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套书于2018年1月出版,分为上、下册,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累积,参考了大量的动画史料,走访了多家老电影制片厂,采访了多位老艺术家、动画人,历时5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对中国动画史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深度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区为横轴,在两个维度上详细讲述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教育、艺术、技术对动画发展的动因分析。将中国动画历史的发展依据年代划分成七个阶段,分别讲述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动画完整的发展历史,上册介绍了1923—1976年间,中国动画从萌芽阶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共4章;下册介绍了1977—2015年间,中国动画历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初期,以及市场经济模式下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共3章。详细介绍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动画制片单位和众多动画制片公司的发展历史,讲述了香港和台湾地区动画制片领域发展的历史,涉及的优秀动画作品近千部。
作者简介
李铁,1973年3月生于天津,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动画专业硕士生导师,动画系主任,天津市动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现任天津市品牌专业“动画专业”建设负责人、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画实验中心”建设负责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动画专业”建设负责人。曾经获得天津市教学名师、香港桑麻基金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国家出版基金。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部级优秀教材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2部,3000余万字。其作品分获2005年全国优秀计算机畅销图书*名和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书二等奖;2015年《美国动画史》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目录
目录
上册
第1章中国动画萌芽期的发展阶段(1923—1936)
1.1电影进入中国后的初期发展阶段
1.1.1中国电影早期的放映活动
1.1.2中国电影早期的拍摄活动
1.2中国第一代动画先驱们的探索
1.2.1杨左匋
1.2.2黄文农
1.2.3万氏兄弟早期的动画探索
1.2.4秦立凡早期的动画探索
1.2.5戴公亮早期的动画探索
第2章全民族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动画的发展(1937—1949)
2.1全民族抗战期间万氏兄弟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
2.2万氏兄弟与《铁扇公主》
2.3全民族抗战期间钱家骏的动画创作
2.4全民族抗战期间独立动画的创作
2.5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动画创作
2.6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
第3章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动画发展(1949—1965)
3.1概述
3.1.1政治运动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3.1.2苏联动画制片领域对中国的影响
3.1.3上海美影厂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基地
3.1.4这一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探索
3.2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
3.3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
3.4上海电影制片厂木偶片组的创立
3.5上海美影厂的创立
3.5.11957年反右运动时期的动画创作
3.5.2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动画创作
3.5.31961—1963年“三年调整”时期的动画创作
3.5.41964—1965年“文艺整风”时期的动画创作
3.6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
3.7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
3.8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
3.9这一时期动画教育的发展
3.9.1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3.9.2北京电影学院初期的动画教育
3.9.3上海电影专科学校
3.10香港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发展
第4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动画制片领域(1966—1976)
4.1概述
4.21966—1972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4.31973—1976年上海美影厂的
动画创作
4.4香港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
动画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世界动画一百多年的历史既是动画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史,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艺术变革、科学技术作用于动画发展的历史。本套丛书将影视动画放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域民俗、美学及艺术变革、科学技术的综合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史料的简单罗列,现象表面化的分析,动画艺术形而上学的解读,孤立抽象的局部研究模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综合研究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世界动画艺术形态、技术形态、经济形态的成因与发展,勾勒世界动画历史发展的概貌,评介具有代表性的动画艺术流派、动画制片公司及动画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动画在思想、题材、艺术风格、技术、管理、产业等方面的成因、特点与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
本套丛书选定的研究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力图做到脉络清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并在各个国家动画历史发展的每一时期,重点总结出这段时间内动画发展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专题,如: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师的构成、制作流程的发展、动画制片管理的发展、发行与播映媒体的发展、重要的导演和动画师、风格流派的发展、商业运行模式发展等。本套丛书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域为横轴进行类比,参考各个时间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达到“经史合参”的目的,并梳理出世界动画历史发展的主线,以及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本套丛书努力为我国动画产业经济和动画艺术形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并探讨21世纪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方向。以史为鉴,让中国动画艺术和产业的发展避免走其他国家动画发展史上的弯路;以史为参,让中国动画艺术和产业的发展站在世界动画发展的最前沿。
这一系列丛书的策划、准备时间很长,到完成书稿时粗算起来有将近15年的时间,资料在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而自己对于动画历史发展的认识也逐渐成熟起来。在撰写这套丛书的过程中,需要感谢很多人对我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感谢湖南大学的何人可教授,我从1992年开始在湖南大学读书期间,何教授担任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工作,他的设计史论研究视野和方法对我动画史论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开始在天津工业大学担任教师的最初几年,在讲授艺术设计史的过程中,一直将何教授撰写的《工业设计史》奉为经典。另外,还要感谢天津工业大学的李兰友教授,是他在1998年推荐我参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从那时到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具有19年“书龄”的老作者了,在这一过程中李教授不断给予我鼓励与帮助。另外,还要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乐编辑,在李兰友教授的介绍下,我们从2005年开始取得联系,并一直合作至今,在她的帮助下天津工业大学动画专业已经成功推出了三个动画系列选题,我们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愉快,从提交稿件的电子文件到最终付梓,很少再需要我们费心,虽然与韩编辑合作了十几年,但是竟然未曾谋面,总是从电话中听到她甜美的声音。
我能在20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最要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与帮助。首先感谢我的爸爸李玉岭和妈妈韩桂荣,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影响。他们在年轻时代都是电影的爱好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订阅《大众电影》,这些杂志成为我动画情怀的最初启蒙。如今这些杂志仍然一本不少地被保留着,我在撰写《中国动画史》的过程中竟然从中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动画史料,这些杂志将是我永远的财富与回忆。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海力,家中的生活都仰赖她的打理,她本来也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和画家,但是由于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和写作,她自己放弃了很多。感谢我的女儿李艺天,在学习上根本不需要我操心,还以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和鼓励着我。
《中国动画史》是本套丛书的第四部,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介绍了1923—1976年间,中国动画从萌芽阶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下册介绍了1977—2015年间,中国动画历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初期,以及市场经济模式下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首先讲述了19世纪末到1936年间,这一中国动画的萌芽阶段。从1918年开始,法国和美国的动画电影陆续传入我国,给予中国第一代动画先驱们以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启蒙。杨左匋、黄文农、万氏兄弟、秦立凡、戴公亮等中国动画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在既无参考资料和现成技术,又无资金和设备的情况下各自进行着苦苦的探索,并逐渐发现了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研究出打孔定位技术、赛璐珞分层技术、描绘上色技术、拍摄洗印技术、有声动画技术,亲手制造出动画制作的设备与材料,摸索出动画制作的流程。从1923年到1936年,中国共出品了各类动画片30多部,均为动画短片。动画这种艺术形式还被广泛运用到电影片头、电影字幕、电影特效、广告、教育、宣传等领域。
中国动画史(上)前言1937年到1949年间,中国处于全民族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战火席卷全国,中华民族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动画短片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防电影”宣传手段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万氏兄弟为领导的制作团队、以钱家骏为领导的另一制作团队,克服了战时物资奇缺、经费紧张、人手不足、被狂轰滥炸的诸多困难,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制作完成了多部宣传抗战救国的动画短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舞的效果。1941年9月,万氏兄弟克服战时的重重困难,在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国内观众观影盛况空前,并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引起了轰动。1946年,全国规模的全面内战爆发。在东北兴山解放区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为了配合共产党的宣传任务,先后制作完成了《翻身年》里的木偶片段、中国第一部木偶定格动画片《皇帝梦》、中国第一部二维动画片《瓮中捉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东北电影制片厂组建的这支动画创作团队,开创了新中国的动画创作事业。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与《中国动画史(上)》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唐代长安的国际都市生态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文博]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盛世文化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5668-XXXX-X]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唐代最为鼎盛时期的都城长安为核心样本,深入探讨了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这座世界级大都市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国际化特征、多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都市生态与社会结构。通过对考古发掘资料、历史文献、碑刻题记以及外来使节游记的细致梳理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本书旨在揭示长安如何成为当时全球信息、商品、信仰与技术交流的枢纽,并阐释这种“世界之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文明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长安城的擘画与格局——权力、秩序与空间 本书首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和坊市管理体系。这种严谨的、网格化的城市布局,不仅是中央集权政治的物质体现,更是对人口流动、社会交往进行有效控制的工具。然而,这种看似僵化的秩序之下,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 我们考察了长安城内主要街道的拓扑结构,重点分析了朱雀大街作为南北中轴线,如何串联起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并象征性地连接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区研究(如:东市与西市的职能差异),揭示了在严格的宵禁制度下,商业活动和市民生活的“非正式空间”是如何被开辟和适应的。书中特别探讨了寺院、邸舍、胡人聚居区等“边缘空间”在维持城市活力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万邦咸集的“世界市场”——经济驱动力与物产交流 长安的繁荣,根植于其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核心地位。本部分聚焦于长安的经济命脉,特别是西市作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如何汇集了来自中亚、波斯、阿拉伯乃至更远方的商品、技术和商人。 本书详尽描摹了长安的物产图景:从大秦镜、波斯琉璃到印度香料,从西域的良马到南方的珍奇水果,通过对出土的贸易遗存、钱币流向和文献记载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唐代国际物价指数和贸易网络图谱。我们探讨了唐朝政府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角色——既是保护者,也是主要的监管者和税收者。同时,还分析了胡商在长安的经济地位、组织形式(如“蕃客邸”的管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商业活动反过来影响了唐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 第三部分:信仰的熔炉与思想的碰撞——宗教多元主义的兴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最为自由和多元的时期之一。本书超越了对主流佛教(如禅宗、净土宗)的简单叙述,着重分析了外来宗教如何在长安生根发芽并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 我们详细考察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祆教(拜火教)在长安的传播路径、教义适应和社群组织。通过对碑文和寺院遗址的分析,辨析了这些异域信仰在传播中如何被“汉化”或“唐化”,以及它们如何与儒学和道教产生张力与融合。特别是对大秦景教寺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唐朝统治者在对待外来宗教时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这些宗教如何在政治稳定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宗教上的兼容并蓄,是长安作为世界之都的重要标志。 第四部分:胡风唐韵——社会风俗与文化变迁 文化是最能体现国际化程度的载体。本章深入剖析了长安社会风俗的“胡化”现象,即外来文化对唐代日常生活艺术、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的渗透与改造。 书中详细对比了唐三彩中的胡人形象与壁画中侍女的服饰变化,展示了胡旋舞、筚篥等艺术形式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通过对“胡姬”、“蕃将”等社会群体的研究,我们探讨了文化借用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唐代贵族对“胡服”的追捧,既是一种时尚的表达,也折射出对异域强大武力的向往。本书认为,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同化,而是双向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塑造了唐代独有的气象万千的“盛世气象”。 结论:长安模式的遗产与局限 最后,本书总结了长安作为国际都市的成功经验:一个开放的政治态度、高效的商业管理体系以及强大的文化包容力。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没有局限。安史之乱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动摇和藩镇割据的兴起,长安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衰退,其开放性也随之收缩。本书认为,对长安国际都市生态的研究,不仅是对唐代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如何处理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城市治理等问题的历史参照与深刻启示。 本书特色: 史料的广度与深度: 整合了中、日、韩及西方学界关于唐代长安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重视对西域出土文书和波斯文记载的引用。 跨学科视角: 综合运用了城市地理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方法,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长安图景。 鲜活的细节: 通过对具体人物(如:康国商人、景教僧侣)的个案分析,让抽象的历史进程变得具体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