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甲午恥”中國海軍稀見史料叢書。揭秘“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規章製度。船政洋員監督日意格著《福州兵工廠》中譯本首度麵世。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學術顧問、福州大學陽光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學術委員會會員,長期緻力於中國海軍史、中國艦船史、甲午戰爭史、船政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軍艦船誌》《近代國造艦船誌》《民國海軍艦船誌》《沉沒的甲午》《甲午海戰》《中國軍艦圖誌》《船政史》等,曾主持和參與山東威海“定遠”紀念艦、遼寜丹東“緻遠”紀念艦的仿古設計工作,曾擔任《船政學堂》《甲午》《北洋海軍興亡史》《“定遠”歸來》等電視紀錄片、專題片的曆史顧問。
編纂說明
一、船政開創時期重要史料
1866年德剋碑、日意格所簽閤同性文件
日意格:《福州兵工廠》
黃維煊:福建船政局廠告成記
二、船政內部規章
各項內章釋要
後學堂管輪教習閤約
前學堂教習邁達閤同
洋員續訂閤同簡明約章、續光緒二十二年原閤同
三、船政輪船水師製度
輪船齣洋訓練章程
輪船營規
四、船政教育機構製度
藝局章程
瀋葆楨緻周開锡酌議學堂章程函
選派船政生徒齣洋肄業章程
福州海軍學校現行章程
海軍學校規則
海軍學校辦事細則
海軍航海練生學習艦課暫行規則
海軍航海練生學習水魚雷暫行規則
海軍航海練生學習槍炮暫行規則
海軍輪機練生學習廠課暫行規則
五、民國時期海軍馬尾造船所製度
海軍馬尾造船所暫行組織條例
海軍馬尾造船所暫行編製錶
編纂說明
1866年由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設立的船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綜閤性的近代化海防事務機構,融閤瞭近代化艦船、機器建造;近代化海軍、機械工程教育;近代化海軍艦隊編練等重要功能於一體,是中國的近代化運動——洋務自強運動開始起步的重要標誌和突齣成果,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船政的創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始。
船政創立的首要目的,在於培育近代化的海軍力量,鞏固中國的海防。為此,船政的製造部門,係統化地建造齣瞭第一批成規模的近代化軍艦,乃至近代化軍艦所需的蒸汽機、鍋爐等種種部件;船政的教育部門則培育齣瞭中國第一批具有係統的海軍軍官、機械工程師、技術工人;船政的艦隊部門更是編練齣瞭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艦隊——輪船。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創舉,使船政對後世的中國海軍産生瞭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使船政在中國海軍史上有瞭近代海軍搖籃的美譽,成為研究和關心中國近代海軍者無法略過的重要機構。
船政從清末創建後,幾經變遷,其後續發展一直綿延持續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期間産生瞭大量的檔案資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清末船政衙門編纂的《船政奏議匯編》、《船政奏議續編》,以及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20世紀50年代編輯的史料集《海防檔》中的《福州船廠》專冊,前者收錄瞭曆代船政大臣的奏章,後者則收錄瞭總理衙門檔案中與船政相關的部分,多為往來函牘、奏稿。此外,20世紀70年代,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成《馬尾船政局史資料匯編增輯》,在收錄的資料形式上更為豐富,除瞭節選的船政大臣奏議外,還齣現瞭很多諸如當事人迴憶、時人筆記、船政工人口述曆史、近代報紙選錄等新鮮的材料。
除上述以外,對於瞭解和研究船政而言,不應忽視的是其自身的各種規章製度和其他法規性文件、內部工作報告等,相比起奏章、函牘、迴憶文章等史料,通過研讀規章製度,更有助於直接、準確地厘清和掌握船政的機構設置情況、人員編製情況、各種人員的責權分工情況、內部的工作流程模式等基礎性的信息,有助於獲得對船政的細緻而微的瞭解。
不過,由船政直接産生的這一類的史料,曆經百年時光流轉,其保存相對零散,收集不易,此前未見有係統的整理。筆者在創作《船政史》(福建人民齣版社,2016年版)的過程中,為瞭研究的需要,盡可能地對這一方麵的史料進行瞭挖掘,由此形成瞭本書的基礎。
在曆史上,船政大緻上以清末、民國交替為界限,分為此前融多種功能與一體的時代,以及民國時代將製造、教育各自拆分獨立的時代,本書對有關船政史料的整理編排即大緻按照這種先後順序。
第一部分是船政開創時期的重要文件,包括中法技術閤作創建船政的基礎性法律文件——日意格、德剋碑簽署的一攬子公文,以及船政洋員監督日意格在船政創建計劃告成時所編撰的《福州兵工廠》一書,從書中所收錄的日意格嚮瀋葆楨提交的述職報告,可以直觀地看到船政初創時代中法閤作的具體成果。
第二部分是一係列船政的內部製度性文件,尤以名為“各項內章釋要”的文件最為重要,詳細說明瞭清末時代船政各部門的設立情況、職權,各部門間的關係,以及船政的財務、收發、考核等各項工作製度的情況,是快速瞭解清末船政概貌的不二途經。
第三部分是清末船政機體內十分重要的一環——船政輪船艦隊的基礎規章製度,船政輪船艦隊創立於1871年,在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失敗後消亡,作為中國第一支具有近代化特徵的海軍艦隊,船政輪船對此後興起的北洋海軍産生瞭極大的影響,其規章製度和訓練模式,直接影響瞭北洋海軍。
第四部分是船政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機構的規章製度,尤其是海軍教育機構的規章製度。收錄瞭清末時代船政學堂的《藝局章程》等規章,更多的則是收集整理瞭民國之後,由船政後學堂演化而成的福州海軍學校及海軍學校的各種規章製度,這事實上也幾乎代錶瞭民國海軍至抗戰前的海軍學校製度以及海軍軍官的教育的學製情況。
第五部分收錄的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由船政製造部門演變而成的海軍馬尾造船所的組織製度,包括其人員編製,機構設置等諸多方麵。
由這五個部分,大緻可以一窺船政各個時期的發展建設情況。為便於說明起見,在各部分的起始處,另就相關檔案有單獨的簡短介紹。而在正文之中,為保持相關規章、製度的原始麵貌,除進行必要的標點外,不作特彆注釋。
希望本書能對船政曆史的研究和普及有所助益和促進,如此,於願足矣。由於編者個人學識所限,以及所能接觸到的史學資源的局限,本書必有掛一漏萬之處,希望學友、同好能不吝指教,以使關於船政曆史檔案的整理更趨進步。
陳悅
2017年9月29日
於山東威海
最近翻閱瞭一本《絲路駝影:穿越韆年商道的文化交流》。我對曆史上的貿易路綫和文化傳播一直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生動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講述那些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僧侶、探險傢們的故事,將那條古老的貿易通道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我被書中關於“鬍商”的描寫深深吸引,他們如何在異域他鄉經營自己的事業,又如何將東方的絲綢、瓷器帶到西方,將西方的香料、寶石、音樂帶迴東方。書中對於不同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和碰撞,也進行瞭精彩的描繪。我瞭解到,佛教是如何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又如何在傳播過程中與本土文化相結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同時,西域的音樂、舞蹈、服飾也對中原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條承載著東西方文明交流與互鑒的紐帶。讀完之後,我對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在漫漫黃沙中留下足跡的先輩們,充滿瞭由衷的敬意。它讓我覺得,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事件中,更體現在那些細微的文化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之中。
評分我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墨韻流芳: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深入。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將我帶入瞭書法的奇妙世界。作者以極其詳實的資料和極具感染力的文字,展現瞭中國書法幾韆年的發展脈絡。從甲骨文的古樸神秘,到篆書的端莊,隸書的飄逸,楷書的工整,行書的流暢,再到草書的奔放,每一種字體都仿佛有瞭生命。書中不僅僅是介紹字體的演變,更是深入剖析瞭曆代書法大傢的筆法、章法以及他們的藝術思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二王”以及蘇黃米蔡的論述,那些對於筆墨運用、結構布局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作品的精妙之處。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探討瞭書法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它並沒有將書法束之高閣,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書法的價值和錶達方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寫得好看”的層麵,而是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情感錶達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漢字的美,也讓我對手寫這件事本身,多瞭一份敬畏和珍視。
評分最近偶然間翻到瞭一本《古建風華:從榫卯到飛簷的細節之美》,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建築情有獨鍾,尤其著迷於那些精巧絕倫的木工技藝。這本書簡直是將這些細節放大再呈現,從最基礎的榫卯結構,到屋頂上錯落有緻的飛簷,再到那些隱藏在雕梁畫棟中的吉祥圖案,都講得極其透徹。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結閤大量的精美插圖,仿佛把我帶迴到瞭工匠們揮汗如雨的現場。我以前隻覺得古建築很美,但看瞭這本書纔知道,這份美背後蘊含著多少智慧和心血。比如,它詳細介紹瞭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差異,還有為什麼古代建築會有那麼大的鬥拱,以及屋頂為什麼要做成傾斜的樣式,原來都是有非常科學的設計原理的。讀完之後,我再去看故宮、去賞江南園林,那種感受完全不一樣瞭,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古人“天人閤一”的思想,以及他們對於建築美學和功能的極緻追求。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讓我覺得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真的是一群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學習的偉大創造者。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星海漫遊:宇宙奧秘與人類探索》的書,讀完後感覺自己對宇宙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浩瀚的宇宙展現在我眼前。作者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科學術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那些宏大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從遙遠的星係,到我們熟悉的太陽係,再到行星的形成、黑洞的神秘,以及引力波的探測,書中幾乎涵蓋瞭所有我曾經好奇過的問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係外行星”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在無數的光年之外,可能存在著與地球相似的星球,那裏是否也孕育著生命?這種可能性,想想就讓人熱血沸騰。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人類太空探索的曆史,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阿波羅登月,再到如今的火星探測器,每一步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永恒追求,以及我們作為宇宙中的渺小一員,所能迸發齣的巨大能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站在瞭更高的維度上看待生命和宇宙,那種渺小與偉大並存的感覺,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也更加珍惜我們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的存在。
評分最近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是《舌尖上的古韻:飲食文化與曆史變遷》。我一直認為,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它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恰恰是將這些深層含義挖掘瞭齣來。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講述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飲食風貌,以及這些飲食習慣是如何隨著曆史的洪流而改變的。書中不僅有對各種珍饈美饌的細緻描寫,更重要的是,它通過這些食物,勾勒齣瞭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習俗,甚至是政治經濟的影子。例如,它講述瞭在某個時期,某種香料的稀缺如何影響瞭宮廷宴席的規格,或者某種農作物的引入如何改變瞭一個地區的飲食結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茶文化”的章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關於茶葉的種類和衝泡方法,更是講述瞭茶是如何從一種藥材,演變成一種文人雅士的飲品,再到如今融入尋常百姓傢的日常生活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蘊含著韆年的故事。它不僅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讓我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覺得那些古老的烹飪智慧和飲食傳統,是多麼寶貴而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