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揭秘“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规章制度。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著《福州兵工厂》中译本首度面世。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学术顾问、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学术委员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军史、中国舰船史、甲午战争史、船政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中国军舰图志》《船政史》等,曾主持和参与山东威海“定远”纪念舰、辽宁丹东“致远”纪念舰的仿古设计工作,曾担任《船政学堂》《甲午》《北洋海军兴亡史》《“定远”归来》等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历史顾问。
编纂说明
一、船政开创时期重要史料
1866年德克碑、日意格所签合同性文件
日意格:《福州兵工厂》
黄维煊:福建船政局厂告成记
二、船政内部规章
各项内章释要
后学堂管轮教习合约
前学堂教习迈达合同
洋员续订合同简明约章、续光绪二十二年原合同
三、船政轮船水师制度
轮船出洋训练章程
轮船营规
四、船政教育机构制度
艺局章程
沈葆桢致周开锡酌议学堂章程函
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
福州海军学校现行章程
海军学校规则
海军学校办事细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舰课暂行规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水鱼雷暂行规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枪炮暂行规则
海军轮机练生学习厂课暂行规则
五、民国时期海军马尾造船所制度
海军马尾造船所暂行组织条例
海军马尾造船所暂行编制表
编纂说明
1866年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设立的船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的近代化海防事务机构,融合了近代化舰船、机器建造;近代化海军、机械工程教育;近代化海军舰队编练等重要功能于一体,是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自强运动开始起步的重要标志和突出成果,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船政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始。
船政创立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育近代化的海军力量,巩固中国的海防。为此,船政的制造部门,系统化地建造出了第一批成规模的近代化军舰,乃至近代化军舰所需的蒸汽机、锅炉等种种部件;船政的教育部门则培育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系统的海军军官、机械工程师、技术工人;船政的舰队部门更是编练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轮船。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创举,使船政对后世的中国海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使船政在中国海军史上有了近代海军摇篮的美誉,成为研究和关心中国近代海军者无法略过的重要机构。
船政从清末创建后,几经变迁,其后续发展一直绵延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期间产生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末船政衙门编纂的《船政奏议汇编》、《船政奏议续编》,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编辑的史料集《海防档》中的《福州船厂》专册,前者收录了历代船政大臣的奏章,后者则收录了总理衙门档案中与船政相关的部分,多为往来函牍、奏稿。此外,20世纪7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成《马尾船政局史资料汇编增辑》,在收录的资料形式上更为丰富,除了节选的船政大臣奏议外,还出现了很多诸如当事人回忆、时人笔记、船政工人口述历史、近代报纸选录等新鲜的材料。
除上述以外,对于了解和研究船政而言,不应忽视的是其自身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其他法规性文件、内部工作报告等,相比起奏章、函牍、回忆文章等史料,通过研读规章制度,更有助于直接、准确地厘清和掌握船政的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编制情况、各种人员的责权分工情况、内部的工作流程模式等基础性的信息,有助于获得对船政的细致而微的了解。
不过,由船政直接产生的这一类的史料,历经百年时光流转,其保存相对零散,收集不易,此前未见有系统的整理。笔者在创作《船政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的过程中,为了研究的需要,尽可能地对这一方面的史料进行了挖掘,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基础。
在历史上,船政大致上以清末、民国交替为界限,分为此前融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时代,以及民国时代将制造、教育各自拆分独立的时代,本书对有关船政史料的整理编排即大致按照这种先后顺序。
第一部分是船政开创时期的重要文件,包括中法技术合作创建船政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日意格、德克碑签署的一揽子公文,以及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在船政创建计划告成时所编撰的《福州兵工厂》一书,从书中所收录的日意格向沈葆桢提交的述职报告,可以直观地看到船政初创时代中法合作的具体成果。
第二部分是一系列船政的内部制度性文件,尤以名为“各项内章释要”的文件最为重要,详细说明了清末时代船政各部门的设立情况、职权,各部门间的关系,以及船政的财务、收发、考核等各项工作制度的情况,是快速了解清末船政概貌的不二途经。
第三部分是清末船政机体内十分重要的一环——船政轮船舰队的基础规章制度,船政轮船舰队创立于1871年,在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后消亡,作为中国第一支具有近代化特征的海军舰队,船政轮船对此后兴起的北洋海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规章制度和训练模式,直接影响了北洋海军。
第四部分是船政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海军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收录了清末时代船政学堂的《艺局章程》等规章,更多的则是收集整理了民国之后,由船政后学堂演化而成的福州海军学校及海军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事实上也几乎代表了民国海军至抗战前的海军学校制度以及海军军官的教育的学制情况。
第五部分收录的是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由船政制造部门演变而成的海军马尾造船所的组织制度,包括其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等诸多方面。
由这五个部分,大致可以一窥船政各个时期的发展建设情况。为便于说明起见,在各部分的起始处,另就相关档案有单独的简短介绍。而在正文之中,为保持相关规章、制度的原始面貌,除进行必要的标点外,不作特别注释。
希望本书能对船政历史的研究和普及有所助益和促进,如此,于愿足矣。由于编者个人学识所限,以及所能接触到的史学资源的局限,本书必有挂一漏万之处,希望学友、同好能不吝指教,以使关于船政历史档案的整理更趋进步。
陈悦
2017年9月29日
于山东威海
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墨韵流芳: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深入。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书法的奇妙世界。作者以极其详实的资料和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展现了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脉络。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篆书的端庄,隶书的飘逸,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再到草书的奔放,每一种字体都仿佛有了生命。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字体的演变,更是深入剖析了历代书法大家的笔法、章法以及他们的艺术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二王”以及苏黄米蔡的论述,那些对于笔墨运用、结构布局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的精妙之处。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书法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它并没有将书法束之高阁,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书法的价值和表达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写得好看”的层面,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情感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汉字的美,也让我对手写这件事本身,多了一份敬畏和珍视。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星海漫游:宇宙奥秘与人类探索》的书,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宇宙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浩瀚的宇宙展现在我眼前。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宏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从遥远的星系,到我们熟悉的太阳系,再到行星的形成、黑洞的神秘,以及引力波的探测,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我曾经好奇过的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系外行星”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在无数的光年之外,可能存在着与地球相似的星球,那里是否也孕育着生命?这种可能性,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阿波罗登月,再到如今的火星探测器,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永恒追求,以及我们作为宇宙中的渺小一员,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站在了更高的维度上看待生命和宇宙,那种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感觉,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也更加珍惜我们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存在。
评分最近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舌尖上的古韵:饮食文化与历史变迁》。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些深层含义挖掘了出来。它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饮食风貌,以及这些饮食习惯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改变的。书中不仅有对各种珍馐美馔的细致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食物,勾勒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习俗,甚至是政治经济的影子。例如,它讲述了在某个时期,某种香料的稀缺如何影响了宫廷宴席的规格,或者某种农作物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饮食结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文化”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是讲述了茶是如何从一种药材,演变成一种文人雅士的饮品,再到如今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它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觉得那些古老的烹饪智慧和饮食传统,是多么宝贵而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财富。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丝路驼影:穿越千年商道的文化交流》。我对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传播一直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僧侣、探险家们的故事,将那条古老的贸易通道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关于“胡商”的描写深深吸引,他们如何在异域他乡经营自己的事业,又如何将东方的丝绸、瓷器带到西方,将西方的香料、宝石、音乐带回东方。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和碰撞,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我了解到,佛教是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服饰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纽带。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在漫漫黄沙中留下足迹的先辈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它让我觉得,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事件中,更体现在那些细微的文化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中。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到了一本《古建风华:从榫卯到飞檐的细节之美》,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情有独钟,尤其着迷于那些精巧绝伦的木工技艺。这本书简直是将这些细节放大再呈现,从最基础的榫卯结构,到屋顶上错落有致的飞檐,再到那些隐藏在雕梁画栋中的吉祥图案,都讲得极其透彻。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精美插图,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的现场。我以前只觉得古建筑很美,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份美背后蕴含着多少智慧和心血。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还有为什么古代建筑会有那么大的斗拱,以及屋顶为什么要做成倾斜的样式,原来都是有非常科学的设计原理的。读完之后,我再去看故宫、去赏江南园林,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了,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建筑美学和功能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让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工匠们真的是一群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的伟大创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