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激情

理性與激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耕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心理學
  • 情感
  • 理性
  • 愛情
  • 人生
  • 思考
  • 成長
  • 自我認知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502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288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哲人哲思書係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00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第1,這是一本由當代馬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大傢名傢楊耕老師精心撰著的第二本學術隨筆集;
第2,這是一本為當代青年量身打造的馬剋思主義哲學通俗理論讀物;
第3,這是一本有思考維度、力度、深度和廣度的學術隨筆集,一本充滿理性與激情的哲人的哲思;
第4,入選“十三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

內容簡介

《理性與激情》是“哲人哲思書係”中的一本,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哲學斷想”“讀史拾零”“讀書劄記”“思想對話”內容豐富,其中既有作者對當下中國社會實際和學術前沿的哲學思考,又有作者對馬剋思主義曆史觀及中國馬剋思主義踐行者如何利用馬剋思主義的曆史觀指導實踐的反思;既有自己讀書的體悟,也有與他人思想的對話和碰撞。書裏麵處處體現齣哲學的思維方法。馬剋思曾經說過,哲學是“理性的激情”與“激情的理性”,作者本人將哲學比喻為“概念的王國”“理性的戰場”與“價值的王國”“多情的土地”,讀完後使讀者深切地體會到“理性”與“激情”,在輕鬆閱讀中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和方法論水平。

作者簡介

楊耕,1956年生。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馬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
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先後齣版學術著作15部,代錶作為《為馬剋思辯護:對馬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關於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曆史唯物主義》《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先後獲國傢教學成果奬、中國齣版政府奬圖書奬等國傢奬7項。

目錄

自 序… 001
第1輯 哲學斷想
哲學的位置在哪裏…002
文化的作用是什麼…010
社會科學的特殊性…018
價值、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內涵與功能…024
馬剋思主義哲學: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031
以馬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剋思主義…042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與實質…046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與社會曆史性…052
實踐的矛盾特徵和運行過程…059
悖論與思維本身的矛盾性…063
係統論與矛盾論…069
曆史規律的決定性與人的活動的選擇性…073
曆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性與曆史規律的可重復性…079
曆史認識的相對性與可能性…084
曆史認識的真實性與客觀性…088
傳統與現代性的衝突:兩種異質文明的衝突…094
改革:現實的中國人對中國人的現實的超越…099
市場經濟需要社會公平…104
幸福、正義與製度…111
人的本質與人的本性…119
時間是人的發展的空間…124
音樂:人類的“心情”與曆史的“迴聲”…129
第2輯 讀史拾零
馬剋思世界觀轉變的理論途徑…136
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難題的解答…142
鄧小平與當代中國的曆史轉摺…147
開放的世界與中國的發展…155
法國唯物主義兩個派彆的理論起源和理論歸宿…162
法國“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在哲學史上的地位…169
法國復闢時代的曆史學派:貢獻與局限…175
人的本質:費爾巴哈與捨勒的解讀…182
黑格爾的曆史辯證法:曆史運動的思辨錶達…188
唯物主義的三種曆史形態: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
與曆史唯物主義…193
“形而上學”的終結與哲學的“生存論轉嚮”…199
中國傳統哲學對西方近代哲學的影響…206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係理論:內涵、特徵和意義…212
後現代主義:背景、實質和意義…216
後殖民主義:背景、視角和實質…223
第3輯 讀書劄記
原著:肅穆的聖地與不朽的大師…232
風格獨特的鄧小平理論…242
闡釋中的誤釋…251
夕陽中的黃昏…257
艱難中的創新…262
創新中的艱難…266
“解構的馬剋思主義精神”及其實質…272
居高聲自遠…279
危機中的重建…284
重建中的反思…293
以哲學的方式反映和引導現實…298
執著與固執…304
沉思往事與發現未來…306
渴望思想平靜…310
擁抱晨鍾與拒絕暮鼓…313
曆史規律與人生規律…317
第4輯 思想對話
體驗哲學與感悟人生…322
建構哲學空間 雕塑思維個性…333
重讀馬剋思…346
馬剋思:從“天上”迴到“人間”…358
今天馬剋思仍然“在場”…368
附錄 與哲學融為一體…376

精彩書摘

哲學的“地盤”在不斷地縮小,同時又在不斷地擴大。
哲學不是“李爾王”,絕不會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從根本上說,哲學的位置是由現實的實踐活動的需要決定的。

哲學的“迫切任務”是揭露並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齣現實的生存睏境。
以往的哲學傢是人在“地上”,心在“天上”,關注的是宇宙的“終極存在”或“初始物質”;而馬剋思是人在“地上”,心在“人間”,關注的是“地上”或人在世界的位置,“鍾情”的是人本身。

人是曆史的“劇作者”,曆史規律不僅實現於人的活動中,而且形成於人的活動中。
人又是曆史的“劇中人”,曆史規律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並反過來製約著人的活動,決定著人的活動的大概趨勢。

幸福不僅僅是專屬於“私人領域”的“我”的事情,而且本質上屬於“公共領域”的“我們”的事情。幸福由此從“倫理話語”轉嚮“政治話語”,從“私人領域”轉嚮“公共領域”。
“私權利”必須由“公權力”來保障,沒有“公權力”的保駕護航,“私權利”就會成為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即。

從錶麵上看,哲學與音樂互不相乾,實際上二者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哲學“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隻有對音樂傾倒的人纔可完全稱作人”;哲學是使人追求並“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而音樂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音樂是人類的“心情”,是曆史的“迴聲”。

前言/序言

自 序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是我的第二本學術隨筆。我喜歡想問題,上班與下班路上,齣差與講學途中,機場與車站等候,書房與病房,茶餘與飯後……我經常斷想、遐想乃至傻想,這本學術隨筆就是在這些斷想、遐想和傻想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盡管這些斷想、遐想、想是“連蹦帶跳”地來到我的頭腦中,但它們反映瞭我的真實的思想,體現瞭我的思考的維度、力度、深度和廣度,再現瞭我的思考的痕跡。
為瞭閱讀方便,我把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即“哲學斷想”“讀史拾零”“讀書劄記”“思想對話”。其實,這種區分隻是相對的。“哲學斷想”本身就是一種“拾零”,並包含著讀書“劄記”;“讀史拾零”本身就是一種“劄記”,並包含著哲學“斷想”;“讀書劄記”體現著“哲學斷想”“讀史拾零”,而“思想對話”則是“哲學斷想”“讀史拾零”和“讀書劄記”的集中錶達。
與藝術以形象思維的形式反映現實不同,哲學以抽象思維的形式反映現實,以概念的運動反映現實的運動。因此,哲學是一個“概念的王國”“理性的戰場”。可哲學又是一個“價值的王國”“多情的土地”。與科學不同,哲學對對象的認識不是止於對其規律的認識,而是必須進入對對象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不僅要知道對象是什麼,而且要知道對象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從根本上說,哲學關注的是人在世界的位置,“鍾情”的是人本身。哲人的哲思不僅充滿著理性,而且洋溢著激情。用馬剋思的話來說就是,哲學是“理性的激情”與“激情的理性”。在斷想、遐想和傻想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這種“理性的激情”與“激情的理性”。所以,我把本書名定為“理性與激情”。
感謝中國青年齣版社副社長王瑞編審不嫌淺陋,將本書列入“哲人哲思書係”,感謝彭岩編輯、刁娜編輯不辭辛勞,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在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這本學術隨筆,使我想起瞭我的青春歲月,那是激情多於理性,幻想多於理想的歲月,是“跟著感覺走,牽著夢的手”的歲月。那時,“我把所有的夢想都畫在牆上,等待被現實溫暖、被照亮;我把全部的倔強都藏進心髒,希望在人群中去融入、去釋放;我把命運的搖晃都當作奬賞,依然在路上”(《擺渡人》)。
這本學術隨筆的整理開始於 2016 年的鼕天,完成於 2017 年的春天。當我開始整理文稿的那天,恰巧窗外雪花飄舞,“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李白);當我最終完成定稿時,已是 2017 年春節的最後一天,即正月十五。此時,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嚮窗外,我看到瞭春光的明媚,聽到瞭“春天的故事”,感受到瞭春天的氣息……並想起瞭雪萊的著名詩句:
鼕天來瞭,
春天還遠嗎?
?????????????????????????????? 楊 耕
2017 年 2 月 11 日於北京
塵封的鏇律:古老歌謠的現代迴響 序章:遺忘的海岸綫 海浪輕拍著沙灘,將零碎的貝殼和被時光磨平的卵石推嚮岸邊。在這裏,世界的喧囂仿佛被潮汐悄然吞噬,隻剩下風低語的古老傳說。然而,在這片看似寜靜的海岸綫上,埋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鏇律,一麯穿越韆年歲月的歌謠,它曾是部落的圖騰,是戀人的低語,是祭司的祈禱,卻隨著文明的潮水,逐漸被遺忘在曆史的角落。 《塵封的鏇律》正是探尋這遺忘之麯的旅程。它不是一本歌譜,也不是一份曆史考據,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那些在耳畔低吟淺唱的鏇律背後,潛藏著的人類情感、社會變遷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入挖掘。它將引領讀者潛入那些被時光塵封的記憶深處,去聆聽那些曾經觸動無數心靈的古老歌謠,並嘗試理解它們如何在無聲無息中塑造著我們的文化根基,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煥發齣生機。 第一章:迴響的源頭——遠古的吟唱 故事從一片荒蕪的土地開始,那裏的人們依靠最原始的生存本能,與自然搏鬥。然而,在篝火搖曳的夜晚,在星辰璀璨的蒼穹下,他們並非隻有生存的掙紮。當勞作的疲憊被寂靜吞沒,當恐懼在黑暗中滋生,一種力量便從心底湧齣——歌聲。 這並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音樂,它更像是原始情感的直接抒發,是生殖的欲望,是豐收的喜悅,是失去的悲傷,是麵對未知的敬畏。這些歌謠誕生於生活的土壤,它們沒有復雜的和聲,沒有華麗的技巧,卻蘊含著最純粹的生命力。它們被口耳相傳,成為部落的記憶,記錄著氏族的遷徙,描繪著狩獵的英勇,歌頌著生殖的繁衍。 在這一章,我們將跟隨一位虛構的古代吟唱者,體驗他如何在部落的集會上,用嘶啞卻充滿力量的嗓音,將生活的點滴化為歌謠。我們會想象他如何觀察日升日落,如何傾聽風雨雷電,如何感受愛恨情仇,並將這一切轉化為簡單卻能引起共鳴的鏇律。我們會探討這些歌謠的原始功能——它們是儀式的一部分,是教育的工具,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凝聚族群認同感的紐帶。 第二章:文明的變奏——文字與樂器的誕生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文明的曙光開始照亮大地。文字的齣現,為歌謠的記錄提供瞭可能,盡管起初,它們仍以口頭傳承為主。而樂器的發明,更是為歌謠注入瞭更豐富的錶現力。骨哨、陶笛、簡單的鼓,這些簡單的樂器,為古老的鏇律增添瞭色彩和節奏。 這一章將把焦點放在那些早期文明的搖籃。我們將想象在古埃及的尼羅河畔,人們如何在神廟的慶典中,用竪琴和蘆笛吟唱贊美法老的歌謠;在古希臘的市集,吟遊詩人如何用七弦琴彈唱著英雄史詩,引人入勝;在中國,早期的瑟、鍾、磬等樂器,如何在宮廷的祭祀和宴飲中,奏響莊重而典雅的鏇律。 我們將探討文字如何改變瞭歌謠的傳播方式,使得更復雜的敘事和情感得以錶達。同時,樂器的發展,如何讓歌謠從單純的哼唱,演變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層次的藝術形式。我們會深入分析不同文明在樂器和音樂風格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 第三章:流轉的血脈——歌謠的遷徙與融閤 人類的腳步從未停歇,文明的交流與碰撞,讓歌謠如同流淌的血脈,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之間遷徙、融閤,孕育齣新的生命。絲綢之路的駝鈴聲,海岸綫上船帆的鼓點,都成為瞭歌謠傳播的媒介。 我們將跟隨商人、旅行者、甚至是流亡者的腳步,去描繪歌謠如何在地理的阻隔中穿梭。想象一首源自東方古國的民謠,如何隨著絲綢的貿易,抵達遙遠的西方,並被當地的音樂傢所吸收,演變成一麯全新的鏇律。又或者,一首來自北方的戰歌,如何在南方的土地上,被賦予瞭柔情的色彩,成為一首動人的情歌。 這一章將重點關注歌謠的“基因突變”與“雜交”。我們會分析不同文化元素如何相互影響,例如,東方五聲音階與西方七聲音階的碰撞,節奏模式的相互藉鑒,演唱技巧的交流。我們將探討宗教傳播、戰爭侵略、以及商業往來在歌謠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以及融閤後的歌謠如何反映齣不同民族共同的情感體驗和曆史記憶。 第四章:時代的烙印——工業革命與大眾音樂的興起 工業革命的巨輪滾滾嚮前,社會結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崛起,人口的流動,印刷術的普及,以及後來收音機、留聲機的發明,為歌謠的傳播注入瞭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時也帶來瞭深刻的變革。 這一章將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社會圖景。我們會描繪工人們在工廠轟鳴的間隙,哼唱著來自傢鄉的歌謠,以及為適應城市生活而産生的新歌謠。我們會看到印刷術如何讓歌譜走嚮大眾,使得音樂不再是貴族和祭司的專利。 然後,我們會迎來收音機和留聲機的時代。它們如同魔法盒子,將遠方的歌聲帶入韆傢萬戶。這種大眾化的傳播方式,催生瞭商業音樂的雛形,也使得某些鏇律以驚人的速度風靡全球。我們將分析這股潮流如何改變瞭歌謠的創作和接受方式,以及傳統民謠在這一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會探討,當歌謠開始被商業化包裝,它們是否還能保留住最初的純粹與深情。 第五章:現代的迴聲——復興與再創造 進入20世紀,世界格局風雲變幻,音樂的邊界被不斷打破。然而,正是在這信息爆炸、風格多元的時代,人們對古老鏇律的追尋,反而變得更加強烈。許多藝術傢開始從被遺忘的角落挖掘那些古老的歌謠,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這一章將把目光投嚮現代。我們會看到,搖滾樂手如何在非洲古老的鼓點中汲取靈感,爵士樂傢如何融閤東方神秘的音調,電子音樂人如何用現代科技重塑古老的鏇律。我們將分析,為何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依然對那些看似“原始”的歌謠情有獨鍾。 我們會探討“復興”與“再創造”的意義。這些古老歌謠,在現代語境下,它們承載著什麼?它們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身份認同?它們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們會介紹一些當代藝術傢,他們如何巧妙地將古老的鏇律與現代的音樂風格相結閤,創造齣既熟悉又陌生的動人樂章。 終章:永恒的低語 海浪仍在輕輕拍打著海岸,但這次,它帶來的不再是遺忘的訊息,而是古老鏇律的迴響。從最初的部落吟唱,到文明的變奏,再到流轉的血脈,直至現代的再創造,《塵封的鏇律》所追尋的,並非僅僅是一段段曆史的音符,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集體意識,一種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這本圖書並非一本百科全書,它更像是一條蜿蜒的小徑,引領讀者在曆史的迷霧中,去發現那些被低估的寶藏。它希望喚醒讀者心中對音樂的敬畏,對文化根源的好奇,以及對人類情感共性的理解。 每一首古老的歌謠,都曾是某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縮影,是他們喜怒哀樂的載體。它們雖然沉寂瞭許久,但它們的聲音從未真正消失。它們化作風中的低語,化作雨中的滴答,化作你我心中那份難以言喻的熟悉感。 《塵封的鏇律》邀請您一同聆聽,那些來自過去的低語,它們或許簡單,卻飽含深情;或許樸實,卻蘊含力量;或許早已被遺忘,卻從未真正離開。它們是我們共同的遺産,是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的一扇窗。請用心去感受,那塵封的鏇律,在現代社會中,所奏響的永恒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穩可靠,但真正打動我的是其中那些極其細膩的心理描摹。作者在處理角色(雖然是曆史人物或抽象概念的化身)的內心掙紮時,那種筆觸的細膩程度,讓人感覺自己仿佛能觸摸到他們的靈魂深處。例如,書中描述個體在麵對群體壓力時,那種“知道是對的,但就是邁不齣那一步”的躊躇感,簡直是神來之筆,精準復刻瞭我內心深處最不願麵對的軟弱。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宏大敘事的曆史或哲學著作,沒想到,它最終呈現齣一種極其個人化、近乎自傳式的坦誠。它沒有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描繪瞭問題本身的美麗與殘酷。讀完後,我感到一種奇異的釋然——原來我的睏惑並非我獨有,而是人類文明史上永恒的母題。這種共鳴感,是任何純粹的工具書無法給予的,它滋養的是靈魂深處對理解的渴求。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開篇讓我有點提不起精神,那些關於早期思想史的鋪陳略顯冗長,我差點就把它束之高閣瞭。但是,一旦熬過瞭最初的幾章,後麵的內容簡直是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拾。作者的筆力在敘事和論證之間切換得非常流暢,他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引入一個富有爭議性的曆史事件或者一位極具魅力的人物,讓你瞬間被拉入情境之中。我最喜歡的是它探討“進步觀念”的那一章。作者挑戰瞭那種綫性的、一往無前的曆史觀,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替代性解釋。這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深信不疑的一些社會假設。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需要時間來“消化”那些觀點帶來的衝擊。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磨礪你的心智,讓你學會用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常識”。它是一劑清醒劑,讓人警惕任何形式的教條主義。

評分

我通常對那些標題宏大、內容空泛的書嗤之以鼻,但這本書卻是個異類。它的語言風格是那麼的沉靜、內斂,像一位老者在壁爐邊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古典哲學流派之間的辯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尊重。他沒有將任何一方描繪成絕對的真理持有者,而是極其細緻地展示瞭每一種思想體係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讀到關於“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主義”的對比部分時,我仿佛置身於古雅的學園中,與智者們一同思辨何為至善的生活。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極好,不會讓人感到疲憊。它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激昂的樂章,也有寜靜的休止符,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那些重量級的信息。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在日常瑣事中尋找那些被忽略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不再滿足於錶麵的喧囂。它像一把精良的尺子,幫你丈量生活的深度。

評分

這本書,我得說,簡直是精神的饕餮盛宴。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但其內在的邏輯鏈條卻精密得如同瑞士鍾錶。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我常常在閱讀那些關於決策過程的章節時,忍不住拍案叫絕,因為它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卻決定性的心理偏差。舉個例子,書中探討“錨定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商業談判,那段論述,我立刻聯想到瞭上個月公司一次艱難的閤同簽署,當時我們團隊的策略失誤,完全可以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這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案例和犀利的分析。讀完後,你不會覺得腦子裏塞滿瞭知識點,反而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讓你看待世界的角度瞬間開闊瞭許多,仿佛從平麵的二維世界一下子躍入瞭立體的三維空間。尤其在處理復雜人際關係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人豁然開朗,明白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往往源於對“理性預期”的錯誤判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深層理解帶來的力量,遠超任何速成的技巧手冊。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層次感的。初讀時,你可能隻領略到其邏輯的嚴謹和論點的鋒利;細讀第二遍,纔會發現作者在字裏行間埋藏的那些精巧的比喻和典故,它們像隱藏的彩蛋一樣,豐富瞭文本的內涵。尤其是關於“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探討部分,作者沒有陷入無休止的形而上爭論,而是從神經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的交叉點找到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立足點。這顯示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我發現自己時常需要查閱附注和參考文獻,但這絕不是負擔,反而像是在探索一個龐大的知識迷宮,每一次跳轉都通往一個新的發現之地。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敢於觸碰那些最核心、最令人不安的議題,並且不迴避復雜性。它不承諾讓你變得更快樂,但它承諾讓你變得更清醒,更深刻地理解生存的本質。這是一部值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