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時代的自助手冊,遠離學習拖延癥,美國課程設計總監手把手講解養成高效學習的六個習慣,前阿裏巴巴總裁塗子沛鄭重推薦!
《過剩時代的學習》是在信息過載、知識過剩的時代,學習已經不是貪多求大的過程,人腦也存認知負荷。學什麼、不學什麼當有所選擇。常用的知識要學會瞭放在大腦裏麵(knowledge in the head),另外一些知識應該放在世界上(knowledge in the world)。通過設計思維,將知識閤理分布到頭腦中和世界上,減輕認知負荷,遠離“乾貨綜閤癥”。本書同名演講曾在優酷視頻網站獲得韆萬點擊量,美國高校課程設計專傢方柏林從訓練學習思維、管理學習情緒、善用評價性測試、尋求終身學習之道等方麵全麵拆解,讓學習不再焦慮!
《過剩時代的學習》,不瞭解學習的原理,就是在無效重復;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在消耗天賦。 《高效能學習者的六個習慣》由美國高校課程設計總監執筆,從大腦電腦輪流使用、訓練學霸思維、管理學習情緒、開展高效練習、以考試助力學習、轉嚮終身教育等六個方麵,將學習這件難事剖析得水落石齣。
緻 謝 001 序言:過剩時代的學習 003
第一章 大腦電腦輪換使用 001 引言 003 治一治乾貨飢餓癥 004 走齣布魯姆的地下室 010 知識有無高低貴賤? 015 大腦電腦輪換用 018 善用電子績效支持 023 數字空間的“斷捨離” 028 用設計思維擺放知識
第二章 訓練學霸思維 041 引言 043 訓練開放型思維 044 訓練成長心態 052 走齣習得性無助 060 找到學習佳境 074 尋找最優發展區間 077 尋找流暢境界 082 培育好奇心 089
第三章 管理學習情緒 095 引言 097 約上自己談一談 098 剋服負麵的對話 104 管理我們的情緒 113 訓練心理紀律 120 管理學習壓力 123 培育堅毅 128 美國的正能量教育 136
第四章 開展高效練習 143 引言 145 靠譜地投入一萬小時 146 帶著驅動力去練習 151 避開認知幻覺 155 提高練習效率 161 技術助力學習 168 怎樣應對學生逃課 178
第五章 以考試助力學習 183 引言 185 給測試正名 186 大考之間多小考 190 體檢與驗屍:形成性測評 196 如何開展項目式測評 204 評分細則錶:非標準化測評的法寶 211 機考是考試的未來 218 好題不怕猜 223
第六章 尋求終身教育 227 引言 229 軟技能也要練 230 晚上要不要做作業? 233 傢務訓練 237 睡眠與學習 243 打工與學習 250 拓展學習空間 254 戶外的教育 258 個人化學習 265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269 教育即生活 273 參考資料 279
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標題有些疑慮,總覺得“過剩”是個負麵的詞匯,而“學習”是我們積極追求的目標,將兩者放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然而,讀完之後,我纔明白瞭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並沒有否定學習的價值,而是深刻地揭示瞭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固有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可能帶來的睏境。書中對“信息繭房”的討論,讓我看到瞭自己是如何在無形中被算法和個性化推薦所睏住,而喪失瞭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這種“過剩”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選擇性剝奪”。這本書並非提供瞭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和警醒,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信息的關係,以及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成長”。它促使我跳齣“海量信息”的陷阱,去尋找真正有意義的連接和深度。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反直覺”的學習思考框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在追逐“新”和“多”,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鼓勵我們去“少”,去“精”,去“深”。這種理念,對於長期以來被“知識付費”、“終身學習”等概念裹挾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鍾。我曾經花瞭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購買各種課程,參加各種講座,試圖填補自己知識的“短闆”,結果卻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因為總有新的知識點冒齣來,總有我還沒學會的東西。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認識到,過度的信息攝入,反而可能成為學習的阻礙。它讓我開始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什麼樣的學習方式纔能讓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書中提齣的“選擇性遺忘”和“聚焦式學習”的概念,雖然聽起來有些激進,但卻在邏輯上非常有說服力。它不再強調“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強調“掌握”多少核心能力,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巨大轉變。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是不是學習方法有問題,總是在海量的信息和知識點中掙紮,感覺自己永遠也學不完。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問題可能不在於“我”不夠好,而在於我們所處的“時代”本身。這種“過剩”感,從新聞、社交媒體到專業領域的深度文章,無處不在,它帶來的不是充實,反而是焦慮和迷失。作者巧妙地捕捉到瞭這種普遍的心理睏境,並且沒有簡單地責怪讀者,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信息爆炸和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背景。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過去所信奉的“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的學習模式,在當下是否已經失效,甚至適得其反。我開始懷疑,那些堆積如山的筆記、收藏夾裏永遠看不完的文章,真的能轉化為真正的知識和能力嗎?這本書的啓發在於,它讓我停止自我責備,開始審視外部環境,並為我指明瞭一個可能存在的、更符閤時代特徵的學習路徑,這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希望。
評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探討的“過剩”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信息和知識的過剩,這種過剩帶來的後果,作者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進行瞭剖析,卻又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個體睏境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淺嘗輒止”現象的描述,它精準地描繪瞭我們在麵對海量信息時,為瞭快速獲得滿足感而不斷切換注意力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帶來瞭“知曉”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剝奪瞭我們深入思考和建構深度知識的能力。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對某些熱門知識的速成班的批判,讓我醍醐灌頂,我這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對學習的“模擬”。這種模擬,讓我們在虛幻的“進步”中麻痹自己,逃避瞭真正需要付齣時間和心力的深度鑽研。這本書迫使我直麵自己在學習上的“惰性”,以及這種惰性是如何被這個“過剩”的時代所滋養的。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教會我新的學習技巧,而是讓我重新認識瞭“學習”的本質。我之前一直認為,學習就是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裏,然後等待有機會“用”齣來。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在“過剩”的時代,這種模式已經難以奏效。它更像是在提醒我們,學習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入,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加工、內化和創造。書中的很多論述,都指嚮瞭“主動性”的重要性,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連接、去重構。這種學習方式,讓我擺脫瞭被動接受的模式,開始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的底層邏輯,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我發現,當我不再糾結於掌握所有信息時,反而能更輕鬆地抓住核心要義,並且能夠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種從“知識量”到“知識深度”的轉變,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很好很不錯很好看下次再來買!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學藝術,值得推薦
評分很好很不錯很好看下次再來買!
評分還行 翻譯相關的有意思 其他的不是很好玩
評分內容很好,非常的接地氣,值得一讀。
評分極簡主義和過剩時代的學習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多學習多看書
評分極簡主義和過剩時代的學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