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三毛与张爱玲的文学传记。
本书详尽的记述了三毛和张爱玲两人看似相近实则不同的人生,文中人称互换,抒情叙事相结合,委婉的混合着作者对两个传奇女子人生经历的独到见解与感悟。
文章整体叙事风格温婉流畅,语句优美动人,叙事抒情融合的自然协调,读来有畅然之感,文字之间所流出的真情实感很是感人,包含着作者对两位女性的敬仰与怜惜之情。
作者随园散人,男,80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诗人,散文作家,曾出版《心安即是归处:苏轼传》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等。
序言:岁月尘埃无边
第一卷:乱世浮萍
往事已陈旧
最初我们太小
灰色年华
人间处处迷惘
独行的少年
萍踪何处
在寂静里拾荒
黑白的年月
第二卷:年华如歌
从上海到香港
月光下的归依
以梦为马
名动上海滩
七月未央
雨季不再来
破茧成蝶
往事薄如轻纱
第三卷:爱有天意
他懂她的悲喜
低到尘埃里
倾城之恋
但愿岁月静好
刹那即是永远
欢乐趣离别苦
爱情如禅
时光无恙
第四卷:梦里花落
誓言如烟霞
谁闻旧人哭
人生若如初见
序言:岁月尘埃无边
人间聚散不断,岁月尘埃无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方,每片叶都有自己的流浪;每朵云都有自己的往事,每粒沙都有自己的悲伤。经过人间,繁华落寞,总要自己承受。
尘世间,何处归途,何处天涯,无人知道。或许,远方亦是归途;或许,故乡亦是天涯。心若安恬,处处皆是牧歌田园;心若荒凉,日日皆是雨雪飘零。
风起的时候,望着远方,月色黄昏。蓦然间,两个身影,在各自的天涯。她们离得很远,却又仿佛很近;她们不曾相见,却又遥望寒暄。
一个在城市里惆怅,一个在沙漠里寂静;一个在灯火中沉默,一个在风雨中漂泊。她们同样孤独,仿佛这世上,只有她们自己,面对着花谢花开。
她们是生于乱世的红颜,所以往事凌乱。她们,不倾城,不倾国,却又以绝世的才华,惊艳了时光,颠倒了众生。
这世上,没有几个人可以如她们那样,素手执笔,写出万千风流,说出人间悲喜;没有几个人可以如她们那样,为爱痴狂,爱得天昏地暗,爱得铭心刻骨。
她们,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三毛。
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三毛说,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三毛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对于生命,对于世界,她们有着独特的理解,于是也就选择了活得特立独行。城市灯火阑珊,张爱玲就在灯火人间里华丽地绽放孤独;沙漠无垠荒凉,三毛就在泛黄时光里倔强地肆意狂欢。孤独却欢喜,静默却从容,这就是她们。
她们是少有的唯美主义者。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她们都在追寻极致的美丽。活,便活得月满西楼;爱,便爱得海枯石烂。似乎,不这样肆意决绝,便是负了人间旅程。
在爱情里,张爱玲可以低到尘埃里,但心里却是欢喜的,于是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爱情里,三毛说,如果不喜欢,百万富翁她也不嫁,如果喜欢,千万富翁她也嫁。她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很简单,简单到只是两个人从茫茫人海里走到相遇的地方,因相望而相识,因相知而相依。没有横平竖直的人间逻辑,没有斤斤计较的俗世规则。只是两个人,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可惜,爱得越深,伤得越重。这两个痴情女子,都无法避开最后的悲伤。后来的岁月,她们不得不形单影只,沉默着流浪。张爱玲枯萎,从生命到才华;三毛绝望,从春暖到秋凉。多美丽的爱情,到最后竟只是,流水落花,天上人间。
若她们相遇人海,在月光下说起往事,怕也只会从沉默走向沉默。梦里花落知多少,最是难言的况味。倾谈过后,她们仍有各自的天涯要走。
纳兰容若说,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往事凋零,不堪回首。但那交付了心魂的爱情,怎能说忘就忘!她们能做的,只是用染了西风的文字,写出凄凉和孤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终究只是旧事。
回神之际,又是黄昏。又是两个身影,憔悴而静默。她们仍在,各自的远方。她有她的大上海,她有她的撒哈拉。
她们的生命,本就在华丽与荒凉之间。
红尘滚滚,岁月迢迢。
往事倾城,终究如烟。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文学体验。我原本以为,将三毛和张爱玲放在一起谈论,会是一场关于风格差异的比对,或是关于人生选择的比较。但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游,带领读者深入到这两位女性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她们的坚持与挣扎。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灵巧的向导,在三毛那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和张爱玲那精雕细琢的篇章之间穿梭,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犀利,时而温柔。我看到了三毛的“远方”情结,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渴望,以及她在异乡寻找到归属的勇气;我也看到了张爱玲的“苍凉”底色,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她在繁华落尽后的独立与清醒。书中对她们人生中的重要片段、重要关系,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解读,让我对这两位作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她们作品背后那份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评分初捧此书,便被那似曾相识的诗意书名所吸引。“我为过客,你是天涯”,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却勾勒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与遥不可及的浪漫。我总觉得,文字是有生命的,它们在纸页间低语,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当“三毛”与“张爱玲”这两个名字并列时,脑海中便立刻涌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是撒哈拉的黄沙漫天,热烈奔放的灵魂在风中舞蹈;一个是上海的弄堂深处,婉约精致的笔触在时光中沉淀。这两个名字,仿佛是中文文学星空中最耀眼的两颗星,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却又同样以其非凡的才华和传奇的人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对于这两位女性作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她们各自作品的片段和她们的人生轶事中,心中总有那么一丝好奇,她们之间,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我为过客,你是天涯:三毛遇见张爱玲》,便是承载着这份好奇,让我得以窥探她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精神上的连接,抑或是仅仅是站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评分合上书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并非是生硬的文学评论,也不是流水账式的生平介绍,更不是捕风捉影的野史考据。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三毛与张爱玲这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置于一个独特的时空交汇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两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们的文字,她们的人生,她们的思考,都在书页中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爽朗的笑声,感受到她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我也仿佛能看到张爱玲在上海的旧时光里,细致地描摹着世事无常,她的字句里透着一种洞察人心的苍凉。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她们看似迥异的生命轨迹中,寻找到那些微妙的共鸣点。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还是对某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的共担?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空间,让我重新审视这两位在我心中早已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生命,她们的作品,仿佛在这次“遇见”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也更加立体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三毛和张爱玲视为两个独立的文学符号,而是试图在她们各自独特的生命河流中,寻找到某种精神上的交汇点。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两位作家人生或创作中的某个重要瞬间。三毛的画卷是色彩斑斓的,充满了冒险、自由和对爱最纯粹的追求,她的身影在沙漠、在异国他乡,永远那么充满生命力。而张爱玲的画卷则是素净而精致的,在上海的旧时光里,在人情的冷暖之间,她用冷静的笔触描绘着世事的变迁,她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将人性的复杂展露无遗。作者巧妙地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读者在欣赏她们各自独特风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她们身上某种共通的特质,或许是对个体存在的深刻反思,或许是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这种“遇见”,让我更加理解了她们,也更加珍爱了她们。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想要和别人分享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三毛和张爱玲,更是关于女性的独立、关于灵魂的自由、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找寻自己。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力量,她没有刻意去比较两位作家谁更伟大,而是用一种饱含敬意的笔触,去展现她们各自生命的光辉。读到三毛的部分,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踏上了旅途,感受到了她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读到张爱玲的部分,我则被她文字中的智慧和洞察力所折服,感受到了她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在讲述她们故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的思考,她引用的那些诗句、那些典故,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这本《我为过客,你是天涯:三毛遇见张爱玲》,让我对这两位我一直以来非常喜爱的作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挺好不错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挺好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很好,文字细腻,温暖,温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