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城市發展到今天,齣現瞭種種問題,城市結構、人口分布、環境保護、能源消耗、社群關係,無不給我們敲響瞭警鍾。歐美今天的問題,就是我們明天的問題。加拿大城市規劃與管理專傢給我們作齣瞭診斷,開齣瞭藥方。
2,拯救世界並不是一件易容易的事,交給城市裏的人來做就更難瞭,因為這些人往往頑固、任性又善變。他們每天都需要新鮮的産品、麥片裏要放各種季節的水果。他們什麼時候纔能學會理性消費呢?他們要求快速且高效的運輸服務,卻又不願意多交錢;為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消除社會不平等,我們需要團結和妥協,但“人人為己”往往大行其道。新人類雖不在自己的院子裏耕種,可也從不覬覦鄰居院子裏的果實。
內容簡介
當今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産品消費已經讓城市本身走入睏境。拯救城市就是拯救世界,但誰能拯救城市?
本書為人類麵臨的許多重大問題提供瞭新的分析角度,對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氣候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能源危機也進行瞭新的思考,並對世界不少城市作瞭深入解剖,揭示瞭人口密度與資源消耗的關係。
作者簡介
加埃唐·拉弗朗,加拿大城市問題和國際能源問題專傢,魁北剋大學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從事城市研究四十多年,主要著作有《沒有石油,是否還能生活?》《無度索取,人類等於自殺》。
硃麗·拉弗朗,加拿大城市問題專傢,加拿大交通運輸部顧問,曾獲得加拿大政府頒發的城市研究奬。
目錄
引 言 / 001
第一章 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城市 / 015
一、令人嚮往的城市 / 016
1. 南特:歐洲最佳城市 / 020
2. 庫裏蒂巴:世界的典範? / 028
3. 公共汽車還是有軌電車? / 034
4. 知識分子和生態學傢的涅槃 / 036
5. 支持還是反對機場軌道交通建設? / 044
6. 丹麥王國並非一無是處 / 046
7. 城市之美 / 055
8. 受歡迎城市的共同點 / 061
9. 榮耀有時轉瞬即逝 / 065
二、不受歡迎的城市 / 066
1. 沒落的城市:從格拉斯哥到底特律 / 069
2. 醜陋的城市 / 075
3. 不受歡迎的城市 / 076
三、我們喜歡建設這樣的城市 / 085
1. 安卡拉和“碧眼英雄” / 087
2. 城中村:寶樂沙、布謝維爾和沃德勒伊 / 092
第二章 郊區: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災難? / 103
一、居住在市中心:能有效降低住宅區
能源消耗? / 106
1. 城郊和市中心對比 / 106
2. 衝上雲霄的城市:紐約 / 113
3. 住摩天大樓還是普通平房? / 117
二、汽車:有害的産物? / 121
1. 決定齣行方式的要素之一:齣行
時間長短 / 121
2. 汽車的能源效率一定低下嗎? / 126
三、城市消耗瞭什麼? / 131
1. 城市消費指數 / 131
2. 對城市來說,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 / 134
第三章 誰將拯救城市? / 137
一、拯救城市就是拯救世界 / 138
21世紀是世界末日? / 139
二、行動的第一個理由:氣候變化? / 144
1. 經濟學傢敲響警鍾 / 146
2. 方法 / 147
3. 研究結果 / 150
4. 北方行動而南方受益?利用南方
迫使北方行動? / 151
5. 形勢不明朗,很難做齣決定 / 153
6.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 155
三、行動的第二個理由:貨物運輸和
經濟發展 / 166
1. 增長萬歲? / 166
2. 地緣經濟新格局 / 168
3. 停止發展? / 170
4. 貨車太多怎麼辦? / 174
5. 糧食主權 / 178
6. 理智消費 / 183
四、行動的第三個理由:能源 / 184
1. 充滿正能量的卡爾加裏 / 184
2. 石油開采何時達到極限? / 188
五、行動的第四個理由:以身作則 / 209
1. 固體廢棄物 / 211
2. 有機材料 / 212
3. 廢物管理 / 214
4. 生物能源 / 216
5. 生物燃氣前景如何? / 217
6. 生物柴油 / 218
第四章 城市規劃,從模糊到現實 / 221
宜居城市 / 223
1. 生態住宅區和TOD發展模式 / 227
2. 城市的理想形式 / 235
3. 濛特利爾:未來的典範? / 253
從郊區到市區(代後記) / 262
緻 謝 / 266
精彩書摘
南特:歐洲最佳城市初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時,我們往往會暈頭轉嚮,尤其是到外國的陌生城市時。我們一邊迫不及待地想瞭解這個城市,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另一方麵又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生活。我們想融入新環境,卻又發現沒有那麼容易。我的經驗之談:剛到一座新城市時,由於不適應,我們往往想要離開,可是真正要離開的時候,卻有些依依不捨瞭。我曾經在南特學習過一年,那時的我對南特一無所知,但還算是信心滿滿,因為我曾去過歐洲,並且當時已經提前在南特找到一個為期一年的實習生宿捨。初到南特的那幾天,天空灰濛濛的,然而,令人安慰的是我在魁北剋大學的一個同事恰巧是南特人,她的傢人熱情地接待瞭我,帶我參觀這座城市,品嘗當地的美味佳肴,以盡地主之誼。也許齣於天氣的原因,抑或是內心的些許恐懼,當時的我並沒有對這座城市一見鍾情。幾個月後,在慢慢地瞭解瞭這座城市的特點,熟悉瞭它的小街小巷後,我纔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瞭這座法國城市。這段經曆對我幫助很大,而南特也成瞭我未來生活的靈感之源。熱愛南特的並不隻有我一人。南特曾多次榮獲法國宜居城市排名第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定居。這裏房價閤理,文化生活豐富,就業機會多,臨海,有軌電車係統先進。南特是一個重要的老海港,早在1990年初,這裏的人們就懂得如何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改造老工業區、振興港口區等一係列城區改造措施來改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活力,富有創新性,適宜居住。
……
前言/序言
大約在1969年或是1970年的時候,一位朋友說服我周末騎摩托車去紐約玩三天。就這樣我們兩個1968級的濛特利爾大學學生開始瞭生平第一次城市生活探索之旅,那時的城市生活還帶有很多鄉村特點。之後,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我們每周都會離開濛特利爾,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完全不瞭解城市生活。濛特利爾的一些角落於我而言無關緊要,比如皇傢山高地和我女朋友的祖母所居住的凡爾登街區。舊木闆、陰暗的走道、缺磚少瓦的牆麵和屋頂,這些都讓我迴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對我而言,這次紐約之旅純粹是好奇心使然。然而對於我的朋友勒內這樣一個曆史係的學生來說,我想他對這座城市的興趣或多或少源於他對學術的追求。然而,古典主義課程並沒有教給我們很多當代曆史知識,直到最近我纔意識到曆史對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事實上,紐約是城市的再創造。紐約是新羅馬,它繼承瞭羅馬的優缺點。即使今天,這個城市仍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是民主和創造力的象徵。這些特點如布景一般永遠凝固於城市之中。同今天一樣,那個年代的紐約市約有800萬人口。1960年以來,犯罪率上升、社會動亂頻發使紐約一度陷入睏境。十年內人口流失高達100萬。即使是兩個二十二三歲、在農場或工地乾體力活的健壯男子,深夜也不敢一起在紐約的街頭、地鐵站或者中央公園裏逗留。因此,我們最終還是決定把摩托車放在新澤西州的一個警察局。這颱爪哇350産自原捷剋斯洛伐剋,常供業餘機械愛好者消遣。在我們去伍德斯托剋音樂節的路上它就曾拋錨過,之後又壞過一次,當時機車修理所需的零部件在哈萊姆,這個地區對白人來說特彆危險,無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遭遇搶劫,而我們竟然一路平安無事。紐約有吸引我們在此定居的魔力嗎?當然有,紐約像一場科幻電影般讓人心馳神往。但是除瞭旅遊景點之外,城市氛圍略顯疏離。酒店的房間彌漫著舊地毯味。與濛特利爾的新地鐵相比,紐約地鐵站裏的塗鴉、車軌摩擦發齣的噪聲、昏暗的車廂都讓人難以忍受,更彆提哈林區瞭。紐約並不是那時唯一需要自我反省的城市。數年後的華盛頓之旅讓我們開始厭煩城市生活。對華盛頓的第一個印象便是這裏像一個戰區,那段時期的美國建築遺産破壞嚴重,在紐約,漂亮的賓夕法尼亞車站也在此之列。40年後,紐約的變化改變瞭我們的觀點。仔細想想,很少有城市能像紐約一樣在建築、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方麵創造曆史。從這種意義上說,20世紀初紐約市的擴張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轉摺點,它使得後起的大城市紛紛效仿。人們甚至覺得這座美國大都市已經達到瞭未來世界級大城市的標準。紐約激發瞭人類的想象力,災難片常常取景於紐約,就好像災難和世界末日真的都將發生在曼哈頓一樣。紐約的過人之處還在於它創造瞭一批新的城市人群,甚至可以說是新人類。生活在曼哈頓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小島上,或者生活在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空2012年紐約成瞭美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犯罪率降至50年來的最低水平,成瞭大城市社會轉型的一個成功典範。間站。不論白天黑夜,人們必須共享一切,包括擁擠的人行道、綠地、交通和大型建築物。和一百年前一樣,在紐約生活不必擁有私傢車,這種生活方式就像時間倒流一般。紐約並不從事生産,這裏是一個靠腦力生活的地方。資本傢和投機者掌管瞭華爾街,藝術傢們創造著幻想世界。
因此,紐約所需的消耗品和産品都來自其他地方。建築物消耗瞭80%的能源,剩下的大部分用於公共交通。紐約市的供水係統依賴內陸山區水庫,其中一些水源在距市區約200公裏處。這好似羅馬時代的引水渠。而供水不能中斷,否則居民生活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難以保障。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這些人都注定要生活在像紐約一樣的大城市裏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城市人口將生活在人口密度小於每平方公裏1000人的地區,這一趨勢在大約60年前已經開始。正如同時代的許多人,我是城市化擴張浪潮裏的一分子。1974年,我們猶豫是否需要在濛特利爾買房子。我們鍾意的街區,例如烏特爾濛街區,一棟獨立住宅的價格已經是南岸同等質量房子的十倍以上,於是我們並沒有猶豫多久便放棄瞭買房的念頭。促使帶嬰兒一族開始定居郊區的第一個原因便是經濟形勢的變化;第二個原因是現有的城市無法容納所有的新建傢庭;第三個原因是破舊的城市和小街小巷並不十分宜居。持同樣想法的不僅僅是魁北剋人。紐約市擁有800萬居民,而選擇居住在紐約市郊區的居民高達2200萬人。自1950年以來,城鎮人口增長速度是全球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城市人口從7.2億增長到35億,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化。魁北剋省66%的單戶住宅和88%的多戶住宅是1970年後建造的。相反,71%的雙戶或者三戶住宅建於1970年之前。雖然通過努力,城市得以保留一部分曆史原貌,但嬰兒潮時代對城市樣貌的影響還是相當深遠的。縱觀城市發展整體,我們發現如今郊區比老城區所占的分量更重。最後,在我齣生之後的年代,城市規劃和建築行業齣現瞭兩大趨勢:(1)大城市競相效仿紐約的發展模式;(2)大多數居民更傾嚮在郊區或人口密度相對低的城市定居,在北美尤其如此。於是齣現瞭一個問題:從消費角度齣發,生活在曼哈頓和生活在一個人口密度較低的城市哪個更理想?答案會令人大吃一驚。這便是本書的主題之一,但我們所縱觀的問題覆蓋麵卻要廣得多。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産品消費是否已經讓城市走入睏境,如果是,誰能拯救城市?更直接地說,應該如何降低城市的消費?當今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這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拯救城市即拯救世界,反之亦然。城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資源的吞噬器。城市化對於人類增長意味著集體財富的增長,因此也意味著消費的增長。例如,貨物運輸和及時化生産的發展就是城市財富增長的一個直接結果。本書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讓人們意識到,不解決城市問題,就無法解決全球性的大問題。而大約50年前,農村和工業的發展極大地左右著政策的製定,情況就變得即運用多種管理方法、手段對生産過程的“人、機、料、法、環、測”等諸要素進行優化組織,做到以必要的勞動確保在必要的時間內按必要的數量生産必要的零部件。復雜瞭。到瞭21世紀,左右國傢政策的,是城市中的知識分子。
拯救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交給城市裏的人來做就更難瞭,因為這些人往往頑固、任性又善變。他們每天都需要新鮮的産品,麥片裏要放各種季節的水果。他們什麼時候纔能學會理性消費呢?他們要求快速且高效的運輸服務,卻又不願意多交錢。為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消除社會不平等,我們需要團結和妥協,但“人人為己”往往大行其道。新人類雖不在自己的院子裏耕種,可也從不覬覦鄰居院子裏的果實。“公民民主”是一個美好的概念,而在它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輕率而簡單的論據。本書為不久的將來人類會麵臨的重大問題提供瞭新的分析角度,並提齣瞭原創性成果。吞噬資源的城市可以減少能源使用、降低能源使用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嗎?低消費和低能耗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什麼樣的?全球氣候變化是促使人們行動的契機嗎?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占有什麼樣的位置呢?從微觀層麵上看,本書也對城市新的發展模式提齣瞭疑問。新一代人對理想的居住環境標準不同於以往,我生活在人口膨脹導緻城市化大擴張的年代,我的女兒硃莉,即這本書的閤著人,生活在城市閤並模式時代。為瞭說明我的觀點,我在這裏講一個小故事,當硃莉希望在濛特利爾的西南部買一棟復式住宅時,我們有很多意見,甚至是成見,購買一棟建於1910年的房子,真是奇怪的想法!為什麼會突然奇跡般地愛上工人居住區?凡爾登也是如此,硃莉的曾祖母就住在那裏。硃莉將進一步解釋她的動機,當然也包括以舊翻新帶來的局限。
繁華落盡,危城呼喚 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我們築起瞭輝煌的文明。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勾勒齣城市的輪廓,流光溢彩的霓虹燈編織齣不眠的夜。然而,在這繁榮錶象之下,古老的地基正悄然動搖,曾經堅固的城牆湧現裂痕。當我們沉浸於都市的喧囂與便捷,是否曾留意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正悄無聲息地呼喚著拯救? “大傢譯叢”係列,一嚮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為讀者呈現引人深思的社會議題。這一次,我們將目光投嚮瞭我們最熟悉,也最容易被忽視的——我們的城市。這是一部關於城市危機與復興的深刻剖析,它並非一篇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一次對城市靈魂的叩問。 本書從一個宏大的視角齣發,勾勒齣當代城市普遍麵臨的睏境。我們或許對“城市病”的標簽並不陌生:交通擁堵的泥潭,讓人疲憊不堪;空氣汙染的陰霾,侵蝕著我們的健康;房價的飆升,將許多人推嚮瞭無傢可歸的邊緣;貧富差距的鴻溝,撕裂著社會的肌理;老舊街區的衰敗,消磨著城市的記憶與活力;文化同質化的威脅,正在讓我們的城市失去獨特的韻味。這些問題如同纏繞在城市肌體上的藤蔓,一點點汲取著它的生機。 作者以敏銳的筆觸,將抽象的危機具象化,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正在經曆轉型的城市。它可能是一個擁有韆年曆史的古都,麵臨著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産的同時擁抱現代化的挑戰;它也可能是一個新興的超大城市,在飛速發展中承受著環境壓力和資源短缺的重負。無論是哪一種,本書都將帶領我們深入城市的肌理,去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傷痕”。 我們可能會讀到關於城市規劃的迷思。曾經被奉為圭臬的“以發展為中心”的模式,在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可能無意中播下瞭危機的種子。過度的擴張,忽視瞭生態承載力;單一的功能分區,導緻瞭生活的脫節;對資本的過度依賴,使得城市的發展方嚮偏離瞭真正服務於居民的需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規劃理念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在實踐中産生的蝴蝶效應。 本書還將觸及城市社會結構的變遷。隨著人口的流動,城市的構成變得日益復雜。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們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然而,他們的生活體驗和麵臨的挑戰卻可能天差地彆。書中可能描繪那些被邊緣化的社區,那些在城市發展浪潮中被遺忘的角落。他們是如何掙紮求生的?他們的聲音又該如何被聽到?我們也會看到,當城市麵臨危機時,社區的凝聚力,鄰裏之間的互助,是如何成為一股強大的支撐力量。 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是對城市“記憶”的探討。一座城市之所以成為一座城市,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建築和設施,更在於它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獨特文化。當曆史街區被拆除,當地域性的特色被標準化取代,城市也就失去瞭它區彆於其他城市的靈魂。本書可能會用生動的案例,講述那些被保護下來的曆史建築,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那些在城市變遷中堅守的文化符號,以及它們對於維係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性。 然而,本書的基調並非悲觀。它在揭示危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引齣“拯救”的可能路徑。這並非來自於某個神秘的“救世主”,而是源於城市內部的變革力量。作者將視角轉嚮那些正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的城市,以及那些為城市注入新活力的個體和群體。 我們可能會讀到關於“韌性城市”的概念。這意味著城市不僅要能抵禦外部的衝擊,如自然災害、經濟衰退,更要具備快速恢復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需要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更加注重生態係統的健康,更加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加鼓勵多元化的産業發展,以降低對單一經濟模式的依賴。 本書還會強調“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真正的城市,是為瞭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更幸福、更健康、更公平。這意味著要迴歸城市的功能性,解決市民最迫切的需求:可負擔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安全的居住環境,以及能夠激發創意和活力的公共空間。我們會看到,那些成功的城市復興案例,往往不是依靠宏大的奇觀式建設,而是從解決居民的“痛點”入手。 “社區自治”與“市民參與”的力量,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城市治理不再僅僅是政府的單方麵行為,而是與市民形成良性互動時,城市纔真正有瞭生命力。那些由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社區項目,那些通過眾籌和閤作實現的公共空間改造,那些在城市決策過程中積極發聲的市民團體,都展現瞭城市復興的生機與活力。本書會鼓勵讀者思考,作為城市的一份子,我們能夠為自己的傢園做些什麼。 此外,對“創新”的探索也將貫穿全書。這包括技術創新,如智慧城市的建設,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也包括社會創新,如共享經濟模式在城市生活中的推廣,新的社區組織形式的齣現。這些創新,旨在讓城市運行更高效,生活更便捷,環境更友好,也讓城市更具包容性。 本書還可能探討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灰色”的城市空間之外,城市也需要“綠色”的生態係統。綠地、公園、水係,不僅僅是城市的美化,更是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提升居民福祉的關鍵。本書會讓我們重新審視城市中的自然,思考如何在城市發展中保護和恢復生態係統,打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環境。 最後,本書將是一次關於希望的探討。它並非一味地訴苦,而是通過對城市睏境的深入剖析,和對可能性的積極探索,傳遞一種重建的信念。城市並非一成不變的機器,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它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每一次的挑戰,都可能蘊藏著一次重塑與超越的機會。 “大傢譯叢 拯救城市”,它邀請我們每一個城市居民,停下匆忙的腳步,認真地審視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行動,去參與,去共同描繪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更有人情味的城市未來。這不僅是對城市的拯救,更是對我們自身未來的投資。這是一部需要我們用心去閱讀,用行動去迴應的書,它將帶給我們深刻的啓迪,也將激發我們內心深處對傢園的熱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