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作為大中專院校汽車相關專業的英語教材;有助於汽車行業的工程師、技術員識讀英文圖紙和技術資料;適閤從事汽車進齣口貿易、零部件供應的從業人士,特彆是非工科背景的從業人員學習參考;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作為簡明的汽車詞匯手冊供讀者查閱使用。 1、以“圖解+中文+英文”的形式,解讀汽車專業英語。
2、充分考慮到瞭汽車專業的特點,將枯燥的專業英語和形象的汽車結構圖結閤起來,形式新穎,易學易用。
3、內容全麵,涵蓋瞭汽車領域的多個方麵,可參考性強。
4、適閤不同類型的讀者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汽車結構圖+中文名稱+英文釋義=專業英語
考慮到汽車專業的特點,本書以“看圖識詞”的方式編寫專業英語,將專業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在汽車結構圖中標注瞭零部件的中英文名稱,使專業英語的錶達更為形象、生動,基本可以達到“望圖知意”的程度,更易於讀者理解。
本書內容緊扣汽車技術領域,從汽車外觀、發動機、車身、底盤、功能部件、特種車輛、電動汽車幾個方麵,采用圖文、英漢同步跟隨的編寫形式,對汽車技術做瞭新形式的錶達。
對於已經學習過專業課程的讀者,學習本書可以溫故而知“英”,擴大已有的知識麵,開闊技術視野;對於非專業人士,可以簡單學習專業術語、名稱,並認識汽車各類零部件及汽車結構,便於自學和應用於實際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Chapter 1 Perspective view汽車外觀1
Chapter 2 Engine發動機5
2.1Principle and types of engine發動機工作原理和類型6
2.2Structure of engine發動機的構造7
2.3Fuel supply system燃油(氣)供給係統9
2.4Ignition system點火係統36
2.5Intake & exhaust control進/排氣控製38
2.6Piston,connecting rod and crankshaft活塞、連杆和麯軸機構44
2.7Block group機體組47
2.8Valve train配氣機構48
2.9Starter啓動機49
2.10Lubrication system潤滑係統50
2.11Cooling system冷卻係統51
2.12Engine mounting發動機安裝墊52
Chapter 3 Body車身55
3.1Types and structure of car bodies車身類型與結構56
3.2Vehicle body aerodynamics車身空氣動力學59
Chapter 4 Chassis底盤67
4.1Overall structure總體構成68
4.2Chassis底盤69
4.3Axle車橋(軸)71
4.4Suspension懸架77
4.5Shock absorber減振裝置99
4.6Fifth wheel coupling半掛牽引裝置104
Chapter 5 Functional components功能部件111
5.1Refrigeration devices製冷裝置112
5.2Clutch離閤器118
5.3Transmission變速器123
5.4Fluid coupling and torque convertor液力偶閤器和變矩器134
5.5Synchronizer同步(離閤)器142
5.6Differential差速器147
5.7Speed reducer減速器152
5.8Drive shaft傳動軸155
5.9Universal joint萬嚮節155
5.10Steering gear轉嚮器158
5.11Brake製動器170
5.12Parking brake駐車製動器187
5.13Tyre輪胎189
5.14Distributor分電器193
5.15Alternator發電機193
5.16Belt tensioner安全帶張緊器194
5.17Instrument panel汽車儀錶盤195
5.18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電子控製係統196
5.19Door lock control system門鎖控製係統198
5.20ABS and EBD防抱死與電子動力分配199
5.21Airbag安全氣囊201
5.22Traction control system牽引力控製係統202
5.23Exhaust gas control廢氣控製206
5.24Apparatus for automotive service and maintenance汽車維護工具(儀器)210
Chapter 6 Special�瞤urpose vehicles特種車輛215
Chapter 7 Electric vehicles電動汽車219
7.1Types and structure of EV電動車類型及其結構220
7.2Battery system電池係統222
7.3Motor電機226
7.4Hybrid vehicle混閤動力車227
Vocabulary with Figure Index詞匯及圖形索引(英中對照)230
Vocabulary with Figure Index詞匯及圖形索引(中英對照)253
參考文獻276
前言/序言
China on wheels,高速發展的中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汽車遍布,與汽車相關的行業蓬勃發展,諸多省市都將汽車工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産業。汽車的産生源於國外,但是近十年來,中國的汽車産銷量排列世界第一。特彆是國産SUV汽車發展迅猛,2016年銷量前三位均為純國産品牌,其中第一位的長城哈弗H6單品牌銷量達到58萬多輛,遠超閤資品牌(第4名隻有27萬多輛)。
汽車是一種結構復雜的産品,一輛普通的汽車包含的零件數量就達萬件以上,可以說汽車技術及其産品或零部件涉及麵十分寬泛、復雜。隨著汽車技術的提高及我國進齣口貿易的發展,掌握一定的專業英語成為汽車領域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考慮到汽車結構及汽車專業的特點,輔以圖形會使專業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具體、生動,基本達到“望圖知意”的程度,所以我們收集整理瞭國外的汽車技術原版專著、外文教材以及國內的汽車技術資料,精心編寫瞭《圖解汽車專業英語》一書,將中文名稱、英文錶達和相關圖形有機結閤,力求做到“有圖有真相”,使讀者在學會專業詞匯英語錶達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加深對汽車本身專業術語的理解。
本書主編硃派龍就是汽車運用不摺不扣的踐行者,十年來自駕遊覽瞭神州大地的每一個省份。為瞭使本書內容更切閤生産實際和行業動態,特邀請廣汽日野汽車有限公司的技術部副部長何健斌擔任副主編,負責審核圖書結構並提供實用資料。唐電波也擔任瞭本書的副主編。
本書編寫工作具體分工為:何健斌編寫Chapter1、Chapter2中的2.1~2.4;硃派龍編寫Chapter2中的2.5~2.12、Chapter3、Chapter5中的5.20~5.24、Chapter6、Chapter7並負責全書統稿協調;唐電波編寫Chapter4;吳錦傳編寫Chapter5中的5.1~5.4;謝建周編寫Chapter5中的5.5~5.10;餘尚行編寫Chapter5中的5.11~5.19。
本書內容直觀明瞭,形象生動,不僅可作為大中專院校汽車相關專業的英語教材,還有助於汽車行業的工程師、技術員識讀英文圖紙和技術資料,同時也適閤從事汽車進齣口貿易、零部件供應的從業人士,特彆是非工科背景的從業人員學習參考。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作為簡明的汽車詞匯手冊供讀者查閱使用。
編者
機械工程前沿技術導論: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機械工程領域的學生、工程師以及對先進製造技術感興趣的專業人士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入的導論。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材,更是一本連接基礎知識與工業前沿應用的實踐指南。全書結構緊湊,內容涵蓋瞭當前機械工程領域最受關注的幾個關鍵方嚮,力求以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展現現代機械工程的廣闊圖景。 第一部分:先進材料的革新與應用 現代機械係統的性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材料科學的突破。本部分重點探討瞭在極端工況下(如高溫、高壓、腐蝕環境)錶現優異的新型工程材料及其設計理念。 1.1 高性能閤金的設計與製備 深入分析瞭鎳基高溫閤金、鈦閤金以及特殊不銹鋼在航空航天和能源領域的應用。我們詳細闡述瞭相變機製、晶界強化技術以及增材製造(3D打印)工藝對這些復雜閤金微觀結構和宏觀力學性能的影響。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冷卻速率和熱處理過程,優化材料的抗蠕變性和疲勞壽命。 1.2 復閤材料的結構優化 碳縴維增強聚閤物(CFRP)和陶瓷基復閤材料(CMC)是實現輕量化和高可靠性的關鍵。本章詳細介紹瞭縴維鋪層設計、界麵粘閤理論以及損傷容限評估方法。內容包括多尺度建模技術,用以預測復閤材料在受到衝擊或循環載荷時的失效模式。同時,也涉及瞭納米增強材料在提高傳統聚閤物基體韌性方麵的最新進展。 1.3 智能材料與自修復係統 本節聚焦於那些能夠響應外部刺激(如溫度、電場、磁場)並改變自身特性的材料。形狀記憶閤金(SMA)、壓電材料以及電磁流變液(MR Fluid)的本構關係和驅動機製被詳細解析。特彆是關於材料自修復技術的討論,從微膠囊技術到基於愈傷組織的仿生修復,展示瞭未來機械係統自我維護的潛力。 第二部分:數字化製造與工業智能化 工業4.0的核心在於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深度融閤。本部分著重介紹瞭支撐智能製造的數字化工具、製造過程的優化以及人機交互的未來形態。 2.1 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工藝控製 本書對選擇性激光熔化(SLM)、電子束熔化(EBM)等金屬增材製造工藝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超越瞭基礎的“打印”概念,深入到激光/電子束與粉末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內容包括:熔池動力學監控、殘餘應力分析、以及如何通過工藝參數的實時反饋控製,確保復雜零件的幾何精度和內部缺陷的最小化。 2.2 增材製造後的後處理與性能驗證 增材製造件往往需要嚴格的後處理以消除孔隙率和殘餘應力。本章係統介紹瞭熱等靜壓(HIP)、後續熱處理的優化策略。此外,非破壞性檢測(NDT)技術,如X射綫CT掃描、超聲波檢測在驗證增材製造零件內部質量中的應用被置於重要位置。 2.3 製造過程的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 詳細解釋瞭如何構建高保真度的數字孿生模型,以模擬、預測和優化物理製造係統。從CAD/CAE集成到實時數據采集(IoT),再到基於機器學習的預測性維護,本節展示瞭數字孿生在提高生産效率、縮短産品上市時間中的實際價值。 第三部分:先進控製與係統集成 現代機械係統對響應速度、精度和魯棒性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部分探討瞭控製理論在復雜動態係統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計算能力融入到機電一體化設計中。 3.1 魯棒控製與自適應控製 麵對實際工程中不確定性和外部乾擾,經典的PID控製已顯不足。本書詳細介紹瞭H-infinity魯棒控製的設計原理,用於確保係統在參數變化時仍能保持穩定性能。同時,自適應控製理論,特彆是基於模型的參考自適應控製(MRAC),被應用於需要在綫調整控製參數的變工況係統中。 3.2 運動學與動力學的實時解算 針對高自由度機器人和精密機床,本章側重於高效的運動學逆解和動力學前饋計算方法。討論瞭如何利用GPU加速技術實現復雜多體係統動力學的實時仿真與控製,這對於高動態任務(如高速抓取、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3.3 嵌入式係統與實時操作係統(RTOS) 機械控製的實現依賴於強大的嵌入式平颱。本節分析瞭用於工業控製的微控製器架構(如FPGA、高性能SoC),並比較瞭不同實時操作係統的特性(如時間確定性、中斷延遲)。內容指導讀者如何選擇閤適的硬件和軟件棧,以滿足嚴格的時間約束要求。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工程與綠色製造 麵對全球資源和環境挑戰,機械工程必須嚮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本部分關注如何將生命周期評估(LCA)和能效優化融入到設計和製造的每一個階段。 4.1 産品全生命周期評估(LCA) 介紹瞭ISO 14040係列標準在機械産品設計中的應用。重點講解瞭如何量化材料提取、製造、使用和報廢迴收等各個階段的環境負荷,並指導工程師如何在設計初期通過材料選擇和結構優化來降低碳足跡。 4.2 節能驅動與傳動係統 針對工業能耗大戶——電機和傳動係統,本章探討瞭永磁同步電機(PMSM)的高效驅動技術。深入分析瞭摩擦學在減少機械損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智能潤滑技術和低摩擦軸承來提升整體能源效率。 4.3 再製造與循環經濟設計 本書強調瞭“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討論瞭如何設計易於拆卸、組件可追溯的機械産品,以最大化其使用壽命和迴收價值。拆解性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的原則和模塊化方法被作為核心內容進行介紹。 ---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對理論深度和工業相關性的平衡把握。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未來工程師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通過大量的圖示、流程圖和真實的工業案例分析,讀者將能夠構建起一個連貫的、麵嚮未來的機械工程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