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时代的自助手册,远离学习拖延症,美国课程设计总监手把手讲解养成高效学习的六个习惯,前阿里巴巴总裁涂子沛郑重推荐!
《过剩时代的学习》是在信息过载、知识过剩的时代,学习已经不是贪多求大的过程,人脑也存认知负荷。学什么、不学什么当有所选择。常用的知识要学会了放在大脑里面(knowledge in the head),另外一些知识应该放在世界上(knowledge in the world)。通过设计思维,将知识合理分布到头脑中和世界上,减轻认知负荷,远离“干货综合症”。本书同名演讲曾在优酷视频网站获得千万点击量,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方柏林从训练学习思维、管理学习情绪、善用评价性测试、寻求终身学习之道等方面全面拆解,让学习不再焦虑!
《过剩时代的学习》,不了解学习的原理,就是在无效重复;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消耗天赋。 《高效能学习者的六个习惯》由美国高校课程设计总监执笔,从大脑电脑轮流使用、训练学霸思维、管理学习情绪、开展高效练习、以考试助力学习、转向终身教育等六个方面,将学习这件难事剖析得水落石出。
致 谢 001 序言:过剩时代的学习 003
第一章 大脑电脑轮换使用 001 引言 003 治一治干货饥饿症 004 走出布鲁姆的地下室 010 知识有无高低贵贱? 015 大脑电脑轮换用 018 善用电子绩效支持 023 数字空间的“断舍离” 028 用设计思维摆放知识
第二章 训练学霸思维 041 引言 043 训练开放型思维 044 训练成长心态 052 走出习得性无助 060 找到学习佳境 074 寻找最优发展区间 077 寻找流畅境界 082 培育好奇心 089
第三章 管理学习情绪 095 引言 097 约上自己谈一谈 098 克服负面的对话 104 管理我们的情绪 113 训练心理纪律 120 管理学习压力 123 培育坚毅 128 美国的正能量教育 136
第四章 开展高效练习 143 引言 145 靠谱地投入一万小时 146 带着驱动力去练习 151 避开认知幻觉 155 提高练习效率 161 技术助力学习 168 怎样应对学生逃课 178
第五章 以考试助力学习 183 引言 185 给测试正名 186 大考之间多小考 190 体检与验尸:形成性测评 196 如何开展项目式测评 204 评分细则表:非标准化测评的法宝 211 机考是考试的未来 218 好题不怕猜 223
第六章 寻求终身教育 227 引言 229 软技能也要练 230 晚上要不要做作业? 233 家务训练 237 睡眠与学习 243 打工与学习 250 拓展学习空间 254 户外的教育 258 个人化学习 265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269 教育即生活 273 参考资料 279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疑虑,总觉得“过剩”是个负面的词汇,而“学习”是我们积极追求的目标,将两者放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然而,读完之后,我才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否定学习的价值,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固有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可能带来的困境。书中对“信息茧房”的讨论,让我看到了自己是如何在无形中被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所困住,而丧失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这种“过剩”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选择性剥夺”。这本书并非提供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警醒,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信息的关系,以及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成长”。它促使我跳出“海量信息”的陷阱,去寻找真正有意义的连接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总是在海量的信息和知识点中挣扎,感觉自己永远也学不完。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于“我”不够好,而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身。这种“过剩”感,从新闻、社交媒体到专业领域的深度文章,无处不在,它带来的不是充实,反而是焦虑和迷失。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普遍的心理困境,并且没有简单地责怪读者,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信息爆炸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背景。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过去所信奉的“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的学习模式,在当下是否已经失效,甚至适得其反。我开始怀疑,那些堆积如山的笔记、收藏夹里永远看不完的文章,真的能转化为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吗?这本书的启发在于,它让我停止自我责备,开始审视外部环境,并为我指明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学习路径,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希望。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教会我新的学习技巧,而是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的本质。我之前一直认为,学习就是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将它们储存在大脑里,然后等待有机会“用”出来。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过剩”的时代,这种模式已经难以奏效。它更像是在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加工、内化和创造。书中的很多论述,都指向了“主动性”的重要性,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连接、去重构。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摆脱了被动接受的模式,开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底层逻辑,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当我不再纠结于掌握所有信息时,反而能更轻松地抓住核心要义,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种从“知识量”到“知识深度”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探讨的“过剩”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信息和知识的过剩,这种过剩带来的后果,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进行了剖析,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个体困境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浅尝辄止”现象的描述,它精准地描绘了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为了快速获得满足感而不断切换注意力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知晓”的快感,但长期来看,却剥夺了我们深入思考和建构深度知识的能力。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些热门知识的速成班的批判,让我醍醐灌顶,我这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对学习的“模拟”。这种模拟,让我们在虚幻的“进步”中麻痹自己,逃避了真正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的深度钻研。这本书迫使我直面自己在学习上的“惰性”,以及这种惰性是如何被这个“过剩”的时代所滋养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反直觉”的学习思考框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新”和“多”,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鼓励我们去“少”,去“精”,去“深”。这种理念,对于长期以来被“知识付费”、“终身学习”等概念裹挟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我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买各种课程,参加各种讲座,试图填补自己知识的“短板”,结果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总有新的知识点冒出来,总有我还没学会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认识到,过度的信息摄入,反而可能成为学习的阻碍。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书中提出的“选择性遗忘”和“聚焦式学习”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激进,但却在逻辑上非常有说服力。它不再强调“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强调“掌握”多少核心能力,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评分不错,发货快,内容也不错
评分极简主义和过剩时代的学习
评分^_^^_^经常购买,品质不错,推荐
评分性价比高,好书中的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_^^_^经常购买,品质不错,推荐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学艺术,值得推荐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学艺术,值得推荐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看下次再来买!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学艺术,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