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孙的记事,秩序分明,有头有尾。其中有许多事都该画出图来。在今日的社会转变中都成了往事,以后也不会再有。那么他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全是记录往日的生活……
——夏元瑜
² 唐鲁孙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在饮食文化界享有至高地位,“舌尖上的中国”掌舵陈晓卿鼎力推荐。
²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²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² 全新精装口袋本,*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四册。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
北平人三大主食:饺子、面条和烙饼
自从元朝在北平建都,经过明清两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六百多年的皇皇帝都,人文萃集,在饮馔方面,真是称得上膳馐酒醴,盛食珍味,集全国之大成。可是如果有位外省人初履斯土,跟北平人打听哪一家是地道北平饭馆,就是北平老古典儿也没法指明,说不出来呢!
北平人大都有俭朴的习惯,在饮食方面但求适口充肠,每天能有白米白面吃着,也就心满意足啦。真要想换换口味解解馋,山南海北哪一省的饭馆都有,也就不计较哪家是真正北平口味的饭馆了。
以中国各省同胞口味来区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是不差的。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如果三餐没吃米饭,上顿下顿都吃面食,就会觉得胃纳不充实,好像没吃饱似的。北方人一直是拿面食杂粮当主食的,要是顿顿都是白米饭,那就整天有气无力,恨不得来张烙饼,啃个馒头,才像正餐,把肚子填饱啦。
北平人既然把面食当主食,自然在面食方面就要不断地变变花样了。虽然北平面食种类赶不上山西巧手能做出六七十种之多,可是除了面食做的点心之外,平常能充主食的也有十来样之多。先说饺子吧,北方人有句俗话是:“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吃犒劳是饺子,逢年过节也吃饺子(北平在旗的管饺子又叫煮饽饽),要说谁脸上没笑容,就说他见煮饽饽都不乐。由此可知,饺子在男女老少心目中是什么分量。
北平人吃饺子讲究自己和面,自己擀皮或压皮,好手压皮五个剂儿能一块儿压,压出来的饺子皮,不但滴溜滚圆,而且厚薄非常匀称。现在机器压皮外软内硬,滑而不润,煮出来膨胀了三分之一,吃到嘴里怪不得劲的,简直有上下床之别。饺子馅有生熟之分,荤素之别。饺子好吃不好吃,饺子皮的厚薄软硬固然居于首要,可是饺子的滋味怎样,那就要看拌馅炒馅的手段高低了。
一般人多一半喜欢吃生馅,现拌现包,喜欢吃熟馅儿的并不太多。大致说来熟馅只有三鲜、虾仁、冬笋、肉末三数种而已(现在超级市场所卖冰冻鱼饺是山东水饺,当年北平很少见)。拿生馅来说吧,肉类以猪、牛、羊为主,至于菜蔬除黄瓜以外,几乎差不多的菜蔬,都可以做馅儿,甚至于萝卜缨、掐菜须都有人拿来做饺子馅,这是外地人想不到的事。虽然说饺子馅是包罗万有,可是北平人讲究凡事有格、有谱,不能随便乱来的。譬如说吃牛肉馅一定要配大葱,羊肉馅喜欢配冬瓜、葫芦,虾仁配韭菜,如果乱了套,不但失了格,而且准定不好吃。饺子包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捏,一种是挤,捏的慢挤的快,所以家庭吃饺子讲究点的多半是捏,既好看又好吃。饺子馆因为应付众多顾客,来不及捏,只好挤了。匆匆忙忙挤出来的饺子当然不太受看,而且厚薄不匀,可是挤出来的饺子大锅宽汤一下百八十个都没关系,不会破烂。捏的饺子可就不同啦,要注意一锅不能下得太多,而且要看情形点上一两次水才能起锅呢!
吃饺子一定要蘸醋才够味,在内地吃饺子以山西米醋、镇江香醋为上选,若是不避葱蒜的人,用独流醋加蒜瓣泡腊八醋蘸饺子吃,醪香浩露,那就更美了。自从来到台湾,有些饺子馆,好像是一个师傅传授的,蘸饺子都是用化学白醋加凉水,碰巧了醋多水少真能把人酸得头上冒汗珠。百不一见,发现桌上放着一瓶黑醋,等吃到嘴里才发现是工研香醋,异香异气近乎辣酱油,比化学醋掺凉水,更让人没法受用。可能是醋的味道不太对劲儿,于是有些饺子馆为了讨好顾客,不管馅儿咸淡,另外堂敬高酱油一碟浇上些小磨香油。别的省份同胞觉得怎样我不敢说,可是北平人就觉得那是糖葫芦蘸卤虾—胡吃二百八啦。
说到吃面条,北平人最初不太喜欢吃机器切面,爱吃抻条面(又叫把儿条)。有人说机器切的面煮出来没有什么面香味儿,所以爱吃抻条。抻把儿条要先把面沾碱水溜开了再抻,那非有把子蛮力才能甩得起来。家庭妇女所做抻条,多半是先擀成面片,然后切条再甩起来抻,据说非这样连甩带抻面香才能出得来,否则跟机器切面就没什么差别了。北平人对面条最普通的家常吃法是热汤面,也就是山东所谓炝锅面,把所有的材料作料宽汤大滚,然后下入面条大煮,这跟苏北的清汤鸡火面,浇头、汤水、面条,各不相侔,就大不相同了。热汤面的好处是醐汤,所有汤里的鲜味就全都掺入面条里去了,所以北平人吃热汤面并不需要三盘五碗的,只要有一碟大头菜,拍一盘小黄瓜来就着热汤面条吃,已然其味怡然自适了。
炸酱面也是北平人日常的一种吃法,分“过水”、“不过水”两种。过水面是把面煮熟挑在水盆里,用冷或热水冲一下再盛在碗里拌炸酱,面条湿润滑溜,比较容易拌得匀。不过水是从锅里直接往碗里挑,加上酱虽然不好拌,可是醇厚腴香,才能领会到炸酱面的真味。抗战胜利之后,各处北方小馆差不多所卖炸酱面,肉丁或肉末之外,愣加上若干豆腐干切丁,不但夺去原味,而且滞涩碍口,甚至还加辣椒,这种炸酱面吃到嘴里甭提有多别扭啦。
北平人每逢家里有点喜庆事,面菜席就要酱卤两吃了。卤分“汆儿卤”、“混卤”两种。做汆儿卤比较简单,先用鸡汤或猪牛羊肉熬出汤,再讲究点,也有用口蘑吊汤的,然后把鸡蛋切小丁加海米、肉丁、黄花、木耳、鹿角菜、冬菇、口蘑就是所谓汆儿卤了。混卤除了以上材料之外,鸡蛋不炒不切丁,等勾芡的时候,把鸡蛋甩在卤上,另外用小铁勺放上油,把花椒在火上炸黑趁热往卤上一浇,那就是混卤,台湾所谓的“大鲁面”啦。如果加上茄子就叫茄子卤,加上鸡片、海参、火腿就叫三鲜卤。
说起烙饼,花样也不少,以用具说分支炉烙、铛烙两种。提起支炉也是北平一种特产,出在京西斋堂。北平人熬粥用砂锅(京剧里有一出玩笑戏叫“打砂锅”,俏皮人话说起来没完卖砂锅的儿子论套),煎药用薄砂吊儿,烙饼用支炉,都是小贩在斋堂趸到北平来卖的。支炉像一只圆锅,圆径大约一尺三四,翻过来正好扣在煤球炉子上,上面全是窟窿眼,火苗子就刚刚蹿进洞眼,所以烙出来的饼有一个一个小焦点。这种饼香脆松焦,因为用油极少,爽而不腻。北方人虽然爱吃支炉烙饼,可是南方朋友多半嫌它干硬滞喉。此外家常饼、薄饼、葱油饼、一窝丝发面饼,在台湾现在只要是北方饭馆,大概都会做,而且做得都不错。
另外有两种饼叫葱花饼、芝麻酱糖饼,在内地差不多的人家都会做,可是总也比不上蒸锅铺烙得好吃。蒸锅铺又叫切面铺,除了卖各种粗细宽窄面条之外,同时卖花卷大小馒头。这种铺子早年以卖蒸食为主,北平住家办丧事放焰口,和尚用的护食也由蒸锅铺承应,所以又叫蒸锅铺,后来加上卖切面,才叫切面铺。他们烙的葱花饼跟现在饭馆烙的葱油饼不同之处,是松而不焦,润而不腻,有菜吃也好,没菜吃也妙。另一种芝麻酱糖饼松美柔醹,蜜渍香甜,我想凡是现在台湾北平老乡回想蒸锅铺葱花饼、芝麻酱糖饼是什么滋味,大概都不禁有点莼菜鲈鱼之思吧!
北平人经常吃的主食以上列三种最普通。至于其他面食做法花样还有很多,有的兼代主食,有的是纯粹点心,等有机会再一一介绍吧!
我必须承认,《唐鲁孙作品集04:故园情》这本书,用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对“怀旧”的认知。这不是那种伤春悲秋、空泛抒情的怀旧,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深度挖掘。唐鲁孙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台时间的机器,将我带入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我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他描绘故园,不是通过宏大的叙事,而是从微观的细节入手,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对话,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一段鲜活的历史。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更是人性的永恒。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共鸣力。他笔下的故园,是一个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地方,是承载着无数人生故事的宝库。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生命真谛的探寻。
评分《唐鲁孙作品集04:故园情》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回味甘醇。唐鲁孙先生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姿态,娓娓道来。然而,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笔下的故园,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家园。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维系彼此的情感,如何在平凡中寻找幸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过去的辉煌,也没有过度美化曾经的苦难,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温情的视角,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从中读出了坚韧,读出了豁达,读出了对生活的敬畏。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这本《唐鲁孙作品集04:故园情》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怀旧。它更像是一次对“家”的深度解读,以及对“情”的多维度探索。唐鲁孙先生的文字,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又像一双温柔的手,将人性的复杂与纯粹,情感的细腻与厚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亲情、友情、邻里情,都被刻画得真实而动人。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片段,在唐鲁孙先生的笔下,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而真挚的连接。他笔下的故园,也并非全是风和日丽,偶尔也会流露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即使在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坚韧也总能给人带来希望。这种悲喜交织的情感,让作品更加立体,更加耐人寻味。我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抒发怀旧之情,而是借由故园的故事,探讨着人生的意义,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我们该如何坚守内心的那份温暖与纯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与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读到《唐鲁孙作品集04:故园情》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唐鲁孙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将我带回那个遥远的年代,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岁月留下的温情与痕迹。书中描绘的故园,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归宿。那些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刻画,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故乡深沉而眷恋的情感。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孩童的嬉闹,看到炊烟袅袅升起,感受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更是对过往生活方式、人情世故的深刻体悟。唐鲁孙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细节一一拾起,并赋予它们生命,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份纯真年代的质朴与美好。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淡雅中透着韵味,朴实中蕴含深情。读完后,总会让我陷入沉思,回味自己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那些曾经亲切的面孔,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让我们与自己的过去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
评分《唐鲁孙作品集04:故园情》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唐鲁孙先生的文字,不单单是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笔下的那些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生活方式,都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民俗博物馆,在品读故事的同时,也在学习和了解一种失落的文化。书中那些关于节庆的描写,关于美食的细致刻画,都让我对故园的理解更加深刻。我感受到了那种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生活,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唐鲁孙先生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民族根源的眷恋。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现代的我们与遥远的过去连接起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是祖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读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对自身文化身份的重新认知。
评分包装完整,书很不错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包装质量都可以。
评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了
评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多次在京东购买,便宜。
评分一直都在京东商城买书,只不过今年开始优惠越来越少了。还有就是包装,全部都是塑料袋子了。这样也好,少买书,多看书!
评分发货迅速、包装专业、开卷有益。
评分买了好多书,来不及看啊,哈哈
评分javascript:v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oid(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