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数字经济为主线,探索了数据经济、服务经济、平台经济、物联经济、分享经济、产消者经济、长尾经济、普惠经济、协同经济和智能经济(简称为“1+10”)等相关的理论创新研究,调研撰写了11个相关的案例,包括1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科大讯飞、京东集团、上海中心、拍拍贷、思路迪、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IBM。本书案例覆盖医疗、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并收录了16篇独到的案例点评,对众多商学院师生、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都极具借鉴意义。
朱晓明,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中天集团教席教授、原院长(2006年6月至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晓明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联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授;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中欧·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国际商务专业高级技术评审委员会主任。
朱晓明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 朱晓明曾出版过《上海市外经贸丛书》《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2008、2009、2010-2011)》《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0)》《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报告》《支付革命》《精准创新》《数字化时代的十大商业趋势》(中文版、英文版)、《商业趋势与科技创新案例集》(中文版、英文版)、《家族企业创新》《开放式创新》等多种经济学与科技领域的专著或译著。2015年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16年9月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学优秀奖。
1 科大讯飞: 从智能语音到人工智能的创新路
科大讯飞
创业: 进入智能语音市场
转型: 从语音技术提供商到语音生态平台
二次创业: 从智能语音到人工智能
点评1.1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前瞻意识——科大讯飞的脊梁
点评1.2成功的供给: 基于需求,又高于需求——科大讯飞以开放式创新引领语音服务及人工智能
2(A) 京东JIMI的成长——人工智能进入京东客服领域
JIMI的诞生
JIMI的发展轨迹
JIMI成长的内部土壤
JIMI的新目标
2(B) 京东: 从“人海”向“无人”跨越
京东简介
中国零售市场
京东同行们的动作
京东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转型
京东的技术积累
未来的挑战
点评2.1起步貌不惊人,前程无可估量——亲历京东案例课堂教学
点评2.2京东,跨越为了超越自我,超越明天——亲历京东案例课堂教学
点评2.3调研为了精心备课,备课为了完美授课——亲历京东案例调研、中欧京东三地视频会议及教授备课与授课
3 上海中心: 科技助推精益创新
上海中心
具有精益思想的团队
借助软件实现精益创新
点评3.1上海中心: 当高度不再成为目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选择
点评3.2志存高远的抉择——上海中心: 应用BIM软件系统建楼,应用智慧楼宇理念管理
4 拍拍贷: 奔跑在数字金融领域
商业模式的形成
支撑模式的风控系统
移动端APP
点评4.1唯有坚持与专注——拍拍贷成功之道
点评4.2以终为始,方得初心
点评4.3行稳致远
5 思路迪: 数字技术——启迪精准医疗走向成功
“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融资与投资
三大业务的战略布局
展望未来趋势与企业挑战
点评依“数”为“术”——思路迪精准医疗启迪了创业者的思路
6 上海市儿童医院: 智慧医疗的先行者
智慧医疗
上海市儿童医院
探索儿童智慧医疗
展望未来: 挑战与思考
点评牵动天下父母心的智慧——上海市儿童医院: 智慧医疗的先行者
7 九院: 个性化医疗的先驱
个性化医疗及3D打印
中国其他医院对3D打印的应用
中国的政策环境
九院对个性化医疗的探索
点评“天使”也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 3D打印医治病人
8 第一反应�k: 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民互助急救平台
第一反应�k
创业背景
SOS应急系统的精益创新
“一键互救”的社会共享急救平台
点评生命的名义——一键互救助病患,“第一时间”已不难
9 IBM启动认知商业战略
转型认知商业的内外驱动力
沃森初露头角
不仅仅是问答游戏机器
“认知商业”的商业模式探索
IBM推进认知商业战略面临的挑战
点评IBM: 开启认知科学、认知技术 —— AI下一步是否能赢过诗仙李白?
10 IBM认知医疗: 基于认知计算的智慧医疗
IBM的医疗梦
认知医疗的战略布局
认知医疗的商业化探索
IBM认知医疗在中国
未来展望: 任重而道远
点评梦想撑起的蓝天——IBM智慧医疗之路
11 亚马逊的DNA: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无处不在的创新DNA
物流FBA与背后的数字经济
云服务AWS与创新孵化
智能硬件生态王国与背后的Lab126
颠覆式创新,下一个增长点在何处?
点评11.1从初创到强盛: 一刻也不可弃离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
点评11.2服务不分贵贱,完胜倚重科技
鸣谢
联名祝贺
后记探索授课内容、备课方式与数字化同行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经济发展的著作,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经济价值”?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案例和经济学理论的梳理,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喜欢他那种循循善诱的写作风格,仿佛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书中对于数字经济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描绘,可以说非常细致入微。作者在介绍“智能制造”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自动化设备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概念的阐释。他用大量的篇幅来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如何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某个具体产业时,能够将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逻辑链条。 书中对“数字鸿沟”这一议题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咎于技术的不平等,而是从社会结构、教育资源、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出的关于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的一些具体策略,比如普及数字技能培训、推广普惠性的数字服务等,都非常有操作性。这让我意识到,数字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其中存在的挑战。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也显得非常审慎和前瞻。他并没有一味地夸大技术的潜力,而是强调了风险与机遇并存。他对于“人机协作”的设想,以及如何在这种协作中找到新的职业机会和价值增长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种既充满希望又不乏现实考量的论述方式,让我对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经济发展的深刻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经济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游刃有余。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关于数字经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去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让我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形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经济转型的书,里面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作者在讲到全球化进程的变迁时,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过去的全球化就像是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入大海,而现在的则更像是无数个微小的水滴通过复杂的管道网络相互连接。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了全球经济的连接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经济现象时,总是会追溯到其历史根源,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这本书在探讨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时,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细致的。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和趋势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产业案例分析。比如,在讲到电商平台如何改变零售业态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几个典型企业的运营模式,从用户画像的构建到供应链的优化,再到物流配送的效率提升,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细节化的分析,让我对数字经济的实际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成功的数字经济模式背后,都凝聚着大量的精细化运营和技术创新。 尤其让我觉得有启发的是,书中关于“平台经济”的章节。作者没有把平台仅仅看作是连接供需双方的桥梁,而是深入探讨了平台如何通过算法和数据来重塑市场规则,以及平台权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提出的一些关于平台治理和反垄断的思考,让我对未来的数字市场监管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新兴经济形态的批判性反思,在很多技术驱动型的书籍中并不常见,显得尤为可贵。 在讨论未来发展方向时,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一味地鼓吹技术的万能,而是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到,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他对“数字素养”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弥合数字鸿沟的建议,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建设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入的经济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经济的介绍,更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场深刻反思。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他的分析角度也非常多元,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数字经济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全新视角,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评分这本经济学的书,让我对当下的时代变革有了全新的认知。作者开篇就用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技术革命紧密联系起来,他用“螺旋式上升”来形容科技进步推动社会演进的轨迹,这个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整本书的基调——一种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洞察。 在阐述数字经济的内涵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出一些热门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概念背后的逻辑和应用。比如,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他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且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他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也同样深入,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到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 书中对于“平台经济”的分析,是我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回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市场垄断、数据滥用等问题,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他对于“共享经济”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更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共享,更是对传统生产关系和消费模式的颠覆。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未来经济趋势的预测。他不仅仅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发展进行推断,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人文和社会因素,从而得出了更具前瞻性的结论。他对“数字化转型”的强调,以及如何帮助传统企业拥抱数字化浪潮的建议,都非常实用。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经济思想的启迪。作者的语言生动而富有哲理,他的分析视角独特而富有穿透力。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经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思考。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经济模式的书,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我惊叹。作者在探讨“共享经济”的兴起时,并没有局限于出行和住宿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资产利用效率提升、交易成本降低等深层经济逻辑。他用非常生动和贴切的例子,比如个人闲置资源的价值释放,来阐释这种新兴经济模式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对于数字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阐释,可谓是鞭辟入里。在介绍“平台经济”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商业模式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平台如何通过网络效应、数据闭环等机制来构建竞争优势,以及这种优势可能带来的垄断风险。他引用的不少案例,都生动地展示了平台在资源配置、信息传播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等方面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字治理”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数字经济的繁荣仅仅视为技术进步的产物,而是强调了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的重要性。他对于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构建公平透明的数字市场等问题的探讨,都非常有见地。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治理框架。 在展望未来发展时,作者的观点显得尤为前瞻。他不仅预测了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对社会结构、就业形态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他对“未来工作”的设想,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技能,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经济视角。作者的论证严谨而富有逻辑,他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入木三分,并且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未来社会变革的清醒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书脊和那略带科技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扉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在开篇致辞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时代变革的宏观论述,例如,他用“潮汐”和“海啸”来比喻数字经济的到来,虽然这种比喻稍显激进,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迅猛势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宏观趋势时,并没有回避其背后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他对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阵痛,以及新经济模式下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的初步触及。 在章节的组织上,我个人觉得作者的逻辑梳理是比较清晰的。他从数字技术的底层逻辑开始,逐步深入到数字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例如,他在介绍人工智能时,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堆砌,而是尝试解释了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未必完全理解,但作者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进行的阐释,让我对AI的能力和局限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他对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也给出了不少生动的案例,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推荐算法,感觉作者的分析触及到了这些“幕后”的运作机制,非常有启发性。 我特别想提一下书中关于数字经济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探讨的并非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人类社会、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其中引用了一些社会学和哲学上的观点,来分析数字技术对人际交往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他提出的一些关于“数字鸿沟”的演变,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结构的思考,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尽管这些思考还只是一个开端,但它促使我去更深入地反思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责任。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其对未来趋势的展望。作者在书中对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并且引用了不少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的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所描绘的一些场景,例如物联网的全面普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深度融合,都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同时也带有一些审慎。他对这些趋势的分析,并不只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试图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让我对未来的经济格局有了一个更具象的想象。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数字经济的大门。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数字经济图景。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和商业模式,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去适应和驾驭这场变革。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溯和理论探讨,也让整个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避免了流于表面化的商业科普,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