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情感敦厚,言语诙谐,文字恣肆而收放自如。可浅尝,能增见识,知中国传统良风美俗;可细品,能体会其中始终贯穿的民胞物与之情怀。数笔之间差不多就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说透了。
本书收录了许石林近年来所写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49篇,从现今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透过谈吃、说戏、引经典、评艺术、论读书等,向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礼仪和良风美俗。
许石林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弘扬者,无论复杂如社会万象,还是简单如一碗面条,他都能发现并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明。其文情感敦厚,言语诙谐,文字恣肆而收放自如,出经入史、探究情理、打通古今,读之给人颇多启迪。
许石林
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
主要著作: 《损品新三国》 《尚食志》 《文字是药做的》 《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 《幸福的福,幸福的幸》
许石林的文章,给人一个情景,而不是给人一个思路,不同的人会从中有不同的感受。(黄仕忠)
早在大学时,许石林就有“综艺大观”之誉,陕西坊间又喻其为“饸饹床子——百眼通”,皆形容其才艺丰富,会得多:举凡戏曲曲艺,能说会唱约三十余种;又学过意大利发声法;唱黄河流域各族原生态民歌,从黄河源头唱到入海口;于书画鉴赏别具眼光,以刁毒狠辣著称;他雅好古琴,精于美食,堪称生活艺术家……
许石林为文,尤擅评论,以古喻今,驰名南北,深入人心下笔极快,越快越精彩。想许氏生在古代铁血战争年代,必以倚马可待扬名。
许石林有古风,在文坛与社会树起一面伦理与文化大旗。他在关中老家倡导古礼,依情循理,敦厚礼俗,他不但说,更多的是做:请慈善人士为家乡捐建一座桥,要用自己的稿费为本村乡亲买一块墓地……
总之,吾观许氏,诚今之古人也。他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他信自己所说所写的每一句话,即他所弘扬的文化,必先化他自己。
所以,我图省事儿,套用一句别人的话:你一定要读许石林。(刘根勤)
读许石林老师的文章,于犀利恣意处见精神,于戏谑嘲讽处获戒省。捧腹莞尔之时内观外省,颇得教义启迪。(周子彧)
许石林常“语出惊人”,但这一“惊”之后回想,总是深以为然。(南方有嘉木)
不得不说,读许先生的文章,帮助我解决了好几个关于礼俗的现实问题。(老张)
近几年许先生出的每一本书我都买了,受益匪浅。(竹外江南)
许石林的文章太犀利,犀利得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西山雪)
壹
003/ “吃破户儿”
008/ 吃相
013/ 从麦子说起
016/ 爱素食,不爱素食秀
020/ 男人的血性和激情
024/ “我的树呢?”
029/ “你带书了没有?”
——听黄仕忠教授“《琵琶记》: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备忘
033/ 荔枝之痛
037/ 还奢谈什么年味儿!
041/ 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044/ 世上所有的愚蠢都有共同的宿命
048/ 他们趴在“正确”的床上赖着不起
053/ 没文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
——从杭州女子携骨灰盒打的被拒载说起
058/ 这个科技无道德
063/ 越没文化,越容易依赖荷尔蒙
065/ 乘地铁的伦理
069/ 旅游最好选择洋快餐
073/ 回首故乡
078/ 那些万古不易的真理
——陕西俗话辑解
088/ 威胁中医的不是中药
贰
095/ 为什么艺术家还不如工匠?
099/ 漫闻花儿断续长
——罗烈杰《云游的影子》读后
104/ 只有艺术能修复人性的缺损
108/ 谁说善人无好报
——王子武与文徵明
112/ 用争论的时间去读经吧
117/ 言语之雅俗与人有关
——也说用方言读古诗词
121/ 所谓文化,就是一碗腊八面
125/ 我们拿到文化账号,却找不到密码了
129/ 映带从心 回环随意
——朱建斌书法感言
132/ 大学属于有故事的人
——华钟彦先生110周年诞辰
136/ 寻找、打捞失落的文明构件
142/ 不论马云还是王健林,都没资格说自己过的是“雅生活”
150/ 必须像防恐反恐一样打击书画骗子
155/ 博物馆为何成了文物的坟墓
叁
161/ 伶人故事
165/ 古代人为啥不和演员计较
170/ “哗啦啦钢刀起狗头落下,把一个焦氏女活活吓煞!”
——秦腔《杀狗劝妻》
173/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京剧《马鞍山》、京韵大鼓《伯牙摔琴》
179/ 柩
——说说两出戏
185/ “王孙公子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
——《彩楼配》
188/ 挽天心一线系斜阳
——昆曲《千忠戮.打车》、碗碗腔《游河南》
195/ “哪一日峻岭上断了砍樵!”
198/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
202/ 大过年的,你又被谭盾忽悠了
208/ 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于实行“计时退票制”
211/ 世相与风俗毕现 悲辛同尴尬交集
——话剧《我要恋爱》:轻喜剧、重口味、大主题
218/ 京剧进校园有什么用?
222/ 戏曲根本不需要走出去
225/ 人才公园记
227/ 跋 我是谁?
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过年要不要跟亲戚往来?怎么跟亲戚往来?这在我们乡下老家根本就不是问题。这话题还拿出来说,还不自量力,企图以经验指导他人,真是令人尴尬,甚至心生悲凉。
原因是,春节期间,各种自媒体,出现了数篇同样话题的文字,多数是迁就当今那些所谓读了书在城市生活的人,比如什么读书越多越不愿意跟亲戚往来等等,似是而非,惑乱人心。
与亲戚往来,就是过年的主要内容。没有了与亲戚的往来,过年还剩下什么?
礼节本身就有强制性,不遵守就要承担后果。礼节不能完全顺从、迁就人的当时情感和心理。它为的是一种长久的价值,而不是一时的短暂感受。
年轻人,多不耐烦传统礼节。过年期间与数位朋友微信交流,朋友小新说,在贴吧里看到一位网友说的话:没放假的时候总想早点回家,回家了又总想早点出来。还有一位网友在批判亲戚,说几乎所有人都越来越不喜欢“亲戚”了。很长一篇文章,看了觉得挺有道理,可细想一下,如果七大姑、八大姨对其他亲友不闻不问都自扫门前雪了,这样的“亲戚”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回复小新:千万别听他们这种貌似“真实”“正确”的坏话了。人与人有很多缘分,而亲戚与你是血缘,生物性兼伦理的缘。你觉得与好多亲戚相处,不如与对脾气的朋友相处爽,是的,与朋友也是缘,可朋友再亲,也代替不了亲戚的伦理功能。与亲戚的缘分,注定了你一生有很多事情离不开亲戚。你们年轻,慢慢地就懂了,千万要处理好与亲戚的关系,要耐烦。不就是春节回家,亲戚一年半年不见面,也没音信,见面没话,就问你工作、问你收入、问你婚恋等这些烦人的事儿吗?他们问他们的,怎么应对,考验你的智慧。可以说,过年就是要你应对这些烦人的事儿嘛,这也是年味儿嘛。
在对待亲戚的问题上,不要任性,不要只图自己痛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你只图自己好,慢慢地就会觉得谁都不好。
教你三招,与亲戚往来相处皆大欢喜:一、彼此能黏糊的尽量黏,不能黏糊的少见面多稀罕;二、彼此关系挂心间,礼数周全不嫌烦;三、良言一句三冬暖,见面说话嘴儿甜。前两者好理解,第三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亲戚中难免会有人经常拜托你办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你也应该办。但是,谁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事儿都能办。亲戚若提出,你应主动对亲戚承诺:“您家里有什么事儿,甭管我办得了办不了的,尽管说,我不能办,咱们是亲戚,我也不怕您笑话我没本事没混好;能办的,我一定尽力。”
小年是一位高学历美女,机智聪明,善应对。她说:每一个春节,都是自由意志被疯狂碾压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你可以是任何人的谁谁谁,但唯独不能是你自己。
回复小年:理解正确!春节正是这样,必须这样。作为谁家的主妇主婆,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要经得起考验,最好表现精彩。
千万不要做什么自己!一、你做不了;二、你做了就没自己了;三、我就这么令人讨厌总爱教人,忍几天,很快就过了。
过年,就是过亲戚。过年,就是见人。世上除了寺庙里的神佛,没有人见人爱的人。你见的人,一定不会都让你愉快爽利,你别老盯着不爽的,尽快调整自己。再说,今天不爽的,备不住明天会很让你愉快。
这就是缘,难以掌握的缘。
2017年2月1日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他沉淀多年的智慧,为我讲述了一个关于故乡的、别样的故事。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因为“带刺的花”这个别致的比喻,它暗示着故乡并非总是温柔美好,其中也隐藏着让人疼痛的经历。 许石林先生在书中的叙述,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笔调,勾勒出故乡变迁的轨迹,以及故乡人命运的沉浮。我感受到了故乡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起伏,看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些朴实而鲜活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着这一切。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情”的描绘。许石林先生没有回避人情中的复杂与微妙,他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既有温情脉脉,也有利益纠葛。这种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让书中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进行对比,产生共鸣。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给予我的,是一种关于“根”的思考。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都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即使故乡带给我们一些伤痛,但那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如何与故乡和解,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些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书。许石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充满现实质感,又蕴含深厚情感的故乡。这本亲笔签名版,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这位作家对故乡的深情与思考。
评分《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读来让人百感交集,它不像一本单纯的怀旧读物,更像是作者一次充满敬意的、对故乡深刻的剖析。我个人尤其被其标题所吸引,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对于故乡复杂的情感——既有眷恋,也有疏离,既有温暖,也有无法回避的痛楚。 许石林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将故乡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乌托邦。相反,他以一种极其诚恳的态度,展现了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境。我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小镇经济的衰落,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式微,看到了新旧观念的碰撞。这些真实而尖锐的描写,让故乡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刻意渲染,却字字珠玑。许石林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书中某个场景的描绘所打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细腻的笔触,赋予了故乡人物鲜活的生命。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让我重新审视了“根”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归属,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即使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故乡情结,却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路,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的人和事。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触及灵魂的作品。许石林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故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对自我、对过往、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这本亲笔签名版,更是让这份阅读体验增添了无限的珍贵。
评分初次捧读《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就被其标题所吸引,那种带有矛盾感的美,预示着这并非是一部轻松的读物。然而,正是这种“带刺”的特质,让我感受到了故乡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的一面。它不像那些歌颂田园牧歌的文字,仅仅停留在对美好事物的描绘,而是将故乡置于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审视其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 许石林先生在书中,对于“故乡”这个概念的界定,并非是狭隘的地域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和情感的连接。他没有回避故乡的现实困境,例如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迁,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故乡对于每一个离乡的人来说,都是一根无法割舍的脐带,无论走到哪里,那份情感都会如影随形,时而温情,时而尖锐。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许石林先生的叙述,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但字句之间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其内心的挣扎、情感的起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也会因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动。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故乡,在我们心中,或许总带着一层滤镜,被美化或被遗忘。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故乡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存在。它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可能是限制我们发展的藩篱。如何理解和处理与故乡的关系,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总而言之,《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自我对话、与过往和解的契机。许石林先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饱满而真实的人生画卷。这本亲笔签名版,更是为这段文学旅程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意义。
评分《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谈论故乡,无非就是那老屋、那条河、那片田地,以及童年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然而,许石林先生在这本书里,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他没有回避故乡现实中那些不够美好的部分,反而将其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故乡在时代的洪流中,所经历的变革与阵痛,看到了那里的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无奈。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深邃的哲学思考。许石林先生并没有把故乡写成一个静态的、被理想化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生命体。他笔下的故乡,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充满了当下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挑战。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也看到了个人在脱离故乡之后,所面临的疏离感和身份认同的困惑。这种对“根”的探讨,以及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特别喜欢《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中的细节描写。许石林先生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那些日常的生活场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我仿佛能闻到故乡泥土的芬芳,听到邻里之间朴实的对话,感受到时光流转留下的痕迹。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许石林先生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矛盾与挣扎。有善良淳朴的,也有精明世故的;有坚韧不拔的,也有随波逐流的。这些人物,构成了故乡最真实的图景。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绘,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生的不易,也更加珍惜那些真挚的情感。 对于《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的评价,我想用“深刻而温暖”来概括。许石林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既充满现实的复杂性,又饱含深情的故乡。这本书不只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故乡,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这本亲笔签名版,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与用心,意义非凡。
评分初读《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便被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笔触深深吸引。许石林的文字,仿佛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有些微涩,细品之下却能尝出醇厚的甘甜与悠长的回味。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故乡”这一主题的独特解读。他没有停留在对田园牧歌式的怀旧,而是将故乡描绘成一处充满复杂情感的土地。那里有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有亲情的温暖与羁绊,但同时,也潜藏着成长的烦恼,社会变革的阵痛,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无法摆脱的困惑与挣扎。这种矛盾与张力,恰恰是现实中最真实的存在。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让我重新审视了“故乡”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一份难以割舍的根。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亲历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许石林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折射出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他笔下的故乡,既有粗粝的生活质感,又不乏诗意的浪漫情怀,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微观生活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许石林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能够将那些藏在心底、不愿提及的过往,用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老友在黄昏时分,静静地聊着那些年少时的回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选择的故事。他笔下的故乡,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但那种对根的追寻,对过往的留恋,以及在现实中不断成长的挣扎,却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许石林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一段动人的情节。尤其是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更是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乡人物,在他的笔下却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力,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无奈,都跃然纸上。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每个人身边,是否都曾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构成了我们故乡最真实的底色。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体验。读《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亲笔签名版),你会发现,故乡并非总是一片温情,它也有锋利的棱角,有让你疼痛的时刻。但正是这些“带刺的花”,才让故乡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值得我们去铭记和珍视。许石林以他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温暖又复杂,既令人怀念又令人深思的故乡。这本亲笔签名版,更是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收藏价值。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许老师的书非常好,值得好好看!
评分纸张后 字体清晰 读书很容易进入其中
评分质量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许老师的书非常好,值得好好看!
评分纸张后 字体清晰 读书很容易进入其中
评分纸张后 字体清晰 读书很容易进入其中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