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在东南亚的传播这一课题无论文献材料还是研究成果都十分罕见,在国内多部翻译史研究著作中东南亚部分只占到寥寥数页甚至数行的篇幅。 这部论文集的编撰者都曾赴对象国考察,拥有第一手资料,又从译文原文的对勘入手,从这个角度看,研究成果还是颇有创获的。
由于东南亚国家民族语言众多,全书的编撰体例仍以国别划分,大体包括综论一篇,介绍译介的总体情况,另有专论若干篇,分别就某一经典进行深入的研讨。 具体撰写起来又因材料的掌握及编撰者的情况而有所差异。 大体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几个国家是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译介的大户,限于考察范围,我们的研究成果只能说是管窥而已。 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南半岛三国则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对中国经典的译介十分有限,反而考察的范围更加全面些———可以说,几乎把能搜集到的文献材料一网打尽了。 至于菲律宾,经向相关专业的专家请教,认为中国经典菲律宾民族语的译介非常罕见,于是纳入了菲律宾华人翻译家施颖洲先生作为代表。
导 言
第一章 越南
1900—1930 年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
第二章 老挝
老挝文《三国时期的政治》 与中文《三国演义》 的比较研究
《西游记》 缩写版本——《孙悟空》 在老挝的翻译和传播
评析老挝文《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解读〈孙子兵法〉 》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老挝的翻译与传播
第三章 柬埔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柬埔寨的传播
第四章 缅甸
《红楼梦》 缅甸语译本赏析
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的传播和影响
第五章 泰国
《论语》 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
《孟子》 及相关著作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
中国佛教典籍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
《道德经》 和《庄子》 在泰国的传播
道家之“道” 在泰国的翻译变迁与接受
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译介与传播
《楚辞》 的泰译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
第六章 马来西亚
《聊斋志异选集》 马来文译本赏析
20世纪《三国演义》 在马来西亚的翻译与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的创办与活动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亚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0 世纪在印度尼西亚的翻译与传播
第八章 菲律宾
菲律宾译诗名家施颖洲
译者索引
作品索引
后记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 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当我看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宏大的画面: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经典,如何穿越地域的阻隔,在东南亚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又如何被当地的文化土壤滋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想了解,在20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变迁,究竟对这些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是主动的输出,还是被动的吸收?是精英阶层的传播,还是触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书中的篇章,或许会细致地梳理出从引介、翻译,到研究、评论,再到与当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的互动融合的整个过程。我期待能够看到具体的案例,比如某部经典的翻译版本如何因应当地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修改,或者某位学者的研究如何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新解读。同时,我也好奇,这种传播和影响,是否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自身对古代文化的再认识?20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史的洗礼后,又是如何看待和整理这些流传海外的文化瑰宝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在全球视野下独特存在方式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中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这种交流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时,其复杂性和趣味性更是难以言喻。《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书名,直击了我最想探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现象。20世纪,全球格局风云变幻,亚洲各国也纷纷走向独立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如何跨越海洋,在东南亚地区掀起波澜?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遗产被珍视,还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被借鉴和转化?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大学课堂里,孔子的思想被引入作为伦理教育的基石;在一些文学创作中,唐诗宋词的意境被巧妙地融入当地的诗歌表达;甚至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戏曲表演中,都能看到中国古代故事的影子。这本书,也许能够为我揭示这些传播的背后,是怎样的机构在运作,是怎样的学者在推动,是怎样的社会思潮在影响。我渴望了解,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是否也伴随着误读、变形,甚至是被政治化利用的情况?而中国自身,在20世纪的语境下,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经典在异域的命运的?我想,这本书会以一种极为细致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史,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轨迹。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研究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书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20世纪,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如何在这场变革的大潮中,漂洋过海,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寻觅知音,又如何被当地的文化土壤所接纳和滋养?我脑海中构筑的画面是,那些曾经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如孔子、老子、李白、杜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智慧与审美,如何在20世纪的东南亚,被不同背景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所阅读和理解。或许,书中会详细描述某部经典在某个东南亚国家的翻译、出版、以及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其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我也好奇,这些经典的传播,是否也伴随着某种文化上的“再发现”,让中国自身也重新审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无疑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化在20世纪海外传播的真实图景,去理解它如何在这片异域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又如何与当地文化激荡出新的火花。
评分我对历史研究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尤其是那种能够揭示文化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之间流动和演变的宏大叙事。《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厚度和历史的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20世纪的东南亚社会肌理之中,去考察那些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还是典章制度,是如何被当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所接触、理解和接受的。我脑海中勾勒的画面是,研究者们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梳理出某一部中国古典名著在东南亚的翻译史,分析其不同译本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语境。同时,我也设想,书中会探讨中国古代经典如何与东南亚当地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政治体制发生碰撞与融合,从而催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细致的考古学家,发掘出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印记,为我们呈现一幅生动而复杂的20世纪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传播”的记录,更是关于“影响”的解析,让我看到中国古代文明在海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奇妙过程。
评分我总觉得,文化经典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灵。《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书名,让我对20世纪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好奇。我想象,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是如何被东南亚的知识界所关注和解读的?是作为一种思想资源,被用来构建新的社会伦理,还是作为一种历史遗产,被用来寻找文化根源?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某位东南亚学者如何深入研究《论语》,并将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或者某位艺术家如何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种传播和影响,是否也伴随着文化自觉的觉醒,让东南亚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更加珍视和发扬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本书,无疑会为我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古代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独特魅力的绝佳视角,让我看到它如何与异域文明碰撞、交融,并最终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图景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