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自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起,就产生了相应的外交史。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中国外交史绵延有序,波澜壮阔。
在四千年以来的中国外交舞台上,出现了众多伟大的外交家,产生了各种外交思想与战略。中国古代王朝的外交活动(包括和平交往与对外战争)不仅奠定了历代中国的疆土,保卫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历史时期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
《中国外交史 从夏至清 上下册》对中国古代王朝外交史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时段上纵贯整个古代王朝,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在方法论上,融合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学科理论,在中国外交史专业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资料的运用上,既使用传统的文献材料,也注重考古、实物材料。在研究体例方面,首次从外交格局、外交思想、外交制度和外交政策4个方面,对中国每代王朝的外交进行全方位剖析。书中既有整体、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具体史实的精细考证。本书既提供当代中国外交的背景资料,也可作为外交政策制定的镜鉴。
何新华,博士,现于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中国边疆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理论等。
先后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课题,一项广东省规划委托项目,现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近期出版专著有《威仪天下:清代外交礼仪及其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清代贡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中国经验》(合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清代朝贡文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和《中文古籍中广东华侨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导言 中国外交史学科刍议
第一章 夏商西周外交
第一节 夏商西周外交格局
第二节 夏商西周外交思想
第三节 夏商西周外交制度
第四节 夏商西周外交政策
第二章 春秋战国外交
第一节 春秋战国外交格局
第二节 春秋战国外交思想
第三节 春秋战国外交制度
第四节 春秋战国外交政策
第三章 秦汉外交
第一节 秦汉外交格局
第二节 秦汉外交思想
第三节 秦汉外交制度
第四节 秦汉外交政策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格局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思想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制度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政策
第五章 隋唐外交
第一节 隋唐外交格局
第二节 隋唐外交思想
第三节 隋唐外交制度
第四节 隋唐外交政策
第六章 两宋外交
第一节 两宋外交格局
第二节 两宋外交思想
第三节 两宋外交制度
第四节 两宋外交政策
第七章 元代外交
第一节 元代外交格局
第二节 元代外交思想
第三节 元代外交制度
第四节 元代外交政策
第八章 明代外交
第一节 明代外交格局
第二节 明代外交思想
第三节 明代外交制度
第四节 明代外交政策
第九章 清代外交(一)
第一节 清代外交格局
第二节 清代外交思想
第三节 清代前中期外交制度
第四节 晚清外交制度
第十章 清代外交(二)
第一节 清代对传统属国外交政策
第二节 清代对南亚国家外交政策
第三节 清代对中亚国家外交政策
第四节 清代对欧洲国家外交政策
说实话,当初被《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这两本书的外包装和书名吸引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外交历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上,更体现在其处理国际关系的长远智慧和战略眼光上。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从夏朝的早期萌芽,到清朝的复杂收官,这漫长的历史画卷,承载了多少故事?我想知道,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外交使节,他们是如何肩负使命,在异域他乡,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书中会不会详细解读那些著名的“朝聘”、“朝贡”制度的实际运作?以及在各个时期,中国是如何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和挑战的?我特别想了解,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是如何开启了丝绸之路,又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的?又比如,在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如何吸引了那么多外国使节和商人的?而到了明朝,为何又出现了海禁政策的转变?这本书的上下册,一定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视角,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的外交脉络。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中国智慧的闪光点,以及那些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尤其要关注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上下册,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关系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是如何维系边疆的安宁,是如何与其他民族进行贸易往来,又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书中会不会详尽地描述那些影响深远的条约签订过程?例如,那些关于陆地边界的划分,海上贸易的规则,以及文化交流的往来,都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华夷之辨”的演变和影响感到好奇,这其中的思想观念是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不同朝代,比如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宋朝与辽、金的对峙,以及元朝的全球视野,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方面。我相信,作者一定会在字里行间,为我们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及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外交决策。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它的内容一定足够翔实,能够满足我对中国古代外交史的求知欲。
评分《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述,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的教科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和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感到好奇,总觉得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本书的上下册,覆盖了从夏朝到清朝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本身就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性和纵深感。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的统治者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羁縻政策”、“怀柔政策”等不同时期外交策略的论述充满了兴趣。这些政策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效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述那些著名的外交事件,比如“荆轲刺秦王”背后的政治考量,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以及宋朝与辽、金、元之间的政治博弈。当然,对于清朝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的外交是如何从“天朝上国”走向被迫开放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地方,我对此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厚重,预示着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的外交史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评分拿到《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上下册,我仿佛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宝藏。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就必须了解它如何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如何处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交往。这本书的题目就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从夏朝的早期萌芽,一直写到清朝的落幕,这涵盖的时间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是如何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的?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朝代,比如汉、唐、宋、明、清,它们在外交上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书中会不会细致地描绘那些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例如汉武帝时期与西域的联系,唐朝的开放包容,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清朝晚期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朝贡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它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厚重,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详实和论述的严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外交的演变历程,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并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厚重了,当我拿到《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的上下两册时,我都被这体积给震撼到了。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和国家间的交往模式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智慧。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从目录上看,它涵盖了从夏朝初期的萌芽到清朝的晚期,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各个朝代外交政策的演变、主要的外交事件、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的论述。书中会不会提及那些耳熟能详的外交辞令,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 diplomat 智慧?比如,那些关于“和亲”政策的真实考量,以及“朝贡体系”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逻辑,都让我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提供史料的罗列,更能深入剖析这些外交行为背后的动机、策略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个人对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以及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详尽的解答。同时,我也想看看作者如何解读清朝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外交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与变革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教训。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体量和覆盖范围,让我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历史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