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瓷铭文

中国古瓷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裕平 著
图书标签:
  • 古陶瓷
  • 瓷器铭文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研究
  • 陶瓷史
  • 考古学
  • 书法
  • 篆刻
  • 艺术史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5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692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古瓷收藏者、研究者
  要了解中国古瓷铭文和款识,本书必不可少。500多条实录铭文,掌握古瓷的细节。

内容简介

  《中国古瓷铭文》用丰富的图片,对中国古瓷上的文字即铭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讲述了古瓷铭文的研究方法、使用字体、题写款式、题写方法、铭文种类等内容,收录中国自东汉以来直至明清的古瓷铭文实录500多条,进行点评和分析,是对中国古陶瓷进行细节深入研究的读物。

作者简介

  朱裕平,中国文化史暨中国古陶瓷专家,任中国文物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收藏协会秘书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朱裕平出生于文物世家,对多种工艺古董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著有陶瓷类著作二十余本。

目录

一、中国古瓷铭文概论
(一)中国古瓷铭文的研究002
1.中国古瓷铭文的发展002
2.中国古瓷铭文的研究方法004
3.中国古瓷中官窑器和民窑器的铭文007
(二)中国古瓷铭文的题写方法010
1.胎体铭文011
2.釉彩铭文014
(三)中国古瓷铭文的字体017
1.铭文字体的演化规律017
2.汉字铭文019
3.非汉字铭文和变体文字铭文022
(四)中国古瓷铭文的款式027
1.铭文题写位置027
2.铭文文字排列030
3.铭文边饰032
(五)中国古瓷铭文的内容036
1.纪年铭文036
2.所属铭文039
3.商业铭文040
4.吉语佳句041
5.记事042
二、中国古瓷铭文实录
(一)东汉、两晋、唐、五代瓷铭文046
1.东汉青瓷壶铭文046
2.三国(吴)赤乌十四年纪年铭青瓷虎子046
3.三国(吴)永安三年纪年铭文青瓷谷仓047
4.三国(吴)甘露元年纪年铭文青瓷熊形油灯047
5.三国(吴)——西晋青瓷扁壶铭文047
6.西晋青瓷魂瓶铭文048
7.晋元康元年纪年铭文青瓷谷仓048
8.晋元康二年纪年铭文青瓷谷仓048
9.晋元康四年纪年铭文青瓷谷仓048
10.江苏金坛出土青瓷扁壶铭文049
11.唐元和十四年纪年铭文青瓷盘口壶049
12.唐大中元年纪年铭文越窑青瓷壶049
13.唐大中二年纪年铭文越窑青瓷碗049
14.唐大中四年纪年铭文青瓷盘口壶049
15.唐代白瓷瓶铭文049
16.唐代白瓷“官”或“新官”铭文050
17.唐代长沙铜官窑瓷纪年铭文051
18.唐代长沙铜官窑油盒题铭文052
19.唐长沙铜官窑广告铭文052
20.唐代长沙铜官窑题诗052
21.唐代长沙铜官窑题句053
22.唐代长沙铜官窑商业铭文053
23.唐代邢窑白瓷铭文053
24.晚唐绞胎纹瓷枕广告铭文053
25.唐越窑罐形墓志054
26.五代定窑白瓷碗铭文054
(二)宋、元瓷铭文055
1.宋定窑白瓷“官”字铭文055
2.宋定窑白釉“至道元年”铭文罐057
3.宋定窑白瓷“尚食局”“尚药局”铭文057
4.宋定窑白瓷“五王府”铭文057
5.宋定窑宫廷用瓷铭文057
6.宋定窑白釉“太平兴国二年”纪年铭文057
7.宋定窑白瓷盘“定州公用”铭文057
8.宋定瓷“长寿酒”铭小瓷杯058
9.宋耀州窑青瓷小碗“三把莲”铭文058
10.宋彭城窑四系瓶铭文058
11.宋磁州窑瓷枕窑名059
12.宋磁州窑“明道元年”纪年铭瓷枕059
13.宋“熙宁四年”纪年铭瓷枕059
14.宋临汝窑瓷工姓氏铭文060
15.宋宜阳窑瓷工姓氏铭文060
16.宋城关窑瓷工姓氏铭文060
17.宋钧窑器底数字铭文060
18.宋钧窑瓷刻铭文060
19.宋钧窑“宣和元宝”瓷钱范060
20.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盒所印窑名061
21.宋潮安窑青花褐彩瓷像纪年铭文061
22.宋德化窑青白釉瓷盒铭文061
23.宋龙泉窑青瓷铭文061
24.宋黑釉金彩碗铭文061
25.宋汝窑瓷铭文061
26.宋越窑“太平戊寅”纪年铭碗061
27.宋越窑瓷盒“端拱元年”纪年铭文062
28.宋越窑“元丰三年”纪年铭瓶062
29.南宋广窑“修身理性”瓷琴铭文062
30.宋广东窑青釉压锤“皇祐二年”纪年铭文063
31.宋建阳窑黑釉碗底铭文063
32.南宋青白瓷砚铭文063
33.南宋吉安永和窑瓷单字铭文063
34.辽瓷“官”字铭文063
35.辽鸡腿壶铭文064
36.金磁州窑“大安二年”纪年铭文罐064
37.金磁村窑釉上彩瓷铭文064
38.金“皇统元年”纪年铭文瓷瓶064
39.金“大定二年”纪年铭文瓷枕064
40.元至大二年纪年铭文钧釉瓷香炉064
41.元磁州窑白釉罐题句065
42.元磁州窑四系酒坛题句065
43.元至治二年纪年铭文白瓷枕065
44.元青白瓷玉壶春瓶铭文065
45.元龙泉窑青瓷器刻划铭文065
46.元龙泉窑青瓷“八思巴”铭文066
47.元龙泉窑青瓷盘“大元”铭文066
48.元龙泉窑“美酒清香”铭青瓷缸066
49.元龙泉窑“使司帅府公用”铭盘066
50.元龙泉窑“泰定四年”纪年铭青瓷瓶066
51.元“枢府”瓷铭067
52.元“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文青花云龙纹象耳瓶067
53.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铭文067
54.元青花釉里红堆塑盖罐铭文068
55.元青花诗文高足杯069
(三)明瓷铭文070
1.明初青花云龙纹瓶“春寿”铭文070
2.明瓷帝王年号款070
3.明永乐年号款071
4.明宣德年号款073
5.明正统、景泰、天顺瓷年号款078
6.明成化官窑年号款079
7.明成化民窑年号款082
8.明弘治年号款082
9.明正德年号款085
10.明嘉靖年号款089
11.明隆庆年号款093
12.明万历年号款095
13.明天启、崇祯年号款101
14.明成化元年纪年铭瓷枕102
15.明弘治九年纪年铭青花双耳瓶102
16.明嘉靖辛亥纪年铭碗102
17.明“万历九年”纪年铭三足炉103
18.明天启元年青花香炉105
19.明德化窑天启四年纪年铭瓶105
20.明崇祯纪年铭科举试场用器105
21.明崇祯二年铭三足炉105
22.明崇祯九年纪年铭青花香炉106
23.明瓷寄托年号款107
24.寄托永乐款107
25.寄托宣德款107
26.明正德寄托宣德款107
27.明嘉靖寄托宣德款107
28.明万历寄托宣德款108
29.明天启寄托宣德款109
30.明崇祯寄托宣德款110
31.寄托天顺款110
32.寄托成化款110
33.明正德寄托成化款112
34.明嘉靖寄托成化款112
35.明万历寄托成化款112
36.明天启寄托成化款113
37.明崇祯寄托成化款113
38.寄托弘治款114
39.寄托正德款114
40.寄托嘉靖款114
41.寄托隆庆款115
42.寄托万历款115
43.明瓷“大明年造”款115
44.明景泰瓷“大明年造”款116
45.明成化瓷“大明年造”款116
46.明弘治瓷“大明年造”款116
47.明正德瓷“大明年造”款116
48.明天启“大明年造”款117
49.明崇祯“大明年造”款117
50.明瓷“大明年制”款117
51.明青花瓷“福”字款117
52.明青花瓷“福”字款(字体演变)117
53.明青花瓷“福”字款(书写位置)118
54.明青花瓷“福”字款(边栏形式)118
55.明代历朝青花瓷“福”字款(基本款式)118
56.明青花瓷“禄”字款119
57.明青花瓷“寿”字款119
58.明青花瓷“元”字款120
59.明景泰民窑瓷“富”“吉”“双”“正”单字吉语款120
60.明成化“天”字款120
61.明天启民窑瓷吉语杂款120
62.明崇祯民窑瓷吉语杂款121
63.明青花瓷“金玉满堂”款121
64.明万历青花瓷“靳宅仙品”款121
65.明青花瓷“万福攸同”款121
66.明青花瓷“福寿康宁”款123
67.明青花瓷“富贵长春”款123
68.明青花瓷“长命富贵”款123
69.明青花瓷“永保长春”款124
70.明景泰青花瓷“太平”款124
71.明景泰“太平年造”款124
72.明瓷“天下太平”款125
73.明瓷“佳器”款125
74.明青花瓷“富贵佳器”款125
75.明嘉靖“富贵佳器”款125
76.明万历“富贵佳器”款126
77.明天启“富贵佳器”款126
78.明崇祯“富贵佳器”款126
79.明瓷“玉堂佳器”款127
80.明瓷“上品佳器”款128
81.明青花瓷“天禄佳器”款128
82.明青花瓷“长春佳器”款129
83.明青花瓷“永亨佳器”款129
84.明青花瓷“同乐佳器”款129
85.明青花瓷“永昌佳器”款129
86.明“德化长春”“万历年制”复款130
87.明万历青花三喜碗款130
88.明广窑“万寿齐天”款130
89.明周窑“周丹泉造”款130
90.明壶公窑“吴为”款方盂130
91.明嘉靖“陈守贵造”款130
92.明嘉靖“程舍自造”款130
93.明龙泉窑主姓氏印款130
94.明德化窑主姓氏款131
95.明瓷使用者姓氏、字号款131
96.明景泰“刘信”款131
97.明正德“乐平”款131
98.明万历“南湖”款131
99.明万历“圉贵隆置”款131
100.明天启“少溪置用”款131
101.明天启“琼花观东房”款131
102.明崇祯“青祥”款131
103.明崇祯“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131
104.明瓷的堂名、斋名131
105.明天启“竹石居”款131
106.明天启“于斯堂”款132
107.明崇祯“丛菊斋”款132
108.明崇祯“博古斋”款132
109.明崇祯“白玉斋”款132
110.明崇祯“雨香斋”款132
111.明天启“京兆郡寿房记”款132
112.明瓷题句132
113.明天启青花碗题句132
114.明后期民窑青花瓷变体篆文印章款133
115.明天启变体篆文印章款图例133
116.明崇祯变体篆文印章款图例133
117.明后期青花瓷窗格式款134
118.明德化窑瓷印铭文134
119.明宣德宝石红釉瓷碗清乾隆刻诗134
(四)清瓷铭文135
1.清顺治年号款135
2.清康熙年号款135
3.清雍正年号款138
4.清乾隆年号款141
5.清嘉庆年号款144
6.清道光年号款148
7.清咸丰年号款150
8.清同治年号款151
9.清光绪年号款152
10.清宣统年号款154
11.清代年号款文字排列规律155
12.清代年号款字体演变155
13.清代瓷篆书款156
14.清代瓷图书款156
15.清瓷铭文中不可识之字156
16.清代瓷图形款156
17.清代年号款釉色和字体关系156
18.清瓷釉里红款157
19.清瓷珐琅釉款157
20.清瓷珐琅釉款(颜色、内容和字体)157
21.清瓷珐琅釉款(历朝釉色递变规律)158
22.清瓷珐琅釉款(堂名、斋名)158
23.清瓷珐琅釉款(印文)159
24.清“古月轩”款159
25.清瓷堂名、斋名款159
26.清康熙瓷堂名、斋名款159
27.清雍正瓷堂名、斋名款160
28.清雍正、乾隆间瓷堂名、斋名款161
29.清乾隆瓷堂名、斋名款161
30.清乾隆、嘉庆间瓷堂名、斋名款161
31.清道光瓷堂名、斋名款161
32.清康熙“在川知乐”款瓷盘161
33.清康熙景德镇窑模制青花千瓣莲花碟款162
34.清康熙青花“杏林春宴”与“若深珍藏”款162
35.清康熙瓷画工“片石”私章162
36.清乾隆“曙光堂制”款162
37.清道光“永乐堂制”款瓷烟壶162
38.清道光“敦本堂制”款162
39.清道光“竹坪珍藏”款162
40.清道光粉彩十二月花卉蟋蟀盆162
41.清道光“慎德堂”款162
42.清道光“.竹主人”款162
43.清道光“.竹主人”“慎德堂”“文甫珍玩”款
瓷装饰比较163
44.清“大雅斋”款163
45.清光绪斗彩小碗款164
46.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铭文164
47.清光绪“延庆楼制”款164
48.清代仿成化“鸡缸”款(一)165
49.清代仿成化“鸡缸”款(二)165
50.清、民国“成化年制”款铁骨泥饰边瓷瓶166
51.清康熙“开元年制”款166
52.清康熙“大明永乐年制”款166
53.晚清“大清乾隆年制”款166
54.清代瓷题字演变166
55.清康熙瓷题全篇文章166
56.清康熙制大笔筒题字167
57.清康熙耕织图瓷题字167
58.清康熙青花秋叶盘题句167
59.清康熙十二月花卉瓷酒杯题句167
60.清乾隆录御制诗杯碗170
61.清嘉庆官窑盖杯题句171
62.清瓷印章文字种种173
63.清康熙景德镇民窑图记款173
64.清雍正景德镇民窑图记款173
65.清嘉庆御制诗盘174
66.清道光耕织图盘174
67.“洪宪”瓷款175
68.清初“制瓷诀”铭175
(五)宋、元瓷清乾隆刻铭文176
1.宋钧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76
2.宋汝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77
3.宋官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79
4.宋磁州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81
5.宋哥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82
6.宋龙泉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82
7.南宋修内司官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83
8.南宋吉州窑白瓷清乾隆刻铭文187
9.南宋余姚窑秘色瓷枕乾隆刻铭文188
10.南宋郊坛下官窑瓷清乾隆刻铭文188
11.金宿州窑莹白
式洗清乾隆刻铭文190
12.元临川窑牙白划花蟠螎灵芝小瓶清乾隆刻铭文190
附录明清瓷器年号款的书法特征及其断代意义191
中国古瓷铭文索引206


《罗马帝国的荣耀与衰亡:从共和国到君士坦丁堡的千年史诗》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作者署名位置]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社信息] --- 内容提要: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方文明奠基史 《罗马帝国的荣耀与衰亡》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政治哲学、军事策略、社会结构及其最终瓦解机制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至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覆灭这一漫长历史周期,系统梳理了罗马如何从一个意大利城邦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并在后续的内部矛盾、外部压力与结构性转型中,最终走向分裂与衰落的全过程。 本书的叙述视角独特,着重于宏观历史趋势与微观个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不仅详细描绘了迦太基战争中的战略布局、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社会阵痛,以及凯撒与庞培的权力斗争,更深入探讨了奥古斯都“元首制”如何巧妙地将共和理想的躯壳与帝制权力的实质结合起来,为“罗马和平”(Pax Romana)奠定基石。 在本书的叙述中,你将阅读到: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铸就与扩张(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44年) 这一部分重点剖析了罗马共和体制的内在韧性与矛盾。作者细致考察了“五百人元老院”(Senate)、“保民官制度”(Tribunes of the Plebs)以及公民大会(Comitia)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与演变。我们审视了早期罗马法(如《十二铜表法》)如何塑造了公民身份的概念,以及这种概念如何被用于征服和整合意大利半岛。 关键转折点在于布匿战争。本书用大量篇幅还原了汉尼拔的军事天才与罗马人民在巨大压力下的坚韧不拔。但战争的胜利也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后果:大量战俘奴隶涌入,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催生了马略改革的军事职业化趋势,为后来的独裁者提供了温床。我们详细分析了斯巴达克斯起义对罗马精英阶层的心理冲击,以及苏拉、马略、庞培、凯撒等政治军事领袖如何利用军队的效忠打破了共和的权力制衡。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制度化(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本书将重点放在奥古斯都(屋大维)的政治天才上。我们不仅仅描述了他如何战胜了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更侧重于他如何通过“面包与马戏”(Panem et Circenses)政策来安抚城市底层民众,以及他如何利用庞大的行省管理系统和高效的官僚机构来维持帝国的稳定。 “罗马和平”时期并非完全没有冲突,但其核心在于法律的统一性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们探讨了罗马道路网、渡槽系统(Aqueducts)如何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政治和经济控制的工具。同时,本书也审视了斯多葛学派(如塞涅卡、马可·奥勒留)对帝国统治阶层道德规范的影响,以及文化上的“希腊化”趋势如何丰富了罗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能稀释了早期的“罗马精神”(Virtus)。 第三部分:危机的降临与帝国的重塑(公元180年 – 公元395年) 这一部分描述了从“五贤帝”时代终结后,帝国如何一步步陷入“三世纪危机”。本书将危机归结为结构性、军事化和经济三重因素的叠加: 1. 军事化危机: 边境压力增大,皇帝的产生越来越依赖于军团的拥立,导致内战频发,中央权威被架空。 2. 经济危机: 货币贬值(金属含量降低)、通货膨胀失控、贸易线路被切断,以及日益沉重的税收负担压垮了中产阶层。 3. 社会结构危机: 城市萎缩,自由民依附于大地主,形成了早期封建关系的雏形。 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改革构成了本部分的重点。他们推行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价格管制、强制继承制,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也标志着罗马从一个相对灵活的政体,彻底转向了一个高度集权、军事化且僵化的官僚国家。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对传统罗马核心价值的某种疏离。 第四部分:西部的瓦解与东部的延续(公元395年 – 公元1453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蛮族”的迁徙浪潮——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等——如何成为压垮西罗马帝国(476年)的直接诱因。作者强调,西方的衰亡并非因为外部力量的突然入侵,而是内部的财政崩溃和军事力量的“蛮族化”(即依赖非罗马雇佣军)导致的。当国家无力支付军队薪水时,军队的忠诚便转向了提供报酬的本地将领或酋长。 对比之下,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因其更富裕的资源、更易于防守的地理位置以及更高效的中央官僚系统得以幸存。本书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对旧罗马法典的整理与保存工作,以及其在对抗波斯、阿拉伯帝国和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中的角色。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罗马政治遗产在东方的最后堡垒的终结。 ---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学术贡献 《罗马帝国的荣耀与衰亡》超越了传统的军事战役描述,致力于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在制度、军事和文化上都曾达到人类文明顶峰的实体,其衰亡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1. 跨学科的融合: 将经济史学(如通货膨胀模型)、社会学(如城市化与乡村化趋势)和环境史(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对政治事件的分析中。 2. 对比分析: 深入对比了西罗马和东罗马在应对危机时,行政效率和文化适应性上的差异,揭示了中央集权在不同地理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效力。 3. 概念的解构: 批判性地审视了“衰落”(Decline)这一术语的局限性,主张用“转型”(Transformation)来描述从古典晚期到中世纪的漫长过程,强调了罗马文明要素(如法律、语言、基督教)是如何被新的势力吸收和改造,而非彻底消失。 本书是历史爱好者、政治学者、军事战略研究者及所有对西方文明起源与演变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框架,用以理解权力、秩序、腐败与不朽的复杂关系。 --- 页数/开本信息: [此处留空] 定价: [此处留空] ISBN: [此处留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瓷铭文的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或者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铭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考证,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铭文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某时期官窑铭文中“年号”的使用演变,以及民间窑口在署款上的匠心独运,都有独到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工匠们在泥土和火焰中留下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对技艺的执着和对时代的复杂情感。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使得那些细小的文字细节得以完美呈现,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严谨性、艺术鉴赏性和阅读趣味性于一体的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陶瓷艺术理解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考古,而非简单的阅读。作者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沉稳和激情。他对材料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经据典却不显卖弄,反而让知识的海洋变得平易近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时间”的捕捉,那些刻在瓷胎上的文字,记录了不同历史瞬间的微小震动。书中对于一些著名铭文的出处和流变过程的追溯,如同解密一般引人入胜。它揭示了铭文从简单的纪年符号,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排版上,虽然内容密度很大,但通过合理的图文穿插和清晰的注释系统,使得阅读起来并不费力,反而能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精品,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偏向学术考据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充斥着堆砌的资料。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行文逻辑极其清晰流畅,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每一章节的安排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旅程,从宏观的时代特征过渡到微观的个案分析,丝丝入扣。作者在处理那些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的铭文时所展现出的“侦探式”的求证精神,尤其令人钦佩。书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和出土报告详实可靠,让结论有了坚实的根基。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分析,而是将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探讨了其背后的权力、信仰甚至是世俗生活的点滴。读完后,我对那些在瓷器底部默默无闻的印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和亲近感。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沉浸其中,并从中获得巨大知识满足感的作品。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于那些光彩夺目的器物本身,而是来自于隐藏在器物之下的、由文字构建的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不仅梳理了铭文的谱系,更挖掘了铭文背后的权力结构、工匠的地位以及宗教、世俗愿望的投射。书中对某些特定铭文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信号和文化密码的解读,大胆而有理有据,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将冷硬的考古发现,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充满人情味的古代生活片段。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历史、工艺美术抱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它不仅是研究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激发思考和想象力的优秀著作。

评分

我是一个资深的古董收藏者,见过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陶瓷图录,但大多侧重于器型、釉色和纹饰的评判。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注意力聚焦在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签名”上。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擅长于“听”铭文说话。书中有大量关于特定朝代文风、书写习惯对铭文风格影响的讨论,这为我们鉴别仿品和真品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款识”的笔法差异,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连我手持放大镜都难以企及。特别是关于一些地方窑口出于地域特色或避讳而产生的特殊署款,分析得极为精辟。这本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更在于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写”。对于我们这些实战派玩家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赏水平和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