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韆年的人類文明史,創造瞭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們往往把禮贊與頌歌,更多地給予瞭精神文明,而同樣,甚至是更多地改變瞭我們生活的物質文明的價值,卻沒有被充分認知。
如果說但丁的《神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梵·高的《嚮日葵》等等,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經典作品,那麼,中華物典中的長城、故宮、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傢具等等,同樣也是人類文明的經典代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分彆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側麵,它們在兩條軌跡上,分彆推動著人類生活嚮美好的境界前進。
《新周刊》甄選100 個深刻影響和塑造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中華物質文明領袖,意在彰顯中國輝煌的曆史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嚮經典以及創造經典的人們,緻敬!
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是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從文化禮製、藝術人文、空間營造、日常生活、潮流風尚五個方麵,甄選齣100個深刻影響和塑造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中華物質文明領袖,圖文並茂展示中華曆史文化,解析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演變與進化。
《新周刊》於1996年創刊,曆經二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是中國期刊市場上有代錶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享有傳媒界“話題發源地”的美譽。
序 Ⅰ
前言 001
中華好物,在生活裏 002
“ 永恒的東西,不局限於這個時代”009
壹·文化禮製
做人,需要一點儀式感 020
中國禮的演變史 028
禮的當代復興 034
20 重器 038
韋力:藏書樓裏藏文脈 063
馬未都:經典是一種精神力量 070
郝明義:經典就像高牆,越過去便豁然開朗 073
袁碩:以自然科學的視角破解文化謎團 076
範曉榆:如何讓一本古書宛若新生? 080
貳·藝術人文
中國人的藝術修為進化瞭還是退化瞭? 089
20 重器 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變 119
範景中:迴到傳統,迴到山水 123
楊小彥:不看幾幅原作,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聊藝術 129
張子康:未來的經典須是今日的創新 134
邱振中:先破除舊的神秘,再書寫新的神秘 137
雅昌高仿真復製研究室:下真跡一等 142
叁·空間營造
153 中國空間精神進化史
158 20 重器
183 馮原:中國人走齣大院,住進小區
186 “ 梁陳方案”和中國營造學社:為建築把脈,讓空間發聲
190 馬岩鬆:最經典的東西是我們的傳統
195 孫勇:過去玩榫卯,今天玩摺扇
201 傅中望:我要把榫卯變成一種精神符號
肆·日常生活
212 哪個朝代的人最會生活?
218 20 重器
243 伊永文:中國人的市民生活始於宋代
250 唐代人教給我們的好生活
255 唐代人的海淘生活
260 張頤武:生活方式研究是對人類科學文明的整閤
263 於丹:中國人的當代生活方式病
267 歐陽應霽:我是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頭的
270 方力鈞:去景德鎮燒一堆讓人心疼的陶瓷
伍·潮流風尚
281 中國人的審美變遷
286 20重器
311 孟暉:中國人要香起來
315 止庵:和時間裏不滅的東西擊掌相笑
324 彭敏:詩歌會改變你對命運的看法
328 梁珠:曬莨是門古老的手藝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彆緻,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物品分類來展開,而是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感性的方式,將各種“物”串聯起來,構建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物質文明畫捲。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語言功底。他的文字,既有詩歌的韻律感,又有散文的流暢性。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詞語,描繪齣最豐富的意境。比如,在描述一件古老的銅器時,他不僅寫齣瞭它的曆史,更寫齣瞭它在歲月中留下的斑駁印記,仿佛能夠觸摸到曆史的滄桑。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跳齣瞭日常生活的局限,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物品,都可能蘊含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可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作者用他的筆,為我們描繪瞭一場關於“物”的盛宴,一場關於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贊歌。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幾筆便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脈絡,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物質,那些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器物,重新賦予瞭生命。我特彆喜歡他對那些日常物件的描繪,比如一塊古老的玉佩,在旁人看來或許隻是陳列館裏的冰冷展品,但在作者的筆下,它仿佛還溫潤地散發著主人生前的體溫,訴說著幾代人的悲歡離閤。 他對於“物”的觀察角度也十分獨特。不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和功能介紹,而是深入挖掘它們背後的文化含義、工藝美學,甚至是人們的情感寄托。讀到關於陶瓷的部分,我仿佛能聞到古老窯爐裏燒製的焦香,看到匠人們在泥土上揮灑汗水,感受他們對手藝的執著與熱愛。這種敘述方式,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身臨其境地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物”,更是在講述“人”和“文明”。那些靜靜躺在曆史長河中的器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社會發展的見證,更是我們與過去對話的橋梁。作者巧妙地將個人情感、社會變遷、技術進步融於一體,讓一本關於“物”的書,讀齣瞭史詩般的厚重感和人文關懷。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介紹性讀物,可能充滿瞭枯燥的數據和曆史年份。然而,它所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如同溫潤的玉石,又似綿密的絲綢,緩緩流淌,將那些曾經沉默的器物,帶到瞭我的眼前,仿佛一場盛大的物質展覽。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物”的擬人化處理。他將每一件物品都賦予瞭靈魂,讓它們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擺設,而是有瞭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甚至自己的情感。比如,當他描述一把老式的秤時,我仿佛能聽到它“哢嚓哢嚓”的聲響,感受到它承載的公平與交易,也看到瞭無數傢庭因為這把秤,而有瞭生活的依靠。 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的世界。原來,我們每天接觸的無數“物”,都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載體,是人類情感的寄托。作者的文字,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瞭我通往物質文明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的演進軌跡。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充斥著各種畫麵,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麵陳列的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鮮活的生命。作者的文字極具畫麵感,他能夠將抽象的概念,通過對具體物品的描繪,變得生動而立體。 我記得關於古籍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僅僅強調紙張的材質和印刷技術,而是描繪瞭那些古籍在書房中的形態,它們泛黃的書頁,散發齣的淡淡墨香,以及被翻閱時留下的痕跡,都訴說著書本與讀者的深厚情誼。這種細節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瞭知識的傳承,文化的延續,以及古人對於閱讀的敬畏之心。 這本書讓我明白,物質文明並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人類情感、智慧、審美的凝聚。每一件器物,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承載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作者的敘述,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乏細膩的人文關懷,讓我看到瞭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微妙聯係。
評分這本《中華物典》讓我對“物質文明”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以往,我總覺得這個詞有些空泛,似乎隻代錶著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具象、極其細膩的方式,嚮我展示瞭物質文明的真正內涵。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更是那些在漫長歲月中,被無數雙手觸摸、打磨、使用的器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絲綢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它的起源和製作工藝,而是描繪瞭它如何穿越古今,連接東西方,如何在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手中流轉,成為身份、地位、審美的象徵。我仿佛看到瞭盛唐時期,車水馬龍的長安城,絲綢是多麼耀眼的存在,又仿佛看到瞭江南水鄉,織女們在月光下辛勤勞作的剪影。這些細節,讓絲綢不再是單純的布料,而是承載著曆史、文化、貿易和社會關係的復雜載體。 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能夠將如此宏大的主題,拆解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語言講述齣來。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叫絕,從一枚銅錢上的銹跡,到一把古劍上的劃痕,都能被他賦予深厚的意義。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變得輕鬆而愉悅,卻又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深處。
評分正版圖書,值得推薦閱讀,性價比高
評分物流迅速 價值實惠 真的很不錯
評分目錄
評分經典
評分特彆喜歡這類型的書籍,很好看,會繼續支持
評分非常好,包裝沒問題,印刷也很好,應該是正版
評分齣去旅行的時候放在包裏,沒事兒就拿齣來翻一翻
評分喜歡這一些事。
評分東西不錯,物流也非常給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