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查房的过程也是各级医师学习的过程。在查房过程中,上级医师经常会向下级医师提问,很多初级医师、实习医师都“害怕”上级医师提问,也不知道上级医师会问些什么。本书临床病例为主线,采用问答形式模拟临床查房,精心收录相关的诊疗问题,力求使临床一线的医师向上级医师学习本专业知识,学习通科知识,加强临床实践,增加临床经验,全面地熟悉全科知识,了解新的诊疗技术及研究进展;力求帮助低年资医师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开拓诊疗视野。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按的治疗指南更新了内容,替换和增加了17个病例。本书结合病例,以消化内科临床需要为内容取舍标准,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及急症的主要知识点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突出消化内科临床查房实践中的重点知识和逻辑思维,但又不仅是其临床查房工作的简单再现,还广泛涉及消化内科诊治的的研究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本书图文并茂,设置问题目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适合初上临床的轮转医师、临床型研究生、见习/实习医学生,也适合消化内科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朱月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中心肝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学分会寄生虫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脂肪肝与酒精肝学组委员,福建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副组长,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福建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热学组副组长。兼任 《WJG》 《病毒学报》《中华全科医学》《实用肝脏病杂志》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特邀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食管疾病1
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伴咳嗽3年——胃食管反流病1
误吞假牙3h——食管异物6
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食管癌11
进行性吞咽困难3年——贲门失弛缓症18
第二章胃部疾病23
上腹部闷痛10年,加重7天——慢性胃炎23
反复中上腹闷痛8年——顽固幽门螺杆菌感染30
反复中上腹闷痛5年,加重1周——消化性溃疡35
上腹部隐痛不适4个月余,乏力、消瘦2周——胃癌41
反复中上腹闷痛10年,加重半年——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5
上腹闷痛3年余,加剧伴早饱半年——功能性消化不良50
8h呕血2次、排黑粪1次——上消化道出血56
反复恶心、呕吐,伴腹胀5个月,加重8天——胃流出道梗阻65
发现胃窦黏膜下肿物1个月——胃间质瘤72
第三章小肠、大肠疾病75
反复暗红色血便2个月,再发1天——小肠出血75
反复间断性排柏油样粪便25年,再发2天——下消化道出血82
反复下腹痛、腹泻4年——肠易激综合征89
腹痛、腹泻10h,发热、神志淡漠2h——感染性腹泻96
反复下腹痛、黏液血便3年——溃疡性结肠炎106
右下腹痛、发热3天——克罗恩病120
腹泻、腹痛3年,加重伴发热3个月——肠结核133
腹痛、便血1天——缺血性肠病139
反复右下腹疼痛、血便9个月——肠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145
反复脐周痛3个月,加剧2h——小肠恶性淋巴瘤151
上腹痛、恶心、排稀便2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57
体检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1周——直肠类癌163
术后10天,腹泻3天——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67
反复排便减少2年,加重半年——慢性便秘178
第四章胰腺疾病184
眼黄、皮肤黄1个月,右中上腹痛3天——胰腺癌184
反复中上腹痛4年,再发1天——慢性胰腺炎191
饱食后腹痛1天——急性胰腺炎,轻症197
饮酒后中上腹痛伴呕吐2天——急性胰腺炎,重症202
反复中上腹痛2个月——胰腺假性囊肿210
第五章肝脏疾病215
间断乏力12年,加重1周——慢性乙型肝炎215
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慢性丙型肝炎229
呕血2h——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42
双下肢力,行动迟缓并渐加重1个月——肝硬化合并肝性脊髓病250
孕26周,查ALT升高——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255
孕36周,皮肤瘙痒3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62
孕38周,神志不清1天——妊娠急性脂肪肝268
反复肝功能异常8个月余——慢性EB病毒感染274
皮疹、发热、黄疸2个月——成人发病Still病280
反复乏力2个月,发现肝功能异常3天——淋巴瘤伴肝损伤287
肝功能突发明显异常2日——缺氧性肝炎294
发现HBsAg阳性22年,乏力、黄疸1个月余——免疫缺损状态下CHB再激活301
发热、畏冷、寒战7天——细菌性肝脓肿311
疲乏、纳差2年,加重伴眼黄、尿黄2周——肝功能衰竭317
间断乏力、腹胀1年,加重1周——原发性肝癌326
乏力、纳差2周,加重3天——药物性肝损伤340
乏力、尿黄半年余,加剧伴腹胀半个月——酒精性肝病347
发现脂肪肝6年,反复乏力3年,加重半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55
乏力、纳差2年余——肝豆状核变性363
反复乏力、尿黄、纳差1年——自身免疫性肝炎369
反复肝功能异常6年——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375
反复腹胀5年,加重1个月——布-加综合征380
HBsAg阳性二十余年,反复排黑粪2年,再发10h,伴呕血1次——门静脉高压症385
反复腹胀、乏力10年余,加剧7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389
第六章胆囊及胆管疾病395
反复右上腹痛18年,加剧5h——胆囊炎395
间歇上腹部闷痛2年,加重1h——胆石症399
尿黄、皮肤黄1个月——壶腹部肿瘤403
问题目录
胃食管反流病1
该患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1
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有哪些?2
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有什么关系?2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什么?治疗计划是什么?2
对该患者的诊断是否有不同意见?如何进行鉴别诊断?2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3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如何分级?3
该患者服用抑酸药后夜间症状并没有改善,为什么?该怎么处理?3
除了药物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外,近年发展的胃镜下微创治疗方法有哪些?3
食管异物6
该患者的诊断是否明确?7
如何简单判断上消化道异物风险?7
上消化道异物常见的滞留部位是哪些?其并发症有哪些?7
上消化道异物的处理方式有哪些?7
该患者食管异物的诊断是否明确?主要与哪些疾病鉴别?8
内镜检查前用于评估上消化道异物及其并发症情况的常用非侵入性影像学手段有哪些?如何评价?8
食管异物内镜处理时机如何?9
食管异物内镜治疗的适应证及绝对禁忌证是什么?9
内镜处理前需进行哪些术前准备和评估?9
异物成功取出后还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有哪些?10
食管癌11
该患者的病史有哪些特点?11
目前考虑的诊断是什么?11
还需要哪些进一步检查来证实诊断?11
对目前的诊断有何补充?12
诊断食管癌的首选方法是什么?如何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13
吞咽困难可分为几类?如何诊断?14
食管癌有哪些形态因素影响预后?15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6
贲门失弛缓症18
该患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19
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辅助检查还有哪些?19
贲门失弛缓症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19
对该患者的诊断是否有不同意见?如何鉴别诊断?20
不同时期贲门失弛缓症的影像学表现如何?20
贲门失弛缓症时采用内镜检查有什么优势?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20
贲门失弛缓症的药物治疗有哪些?21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什么方法?各有什么适应证?21
慢性胃炎23
该患者的病史有哪些特点?23
目前考虑的诊断是什么?24
还需要哪些进一步检查来证实诊断?24
检查还没有出来之前需要做哪些相应的治疗?24
对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有何不同意见?24
慢性胃炎确诊的主要手段是什么?2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和主要病因是什么?25
慢性胃炎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25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如何致病?哪些情况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需要根治?26
如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且预防其癌变?27
前言/序言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医学专业从业者日常实践更为艰辛。目前医疗界在两个方面进展迅猛:一个是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以探求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另一个是综合各种层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地区诊序指南。本书自201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收集、消化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并秉承第一版的风格,试图将各个地区诊疗指南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以临床查房问答方式来解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思维,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融入到日常实践工作中。
本书既重视基础知识,也重视新的发展理念。更新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肠道的细菌移植、抗HBV治疗对肝癌的二级预防作用等方面内容。本书以病例为引子,通过模拟现实查房工作方式试图达到强化临床流程和训练临床思维的目的。本书在解读指南过程中,将其他地区如欧美疾病诊疗指南与我国诊疗指南相互渗透结合,以个体化治疗的方式呈现,对读者而言,我们建议悉心阅读这些指南以及专家解读,理解不同地域指南的地区性差异,理解不同资源下的治疗动机和模式,为设计合理优化的方案殚精竭虑方符合医师的初心。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知识更新迅猛,我们经验欠缺,编写过程可能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2017.11
第1版前言
临床医学学习主要有两种模式:理论系统学习和病例分析法。理论学习的优点是系统而严谨,但在临床思维方面常有不足;病例分析法的优点是突出临床医师的诊疗过程,展示了作为医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过程,但在理论系统性方面有所不足。本书试图将这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旨在以病例讲解的方式来剖析各个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细节,将理论和领域进展融合到日常查房工作中,是继续教育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本书试图将单个疾病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综合表述给专业人士,主要是将各种疾病的地区指南合理地融合到每个病例的分析中,不做机械的拷贝。本书适用于初到临床的轮转医师、临床研究生、见习(实习)医学生,也适用于具有经验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以拓展后者的知识宽度。鉴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幽门螺杆菌的控制、食管癌/胃癌/肝癌的早期发现、肝癌的二级预防等,这些方面需要临床医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入的专业知识。本书不拘泥于传统教科书,将某些临床实际问题结合病例单独讨论,如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以期贴合临床实际,达到治疗方案个体化的目的。
本书由从事消化专业的资深医师负责编写,病例来自临床实践。病例既有病种的典型性,也带有个体化特点,给读者一定的空间来重构临床模拟现实,达到训练临床思维的目的。
由于消化系统理论与临床领域的进展迅猛,本书编写组经验不足,难免存在不足。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结合各个地区性的单病种临床实践指南,相信对临床技艺的提高有所裨益。如果本书能给读者带来点滴收获,将是全体编者的荣幸。
编者
2012.3
《消化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内容概要 引言 消化内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面对复杂多样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生在日常查房过程中,仍然需要一个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参考工具,以便快速、准确地进行病情评估、制定诊疗方案。 《消化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精心编撰。本手册力求全面涵盖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到预后及预防,进行系统性的阐述。编者团队汇集了众多资深消化内科专家,他们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浓缩于书中,旨在为广大消化内科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提供一份实用、权威的临床工作指南。 本书在保留第一版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近年来消化内科学的最新进展,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修订。在结构上,力求逻辑清晰,章节编排合理,方便读者快速检索所需信息。在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供疾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还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导临床医生做出最适合患者的决策。 一、 消化系统概述与常见症状 本章首先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进行概述。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 详细介绍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各自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包括消化酶的分泌与作用、胆汁的生成与排放、胰液的功能、肠道蠕动与吸收机制等。 常见消化系统症状: 深入分析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吞咽困难、腹泻、便秘、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要点。重点强调不同症状组合可能提示的疾病方向,以及需要警惕的“红旗”征象。 二、 食管疾病 本章聚焦食管的常见疾病,涵盖从上皮细胞病变到运动障碍等多种情况。 食管炎: 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与管理,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分级、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及感染性食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等。 食管溃疡: 讨论药物(NSAIDs、酒精)诱发、感染(HSV、CMV)相关性食管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治疗。 食管动力障碍: 详细介绍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诊断(食管测压、影像学)、手术与内镜下扩张治疗。以及其他食管痉挛、食管裂孔疝等。 食管肿瘤: 涵盖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内镜、影像学)、TNM分期、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进展。 三、 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本章是消化内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胃肠道最常见的疾病。 胃炎: 急性胃炎: 强调病因(感染、食物、药物、酒精)的识别,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胃炎: 重点阐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中的核心作用。详细介绍Hp感染的诊断方法(C13/C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胃镜活检等)及根除治疗方案(抗生素联合PPI)。 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 深入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以及需要进行的定期内镜随访。 消化性溃疡: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详细分析Hp感染和NSAIDs是两大主要病因,以及胃酸分泌、黏膜保护机制等。 诊断: 胃镜检查及其病理活检,Hp检测。 治疗: PPI为基础的抑酸治疗,与抗生素联用根除Hp。对NSAIDs相关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并发症: 重点讲解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及手术适应证。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胃十二指肠表现: 讨论GERD引起的非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遵循罗马IV标准,详细阐述其诊断流程、亚型(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烧心)及管理策略,强调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 胃癌: 危险因素: 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 早期诊断: 强调胃镜检查在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性,讨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分期与治疗: TNM分期、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四、 小肠疾病 本章涵盖了小肠的吸收障碍、炎症、肿瘤等。 吸收不良综合征: 病因: 淀粉酶缺乏、脂肪酶缺乏、胆汁酸不足、肠道黏膜受损(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感染)、淋巴管阻塞等。 临床表现: 脂肪泻、腹泻、腹胀、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 诊断: 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测试、内镜活检等。 治疗: 针对病因的治疗,补充营养。 乳糜泻: 详细介绍其免疫介导的机制,诊断(抗体检测、小肠活检),以及无麸质饮食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详细阐述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腹泻、腹痛、便血、瘘管、狭窄等),以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手术治疗的时机与适应证。 小肠肿瘤: 讨论良性与恶性肿瘤(如类癌、淋巴瘤、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五、 结直肠疾病 本章重点关注结肠和直肠的常见疾病。 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 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腹痛、便血等,诊断与抗感染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 强调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低灌注与缺血的关系,诊断与保守治疗。 憩室病与憩室炎: 讨论憩室的形成、并发症(出血、穿孔、梗阻、脓肿)的诊断与处理。 肠易激综合征(IBS): 遵循罗马IV标准,详细介绍其诊断、亚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未分型)及管理策略,强调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解痉药、止泻药、促动力药、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等)及心理支持。 结直肠息肉: 分类与病理: 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与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的鉴别。 诊断与治疗: 结肠镜检查及息肉切除术(Polypectomy)。强调定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息肉切除对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 结直肠癌: 危险因素与筛查: 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不良生活方式等。详细介绍结肠镜筛查、粪便隐血试验(FOBT)、粪便DNA检测等。 诊断: 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CT、MRI)。 TNM分期与治疗: 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直肠癌的特殊性: 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六、 肝脏疾病 本章涵盖了肝脏的炎症、代谢、肿瘤等多种疾病。 病毒性肝炎: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详细介绍各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标志物、病毒载量、肝功能)、慢性化机制、抗病毒治疗(核苷/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及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与管理,强调戒酒是关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强调与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密切关系,诊断(影像学、肝脏弹性测定、必要时肝穿刺活检),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减重、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在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诊断与免疫抑制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DILI): 强调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常见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某些抗生素、中药等)引起的肝损伤特点,以及诊断与停药原则。 肝硬化: 病因、病理生理: 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表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的机制。 临床表现: 肝功能减退征象(黄疸、肝掌、蜘蛛痣)、门静脉高压征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腹水)、肝性脑病。 并发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处理、药物、内镜治疗、门静脉分流术)、肝性脑病(诱因、治疗)、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肝癌。 治疗: 针对病因的治疗、并发症的处理、肝移植。 肝脏肿瘤: 肝细胞癌(HCC): 强调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关系,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甲胎蛋白AFP、影像学),治疗(手术、介入、消融、靶向、免疫治疗)。 肝内胆管癌、转移性肝癌。 七、 胆道疾病 本章聚焦胆囊、胆管的炎症、结石、肿瘤等。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并发感染、穿孔、坏死)与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强调影像学(超声)的作用,以及手术(胆囊切除术)的时机。 胆石症: 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形成因素、临床表现(无症状、胆绞痛、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 诊断: 超声、MRCP、ERCP。 治疗: 手术(胆囊切除)、内镜下胆总管取石(ERCP)。 胆管炎: 特别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诊断(Charcot三联征、Reynolds五联征),紧急处理(抗生素、减压引流)。 胆道肿瘤: 胆囊癌、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 八、 胰腺疾病 本章涵盖胰腺的炎症、囊肿、肿瘤等。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胆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症、高钙血症、ERCP后等。 诊断: 腹痛(放射至背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影像学(CT)证据。 分型与分级: 轻型、重型,以及Ranson评分、BISAP评分、APACHE II评分等。 治疗: 禁食、补液、镇痛、抗生素(根据感染情况),重症患者的监测与器官支持。 并发症: 假性囊肿、坏死、感染。 慢性胰腺炎: 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不良、脂肪泻)、内分泌功能不全(糖尿病)。诊断与对症治疗(止痛、胰酶替代、控制糖尿病)。 胰腺癌: 危险因素: 慢性胰腺炎、吸烟、肥胖、家族史。 临床表现: 腹痛、黄疸(梗阻性)、体重减轻。 诊断: CT、MRI、ERCP、CA19-9。 治疗: 手术(Whipple术)、化疗、放疗。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 胰腺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内镜下超声(EUS)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九、 消化内镜技术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介绍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 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GD): 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出血、肿瘤、息肉等。内镜下止血(喷凝血、电凝、套扎)、息肉切除(EMR/ESD)、异物取出。 结肠镜(Colonoscopy): 诊断结直肠的炎症、息肉、肿瘤、出血等。结肠息肉切除(Polypectomy)、内镜下黏膜切除(EMR)。 小肠镜: 胶囊内镜、双气囊/单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炎症、肿瘤的诊断。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诊断与治疗胆道、胰管疾病。胆管取石、支架置入、乳头切开。 内镜下超声(EUS): 精准评估消化道壁层、淋巴结、胰腺、胆道等,辅助穿刺活检。 内镜技术的新进展: 如内镜下隧道技术(TEM)、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治疗(如脓肿引流)、机器人辅助内镜等。 十、 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章介绍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食管钡餐、胃肠钡餐造影(已部分取代,但对某些动力学评估仍有价值)、钡剂灌肠。 超声检查(US): 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的常规检查,对腹水、肿块的初步评估。 CT检查: 肝脏、胆道、胰腺、腹膜后病变的精细评估,对肿瘤的诊断、分期。 MRI检查: 肝脏、胆道、胰腺的影像学检查,尤其在软组织对比、病变良恶性鉴别方面具有优势。MRCP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血管造影: 消化道出血的定位与栓塞治疗。 十一、 消化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本章系统介绍辅助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各项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 肝功能(ALT、AST、ALP、GGT、TBIL、DBIL、Alb、PT)、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淀粉酶、脂肪酶、血清钙、铁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等。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等。 消化道特异性检查: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C13/C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 消化道激素: gastrin、somatostatin等。 吸收功能测试: XY糖吸收试验、脂肪吸收试验。 自身抗体: ANA、SMA、ASMA、抗TPOAb、抗TPOAb、抗gliadin Ab、抗endomysial Ab等。 粪便检查: 寄生虫卵、消化道出血(隐血试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脂肪含量、毒素检测。 十二、 消化系统常见药物与治疗原则 本章概述了消化内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良反应及治疗原则。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拮抗剂、抗酸药。 胃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替普瑞酮、依卡倍特等。 促动力药: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止泻药: 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益生菌。 泻药: 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 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针对Hp、肠道感染)、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肝炎)。 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 在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 解痉药、抗胆碱能药。 酶制剂: 胰酶替代治疗。 肝脏保护剂。 循证医学理念在消化内科的实践: 强调基于证据的治疗决策。 结语 《消化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力求成为一本实用、易懂、权威的临床工具书,帮助消化内科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实践,相信广大临床医生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本书的出版,也代表了消化内科领域在诊断、治疗和疾病管理方面不断向前迈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