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套書於2018年1月齣版,分為上、下冊,是“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2017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是作者經過十幾年的纍積,參考瞭大量的動畫史料,走訪瞭多傢老電影製片廠,采訪瞭多位老藝術傢、動畫人,曆時5年的時間創作完成的,對中國動畫史進行瞭高度總結和深度探討。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縱軸,以地區為橫軸,在兩個維度上詳細講述瞭中國動畫發展的曆史,並結閤社會政治、經濟、外交、教育、藝術、技術對動畫發展的動因分析。將中國動畫曆史的發展依據年代劃分成七個階段,分彆講述瞭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中國動畫完整的發展曆史,上冊介紹瞭1923—1976年間,中國動畫從萌芽階段,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共4章;下冊介紹瞭1977—2015年間,中國動畫曆經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初期,以及市場經濟模式下發展時期的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共3章。詳細介紹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遼寜電影製片廠、上海電視颱動畫製片廠、中央電視颱等具有代錶性的國有動畫製片單位和眾多動畫製片公司的發展曆史,講述瞭香港和颱灣地區動畫製片領域發展的曆史,涉及的優秀動畫作品近韆部。
作者簡介
李鐵,1973年3月生於天津,教授,天津工業大學動畫專業碩士生導師,動畫係主任,天津市動畫學會副會長,中國數字藝術設計專傢委員會委員、評委。現任天津市品牌專業“動畫專業”建設負責人、天津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動畫實驗中心”建設負責人、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動畫專業”建設負責人。曾經獲得天津市教學名師、香港桑麻基金奬、天津市五一勞動奬章、天津市優秀教師、國傢齣版基金。獲得部級教學成果奬2項,部級優秀教材奬6項。齣版學術專著、教材52部,3000餘萬字。其作品分獲2005年全國優秀計算機暢銷圖書*名和第八屆全國高校齣版社*書二等奬;2015年《美國動畫史》獲得第四屆中國大學齣版社圖書奬優秀學術著作二等奬。
目錄
目錄
上冊
第1章中國動畫萌芽期的發展階段(1923—1936)
1.1電影進入中國後的初期發展階段
1.1.1中國電影早期的放映活動
1.1.2中國電影早期的拍攝活動
1.2中國第一代動畫先驅們的探索
1.2.1楊左匋
1.2.2黃文農
1.2.3萬氏兄弟早期的動畫探索
1.2.4秦立凡早期的動畫探索
1.2.5戴公亮早期的動畫探索
第2章全民族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動畫的發展(1937—1949)
2.1全民族抗戰期間萬氏兄弟在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動畫創作
2.2萬氏兄弟與《鐵扇公主》
2.3全民族抗戰期間錢傢駿的動畫創作
2.4全民族抗戰期間獨立動畫的創作
2.5抗戰勝利後國統區的動畫創作
2.6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動畫創作
第3章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年的動畫發展(1949—1965)
3.1概述
3.1.1政治運動對動畫創作的影響
3.1.2蘇聯動畫製片領域對中國的影響
3.1.3上海美影廠成為中國動畫創作的基地
3.1.4這一時期中國動畫民族性的探索
3.2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
3.3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
3.4上海電影製片廠木偶片組的創立
3.5上海美影廠的創立
3.5.11957年反右運動時期的動畫創作
3.5.21958—1960年“大躍進”時期的動畫創作
3.5.31961—1963年“三年調整”時期的動畫創作
3.5.41964—1965年“文藝整風”時期的動畫創作
3.6長春電影製片廠在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
3.7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在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
3.8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在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
3.9這一時期動畫教育的發展
3.9.1蘇州美術專科學校
3.9.2北京電影學院初期的動畫教育
3.9.3上海電影專科學校
3.10香港與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發展
第4章“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動畫製片領域(1966—1976)
4.1概述
4.21966—1972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4.31973—1976年上海美影廠的
動畫創作
4.4香港與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
動畫發展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前言
世界動畫一百多年的曆史既是動畫藝術與技術的發展史,又是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思想、藝術變革、科學技術作用於動畫發展的曆史。本套叢書將影視動畫放到政治經濟、社會曆史、地域民俗、美學及藝術變革、科學技術的綜閤背景下進行深入研究,避免史料的簡單羅列,現象錶麵化的分析,動畫藝術形而上學的解讀,孤立抽象的局部研究模式;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在綜閤研究特定時代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的基礎上,歸納並分析世界動畫藝術形態、技術形態、經濟形態的成因與發展,勾勒世界動畫曆史發展的概貌,評介具有代錶性的動畫藝術流派、動畫製片公司及動畫傢,詳細分析各個時期動畫在思想、題材、藝術風格、技術、管理、産業等方麵的成因、特點與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作用關係。
本套叢書選定的研究時間跨度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力圖做到脈絡清晰、史料豐富、圖文並茂,並在各個國傢動畫曆史發展的每一時期,重點總結齣這段時間內動畫發展過程中幾個值得探討的專題,如:動畫産業的發展、動畫技術的發展、動畫師的構成、製作流程的發展、動畫製片管理的發展、發行與播映媒體的發展、重要的導演和動畫師、風格流派的發展、商業運行模式發展等。本套叢書以時間為縱軸,以地域為橫軸進行類比,參考各個時間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達到“經史閤參”的目的,並梳理齣世界動畫曆史發展的主綫,以及發展曆史上的重要節點。本套叢書努力為我國動畫産業經濟和動畫藝術形態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並探討21世紀中國動畫産業的創新路徑和發展方嚮。以史為鑒,讓中國動畫藝術和産業的發展避免走其他國傢動畫發展史上的彎路;以史為參,讓中國動畫藝術和産業的發展站在世界動畫發展的最前沿。
這一係列叢書的策劃、準備時間很長,到完成書稿時粗算起來有將近15年的時間,資料在一點一點纍積起來,而自己對於動畫曆史發展的認識也逐漸成熟起來。在撰寫這套叢書的過程中,需要感謝很多人對我的支持和幫助。首先感謝湖南大學的何人可教授,我從1992年開始在湖南大學讀書期間,何教授擔任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工作,他的設計史論研究視野和方法對我動畫史論的研究産生很大的影響。我開始在天津工業大學擔任教師的最初幾年,在講授藝術設計史的過程中,一直將何教授撰寫的《工業設計史》奉為經典。另外,還要感謝天津工業大學的李蘭友教授,是他在1998年推薦我參與電子工業齣版社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從那時到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是具有19年“書齡”的老作者瞭,在這一過程中李教授不斷給予我鼓勵與幫助。另外,還要感謝北京交通大學齣版社的韓樂編輯,在李蘭友教授的介紹下,我們從2005年開始取得聯係,並一直閤作至今,在她的幫助下天津工業大學動畫專業已經成功推齣瞭三個動畫係列選題,我們之間的閤作也非常愉快,從提交稿件的電子文件到最終付梓,很少再需要我們費心,雖然與韓編輯閤作瞭十幾年,但是竟然未曾謀麵,總是從電話中聽到她甜美的聲音。
我能在20年的時間裏“筆耕”不輟,最要感謝傢人對我的支持與幫助。首先感謝我的爸爸李玉嶺和媽媽韓桂榮,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歸功於他們對我的教導和影響。他們在年輕時代都是電影的愛好者,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訂閱《大眾電影》,這些雜誌成為我動畫情懷的最初啓濛。如今這些雜誌仍然一本不少地被保留著,我在撰寫《中國動畫史》的過程中竟然從中搜尋到許多珍貴的動畫史料,這些雜誌將是我永遠的財富與迴憶。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妻子張海力,傢中的生活都仰賴她的打理,她本來也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和畫傢,但是由於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和寫作,她自己放棄瞭很多。感謝我的女兒李藝天,在學習上根本不需要我操心,還以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和鼓勵著我。
《中國動畫史》是本套叢書的第四部,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介紹瞭1923—1976年間,中國動畫從萌芽階段,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下冊介紹瞭1977—2015年間,中國動畫曆經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初期,以及市場經濟模式下發展時期的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
首先講述瞭19世紀末到1936年間,這一中國動畫的萌芽階段。從1918年開始,法國和美國的動畫電影陸續傳入我國,給予中國第一代動畫先驅們以動畫藝術和技術的啓濛。楊左匋、黃文農、萬氏兄弟、秦立凡、戴公亮等中國動畫領域的第一批開拓者,在既無參考資料和現成技術,又無資金和設備的情況下各自進行著苦苦的探索,並逐漸發現瞭動畫製作的基本原理,研究齣打孔定位技術、賽璐珞分層技術、描繪上色技術、拍攝洗印技術、有聲動畫技術,親手製造齣動畫製作的設備與材料,摸索齣動畫製作的流程。從1923年到1936年,中國共齣品瞭各類動畫片30多部,均為動畫短片。動畫這種藝術形式還被廣泛運用到電影片頭、電影字幕、電影特效、廣告、教育、宣傳等領域。
中國動畫史(上)前言1937年到1949年間,中國處於全民族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戰火席捲全國,中華民族陷於深重的苦難之中。動畫短片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中“國防電影”宣傳手段的重要形式之一。以萬氏兄弟為領導的製作團隊、以錢傢駿為領導的另一製作團隊,剋服瞭戰時物資奇缺、經費緊張、人手不足、被狂轟濫炸的諸多睏難,先後在武漢、重慶等地製作完成瞭多部宣傳抗戰救國的動畫短片,起到瞭很好的宣傳鼓舞的效果。1941年9月,萬氏兄弟剋服戰時的重重睏難,在新華聯閤影業公司製作完成瞭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長片《鐵扇公主》,國內觀眾觀影盛況空前,並在海外多個國傢和地區上映,引起瞭轟動。1946年,全國規模的全麵內戰爆發。在東北興山解放區成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為瞭配閤共産黨的宣傳任務,先後製作完成瞭《翻身年》裏的木偶片段、中國第一部木偶定格動畫片《皇帝夢》、中國第一部二維動畫片《甕中捉鱉》,都取得瞭非常好的宣傳效果。東北電影製片廠組建的這支動畫創作團隊,開創瞭新中國的動畫創作事業。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與《中國動畫史(上)》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 --- 《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唐代長安的國際都市生態研究》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文博]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盛世文化齣版社] ISBN: [虛構ISBN,例如:978-7-5668-XXXX-X] --- 內容簡介 本書以唐代最為鼎盛時期的都城長安為核心樣本,深入探討瞭公元七世紀至九世紀,這座世界級大都市所展現齣的非凡的國際化特徵、多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閤,以及由此催生的獨特都市生態與社會結構。通過對考古發掘資料、曆史文獻、碑刻題記以及外來使節遊記的細緻梳理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本書旨在揭示長安如何成為當時全球信息、商品、信仰與技術交流的樞紐,並闡釋這種“世界之都”的形成機製及其對後世中國乃至東亞文明格局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長安城的擘畫與格局——權力、秩序與空間 本書首先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切入,分析唐代長安城的裏坊製度和坊市管理體係。這種嚴謹的、網格化的城市布局,不僅是中央集權政治的物質體現,更是對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進行有效控製的工具。然而,這種看似僵化的秩序之下,隱藏著巨大的流動性。 我們考察瞭長安城內主要街道的拓撲結構,重點分析瞭硃雀大街作為南北中軸綫,如何串聯起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並象徵性地連接瞭“天人閤一”的宇宙觀。通過對城市空間的功能分區研究(如:東市與西市的職能差異),揭示瞭在嚴格的宵禁製度下,商業活動和市民生活的“非正式空間”是如何被開闢和適應的。書中特彆探討瞭寺院、邸捨、鬍人聚居區等“邊緣空間”在維持城市活力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萬邦鹹集的“世界市場”——經濟驅動力與物産交流 長安的繁榮,根植於其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核心地位。本部分聚焦於長安的經濟命脈,特彆是西市作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如何匯集瞭來自中亞、波斯、阿拉伯乃至更遠方的商品、技術和商人。 本書詳盡描摹瞭長安的物産圖景:從大秦鏡、波斯琉璃到印度香料,從西域的良馬到南方的珍奇水果,通過對齣土的貿易遺存、錢幣流嚮和文獻記載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唐代國際物價指數和貿易網絡圖譜。我們探討瞭唐朝政府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角色——既是保護者,也是主要的監管者和稅收者。同時,還分析瞭鬍商在長安的經濟地位、組織形式(如“蕃客邸”的管理),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商業活動反過來影響瞭唐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 第三部分:信仰的熔爐與思想的碰撞——宗教多元主義的興衰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宗教最為自由和多元的時期之一。本書超越瞭對主流佛教(如禪宗、淨土宗)的簡單敘述,著重分析瞭外來宗教如何在長安生根發芽並與本土文化互動的過程。 我們詳細考察瞭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摩尼教、祆教(拜火教)在長安的傳播路徑、教義適應和社群組織。通過對碑文和寺院遺址的分析,辨析瞭這些異域信仰在傳播中如何被“漢化”或“唐化”,以及它們如何與儒學和道教産生張力與融閤。特彆是對大秦景教寺的個案研究,揭示瞭唐朝統治者在對待外來宗教時的實用主義政策,以及這些宗教如何在政治穩定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復雜角色。這種宗教上的兼容並蓄,是長安作為世界之都的重要標誌。 第四部分:鬍風唐韻——社會風俗與文化變遷 文化是最能體現國際化程度的載體。本章深入剖析瞭長安社會風俗的“鬍化”現象,即外來文化對唐代日常生活藝術、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的滲透與改造。 書中詳細對比瞭唐三彩中的鬍人形象與壁畫中侍女的服飾變化,展示瞭鬍鏇舞、篳篥等藝術形式如何從宮廷走嚮民間。通過對“鬍姬”、“蕃將”等社會群體的研究,我們探討瞭文化藉用與身份認同之間的微妙關係。例如,唐代貴族對“鬍服”的追捧,既是一種時尚的錶達,也摺射齣對異域強大武力的嚮往。本書認為,這種廣泛的文化交流並非單嚮的同化,而是雙嚮的創造性轉化,最終塑造瞭唐代獨有的氣象萬韆的“盛世氣象”。 結論:長安模式的遺産與局限 最後,本書總結瞭長安作為國際都市的成功經驗:一個開放的政治態度、高效的商業管理體係以及強大的文化包容力。然而,這種模式並非沒有局限。安史之亂後,隨著政治中心的動搖和藩鎮割據的興起,長安的國際影響力逐漸衰退,其開放性也隨之收縮。本書認為,對長安國際都市生態的研究,不僅是對唐代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現代社會如何處理全球化、文化衝突與城市治理等問題的曆史參照與深刻啓示。 本書特色: 史料的廣度與深度: 整閤瞭中、日、韓及西方學界關於唐代長安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重視對西域齣土文書和波斯文記載的引用。 跨學科視角: 綜閤運用瞭城市地理學、社會人類學、考古學和藝術史的方法,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的長安圖景。 鮮活的細節: 通過對具體人物(如:康國商人、景教僧侶)的個案分析,讓抽象的曆史進程變得具體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