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规章文件汇编

船政规章文件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纂 著,陈悦 编
图书标签:
  • 船政
  • 清史
  • 规章制度
  • 档案
  • 海政
  • 军事
  • 历史文献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62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8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揭秘“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规章制度。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著《福州兵工厂》中译本首度面世。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学术顾问、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学术委员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军史、中国舰船史、甲午战争史、船政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中国军舰图志》《船政史》等,曾主持和参与山东威海“定远”纪念舰、辽宁丹东“致远”纪念舰的仿古设计工作,曾担任《船政学堂》《甲午》《北洋海军兴亡史》《“定远”归来》等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历史顾问。



目录

编纂说明

一、船政开创时期重要史料

1866年德克碑、日意格所签合同性文件

日意格:《福州兵工厂》

黄维煊:福建船政局厂告成记

二、船政内部规章

各项内章释要

后学堂管轮教习合约

前学堂教习迈达合同

洋员续订合同简明约章、续光绪二十二年原合同

三、船政轮船水师制度

轮船出洋训练章程

轮船营规

四、船政教育机构制度

艺局章程

沈葆桢致周开锡酌议学堂章程函

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

福州海军学校现行章程

海军学校规则

海军学校办事细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舰课暂行规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水鱼雷暂行规则

海军航海练生学习枪炮暂行规则

海军轮机练生学习厂课暂行规则

五、民国时期海军马尾造船所制度

海军马尾造船所暂行组织条例

海军马尾造船所暂行编制表


精彩书摘

编纂说明

1866年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设立的船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的近代化海防事务机构,融合了近代化舰船、机器建造;近代化海军、机械工程教育;近代化海军舰队编练等重要功能于一体,是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自强运动开始起步的重要标志和突出成果,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船政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始。

船政创立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育近代化的海军力量,巩固中国的海防。为此,船政的制造部门,系统化地建造出了第一批成规模的近代化军舰,乃至近代化军舰所需的蒸汽机、锅炉等种种部件;船政的教育部门则培育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系统的海军军官、机械工程师、技术工人;船政的舰队部门更是编练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轮船。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创举,使船政对后世的中国海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使船政在中国海军史上有了近代海军摇篮的美誉,成为研究和关心中国近代海军者无法略过的重要机构。

船政从清末创建后,几经变迁,其后续发展一直绵延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期间产生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末船政衙门编纂的《船政奏议汇编》、《船政奏议续编》,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编辑的史料集《海防档》中的《福州船厂》专册,前者收录了历代船政大臣的奏章,后者则收录了总理衙门档案中与船政相关的部分,多为往来函牍、奏稿。此外,20世纪7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成《马尾船政局史资料汇编增辑》,在收录的资料形式上更为丰富,除了节选的船政大臣奏议外,还出现了很多诸如当事人回忆、时人笔记、船政工人口述历史、近代报纸选录等新鲜的材料。

除上述以外,对于了解和研究船政而言,不应忽视的是其自身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其他法规性文件、内部工作报告等,相比起奏章、函牍、回忆文章等史料,通过研读规章制度,更有助于直接、准确地厘清和掌握船政的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编制情况、各种人员的责权分工情况、内部的工作流程模式等基础性的信息,有助于获得对船政的细致而微的了解。

不过,由船政直接产生的这一类的史料,历经百年时光流转,其保存相对零散,收集不易,此前未见有系统的整理。笔者在创作《船政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的过程中,为了研究的需要,尽可能地对这一方面的史料进行了挖掘,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基础。

在历史上,船政大致上以清末、民国交替为界限,分为此前融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时代,以及民国时代将制造、教育各自拆分独立的时代,本书对有关船政史料的整理编排即大致按照这种先后顺序。

第一部分是船政开创时期的重要文件,包括中法技术合作创建船政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日意格、德克碑签署的一揽子公文,以及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在船政创建计划告成时所编撰的《福州兵工厂》一书,从书中所收录的日意格向沈葆桢提交的述职报告,可以直观地看到船政初创时代中法合作的具体成果。

第二部分是一系列船政的内部制度性文件,尤以名为“各项内章释要”的文件最为重要,详细说明了清末时代船政各部门的设立情况、职权,各部门间的关系,以及船政的财务、收发、考核等各项工作制度的情况,是快速了解清末船政概貌的不二途经。

第三部分是清末船政机体内十分重要的一环——船政轮船舰队的基础规章制度,船政轮船舰队创立于1871年,在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后消亡,作为中国第一支具有近代化特征的海军舰队,船政轮船对此后兴起的北洋海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规章制度和训练模式,直接影响了北洋海军。

第四部分是船政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海军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收录了清末时代船政学堂的《艺局章程》等规章,更多的则是收集整理了民国之后,由船政后学堂演化而成的福州海军学校及海军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事实上也几乎代表了民国海军至抗战前的海军学校制度以及海军军官的教育的学制情况。

第五部分收录的是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由船政制造部门演变而成的海军马尾造船所的组织制度,包括其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等诸多方面。

由这五个部分,大致可以一窥船政各个时期的发展建设情况。为便于说明起见,在各部分的起始处,另就相关档案有单独的简短介绍。而在正文之中,为保持相关规章、制度的原始面貌,除进行必要的标点外,不作特别注释。

希望本书能对船政历史的研究和普及有所助益和促进,如此,于愿足矣。由于编者个人学识所限,以及所能接触到的史学资源的局限,本书必有挂一漏万之处,希望学友、同好能不吝指教,以使关于船政历史档案的整理更趋进步。

陈悦

2017年9月29日

于山东威海



《海疆风云: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转型》 概述 《海疆风云: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转型》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叙事,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以及在东西方文明碰撞、国家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其战略定位、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体制演变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军事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隐藏在海军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与互动。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与解读,力图呈现一个立体、动态、充满复杂性的近代中国海军形象,探寻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与章节划分(示例性,并非全部章节) 第一部分:启蒙与萌芽——破旧立新的艰难开端 第一章 锚定未来:晚清中国面对的海权挑战 本章将回溯晚清时期,中国在全球海洋格局中的边缘化困境,以及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带来的直接冲击。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甲午海战的惨败,我们将看到中国统治者如何逐步认识到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章将重点分析当时朝野内外对于发展海军的不同声音与争论,探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探索,以及对西方军事技术和制度的初步引进。 第二章 烽火铸舰:福建船政局的孕育与早期成就 聚焦于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的创立。本章将详细介绍船政的创建背景、主要人物(如沈葆楨、左宗棠等)的决策过程、技术引进的渠道与困难。我们将深入探讨船政局在造船技术、海军人才培养(如福州船政学堂)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及其在早期海军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审视船政局在政治动荡与财政困境中的生存之道。 第三章 烽火锻造:早期海军舰队的组建与初试锋芒 本章将梳理早期海军舰队的组建过程,包括“南洋水师”、“北洋水师”等主要海军力量的形成。我们将重点关注其装备的舰船类型、武器配置,以及海军士兵的训练与管理模式。同时,本章也将描绘早期海军在维护海疆、平息内乱等方面的初步行动,尽管这些行动尚显稚嫩,却为日后大规模的海军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部分:鼎盛与衰败——北洋水师的辉煌与覆灭 第四章 巨舰列阵:北洋水师的建设高潮与辉煌时期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本章将详细描述北洋水师如何成为亚洲最强的海上力量,其在李鸿章的推动下,引进先进舰船(如“定远”、“镇远”等定远级铁甲舰)、招募精锐士官、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我们将剖析北洋水师在技术、战术、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展示国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甲午海战的战略失误与技术困境 本章将以史学家般审慎的态度,全面剖析甲午海战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我们将深入研究双方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并重点分析北洋水师在战役中暴露出的深层问题:例如,指挥体系的僵化、后勤保障的不足、官兵士气的消退,以及在技术更新方面的落后。本章将不再回避历史的伤痛,力求还原一场真实而残酷的海战。 第六章 覆巢之下:甲午战败对中国海军的沉重打击与反思 甲午海战的惨败,不仅是中国海军的灭顶之灾,更是对整个国家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拷问。本章将分析战败后,中国海军建设的停滞与重建的艰难。我们将探讨战败引发的民族觉醒,以及对西方海军强盛原因的更深层次反思。本章也将触及战败后,一些残余海军力量的命运,以及部分有识之士如何继续为海军的复兴而奔走呼号。 第三部分:浴火重生——辛亥革命后的海军重塑 第七章 时代潮头:辛亥革命与海军的变革契机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章将考察辛亥革命对海军的直接影响,包括海军官兵的起义、旧有海军体系的解体。我们将分析革命后,海军在政治上的摇摆与分裂,以及不同派系在海军建设上的不同主张。 第八章 军阀混战中的海军:分裂与新生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局面给中国海军的发展蒙上阴影。本章将详细梳理不同军阀势力对海军的控制与争夺,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军的分裂与内耗。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一些爱国将领依然在艰难地维持和发展海军,为未来的统一与强大埋下伏笔。 第九章 艰难探索:抗战前夕的海军建设与战略困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海军在抗战前夕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与改革。本章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引进的新型舰船、训练方式的改进,以及海军战略的调整。但我们也将直面当时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以及在资源、技术、国际支持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第四部分:血战海疆——抗日战争中的海军贡献与牺牲 第十章 悲壮序曲:海军在抗战初期的浴血奋战 尽管实力悬殊,中国海军官兵在抗战爆发后,依然以悲壮的姿态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本章将重点描写海军在江河湖海的各个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包括武汉会战中的炮艇支援、长江沿线的阻击战等。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为了守护国家寸土寸海而英勇牺牲的海军将士。 第十一章 钢铁洪流的绝唱:海军的最后抵抗与浴血殉国 随着战局的恶化,中国海军的舰艇损失殆尽,但海军官兵的斗志并未熄灭。本章将聚焦于海军最后的抵抗,以及在装备劣势下,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给日军造成一定的损失。本章也将特别关注那些在战争中,以舰艇自沉的方式,封锁航道,阻碍日军前进的壮举。 第五部分:薪火相传——新中国海军的肇始与发展 第十二章 战火余生的力量:新中国海军的组建与奠基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转向新中国成立后海军的组建。我们将讲述第一批海军官兵的来源,如何从陆军中抽调骨干,以及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支全新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军。本章将强调新中国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做的初期努力。 本书特色与价值 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并重: 本书力求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整体脉络,同时又深入到具体的事件、人物、技术细节,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多维度分析: 除了军事层面的分析,本书还注重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解读海军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批判性反思: 本书不回避历史的辉煌与 the 黑暗,对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都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以期从中汲取教训,启迪未来。 人物塑造: 书中将呈现众多在海军发展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既有叱咤风云的将领,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力求展现他们的命运与抉择。 史料考证: 本书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对各种原始文献、档案、回忆录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与梳理,保证了内容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人文关怀: 在冰冷的战争与政治叙事之外,本书也融入了对战争的残酷性、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海疆风云: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转型》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海权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海军力量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军事史、海洋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墨韵流芳: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深入。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书法的奇妙世界。作者以极其详实的资料和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展现了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脉络。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篆书的端庄,隶书的飘逸,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再到草书的奔放,每一种字体都仿佛有了生命。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字体的演变,更是深入剖析了历代书法大家的笔法、章法以及他们的艺术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二王”以及苏黄米蔡的论述,那些对于笔墨运用、结构布局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的精妙之处。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书法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它并没有将书法束之高阁,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书法的价值和表达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写得好看”的层面,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情感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汉字的美,也让我对手写这件事本身,多了一份敬畏和珍视。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星海漫游:宇宙奥秘与人类探索》的书,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宇宙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浩瀚的宇宙展现在我眼前。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宏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从遥远的星系,到我们熟悉的太阳系,再到行星的形成、黑洞的神秘,以及引力波的探测,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我曾经好奇过的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系外行星”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在无数的光年之外,可能存在着与地球相似的星球,那里是否也孕育着生命?这种可能性,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阿波罗登月,再到如今的火星探测器,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永恒追求,以及我们作为宇宙中的渺小一员,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站在了更高的维度上看待生命和宇宙,那种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感觉,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也更加珍惜我们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存在。

评分

最近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舌尖上的古韵:饮食文化与历史变迁》。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些深层含义挖掘了出来。它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饮食风貌,以及这些饮食习惯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改变的。书中不仅有对各种珍馐美馔的细致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食物,勾勒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习俗,甚至是政治经济的影子。例如,它讲述了在某个时期,某种香料的稀缺如何影响了宫廷宴席的规格,或者某种农作物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饮食结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文化”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是讲述了茶是如何从一种药材,演变成一种文人雅士的饮品,再到如今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它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觉得那些古老的烹饪智慧和饮食传统,是多么宝贵而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财富。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丝路驼影:穿越千年商道的文化交流》。我对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传播一直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僧侣、探险家们的故事,将那条古老的贸易通道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关于“胡商”的描写深深吸引,他们如何在异域他乡经营自己的事业,又如何将东方的丝绸、瓷器带到西方,将西方的香料、宝石、音乐带回东方。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和碰撞,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我了解到,佛教是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服饰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纽带。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在漫漫黄沙中留下足迹的先辈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它让我觉得,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事件中,更体现在那些细微的文化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中。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到了一本《古建风华:从榫卯到飞檐的细节之美》,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情有独钟,尤其着迷于那些精巧绝伦的木工技艺。这本书简直是将这些细节放大再呈现,从最基础的榫卯结构,到屋顶上错落有致的飞檐,再到那些隐藏在雕梁画栋中的吉祥图案,都讲得极其透彻。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精美插图,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的现场。我以前只觉得古建筑很美,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份美背后蕴含着多少智慧和心血。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还有为什么古代建筑会有那么大的斗拱,以及屋顶为什么要做成倾斜的样式,原来都是有非常科学的设计原理的。读完之后,我再去看故宫、去赏江南园林,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了,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建筑美学和功能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让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工匠们真的是一群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的伟大创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