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是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哲学家、神学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的代表作,是近代早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夸美纽斯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思想先驱。
“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为宗旨,夸美纽斯在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具体科目的设置、学习阶段的划分以及学校的管理等,并首次倡导使用插图文本的教材实施教学,强调向自然学习的直观方法,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体系化的教学论使得夸美纽斯对教育的影响比肩于同时代的笛卡尔对哲学的影响、培根对科学的影响。
《大教学论:评注版》译者在历时一年精心翻译《大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译者注释并撰写了“译者导读”。本书还收录了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者莫里斯·沃尔特·基廷(Maurice Walter Keatinge)对《大教学论》长达万言的精彩评论。评注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大教学论》的思想精髓。
本书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等阅读,也适合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使用。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寄养在亲戚家,16岁起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接受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
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便应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 可是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定出版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夸美纽斯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
译者导读
引论
致读者
教学艺术的用途
第1章 人是造物之中最高级的、最权威的、最优秀的
第2章 人的终极目的在今世之外
第3章 今世只是永生的预备
第4章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认识自己(也认识万物),管束自己,皈依神
第5章 这三者(学识、德行和虔诚)的种子已经自然而然地撒播在我们心中
第6章 如果要造就一个人,理应通过教育来塑造
第7章 一个人在青少年早期最容易被塑造,过了这个阶段就无法恰当塑造
第8章 年轻人必须接受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
第9章 所有男女青少年都应该上学
第10章 学校的教育应是普遍的
第11章 至今尚未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第12章 改革学校是有可能的
第13章 学校改革的基础必然是万物的确切秩序
第14章 严谨的教导秩序必以自然为鉴,不受任何阻碍
第15章 延长寿命的基础
第16章 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准确达到预期结果的教法和学法
第17章 教与学的便利原则
第18章 教与学的彻底原则
第19章 教学的简明原则和迅速原则
第20章 特定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21章 艺术的教学方法
第22章 语言的教学方法
第23章 道德的教学方法
第24章 灌输虔诚的方法
第25章 如果我们想按照真正的基督教法则改良学校,就必须排除校内的异教书籍,至少较以前更为谨慎地使用
第26章 论学校纪律
第27章 论基于年龄和成绩的学校四重划分
第28章 母育学校概述
第29章 国语学校概述
第30章 拉丁语学校概述
第31章 论大学
第32章 论教导的通用且完善的秩序
第33章 论实践此通用方法的前提
附录 《大教学论》评论
附录 《大教学论》评论
莫里斯·沃尔特·基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现代的视角来思考夸美纽斯的作品,以帮助那些学习教育理论的学生评估他的作品的价值。
假如一位现代的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史,想要从中获得指导,以引领日常的教育实践,或者想要从中获得支持,以推动教育理念的发展,那么他肯定会失望的。他会发现,从教育史中读到的东西是平淡无奇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谬可笑的。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融入到了现代优秀教师的工作和思想中。而其余的部分,则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是不切实际。当然,在伟大的作家或教师的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适合于所有的时代。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夸美纽斯是一个可以产生共情的同人,因其特别执着于课堂管理。作为一个了不起的校长,夸美纽斯努力促使那些盲目而又固执的教员革新教学方法,这一定会引起那些面对同样艰巨任务的人的共鸣。对于学习教育理论的学生来说,夸美纽斯所具有的主要是其历史意义,因为他代表着教育史缓慢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当今的教育理论大厦正是建立在这样缓慢发展的历史之上的。如果把夸美纽斯的观点与当今的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因为近些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而对教育科学这一发展缓慢的研究有所宽慰。
我们的探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①研究的方法和论证的模式;②目标的设定;③研究的对象;④采用的工具。
就一门成熟的应用科学而言,例如医学,可以轻而易举地、简明扼要地给予一一解答。①方法上,一方面是归纳的,依赖临床经验和直接的药物试验;一方面是演绎的,依赖其他若干学科所取得的成果的应用,例如生理学和化学。②目标是恢复身体健康、预防疾病。③研究对象是健康的和患病的人体。④工具是药物、卫生保健的措施和建议采用的方法。
而对教育而言,因素就复杂得多了,但也可以做一个相似的分析。
1.直到最近以来,研究教育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一般都是不加控制的经验,其结论至多是一些被认为是基于“常识”的观点,但无法说明任何主张是被证明有效的,因为一位教育家的常识与另一位教育家的常识往往并不一致。近年来,心理学中采用的实验法和统计法为教育实验开辟了道路,教育实验由此得以产生。这里难以系统地说明已经产生的诸多成果,但下面几个例子足以作为证明。
很多年来,有的教育家一直都在强调开发记忆力的必要性,而有的教育家则武断地认为记忆力无法加以训导,也没有为这个断言给出证明。最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直接实验,于是那些常识性的言论或被修正、或被否定。特别是梅伊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确凿地论证了某些背诵的方法比其他的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迁移。当然,这些实验成果在将来的研究中会有所修正,但无论如何,这些实验成果都是客观的,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都是有案可稽的,所获得的结论都是清清楚楚的,可供反驳或者验证。与记忆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关于课程表中每个科目每周两节课的安排,这曾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课程计划是,让一节课与另一节课之间间隔的天数尽可能地多,而就这个问题所做的实验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错误的,间隔应该只有一天,这些研究结论得到了有关研究成果的支撑,而这些都是基于艾宾浩斯教授有关记忆实验研究的演绎应用。数量的精确性在20年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而通过运用相关分析的公式,现在已经应用在了教育统计的方法中,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伯特先生的优秀专著中,即《普通智力实验测试》(Experimental Tests of General Intelligence)。对于倦怠问题,也已经有了许多有用的实验研究,特别建议读者参阅温奇先生的研究,他证明,在夜间学校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精神不够充沛,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最后,对于一些本能上的倾向性也有定量化的观察研究。教育者们一直以来都很清楚,无论在男生中还是在女生中,收集的本能都是比较强的。最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人们发现(基于这个方法所保证的确定性)这个本能逐渐发展,于10岁达到最高峰,表现出与某些东西而非其他东西有着更为明显的联系;通常情况下,这种本能的表现是非常不科学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本能为分类的科学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由于心理学所取得的进展,教育理论在演绎和归纳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假如要研究“注意”的问题,那么教育研究者就可以对其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较为充分地说明促进这一问题的方式方法。而教育实践者则没有以分析作为基础,只是督促新手教师要强调注意的重要性,告诫新手教师如果学生缺乏注意,或是注意到了其他方面,那么课堂教学就是白白浪费时间。除了这些,就没有其他可以谈论的了。
分析者就处在了一个更有优势的状态下:可以论证注意依赖的条件;可以表明这基本上是“意动(conative)”的,必须基于以需求为导向的持续的期待;可以指出这种态度能够通过某些方法和手段发生。例如,对某一节课的注意取决于:①教师的人格特征,课堂教学方法的程序;②教师在教学中导向某一个知识点的方式;③教师教学的前后发展顺序,作为一门课程如何实现确定的目的;④一门科目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与另一门相协调,并且为另一门做了明确的准备工作,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这是值得注意和学习的,所需掌握的内容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在这四个方面,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讨论,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学分析的一个演绎运用,所针对的是教育问题,前导则是来自实际经验的教育洞察力。
……
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并非全盘接受既有的教育思潮,而是敢于审视、质疑和突破。在许多被普遍认同的论点面前,作者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反驳角度,或者至少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追问。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是推动任何学科进步的核心动力。阅读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碰撞和激发,它迫使我走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很多时候,我读到某个观点时,第一反应是“对啊,就是这样”,但紧接着,作者就会抛出一个“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呢?”的挑战,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基础。这种带着挑战性的对话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思考问题的工具,教你如何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培养一种独立、深入的教育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说,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对核心概念的阐释,那种深入浅出的能力让人拍案叫绝。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但总是感觉隔着一层纱,读完后似懂非懂。这本作品则不然,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案例,变得清晰明了。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脉络的梳理,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既展现了理论的发展演变,又没有陷入故纸堆的枯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深沉思考,那份热情透过纸页都能感受到。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的观点,甚至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那种共鸣感非常强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的视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教育学有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实用性是超乎预期的。我一直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书写得很好,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本书里所阐述的理念,似乎处处都带着一种“可操作性”的影子。作者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总能巧妙地融入一些贴近日常教学场景的例子,那些例子不是虚构的完美场景,而是带着真实世界复杂性的切片。这使得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在自动进行“转化”工作,思考着“我如何能将此应用到我的课堂上”。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闭环构建得非常成功。我甚至尝试着在最近的几堂课中,有意识地运用了书中提到的几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反馈明显积极了许多。这种即时的正反馈,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深入研读下去的动力。它不是高悬在空中、只可仰望的圣经,而是可以握在手中、随时取用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细节也值得称赞,它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版面设计上的用心,比如关键术语的标注、引文的出处格式,都做得非常规范和清晰。在一些需要对比和梳理复杂关系的地方,作者使用了恰当的图表或列表,这对于快速把握信息密度极高的小节至关重要。我个人是那种比较注重阅读“仪式感”的读者,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籍,本身就能帮助我更快地进入专注状态。这本的设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间接证明了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珍视程度。在一本知识密集的著作中,良好的阅读体验是保持学习耐心的重要保障,这一点,这本书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这本作品在结构上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性强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严谨。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具体实践,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读起来完全没有生硬的跳跃感。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概念,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前一个部分的结论,恰好是后一个部分深入讨论的基础,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通常阅读学术著作会习惯性地做大量笔记,但这本让我感觉笔记的必要性都降低了,因为作者的组织方式本身就是最好的导图。对于初学者来说,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避免在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中迷失方向;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它也能帮助你重新梳理和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现其中的盲点和不足。这种兼顾广度和深度的平衡,实属不易。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知识高塔,所有的学习点都有了可以依托的梁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