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Japan]

日本 [Jap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铁英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
  • 日本文化
  • 旅游
  • 历史
  • 地理
  • 风俗
  • 社会
  • 经济
  • 艺术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0335
版次:3
商品编码:123156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外文名称:Jap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560
字数:5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既有两千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来日本侵略和掠夺我国,给我国造成深重灾难的历史。当今,日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向着实施政治大国战略和增强军事实力的方向迈进。为将中日关系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前提下推向前进,为了对我们东方邻国日本加深了解,本书将提供对日本国的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介绍。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学者编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流畅,述论俱佳。
此次为修订后的第三版。

作者简介

韩铁英,男,1952年生于辽宁省兴城市。1981年开始从事日本政治、行政的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学刊》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著有《日本政治概论》(合著)、《21世纪日本沉浮辨》(合著)、《一笔难画日本人》(合著)等,译著《政治体制》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 言/1
第一章 概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1
    一 国土/1
    二 地形与气候/1
    三 行政区划/10
    四 人口/14
    五 民族与语言/23
    六 国旗、国歌、国徽、国鸟和国花/30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31
    一 宗教/31
    二 民俗/43
    三 节日/54
  第三节 特色资源/57
    一 名胜古迹/57
    二 著名城市/61
第二章 历史/71
  第一节 贵族统治的古代(远古~公元1192年)/71
    一 原始社会/71
    二 古坟时代/74
    三 律令时代/78
    四 庄园社会/82
  第二节 武人掌权的中近世(1192~1868年)/88
    一 镰仓幕府/88
    二 室町幕府/92
    三 战国时代/97
    四 德川幕府/101
  第三节 对外侵略扩张的近代(1868~1945年)/106
    一 明治维新/106
    二 自由民权运动/111
    三 对外侵略扩张/115
    四 大正民主运动/118
    五 战争体制及全面战争/122
第三章 政治/127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127
    一 当代日本政体的宪法基础及形成过程/127
    二 日本政体的基本特征/129
  第二节 中央政府/131
    一 内阁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131
    二 内阁的下属行政组织/133
    三 公务员制度/142
    四 行政机构的主要特征/144
  第三节 立法机构/146
    一 国会的组织构成/146
    二 国会的职能及其运作程序/148
    三 国会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151
  第四节 司法制度/152
    一 现代司法制度的形成/153
    二 当代司法组织/154
    三 司法审级制度/157
    四 日本司法制度的特点/158
  第五节 地方自治与地方政府/163
    一 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163
    二 地方自治体的组织/165
    三 地方自治体的职能/169
    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170
  第六节 政党与团体/175
    一 政党/176
    二 团体/193
    三 日本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198
第四章 经济/201
  第一节 经济发展历程/201
    一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的日本经济/201
    二 战后复兴与经济高速增长/203
    三 七八十年代的稳定增长/207
    四 20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与经济的转折/211
    五 21世纪前十年——停滞的十年/216
    六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217
    七 “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221
  第二节 农业/223
    一 农业发展概况/223
    二 日本农业的“小农结构”/224
    三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227
  第三节 工业/231
    一 发展历程/232
    二 产业布局/235
    三 金属工业/236
    四 机械工业/238
    五 化学工业/246
  第四节 金融/247
    一 金融发展与改革/248
    二 金融机构/252
  第五节 财政/261
    一 财政概况/262
    二 战后日本财政的变迁/266
第五章 军事/273
  第一节 军事简史/273
    一 冷战初期的日本军事(1950~1969年)/273
    二 冷战中后期的日本军事(1970~1989年)/275
    三 后冷战时代初期的日本军事(1990~1999年)/277
    四 21世纪的日本军事(2000年以后)/279
  第二节 国防体制与军事预算/281
    一 军事安全决策与指挥体制/281
    二 兵役制度与人事体制/285
    三 国防预算/287
  第三节 军事安全政策基本原则/289
    一 作为军事安全政策前提的“和平宪法”/289
    二 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291
    三 安全保障法制及其变化/293
    四 防御性原则及其变化/295
  第四节 军事安全战略/297
    一 军事安全战略的基本特点与手段/297
    二 具体战略举措/300
  第五节 武装力量/304
    一 陆上自卫队/304
    二 海上自卫队/307
    三 航空自卫队/313
  第六节 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317
    一 战后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317
    二 日本军工产业现状/319
    三 部队主要武器装备/321
    四 卫星、火箭与核军事潜力/323
  第七节 对外军事合作/325
    一 与美国的军事合作/325
    二 与亚太国家的军事合作/326
    三 与欧洲国家的军事合作/329
第六章 社会/331
  第一节 国民生活/331
    一 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331
    二 家庭收入/333
    三 国民消费情况/334
    四 国民就业状况/338
    五 国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340
    六 移民情况/344
  第二节 社会管理/348
    一 社会管理的演变过程/348
    二 社会管理的模式/350
    三 社会现象与社会热点/352
  第三节 医药卫生/353
    一 医疗/353
    二 卫生/362
    三 药品/370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治理/372
    一 环境问题与环境政策/373
    二 环境保护/375
    三 垃圾处理及其经验/378
第七章 文化/385
  第一节 教育/385
    一 简史/385
    二 现状/390
  第二节 科学技术/400
    一 二战前科技简况/400
    二 二战后大力发展科技产业/401
    三 当代日本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与研究机构/407
    四 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409
  第三节 文学艺术/413
    一 文学/413
    二 戏剧与电影/423
    三 音乐与舞蹈/432
    四 美术与传统艺术/438
  第四节 体育/444
    一 简史/444
    二 现状/445
  第五节 新闻出版/451
    一 报纸/451
    二 广播/453
    三 电视/455
    四 图书期刊/456
    五 互联网/457
第八章 外交/459
  第一节 外交简史/459
    一 冷战时期的“经济中心主义”外交/460
    二 冷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国家”外交/464
    三 21世纪初期的“战略性外交”与“价值观外交”/468
  第二节 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安倍内阁的外交政策调整/473
    一 安倍关于日本对外战略及外交政策的构想/473
    二 日本“战略性亚洲外交”对地区格局构建的影响/476
    三 日本对外关系的历史修正主义路线/479
  第三节 日美同盟关系/482
    一 冷战时期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483
    二 冷战后日美同盟的“漂流”、调整及“再定义”/484
    三 “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486
    四 21世纪日美同盟的走向/488
  第四节 日俄关系/489
    一 领土问题取代冷战思维成为日俄关系的主题/489
    二 日俄两国就缔结和平条约的互动与磋商/491
    三 日俄两国探索促进双边关系的“创新方式”/493
  第五节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497
    一 以“联合国中心主义”为名,行力图改革联合国之实/497
    二 不断调整“入常”策略,寻求发展中国家的支持/500
    三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工具主义”态度/501
  第六节 中日关系/502
    一 二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503
    二 正确处理历史认识问题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505
    三 解决钓鱼岛、东海问题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508
大事纪年/513
参考文献/527
索 引/533

前言/序言

导  言

对中国来说,日本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静思其因,无非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大”而“近”的缘故。
先说“大”。虽然中国古代曾有“日本蕞尔小国”之说,但若认真冷静观察,就会感到现在已不能简单地袭用这个说法了。从经济上看,尽管日本已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被称作“超级经济大国”,但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仍名列世界第三,海外纯资产则名列世界第一,可以说日本还是“经济大国”。截至2015年,日本已有22人获得诺贝尔奖,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在自然科学领域更名列世界第二。在军事实力上,有瑞士媒体评出日本名列世界第四,著名的英国军事杂志《简氏防务周刊》(HIS)2015年初认为日本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二。如此看来,可以说日本至少当入“不小”之列。日本在较短时期里迅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至于“近”,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钓鱼岛与日本与那国岛仅相隔100多海里。坐飞机从中国首都北京到东京只需4个小时即可抵达,比去拉萨还要快。当然,“近邻”这一要素在两国关系上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种便于双方进行各种交流的“正能量”,也很可能因处置不当而成为“负能量”,譬如一方的核事故、沙尘暴等环境污染会殃及对方,更容易因领土等问题产生纷争甚至开启战端。当“近邻”双方实力相近时,这种“双刃剑”效果更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一点已为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所证明。
从历史上看,中日之间虽然也发生过几次战争,但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和平共处甚至是友好相处的。在经历了70年前的那场惨祸之后,两国关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了“蜜月期”,那时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两国人民之间的亲近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近年来两国关系趋冷,但到2015年,中国仍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仍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东京是中国人的第三大出境旅游目的地,2015年有约500万中国人去日本旅游,而同年日本在中国设有2.3万家企业,有13万日本人生活在中国,中国是日本侨民第二多的国家。毋庸讳言,目前两国在历史认识和领土问题上还存在着一时难以解决的纷争。正因如此,如何与日本这个近邻更好地相处下去,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个美好愿望,的确是每个国人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有系统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本书就是以此为目标进行编撰的。
当然,准确把握一个国家并非易事,当年学界老前辈夏衍曾把日本称作“难解之谜”。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日本研究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和不菲的成绩。本书的作用则是在学界既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再谋新篇,力争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日本的全貌介绍给读者。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团队成员当中,既有享誉国内外的资深学者,又有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具体分工是:由韩铁英主持编写和审改全书书稿,并撰写了导言、第一章和第三章,改编增补了大事纪年。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撰写了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撰写了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卢昊博士撰写了第五章。同所副研究员张义素撰写了第六章和第七章。同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撰写了第八章。
本书的撰写吸收了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列国志出版中心张晓莉主任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感谢!
《日本》 这并非一本关于樱花、富士山或武士的旅游指南,也非一本梳理历史年表的学术著作。它是一本深邃的书,试图描绘一个民族在特定时空下的精神光谱,探究那些塑造了其独特文化肌理的微妙力量。 本书并非以宏大的叙事展开,而是从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片段切入,如同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在纷繁的日常景象中捕捉时代变迁的脉搏。它关注的是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潜流,是人们在观念、情感和行为上的细微调整,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累积,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性的感知和表达方式。 书的开篇,或许会从一个极小的切面入手。比如,一个家庭仪式中某个被忽视的细节,一位职场新人面对的微妙沟通困境,或是街头巷尾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人们如何消磨时光。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却被赋予了不寻常的重量。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去发掘这些微小瞬间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逻辑与情感图谱。我们看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如何被经历,如何被解读,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坐标。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逐渐意识到,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而是在进行一种“解码”。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观察,都像是一个密码单元,需要与其他单元相互印证,才能逐渐拼凑出全貌。这种拼凑的过程,或许会经历一些困惑,一些停顿,但正是这种不一蹴而就的探索,才使得最终的理解更加扎实,也更加令人回味。 书中可能不会直接出现“爱国情怀”或“集体主义”这样的字眼,但读者在字里行间,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一种对某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共同体”的维护。这种凝聚力,可能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秩序的天然遵从,以及在面对外部冲击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坚韧。这种力量,不是强加的,而是内化的,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心灵之中。 作者或许会运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行感受。书中可能描绘的,是人们如何在一个高度发达、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如何在竞争压力下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坚持某些永恒的价值。 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也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上。书中可能不会聚焦于轰轰烈烈的友情或爱情,而是描绘那些在沉默中流淌的情感,在微妙的互动中建立的信任,以及在疏离感中寻求的慰藉。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这种复杂性,被细腻地捕捉。 本书并非要揭示某个惊天秘密,或是批判某个社会弊病。它的野心在于,通过对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侧面的描绘,让读者看到一个民族如何在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心灵秩序,如何在物质繁荣背后,维系着某种精神的底色。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世界,去感受那股温和而坚韧的力量,去理解那些超越表象的深刻联系。 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幅画作都独立而完整,但将它们并置,又会产生新的意义。你可能在某处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却发现它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你可能在另一处,被一个陌生的人物触动,却发现他身上折射出某些普遍的人性光辉。 这本《日本》,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体验。它关乎感知,关乎理解,关乎那些我们可能忽视,却又真实存在于我们周遭的,无形的力量。它并非要告诉你“日本是什么”,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日本”。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在购买这本书之前,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或者一些浅层的文化符号。我总觉得,这个国家是如此的遥远和神秘,仿佛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屏障。然而,翻开这本书,我发现,这种隔阂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弭了。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定义”日本,而是邀请我一起去“感受”它。那些关于人情味的描绘,那些对社会变迁的记录,那些对文化传承的探讨,都显得那么真实和贴切。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国度,与当地人一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体验着同样的喜悦和忧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多元化的“日本”,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由无数个鲜活生命和独特故事构成的温暖家园。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交流的意义——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理解。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或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日本”的内心世界。它并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观点,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呈现了许多我从未触及过的面向。例如,书中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介绍,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让我理解到,那些看似古老甚至有些繁琐的仪式,其实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观察力,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并将这种发现转化为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放下了对“日本”固有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它,也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次购书的缘由,纯粹是一次偶然的触动。平日里,我更偏爱那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的虚构故事,或是能够深入剖析某个社会现象的非虚构作品。然而,当我无意间瞥见一本封面设计简洁却蕴含着某种宁静气息的书籍,它的标题——“日本”,便如同一个静默的邀请,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的冲动。我并非是那种热衷于文化研究的学者,也未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日本情结,只是单纯地被它所代表的那种“他者”视角所吸引。我好奇,在世界的另一端,那个拥有独特历史脉络和文化符号的国度,究竟是如何构建其社会肌理,又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保持着自身独有的韵味。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扇被轻轻推开的窗,我期待着透过它,能瞥见一些新奇的风景,能碰撞出一些未曾有过的思考,能让我的阅读视野,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出一片新的疆域。它并非是急需解决某个困惑的答案,而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温柔探索,一次对自身好奇心的小小满足。

评分

作为一名平日里对人文地理类书籍涉猎不深的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身前往,但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书籍便成了最便捷的桥梁。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想获得一些关于“日本”的初步印象。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乎意料地细腻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过于强调某些刻板印象,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例如一次街角的偶遇,一次茶道的体验,一次对传统手工艺的观察。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组织下,却逐渐汇聚成一幅生动而真实的画面,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认识。我不再是那个仅仅知道“日本”这个名字的旁观者,而是仿佛能感受到那里吹来的风,听到那里的市井之声,甚至能品尝到那里独特的味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涌现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仿佛是初次品尝一种味道浓郁却又回味悠长的茶。它没有像某些攻略类书籍那样,事无巨细地罗列景点和美食,也未曾像历史专著那样,引经据典地讲述王朝更迭。相反,它更像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片段,勾勒出一个国家的精神肖像。那些关于传统节庆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代的传承;那些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又让我窥见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侘寂”美学的探讨,那种对不完美、短暂和朴素的欣赏,与我们通常追求的宏大叙事和完美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内心深处激起一种莫名的共鸣。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当下,是否忽略了生活本身所蕴含的简单美好。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一些引子,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读,去感受字里行间传递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