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查房的過程也是各級醫師學習的過程。在查房過程中,上級醫師經常會嚮下級醫師提問,很多初級醫師、實習醫師都“害怕”上級醫師提問,也不知道上級醫師會問些什麼。本書臨床病例為主綫,采用問答形式模擬臨床查房,精心收錄相關的診療問題,力求使臨床一綫的醫師嚮上級醫師學習本專業知識,學習通科知識,加強臨床實踐,增加臨床經驗,全麵地熟悉全科知識,瞭解新的診療技術及研究進展;力求幫助低年資醫師提高臨床工作能力,開拓診療視野。
內容簡介
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按的治療指南更新瞭內容,替換和增加瞭17個病例。本書結閤病例,以消化內科臨床需要為內容取捨標準,對消化內科常見病及急癥的主要知識點作瞭較為全麵和深入的闡述,突齣消化內科臨床查房實踐中的重點知識和邏輯思維,但又不僅是其臨床查房工作的簡單再現,還廣泛涉及消化內科診治的的研究進展和循證醫學證據。本書圖文並茂,設置問題目錄便於讀者查閱。
本書適閤初上臨床的輪轉醫師、臨床型研究生、見習/實習醫學生,也適閤消化內科的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硃月永,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肝病中心肝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肝髒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學分會寄生蟲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脂肪肝與酒精肝學組委員,福建省衛生係統學術技術帶頭人,福建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委員,福建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副組長,福建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學肝縴維化學組副組長,福建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發熱學組副組長。兼任 《WJG》 《病毒學報》《中華全科醫學》《實用肝髒病雜誌》編委,《中華肝髒病雜誌》特邀編委。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一章食管疾病1
反酸和胸骨後燒灼感伴咳嗽3年——胃食管反流病1
誤吞假牙3h——食管異物6
進行性吞咽睏難2個月——食管癌11
進行性吞咽睏難3年——賁門失弛緩癥18
第二章胃部疾病23
上腹部悶痛10年,加重7天——慢性胃炎23
反復中上腹悶痛8年——頑固幽門螺杆菌感染30
反復中上腹悶痛5年,加重1周——消化性潰瘍35
上腹部隱痛不適4個月餘,乏力、消瘦2周——胃癌41
反復中上腹悶痛10年,加重半年——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45
上腹悶痛3年餘,加劇伴早飽半年——功能性消化不良50
8h嘔血2次、排黑糞1次——上消化道齣血56
反復惡心、嘔吐,伴腹脹5個月,加重8天——胃流齣道梗阻65
發現胃竇黏膜下腫物1個月——胃間質瘤72
第三章小腸、大腸疾病75
反復暗紅色血便2個月,再發1天——小腸齣血75
反復間斷性排柏油樣糞便25年,再發2天——下消化道齣血82
反復下腹痛、腹瀉4年——腸易激綜閤徵89
腹痛、腹瀉10h,發熱、神誌淡漠2h——感染性腹瀉96
反復下腹痛、黏液血便3年——潰瘍性結腸炎106
右下腹痛、發熱3天——剋羅恩病120
腹瀉、腹痛3年,加重伴發熱3個月——腸結核133
腹痛、便血1天——缺血性腸病139
反復右下腹疼痛、血便9個月——腸貝赫切特綜閤徵(白塞病)145
反復臍周痛3個月,加劇2h——小腸惡性淋巴瘤151
上腹痛、惡心、排稀便2周——嗜酸細胞性胃腸炎157
體檢發現直腸黏膜下腫物1周——直腸類癌163
術後10天,腹瀉3天——抗生素相關性腹瀉167
反復排便減少2年,加重半年——慢性便秘178
第四章胰腺疾病184
眼黃、皮膚黃1個月,右中上腹痛3天——胰腺癌184
反復中上腹痛4年,再發1天——慢性胰腺炎191
飽食後腹痛1天——急性胰腺炎,輕癥197
飲酒後中上腹痛伴嘔吐2天——急性胰腺炎,重癥202
反復中上腹痛2個月——胰腺假性囊腫210
第五章肝髒疾病215
間斷乏力12年,加重1周——慢性乙型肝炎215
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1周——慢性丙型肝炎229
嘔血2h——肝硬化閤並食管-胃底靜脈麯張破裂242
雙下肢力,行動遲緩並漸加重1個月——肝硬化閤並肝性脊髓病250
孕26周,查ALT升高——妊娠閤並慢性乙型肝炎255
孕36周,皮膚瘙癢3周——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262
孕38周,神誌不清1天——妊娠急性脂肪肝268
反復肝功能異常8個月餘——慢性EB病毒感染274
皮疹、發熱、黃疸2個月——成人發病Still病280
反復乏力2個月,發現肝功能異常3天——淋巴瘤伴肝損傷287
肝功能突發明顯異常2日——缺氧性肝炎294
發現HBsAg陽性22年,乏力、黃疸1個月餘——免疫缺損狀態下CHB再激活301
發熱、畏冷、寒戰7天——細菌性肝膿腫311
疲乏、納差2年,加重伴眼黃、尿黃2周——肝功能衰竭317
間斷乏力、腹脹1年,加重1周——原發性肝癌326
乏力、納差2周,加重3天——藥物性肝損傷340
乏力、尿黃半年餘,加劇伴腹脹半個月——酒精性肝病347
發現脂肪肝6年,反復乏力3年,加重半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55
乏力、納差2年餘——肝豆狀核變性363
反復乏力、尿黃、納差1年——自身免疫性肝炎369
反復肝功能異常6年——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375
反復腹脹5年,加重1個月——布-加綜閤徵380
HBsAg陽性二十餘年,反復排黑糞2年,再發10h,伴嘔血1次——門靜脈高壓癥385
反復腹脹、乏力10年餘,加劇7天——乙型肝炎後肝硬化失代償期,脾功能亢進389
第六章膽囊及膽管疾病395
反復右上腹痛18年,加劇5h——膽囊炎395
間歇上腹部悶痛2年,加重1h——膽石癥399
尿黃、皮膚黃1個月——壺腹部腫瘤403
問題目錄
胃食管反流病1
該患者的診斷依據是什麼?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並發癥有哪些?2
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有什麼關係?2
本病的治療目的是什麼?治療計劃是什麼?2
對該患者的診斷是否有不同意見?如何進行鑒彆診斷?2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機製有哪些?3
反流性食管炎胃鏡下如何分級?3
該患者服用抑酸藥後夜間癥狀並沒有改善,為什麼?該怎麼處理?3
除瞭藥物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外,近年發展的胃鏡下微創治療方法有哪些?3
食管異物6
該患者的診斷是否明確?7
如何簡單判斷上消化道異物風險?7
上消化道異物常見的滯留部位是哪些?其並發癥有哪些?7
上消化道異物的處理方式有哪些?7
該患者食管異物的診斷是否明確?主要與哪些疾病鑒彆?8
內鏡檢查前用於評估上消化道異物及其並發癥情況的常用非侵入性影像學手段有哪些?如何評價?8
食管異物內鏡處理時機如何?9
食管異物內鏡治療的適應證及絕對禁忌證是什麼?9
內鏡處理前需進行哪些術前準備和評估?9
異物成功取齣後還需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有哪些?10
食管癌11
該患者的病史有哪些特點?11
目前考慮的診斷是什麼?11
還需要哪些進一步檢查來證實診斷?11
對目前的診斷有何補充?12
診斷食管癌的首選方法是什麼?如何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檢齣率?13
吞咽睏難可分為幾類?如何診斷?14
食管癌有哪些形態因素影響預後?15
食管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16
賁門失弛緩癥18
該患者的診斷依據是什麼?19
診斷賁門失弛緩癥的輔助檢查還有哪些?19
賁門失弛緩癥的常見並發癥有哪些?19
對該患者的診斷是否有不同意見?如何鑒彆診斷?20
不同時期賁門失弛緩癥的影像學錶現如何?20
賁門失弛緩癥時采用內鏡檢查有什麼優勢?操作時需要注意什麼?20
賁門失弛緩癥的藥物治療有哪些?21
除瞭藥物治療外,還有什麼方法?各有什麼適應證?21
慢性胃炎23
該患者的病史有哪些特點?23
目前考慮的診斷是什麼?24
還需要哪些進一步檢查來證實診斷?24
檢查還沒有齣來之前需要做哪些相應的治療?24
對目前的診斷和治療有何不同意見?24
慢性胃炎確診的主要手段是什麼?24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分類和主要病因是什麼?25
慢性胃炎需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彆?25
幽門螺杆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如何緻病?哪些情況下幽門螺杆菌相關性慢性胃炎需要根治?26
如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而且預防其癌變?27
前言/序言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醫學專業從業者日常實踐更為艱辛。目前醫療界在兩個方麵進展迅猛:一個是設計閤理的臨床試驗以探求藥物應用的閤理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另一個是綜閤各種層麵的循證醫學證據提齣的地區診序指南。本書自2012年齣版第一版以來我們一直緻力於收集、消化這兩個方麵的進展,並秉承第一版的風格,試圖將各個地區診療指南與臨床病例結閤起來,以臨床查房問答方式來解讀消化係統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思維,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融入到日常實踐工作中。
本書既重視基礎知識,也重視新的發展理念。更新瞭幽門螺杆菌的治療方案、腸道的細菌移植、抗HBV治療對肝癌的二級預防作用等方麵內容。本書以病例為引子,通過模擬現實查房工作方式試圖達到強化臨床流程和訓練臨床思維的目的。本書在解讀指南過程中,將其他地區如歐美疾病診療指南與我國診療指南相互滲透結閤,以個體化治療的方式呈現,對讀者而言,我們建議悉心閱讀這些指南以及專傢解讀,理解不同地域指南的地區性差異,理解不同資源下的治療動機和模式,為設計閤理優化的方案殫精竭慮方符閤醫師的初心。
由於消化係統疾病知識更新迅猛,我們經驗欠缺,編寫過程可能存在不足,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編者
2017.11
第1版前言
臨床醫學學習主要有兩種模式:理論係統學習和病例分析法。理論學習的優點是係統而嚴謹,但在臨床思維方麵常有不足;病例分析法的優點是突齣臨床醫師的診療過程,展示瞭作為醫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過程,但在理論係統性方麵有所不足。本書試圖將這兩種學習方式結閤起來,旨在以病例講解的方式來剖析各個常見的消化係統疾病的診斷細節,將理論和領域進展融閤到日常查房工作中,是繼續教育方式的一種有益嘗試。
本書試圖將單個疾病的基礎知識和最新進展綜閤錶述給專業人士,主要是將各種疾病的地區指南閤理地融閤到每個病例的分析中,不做機械的拷貝。本書適用於初到臨床的輪轉醫師、臨床研究生、見習(實習)醫學生,也適用於具有經驗的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以拓展後者的知識寬度。鑒於中國國情,我們在消化係統疾病防治方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幽門螺杆菌的控製、食管癌/胃癌/肝癌的早期發現、肝癌的二級預防等,這些方麵需要臨床醫師有較寬的知識麵和較深入的專業知識。本書不拘泥於傳統教科書,將某些臨床實際問題結閤病例單獨討論,如難治性幽門螺杆菌的治療,以期貼閤臨床實際,達到治療方案個體化的目的。
本書由從事消化專業的資深醫師負責編寫,病例來自臨床實踐。病例既有病種的典型性,也帶有個體化特點,給讀者一定的空間來重構臨床模擬現實,達到訓練臨床思維的目的。
由於消化係統理論與臨床領域的進展迅猛,本書編寫組經驗不足,難免存在不足。如果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結閤各個地區性的單病種臨床實踐指南,相信對臨床技藝的提高有所裨益。如果本書能給讀者帶來點滴收獲,將是全體編者的榮幸。
編者
2012.3
《消化內科醫師查房手冊(第2版)》內容概要 引言 消化內科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分支,緻力於研究、診斷和治療消化係統相關的疾病。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纍,消化內科的診療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麵對復雜多樣的消化係統疾病,臨床醫生在日常查房過程中,仍然需要一個條理清晰、內容全麵的參考工具,以便快速、準確地進行病情評估、製定診療方案。 《消化內科醫師查房手冊(第2版)》正是為滿足這一需求而精心編撰。本手冊力求全麵涵蓋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雜癥,從病因、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診斷方法、治療原則到預後及預防,進行係統性的闡述。編者團隊匯集瞭眾多資深消化內科專傢,他們將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濃縮於書中,旨在為廣大消化內科醫師,尤其是年輕醫師和進修醫師,提供一份實用、權威的臨床工作指南。 本書在保留第一版精華的基礎上,緊密結閤近年來消化內科學的最新進展,對內容進行瞭全麵的更新與修訂。在結構上,力求邏輯清晰,章節編排閤理,方便讀者快速檢索所需信息。在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不僅提供疾病的診斷依據和治療方案,還強調個體化治療和循證醫學的理念,引導臨床醫生做齣最適閤患者的決策。 一、 消化係統概述與常見癥狀 本章首先對消化係統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常見的消化係統癥狀進行概述。 消化係統解剖與生理: 詳細介紹食管、胃、小腸、大腸、肝髒、膽囊、胰腺等器官的結構特點和各自在消化、吸收、排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包括消化酶的分泌與作用、膽汁的生成與排放、胰液的功能、腸道蠕動與吸收機製等。 常見消化係統癥狀: 深入分析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反酸、燒心、噯氣、吞咽睏難、腹瀉、便秘、黃疸、腹水、消化道齣血等常見癥狀的發生機製、鑒彆診斷要點。重點強調不同癥狀組閤可能提示的疾病方嚮,以及需要警惕的“紅旗”徵象。 二、 食管疾病 本章聚焦食管的常見疾病,涵蓋從上皮細胞病變到運動障礙等多種情況。 食管炎: 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診斷與管理,反流性食管炎的內鏡分級、藥物治療(質子泵抑製劑、H2受體拮抗劑等)、生活方式乾預。以及感染性食管炎、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等。 食管潰瘍: 討論藥物(NSAIDs、酒精)誘發、感染(HSV、CMV)相關性食管潰瘍的臨床特點、內鏡下錶現及治療。 食管動力障礙: 詳細介紹賁門失弛緩癥的病因、診斷(食管測壓、影像學)、手術與內鏡下擴張治療。以及其他食管痙攣、食管裂孔疝等。 食管腫瘤: 涵蓋食管鱗狀細胞癌、腺癌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早期診斷(內鏡、影像學)、TNM分期、手術、放化療及靶嚮治療的進展。 三、 胃與十二指腸疾病 本章是消化內科的核心內容之一,涵蓋瞭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 胃炎: 急性胃炎: 強調病因(感染、食物、藥物、酒精)的識彆,以及對癥支持治療。 慢性胃炎: 重點闡述幽門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中的核心作用。詳細介紹Hp感染的診斷方法(C13/C14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胃鏡活檢等)及根除治療方案(抗生素聯閤PPI)。 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 深入探討其與胃癌發生的關係,以及需要進行的定期內鏡隨訪。 消化性潰瘍: 病因與發病機製: 詳細分析Hp感染和NSAIDs是兩大主要病因,以及胃酸分泌、黏膜保護機製等。 診斷: 胃鏡檢查及其病理活檢,Hp檢測。 治療: PPI為基礎的抑酸治療,與抗生素聯用根除Hp。對NSAIDs相關潰瘍的預防與治療。 並發癥: 重點講解潰瘍齣血、穿孔、幽門梗阻的臨床錶現、緊急處理及手術適應證。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胃十二指腸錶現: 討論GERD引起的非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炎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遵循羅馬IV標準,詳細闡述其診斷流程、亞型(餐後飽脹、早飽、上腹痛、燒心)及管理策略,強調排除器質性病變,以及心理社會因素的乾預。 胃癌: 危險因素: Hp感染、不良飲食習慣、遺傳等。 早期診斷: 強調胃鏡檢查在早期發現胃癌的重要性,討論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和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在早期癌和癌前病變中的應用。 分期與治療: TNM分期、手術、化療、放療、靶嚮治療及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 四、 小腸疾病 本章涵蓋瞭小腸的吸收障礙、炎癥、腫瘤等。 吸收不良綜閤徵: 病因: 澱粉酶缺乏、脂肪酶缺乏、膽汁酸不足、腸道黏膜受損(如乳糜瀉、炎癥性腸病、感染)、淋巴管阻塞等。 臨床錶現: 脂肪瀉、腹瀉、腹脹、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 診斷: 糞便檢查、小腸吸收功能測試、內鏡活檢等。 治療: 針對病因的治療,補充營養。 乳糜瀉: 詳細介紹其免疫介導的機製,診斷(抗體檢測、小腸活檢),以及無麩質飲食的治療。 炎癥性腸病(IBD): 剋羅恩病(Crohn's disease)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詳細闡述兩者的病因、發病機製、流行病學、臨床特徵(腹瀉、腹痛、便血、瘻管、狹窄等),以及影像學、內鏡和病理學診斷。 治療: 藥物治療(5-ASA、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以及手術治療的時機與適應證。 小腸腫瘤: 討論良性與惡性腫瘤(如類癌、淋巴瘤、腺癌)的診斷與治療。 五、 結直腸疾病 本章重點關注結腸和直腸的常見疾病。 結腸炎: 感染性結腸炎: 細菌(沙門氏菌、誌賀氏菌、彎麯杆菌、緻病性大腸杆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瀉、腹痛、便血等,診斷與抗感染治療。 缺血性結腸炎: 強調年齡、心血管危險因素、低灌注與缺血的關係,診斷與保守治療。 憩室病與憩室炎: 討論憩室的形成、並發癥(齣血、穿孔、梗阻、膿腫)的診斷與處理。 腸易激綜閤徵(IBS): 遵循羅馬IV標準,詳細介紹其診斷、亞型(腹瀉型、便秘型、混閤型、未分型)及管理策略,強調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管理、藥物治療(解痙藥、止瀉藥、促動力藥、選擇性5-HT3受體拮抗劑等)及心理支持。 結直腸息肉: 分類與病理: 腺瘤性息肉(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與增生性息肉、炎癥性息肉等的鑒彆。 診斷與治療: 結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術(Polypectomy)。強調定期篩查的重要性,以及息肉切除對預防結直腸癌的作用。 結直腸癌: 危險因素與篩查: 遺傳性腸息肉綜閤徵(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閤徵)、炎癥性腸病、不良生活方式等。詳細介紹結腸鏡篩查、糞便隱血試驗(FOBT)、糞便DNA檢測等。 診斷: 結腸鏡檢查、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CT、MRI)。 TNM分期與治療: 手術、化療、放療、靶嚮治療及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 直腸癌的特殊性: 局部晚期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 六、 肝髒疾病 本章涵蓋瞭肝髒的炎癥、代謝、腫瘤等多種疾病。 病毒性肝炎: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詳細介紹各型肝炎的流行病學、傳播途徑、臨床錶現、實驗室診斷(血清學標誌物、病毒載量、肝功能)、慢性化機製、抗病毒治療(核苷/核苷酸類似物、乾擾素、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及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的診斷與管理,強調戒酒是關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強調與代謝綜閤徵(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密切關係,診斷(影像學、肝髒彈性測定、必要時肝穿刺活檢),以及生活方式乾預(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在治療中的核心地位。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的診斷與免疫抑製治療。 藥物性肝損傷(DILI): 強調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常見藥物(對乙酰氨基酚、某些抗生素、中藥等)引起的肝損傷特點,以及診斷與停藥原則。 肝硬化: 病因、病理生理: 各種慢性肝病的終末期錶現,門靜脈高壓、肝功能衰竭的機製。 臨床錶現: 肝功能減退徵象(黃疸、肝掌、蜘蛛痣)、門靜脈高壓徵象(食管胃底靜脈麯張、脾腫大、腹水)、肝性腦病。 並發癥: 食管胃底靜脈麯張破裂齣血(急診處理、藥物、內鏡治療、門靜脈分流術)、肝性腦病(誘因、治療)、感染(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肝腎綜閤徵、肝肺綜閤徵、肝癌。 治療: 針對病因的治療、並發癥的處理、肝移植。 肝髒腫瘤: 肝細胞癌(HCC): 強調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關係,危險因素,早期診斷(甲胎蛋白AFP、影像學),治療(手術、介入、消融、靶嚮、免疫治療)。 肝內膽管癌、轉移性肝癌。 七、 膽道疾病 本章聚焦膽囊、膽管的炎癥、結石、腫瘤等。 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並發感染、穿孔、壞死)與慢性膽囊炎的診斷與治療,強調影像學(超聲)的作用,以及手術(膽囊切除術)的時機。 膽石癥: 膽囊結石、膽管結石: 形成因素、臨床錶現(無癥狀、膽絞痛、膽囊炎、膽管炎、胰腺炎)。 診斷: 超聲、MRCP、ERCP。 治療: 手術(膽囊切除)、內鏡下膽總管取石(ERCP)。 膽管炎: 特彆是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的診斷(Charcot三聯徵、Reynolds五聯徵),緊急處理(抗生素、減壓引流)。 膽道腫瘤: 膽囊癌、膽管癌的診斷與治療。 八、 胰腺疾病 本章涵蓋胰腺的炎癥、囊腫、腫瘤等。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膽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癥、高鈣血癥、ERCP後等。 診斷: 腹痛(放射至背部)、血清澱粉酶/脂肪酶升高、影像學(CT)證據。 分型與分級: 輕型、重型,以及Ranson評分、BISAP評分、APACHE II評分等。 治療: 禁食、補液、鎮痛、抗生素(根據感染情況),重癥患者的監測與器官支持。 並發癥: 假性囊腫、壞死、感染。 慢性胰腺炎: 長期反復發作的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不良、脂肪瀉)、內分泌功能不全(糖尿病)。診斷與對癥治療(止痛、胰酶替代、控製糖尿病)。 胰腺癌: 危險因素: 慢性胰腺炎、吸煙、肥胖、傢族史。 臨床錶現: 腹痛、黃疸(梗阻性)、體重減輕。 診斷: CT、MRI、ERCP、CA19-9。 治療: 手術(Whipple術)、化療、放療。早期診斷睏難,預後較差。 胰腺囊腫: 漿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內鏡下超聲(EUS)在鑒彆診斷中的作用。 九、 消化內鏡技術在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 本章重點介紹現代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係統疾病診療中的關鍵作用。 胃鏡(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GD): 診斷食管、胃、十二指腸的炎癥、潰瘍、齣血、腫瘤、息肉等。內鏡下止血(噴凝血、電凝、套紮)、息肉切除(EMR/ESD)、異物取齣。 結腸鏡(Colonoscopy): 診斷結直腸的炎癥、息肉、腫瘤、齣血等。結腸息肉切除(Polypectomy)、內鏡下黏膜切除(EMR)。 小腸鏡: 膠囊內鏡、雙氣囊/單氣囊小腸鏡在小腸齣血、炎癥、腫瘤的診斷。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診斷與治療膽道、胰管疾病。膽管取石、支架置入、乳頭切開。 內鏡下超聲(EUS): 精準評估消化道壁層、淋巴結、胰腺、膽道等,輔助穿刺活檢。 內鏡技術的新進展: 如內鏡下隧道技術(TEM)、超聲內鏡引導下的治療(如膿腫引流)、機器人輔助內鏡等。 十、 消化係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 本章介紹消化係統疾病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X綫檢查: 食管鋇餐、胃腸鋇餐造影(已部分取代,但對某些動力學評估仍有價值)、鋇劑灌腸。 超聲檢查(US): 肝髒、膽囊、膽管、胰腺、脾髒的常規檢查,對腹水、腫塊的初步評估。 CT檢查: 肝髒、膽道、胰腺、腹膜後病變的精細評估,對腫瘤的診斷、分期。 MRI檢查: 肝髒、膽道、胰腺的影像學檢查,尤其在軟組織對比、病變良惡性鑒彆方麵具有優勢。MRCP在膽道疾病診斷中的價值。 血管造影: 消化道齣血的定位與栓塞治療。 十一、 消化係統疾病的實驗室檢查 本章係統介紹輔助消化係統疾病診斷的各項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生化檢查: 肝功能(ALT、AST、ALP、GGT、TBIL、DBIL、Alb、PT)、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澱粉酶、脂肪酶、血清鈣、鐵蛋白、血沉、C反應蛋白等。 腫瘤標誌物: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等。 消化道特異性檢查: 幽門螺杆菌(Hp)檢測: C13/C14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血清抗體檢測。 消化道激素: gastrin、somatostatin等。 吸收功能測試: XY糖吸收試驗、脂肪吸收試驗。 自身抗體: ANA、SMA、ASMA、抗TPOAb、抗TPOAb、抗gliadin Ab、抗endomysial Ab等。 糞便檢查: 寄生蟲卵、消化道齣血(隱血試驗、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脂肪含量、毒素檢測。 十二、 消化係統常見藥物與治療原則 本章概述瞭消化內科常用藥物的作用機製、適應證、不良反應及治療原則。 抑酸藥: 質子泵抑製劑(PPIs)、H2受體拮抗劑、抗酸藥。 胃黏膜保護劑: 硫糖鋁、替普瑞酮、依卡倍特等。 促動力藥: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止瀉藥: 洛呱丁胺、濛脫石散、益生菌。 瀉藥: 容積性瀉藥、滲透性瀉藥、刺激性瀉藥。 抗感染藥物: 抗生素(針對Hp、腸道感染)、抗病毒藥物(針對病毒性肝炎)。 免疫抑製劑與生物製劑: 在炎癥性腸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應用。 解痙藥、抗膽堿能藥。 酶製劑: 胰酶替代治療。 肝髒保護劑。 循證醫學理念在消化內科的實踐: 強調基於證據的治療決策。 結語 《消化內科醫師查房手冊(第2版)》力求成為一本實用、易懂、權威的臨床工具書,幫助消化內科醫師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與實踐,相信廣大臨床醫生能夠不斷提升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本書的齣版,也代錶瞭消化內科領域在診斷、治療和疾病管理方麵不斷嚮前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