、 手少陽三焦證 / 122
第三節少陽病兼證 / 124
一、 柴鬍桂枝湯證 / 124
二、 柴鬍加芒硝湯證 / 125
三、 大柴鬍湯證 / 126
附: 備考原文 / 127
第四章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128
概說 / 128
第一節太陰病綱要 / 129
一、 太陰病提綱 / 129
二、 太陰病傳變 / 129
三、 太陰病愈期 / 130
第二節太陰病本證 / 130
一、 虛寒證 / 130
二、 氣滯絡瘀證 / 131
第三節太陰病兼證 / 133
第四節太陰病變證 / 133
第五章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35
概說 / 135
第一節少陰病綱要 / 136
一、 少陰病提綱 / 136
二、 少陰病治禁 / 136
三、 少陰病愈期 / 137
四、 少陰病預後 / 137
第二節少陰病本證 / 139
一、 少陰寒化證 / 139
二、 少陰熱化證 / 146
第三節少陰病兼證 / 148
一、 少陰兼錶證 / 148
二、 少陰三急下 / 149
第四節少陰病變證 / 150
一、 熱移膀胱證 / 150
二、 傷津動血證 / 150
第五節少陰咽痛證 / 151
一、 豬膚湯證 / 151
二、 甘草湯證、桔梗湯證 / 151
三、 苦酒湯證 / 152
四、 半夏散及湯證 / 153
第六節少陰病疑似證 / 153
一、 吳茱萸湯證 / 153
二、 四逆散證 / 154
附: 備考原文 / 155
第六章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156
概說 / 156
第一節厥陰病綱要 / 157
一、 厥陰病提綱 / 157
二、 厥陰病愈期 / 158
三、 厥陰病預後 / 158
第二節髒腑經絡範疇厥陰病 / 160
一、 本證 / 160
二、 疑似證 / 165
第三節陰陽學說範疇厥陰病 / 168
一、 辨厥熱勝復證 / 168
二、 辨厥證 / 170
第四節辨嘔噦下利證 / 174
一、 辨嘔證 / 174
二、 辨噦證 / 175
三、 辨下利證 / 175
附: 備考原文 / 176
第七章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77
概說 / 177
第一節霍亂病的證候特徵 / 178
第二節霍亂病分類與證治 / 178
一、 五苓散與理中丸證 / 178
二、 四逆湯證 / 180
三、 四逆加人參湯證 / 180
四、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 / 181
五、 桂枝湯證 / 182
附: 備考原文 / 183
第八章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184
概說 / 184
第一節陰陽易病證治 / 184
第二節差後勞復病證治 / 185
一、 枳實梔子豉湯證 / 185
二、 小柴鬍湯證 / 186
三、 牡蠣澤瀉散證 / 186
四、 理中丸證 / 187
五、 竹葉石膏湯證 / 188
六、 差後微煩證 / 188
附錄一關於《傷寒論》中藥物劑量的幾點說明
189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190
附錄三條文索引
192
附錄四方劑索引
196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十三五”規劃教材
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
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開創至今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礪前行,實現瞭長足發展,不僅健全瞭中醫藥高等教育體係,創新瞭中醫藥高等教育模式,也培養瞭一大批中醫藥人纔,履行瞭人纔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職能和使命。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材作為中醫藥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也伴隨著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從少到多,從粗到精,一綱多本,形式多樣,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於1964年受國傢衛生部委托齣版全國中醫院校試用教材迄今,肩負瞭半個多世紀的中醫院校教材建設和齣版的重任,産生瞭一大批學術深厚、內涵豐富、文辭雋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優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齣版的全國統編高等醫學院校中醫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譽為中醫教材之經典而蜚聲海內外。
2006年,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管理研究會的精心指導下,在全國各中醫藥院校的積極參與下,組織齣版瞭供中醫藥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以下簡稱“精編教材”),並於2011年進行瞭修訂和完善。這套教材融匯瞭曆版優秀教材之精華,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編寫原則,同時高度契閤國傢執業醫師考核製度改革和國傢創新型人纔培養戰略的要求,在組織策劃、編寫和齣版過程中,反復論證,層層把關,使“精編教材”在內容編寫、版式設計和質量控製等方麵均達到瞭預期的要求,凸顯瞭“精煉、創新、適用”的編寫初衷,獲得瞭全國中醫藥院校師生的一緻好評。
2016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瞭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印發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頒布瞭《中醫藥法》和《〈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打造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文化強國、“走齣去”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都需要中醫藥發揮資源優勢和核心作用。麵對新時期中醫藥“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總體要求,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更加主動地服務和融入國傢發展戰略。為此,精編教材的編寫將繼續秉持“為院校提供服務、為行業打造精品”的工作要旨,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廣泛徵求意見,多方聽取要求,全麵汲取經驗,經過近一年的精心準備工作,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啓動瞭第三版的修訂工作。
本次修訂和完善將在保持“精編教材”原有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突齣“經典、精煉、新穎、實用”的特點,並將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係列講話精神,以及《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關於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堅持高等教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立足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遵循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律和中醫藥教育規律,深化中醫藥特色的人文素養和思想情操教育,從而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同時,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管理研究會和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將不斷深化高等中醫藥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編教材的編寫組織中,努力將教材的編寫齣版工作與中醫藥發展的現實目標及未來方嚮緊密聯係在一起,促進中醫藥人纔培養與“健康中國”戰略緊密結閤起來,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斷完善高等中醫藥教材體係和豐富教材品種,創新、拓展相關課程教材,以更好地適應“十三五”時期及今後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學實踐要求,從而進一步地提高我國高等中醫藥人纔的培養能力,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教材的編寫齣版需要在實踐檢驗中不斷完善,誠懇地希望廣大中醫藥院校師生和讀者在教學實踐或使用中對本套教材提齣寶貴意見,以敦促我們不斷提高。
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教學管理研究會理事長
2016年12月
2. 怎麼說呢,《傷寒論講義(第3版)》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坐在你身邊,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跟你娓娓道來那些藏在古籍裏的智慧。不是那種賣弄學問,讓你聽得雲裏霧裏的話,而是那種,你聽完之後,覺得“哦,原來是這樣啊”,豁然開朗的感覺。我之前學傷寒論,總是覺得那些條文像是天書,背得頭暈腦脹,也找不到個中真意。這本書不一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條文和方藥,而是把每一條都講得特彆透徹。作者好像能讀懂張仲景的心一樣,把他當時創作這些條文時的思路、考慮,都一點點地剖析齣來。尤其是一些涉及病機變化的部分,作者的講解特彆精彩,他會從陰陽、寒熱、虛實這些基本概念齣發,告訴你疾病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為什麼用這個方子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是,書中有很多圖錶,把復雜的病機和方藥的對應關係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對我這種比較“形象”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不少作者自己的臨床案例,這些真實的故事,讓原本冰冷的理論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傷寒論的臨床價值。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傷寒論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讓我覺得,學習中醫,原來可以這麼有趣,這麼有成就感。
評分4. 這本《傷寒論講義(第3版)》,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便是“精煉”。它不像一些厚重的學術專著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大堆理論,讓人應接不暇。相反,它以一種非常“瘦身”卻又“有料”的方式,直擊傷寒論的核心。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在有限的篇幅裏,將復雜的概念講得明明白白,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我之前嘗試過閱讀一些傷寒論的解讀,但總覺得“不得要領”,總是在一些細節上糾結,無法把握整體的脈絡。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優秀的嚮導,它會在你迷失方嚮時,及時地把你拉迴主乾道,讓你清晰地看到傷寒論這座知識寶庫的整體輪廓。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六經辨證”時所采用的方法,他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死闆的分類,而是強調瞭“六經”是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的動態概念。這種動態的思維,對於理解傷寒論的靈活性至關重要。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疑難辨析”的欄目,作者對一些曆來爭議較大的條文或方劑,都給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論證嚴謹,言之有物,讓人信服。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審慎的智者對話,你總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養分。
評分7. 閱讀《傷寒論講義(第3版)》,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溫潤”。它不像有些書那樣,上來就用一些很“硬”的理論,讓你感到壓力。相反,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和,就像一位長者在給你講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把那些復雜的知識吸收瞭進去。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辨證要點”時,所采用的“類比”和“比喻”的手法。他會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那些抽象的醫學概念,讓你一下子就能理解。例如,在講解“少陰病”時,作者用“爐火”來比喻少陰君火,形象地說明瞭少陰病的病機特點。這種生動形象的講解,讓我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樂趣。此外,書中還包含瞭一些“臨證心得”的內容,作者會分享一些自己在臨床中遇到的典型病例,以及他是如何運用傷寒論的理論來指導治療的。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傷寒論的生命力,也讓我對自己的中醫學習充滿瞭信心。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事情。
評分6. 要說《傷寒論講義(第3版)》,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它所呈現齣的“深度”。很多時候,我們學中醫,都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越是基礎的理論,越容易被忽略,或者被簡化。然而,傷寒論恰恰是中醫的基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本書,它並沒有因為傷寒論的“古老”而有所懈怠,反而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精髓。作者在論述每一個方劑時,不僅僅是告訴你“這個方子治什麼病”,更重要的是,他會告訴你“為什麼這個方子能治這個病”,而且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包括藥性、藥理、病機等。這種深挖式的解讀,讓我對每一個方劑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能更靈活地運用這些方劑。書中關於“太陽病”的講解,特彆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花瞭很大的篇幅,來闡述太陽病的“錶證”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如何通過“汗法”來調整。這種嚴謹的論述,讓我不再覺得“發汗”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手段,而是充滿瞭智慧和辯證。總之,這本書,讓我真正體會到瞭傷寒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中醫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1. 終於等來瞭心心念念的《傷寒論講義(第3版)》,拿到手的那一刻,簡直比收到期待已久的禮物還要激動!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傷寒論解讀。市麵上的版本實在太多,要麼過於艱澀,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淺白,又失瞭精髓。而這一版的齣現,簡直是解決瞭我的大難題。書的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厚重的學究氣,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舒適,閱讀體驗感直接拉滿。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那種對經典的敬畏之心,透過字裏行間撲麵而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每一個方劑時,都會先從經典的條文入手,層層剝繭,分析病機,再細緻講解方藥的配伍原理和臨床運用。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一場智慧的探索。尤其是對一些難懂的條文,作者常常會旁徵博引,引用曆代醫傢的注解,並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進行闡釋,讓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間變得清晰明瞭。這種解讀方式,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學習傷寒論,更是在學習如何像一位真正的中醫那樣去思考問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帶到圖書館,泡上一杯熱茶,開始我的傷寒論之旅瞭。這本書無疑是我今年閱讀清單裏最重要的一本,也必將成為我中醫學習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評分10. 這本《傷寒論講義(第3版)》帶給我的,是一種“啓迪”。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引導。作者在講解傷寒論時,不僅僅是把條文和方藥擺在那裏,更重要的是,他會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究。他會提齣一些問題,讓你去思考,為什麼張仲景會這樣寫?為什麼這個方子要這樣配伍?這種“提問式”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學習的積極性。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書中對於“少陰病”的講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咽乾、不渴、脈微細”這些癥狀,而是深入地分析瞭少陰病“陰寒內盛”的病機,以及“陽氣欲絕”的危險性。他還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通過“溫陽散寒”的方法來挽救垂危的陽氣。這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講解,讓我對傷寒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麵。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中醫學習的道路,讓我看到瞭傷寒論的無窮魅力,也讓我對未來的中醫學習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9. 《傷寒論講義(第3版)》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嚴謹”。作為一本學術著作,它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作者在引用張仲景的原著時,都會附上詳細的校勘信息,確保瞭文本的準確性。而在論述每一個方劑時,更是力求精準,對藥物的劑量、炮製、配伍的講究,都闡述得十分清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桂枝湯”時,對於“桂枝”和“芍藥”這兩個藥的“君臣佐使”關係的分析。他會細緻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方子裏,“桂枝”是君藥,它如何發汗解肌,而“芍藥”又是臣藥,它如何“緩急止痛”。這種對藥性、藥理的深刻理解,讓我覺得,每一個方劑都是經過瞭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大量的臨床驗證纔形成的。書中還對一些“變方”和“加減”進行瞭詳細的講解,這對於指導我們在實際臨床中靈活運用方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傷寒論,不僅僅是學習“治病的方法”,更是學習一種“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評分8. 拿到《傷寒論講義(第3版)》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條理”。很多時候,學習傷寒論之所以感到睏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體係龐大,條文眾多,如果缺乏清晰的脈絡,很容易迷失方嚮。而這本書,它在整體的框架搭建上做得非常齣色。作者首先將傷寒論的內容進行瞭清晰的劃分,比如按照“六經”來講解,或者按照“辨證”和“用藥”來區分。這種邏輯清晰的結構,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很容易地抓住重點,理解每一個部分的聯係。尤其是在講解“陽明病”的時候,作者會把“熱盛”這個核心病機貫穿始終,然後細緻分析“裏熱”是如何在不同部位(胃、腸)錶現齣不同的證候。這種“以病機統證候”的講解方式,讓我對陽明病的理解更加深入。書中還設置瞭“總結”和“提煉”的部分,在每一個章節的末尾,作者都會對本章的內容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幫助我們鞏固所學。這種“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學習方法,讓我在掌握傷寒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起自己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評分5. 《傷寒論講義(第3版)》這本書,它最大的特點,在我看來,就是“實用性”。我之前讀傷寒論,更多的是一種“仰望”的姿態,覺得它離我的臨床實踐太遠瞭。而這本書,它就像是一座橋梁,把張仲景的智慧,生動地連接到瞭現代的臨床實際中。作者在講解每一個方劑的時候,都會詳細地分析其功用、主治、用法,以及在現代臨床中可能齣現的各種變證、兼證。他還會舉齣一些具體的醫案,這些醫案都非常有代錶性,能讓你看到,那些古老的方劑,在今天依然能發揮齣強大的療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少陽病”的辨證時,對於“口苦、咽乾、目眩”這幾個癥狀的深入分析。他不僅解釋瞭這些癥狀的病機,還結閤臨床,說明瞭在實際診斷中,需要注意哪些細節,纔能準確地把握少陽病的樞紐。這種“講授”與“實踐”的結閤,讓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起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工具書”,我把它放在案頭,隨時可以翻閱,也能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3. 拿到《傷寒論講義(第3版)》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厚重”。不是說它有多重,而是它所承載的知識分量,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瞭長期的沉澱和打磨。我是一名正在讀中醫學本科的學生,傷寒論一直是我學習中的一道坎。課本上的講解總是過於精簡,而市麵上的一些輔導書又往往過於強調速成,缺乏係統性。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的體係構建得非常清晰,從傷寒論的源流講起,到六經辨證,再到具體的方劑應用,每一個環節都循序漸進,銜接自然。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精煉而富有力量,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方劑時,那種“情景再現”式的解讀。他會先描述典型的臨床證候,然後分析這個證候齣現的病理基礎,最後纔引齣方藥,並詳細講解每一味藥在方劑中的作用。這種“由證入方”的模式,非常符閤臨床思維的邏輯,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方從證立,治隨證變”的精髓。此外,書中還對曆代名傢的重要論述進行瞭梳理和評析,這對於拓展我們的視野,理解傷寒論的不同學派非常有幫助。我已經開始帶著這本書,對照著張仲景的原著一起研讀,感覺收獲巨大,很多以前不理解的地方,現在都豁然開朗瞭。
評分中醫診斷學(第2版
評分外包裝都開瞭,還好裏邊的書沒有丟失,外包裝的紙袋太不結實瞭建議換個彆的材質。
評分學習學習!有這方麵的需要就買來瞭!收到書發現很皺吧!
評分幫樓上?買的,他說很好
評分一直以來的第一選擇、謝謝
評分書的紙質挺的,書沒有問題
評分感覺不錯不錯,是本科專業的專用書籍。
評分對初學者比較實用
評分很信任這一版本的教材#京東到貨快,快遞員服務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