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阿奎那 著,马清槐 译
图书标签:
  • 阿奎那
  • 政治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托马斯·阿奎那
  • 政治学
  • 哲学
  • 历史
  • 译著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16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6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7-1274)是西欧中世纪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但卷帙浩繁,而且把一切知识都纳入了他的神学体系之中,一个现代读者读起来很不习惯。这本《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摘录出阿奎那关于国家和法律的主要观点,对于初读他的著作的人是很方便的。

作者简介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7—1274)是西欧中世纪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但卷帙浩繁,而且把一切知识都纳入了他的神学体系之中,一个现代读者读起来很不习惯。这本《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摘录出阿奎那关于国家和法律的主要观点,对于初读他的著作的人是很方便的。

目录

英译本编者序言
一、研究政治的方法
二、政治义务
三、实际政治
英译者前记
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 政治论文
论君主政治,第一篇
第一章 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章 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
第三章 暴君政治、即君主政治的腐化变质是最坏的政体
第四章 罗马的政权类型以及有时在多数人执掌的政权中出现的好处
第五章 君主制度是防止暴政的上策
第六章 君主制度的优点以及防止其蜕化为暴君政治的必要措期
第七章 荣誉或荣耀都足以激励君主实施仁政
第八章 君主政体的真正目的
第九章 天堂的最高幸福是人君的酬报
第十章 统治者在行使权力时应预定的目标
第十一章 仁政的物质利益与暴政的不利后果
第十二章 君主的职责:王权同精神对肉体和上帝对万物的支配权的相似之处
第十三章 这一类此的进一步阐明和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第十四章 教权和王权的比较
第十五章 怎样达到政治社会中幸福生活的目的
论对犹太人的统治

第二部分 哲学着作选辑
反异教徒大全
第八十一章
论人们彼此之间及对其他生物的关系的安排
神学大全

第一部分
一、人是天然耍过政治生活的
二、君主政治和世上的神权政治

第二部分 之一
三、政治秩序的价值和意义
四、一般的法
五、各种类型的法
六、法的效果
七、永恒法
八、自然法
九、人法
十、人法的效能
十一、人法的易变性
十二、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区别
十三、一种混合的政治制度

第二部分 之二
十四、政治的和宗教的义务
十五、战争
十六、抵抗暴政的权利
十七、政治上的深谋远虑
十八、自然的和实在的正义
十九、正义和国家
十、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关系
十一、财产权
十二、高利贷
二十三、服从
彼得·朗巴德《嘉言录》诠释
基督徒对世俗权力特别是暴君负有服从的义务
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的关系
《尼各马可伦理学》诠释
导言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导言

精彩书摘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势力,它几乎影响到人类的每一种活动。用天主教这种道德的和宗教的信仰解释历史发展,便是一种宗教的或唯心的历史观。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家把天主教视为中世纪历史发展的基础或推动力量,是倒果为因的、反科学的看法。
  不错,天主教在中世纪的影响面的确是很广的。它不但支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渗透到人们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几乎垄断了人们的信仰,它用神学解释哲学并且控制了哲学,从而把“哲学变成宗教的侍婢”,它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它控制着(至少在它的盛世是如此)政治,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影响了中世纪的经济发展。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如婚姻、商业等等,也几乎没有它不渗透到的范围。天主教的影响这样普遍,难道它还不是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么?难道没有它,中世纪的文明还能够向前发展么?
  我们的回答是:尽管天主教在中世纪的影响很大,渗透面很广,但它究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虽然影响了许多人类活动,但是它本身却也受着旁的力量的决定。那决定天主教的成长和发展的便是中世纪“取得其生活资料的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个注文里写道:“他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说明了为什么……天主教在那里占主要地位。”①换句话说,天主教之所以在中世纪具有优越的地位,是与它在当时的封建经济制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
  中世纪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都为少数地主所私有;农民隶属于地主,缴纳贡赋,并且负担繁重的义务。封建领主对农奴的剥削是残酷的。除了世俗的封建主以外,教会在中世纪也是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则是最大的领主,最肥沃的土地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由于教会在经济上这种占优势的地位,所以它们逐渐也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从公元9世纪起直到13世纪,虽然教权与政权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有过互争长雄的局面,但大致说来,这是一个教权逐渐上升终于达到高峰的过程。这一时期中古社会的发展是以封建领主对农奴的剥削和奴役制度为基础的。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便是封建领主和农奴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教会、教皇则是重要的领主。他们之所以在当时社会各方面占“主要”、“优越”或“支配”的地位,完全是由于他们首先是经济上的支配阶级。没有这一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不用说对社会其他方面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就是维持其本身的存在,也会成为问题。如果天主教会是仰赖着人们随意的布施来维持其存在的,他们就绝对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一切发生那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历史哲学家认为天主教是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完全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反科学的看法。难道单凭天主教的“道德的和宗教的”信仰,就能维持对农奴的压榨,就能推动中世纪的社会向前发展么?
  ……
《巨匠的智慧:西方政治思想史脉络下的法与德性探微》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本特定著作的选集,而是旨在勾勒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条贯穿始终的核心脉络,即“法”与“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政治秩序、公民义务以及理想社会结构的理解。我们将穿越古希腊的城邦理想,历经罗马共和国的法律实践,抵达中世纪神学智慧的巅峰,最终触及近代早期对主权与自由的初步探索。这段思想旅程,不仅是对先哲们著作的梳理,更是一场对人类理性在组织社会生活中所能达到的高度的致敬。 第一章:城邦的理想与人的政治本性(古希腊篇) 我们的起点,是古希腊那片孕育了西方文明摇篮的土地。在这里,政治并非是遥远抽象的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公正城邦时,他所探讨的“法”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伦理道德、公民德性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正义,作为城邦最高的德性,是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每个人各司其职,如同身体各部分协调运作。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中,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强调了城邦生活的自然性和必要性。他细致分析了各种政体,从僭主制到民主制,试图从中找出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治理模式。他认为,好的政体不仅要保障公民的生存,更要促进他们实现“善的生活”,即德性的实现。在这里,“法”是实现这种“善的生活”的工具和保障,而“德性”则是法得以有效运行的土壤。德性的缺乏,将导致法律的形同虚设,而法律的健全,则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德性。我们将在这一章中,深入探讨这些早期思想家如何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绑定,以及他们对理想公民和理想社会结构的早期构想。 第二章:秩序的基石与律令的传承(罗马法与早期基督教篇) 从希腊的哲学思辨,我们步入罗马的法律实践。罗马人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务实的精神,构建了一个庞大而持久的帝国。在这其中,法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罗马法,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以及对权利和义务的清晰界定,为后世西方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本书将侧重于探讨罗马法中那些体现了“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思想,例如自然法(ius naturale)的概念,尽管其具体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但它始终指向一种超越人为制定的、基于理性和正义的更高准则。 与此同时,早期基督教的兴起,为“法”与“德性”的讨论注入了新的维度。当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区分“地上之城”与“永恒之城”时,他并非否定尘世政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了其相对性和有限性。在基督信仰看来,真正的德性源于信仰与爱,而尘世的法律,尽管有其存在的必要,却最终指向了上帝的律法。教会作为精神权威的象征,也开始对世俗权力产生影响,引发了关于教会与国家、精神与世俗权力关系的深刻讨论。这一时期的思想,为理解“法”的来源和目的,以及“德性”的最高归宿,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章:神圣秩序与世俗权力的张力(中世纪神学与政治哲学篇)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教皇与皇帝争夺最高权威的斗争中,“法”与“德性”的复杂关系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托马斯·阿奎那,作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贡献尤为突出。他并非简单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化,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融贯的神学与哲学体系,其中“法”的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阿奎那区分了永恒法(lex aeterna)、自然法(lex naturalis)、人类法(lex humana)和神法(lex divina),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法律秩序。他认为,人类法必须符合自然法,而自然法则是永恒法的体现。这意味着,任何不符合更高准则的人类法律,其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更重要的是,阿奎那深刻地探讨了“德性”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他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将其融入基督教的神学框架,强调了希望、信德、仁爱等超德,以及智慧、节制、勇敢、公义等智德和伦理德。他认为,良好的政治秩序不仅在于拥有健全的法律,更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德性的公民和统治者。统治者的德性,是其合法性和统治有效性的重要来源。本书将在这一章中,着重考察阿奎那如何将亚里士多德的“善的生活”与基督教的“救赎”相结合,如何理解“法”的来源、目的与等级,以及“德性”在构建和维护政治共同体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将深入分析他关于法律的目的在于促成共同善(bonum commune)的论述,以及他对于公民服从法律的条件和限度的考量。 第四章:理性、主权与自由的萌芽(近代早期思想的过渡) 尽管本书的重点不直接涉及近代早期,但我们有必要在此为读者勾勒出中世纪思想向近代过渡的轨迹。当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古典文献,并对教会的权威产生质疑时,“法”的来源和合法性问题开始更多地从人的理性而非神圣启示中寻求解答。马基雅维利的出现,标志着政治学开始从伦理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权力本身的运作和政治的现实。尽管他可能被误读为鼓吹无道德的政治,但其对君主如何维系统治的冷静分析,实际上也隐含着对“秩序”这一政治根本要素的关注。 霍布斯及其《利维坦》的出现,更是将“法”与“秩序”以及“理性”联系了起来。在自然状态下,霍布斯描绘了一幅“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图景,而为了摆脱这种恐怖,人们自愿让渡一部分自由,建立一个拥有绝对主权的“利维坦”,由其制定和执行法律,保障和平与安全。在这里,“法”不再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是主权者为了维持秩序而颁布的命令。然而,即便在霍布斯这里,“理性”作为人们做出契约选择的依据,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我们并未深入探讨这些近代思想家的具体著作,但了解这一过渡期的思想脉络,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中世纪“法”与“德性”的紧密联系,如何在近代逐渐演变为“主权”与“理性”的考量。尽管近代早期对“德性”的关注有所减弱,但对“理性”在法律和政治秩序构建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对“自由”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实现的探索,都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法”与“德性”,这两个看似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条深刻而持久的河流。从古希腊哲人对理想城邦的想象,到罗马人对秩序与律令的构建,再到中世纪神学家对神圣与世俗秩序的调和,以及近代思想对主权与理性的探索,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一个健康、公正的政治共同体,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行为,更需要公民和统治者内在的德性来支撑和升华。 本书所追溯的,正是这一思想脉络的精华。它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为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思想家们始终将“法”与“德性”置于政治哲学核心位置,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张力与融合。通过对这些伟大思想的梳理与呈现,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反思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政治与社会挑战。这不仅是一次智识的探索,更是一场对人类如何追求美好生活、构建理想社会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契约论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接触到的一本《自由与秩序:社会契约思想研究》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霍布斯、洛克、卢梭这三位巨匠的观点,而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首先回顾了早期西方思想中关于“自然状态”和“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为理解契约论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随后,对霍布斯对绝对主权的强调,洛克对有限政府和自然权利的论证,以及卢梭对普遍意志和人民主权的阐释,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但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契约论在近现代政治实践中的影响,以及面对自由与秩序、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时,契约论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调适。书中还涉及了对当代政治理论中,如罗尔斯的正义论等,与传统契约论的关联和区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并对现代政治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国家理论发展史”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政治人物或政治制度的叙述,而是将“国家”本身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追溯其概念的演变、功能的变迁以及理论的不断丰富。书中从早期的城邦概念出发,一直探讨到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以及后现代社会中对国家概念的质疑和重构。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国家权力”的起源和合法性问题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梳理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展现了不同时期关于国家权力来源和限制的经典争论。同时,书中也提及了民族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全球化对国家概念带来的挑战。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流畅,尽管涉及的理论非常丰富,但作者能够将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让我对“国家”这个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复杂的理论建构。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思想的联系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奠定了西方政治观念基石的人物。最近在书店里翻阅时,一本厚重的《思想史上的伟人: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吸引了我。这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政治、社会和人性的基本框架。书中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以及罗马法的影响力都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这些复杂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书中也提到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篇幅不详,但为理解当时的神学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西方政治思想源流,但又觉得直接阅读原著门槛过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导引。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些经典思想的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那些奠定了西方文明基石的深刻洞见,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知识启蒙。

评分

最近购入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稿》是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著作。它以一种相对严谨且系统的方式,勾勒出了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宏伟图景。从古希腊城邦的早期萌芽,到罗马共和与帝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再到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博弈,直至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作者几乎将西方政治思想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代表性思想家及其核心观点的精准概括。例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挑战中世纪神权政治,以及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如何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的论述,都让我对近代西方政治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并不晦涩,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必要的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政治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思想演变,凝聚了无数先哲的智慧与探索。

评分

最近读完的《政治哲学的现代图景》是一本颇具启发性的读物。它并没有拘泥于历史的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当代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和前沿争论。书中探讨了诸如正义、自由、权利、权威、民主等一系列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并介绍了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论和反思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呈现各种复杂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去理解和比较不同的理论视角。例如,书中对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主要政治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在探讨“什么是好生活”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时,也存在着如此多样且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呈现了问题的“是什么”,更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政治思想的对话中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参与当今复杂的政治现实至关重要,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智识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