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题签集

启功先生题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启功
  • 书法
  • 题签
  • 艺术
  • 文化
  • 中国书法
  • 字画
  • 收藏
  • 鉴赏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74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双105周年”纪念

2017年是启功先生105周年诞辰,亦是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因此本书极具纪念意义。

2、启功先生历年为中华书局题签首次集结出版

书中170多幅题签是启功先生留给中华书局的宝贵艺术遗产,也是启功先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00年前后为中华版图书题写的书名签的首次正式集结出版,具有重要的艺术性与出版研究价值。

3、 装帧精美,阅读收藏两相宜

本书全彩印刷,装帧精美,将启功先生题签原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翻阅此书,即会沉浸其中,爱不释手。无论内容的知识性,还是装帧设计的艺术性、感染力,都堪称上品,可谓阅读收藏两相宜。


内容简介

  启功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书画家、教育家,中华书局重要作者之一。启功先生1971年起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与中华书局员工朝夕相处数年。他的主要著作《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等,均由中华书局出版。

  启功先生自1970年代初开始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一直到晚年,前后三十余年,是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极多的人。启功先生的题签是形成中华书局版图书装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早年题签的风姿渊雅,还是晚年题签的修美瘦硬,都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为纪念启功先生105周年诞辰,纪念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启功先生题签集》一书,共同感受和追怀启功先生高尚的精神和精湛的书艺。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字元白,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书画家、教育家,中华书局重要作者之一。启功先生自称中华书局是他的「第二故乡」,与中华书局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往。启功先生1971年起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与书局员工朝夕相处数年。他的主要著作《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等,均由中华书局出版。


精彩书评

启功老师题书签

来新夏

过去人们常为自己的著述求著名学者兼擅书法的前辈题书名,也有人辗转托人求名人题写书名者。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一种社会风尚。自盛行电脑设计封面后,题书签似乎少了些,但仍为不少人所眷恋和保留的习惯。我的著述除了出版社硬作主外,大部分都请自己的师辈题写书名。那时为人所赞赏的题签者,南有顾廷龙,北有启功。两位前辈不仅声望高,而且精于书法,更重要的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有了他们的题签,自然为著述本身增加分量。我对两位前辈都求题过书签。顾廷龙先生为我题写过《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和《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启功先生也写过不少书签,应是他书法作品的一部分,但至今似乎尚没有引起更大的注意。

启功先生集中题书签的地方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关文史的书。启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颇多,整理二十四史时,更为频繁。所以彼此熟不知理,而启先生又是有求必应的人。某次,中华书局前副总编赵守俨学弟面赠其点校的《朝野佥载》,这书是与程毅中先生点校的《隋唐嘉话》合印成一册,封面上就有启先生亲题书签,非常潇洒完美。因为守俨曾是辅仁大学学生,与启先生也有师生之谊,所以我问守俨是不是你请启先生题写的?赵说不是,是设计者求的,书局许多书签都请启先生题。足以见启先生与中华书局之间的关系。

我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著作,有不少就是启先生所题。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曾三次出版《林则徐年谱》增订本,每次均由启先生重题书签,尤其是第三次增订本,启先生不仅为题横竖书签多则,还因我急于付印,启先生用特快专递寄来,令人感动不已。我的文集《邃谷文录》出版于2002年,但起意甚早,大约在1998年春的某一天,我去北师大小红楼看望启先生,请教编文集和商量定书名的事,并表示日后成书时还请先生题写书名。那天启先生情绪很好,主动说趁他现在还能写毛笔字,先给你写上留下。我乍听心里就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先生主动命笔自然高兴,但当时启先生已经目疾日趋严重,是不是自己似已预知未来,特留情于老学生,真让我激动得难以言表。启先生还为我题写过《古典目录学》《天津近代史》等书签。后来,我把启先生为我所题书签汇列一起,装裱成一立轴、一横幅,悬诸书斋,颇为友人称道,也是我收藏中的珍品。

启先生不仅有求必应,而且每每附函表示作得不够好的歉意。有一次我为先祖的《萧山县志稿》一书求题书名,可能推晚了一点时间,于是在题签外又附来一封道歉信说:“命题令祖遗稿,一再迁延,实以昏忙,又兼冗杂太多之故。今日猛忆起,亟盥沐敬题,必已迟误,仍以上寄,第赎前愆耳!”

启先生不仅为我题签还应我所求为他人题签,也表现出非常谦和的态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受《许昌市志》主编委托,代求启先生题签。启先生在寄下书签时,还在附给我的信中说:“久违为念,得书至慰。《许昌市志》横竖各条,写呈求教。如有不适于印刷处,示下重写,勿客气也。”本世纪初,我代天津地方志办公室求启先生为题刊名《天津市志》和书名《志苑珍宝》,当时启先生目疾已甚,书写已有一定困难,但他为满足他人要求,仍勉力为之。并附一函说:“近题书签,多半字大。印时不加缩小,每觉难看。兹写力求较小,如书册略大,放大些付印也”。真是为人想得周到。这是我看到他最后的毛笔题签。不久,中华书局的崔文印先生寄来他们夫妇合著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一书,是启先生的硬笔书法题签。我曾写下如下一段话说:

“看到封面中间启功先生的题签,虽是没有惊异,但却引来辛酸。启先生是当代人所共知的书法大师。 我看过很多启先生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中年以后,飘逸潇洒,直逼明人董其昌、邢侗。八十岁以后,笔墨略见瘦削,但字体、行气、用笔等等,依然大家风度。足以示范后学。所见各种书签,一直使用毛笔,均精美有韵致。近年来也只是往来信件用毛笔较少。为文印所题书签使用签名笔之类的硬笔书法,这是我首次见到。是先生因眼疾加重已难用毛笔来写书签了吗?我心酸于吾师老矣!但又很感动,文印对启先生来说,应属晚辈。且是在中华认识的一个普通编辑。面对文印之所求,启先生虽患眼疾难用毛笔,但却没有推辞,拿起不曾用来题签的签字笔之类的笔写下硬笔书法的书名,即使印章盖歪,也在所不顾,只为了不让晚辈失望。这真是难得的温暖友情,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人间自有真情在,启先生若不宅心仁厚,能不顾自己已有的盛名,写下与自己以往书法有较大差距的书名吗?直至他九十岁以后,病情日渐沉重,还为晚期学生张廷银师弟题写了博士论文《魏晋玄言诗研究》的书名。廷银送我一本,我看到已经完全不像启先生的题字时,不禁潸然,心想要写篇小文,呼吁“别让启先生再题签啦!”但又担心会有损于启先生呵护晚辈的仁人之心。

启先生一生写了无数书签,约略估计,当与顾老不相上下。二人的德望与学术水平,亦都是上一代宗师。顾先生的题签已由上海图书馆整理成集,于2005年正式出版问世。而启先生的题签,至今仍散在各方。我曾向中华书局领导谈到过,以中华书局出版各书题签为基础,并向曾请启先生题签者征求题签,再从图书馆文史类藏书中检阅,汇总编次略缀数语付之枣梨传之后来,即能成册。这不但保存了启先生的书法遗作,亦是对启先生的一种纪念。我期待着不久真能见到《启功先生题签集》!

(刊于2006年12月22日《文汇读书周报》)


目录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民国通俗演义
史纲评要
商君书注译
陈亮集
初潭集
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李太白全集
章太炎政论选集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庚子记事
陶渊明集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满族简史
契丹史略
搜神记
春秋时期的步兵
杜诗详注
全金元词
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中国古代韵书
老学庵笔记
乐府诗集
抱朴子内篇校释
唐代诗人丛考
括地志辑校
王粲集
清代职官年表
唐方镇年表
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
何逊集
三曹资料汇编
庾子山集注
古文字类编
杨炯集·卢照邻集
西昆酬唱集注
啸亭杂录
搜神后记
学林漫录
洪业论学集
古小说简目
历代诗话
拾遗记
陆机集
元史论丛
苏轼诗集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清秘述闻三种
檐曝杂记·竹叶亭杂记
史学丛考
两小山斋论文集
秦集史
元稹集
玄怪录·续玄怪录
史学三书平议
徐渭集
王船山诗文集
归潜志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
中国字典史略
历代诗话续编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藏园群书经眼录
汗简·古文四声韵
罗隐集
善本碑帖录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
……

前言/序言

后记

今年是中华书局创立105周年,也是启功先生诞辰105周年。我们以这本《启功先生题签集》,来缅怀这位与中华书局渊源深厚的学界耆宿。

启功先生1971年到中华书局参与点校“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就此与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为中华版图书题写了170多条题签,这是启先生关切、支持中华书局的见证,也是他留给中华书局的一份厚重的艺术遗产。在中华书局创立105周年之际将其结集出版,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

启先生题签的书,时间跨度长,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整理工作耗时较长。我们首先从《中华书局百年总书目》中逐条检索出启先生题签的图书及相应的出版信息,并按出版时间排序编辑。然后是查找题签档案,我曾和同事们一道整理过中华书局的装帧设计档案,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当我打开久未开启的柜门,看着满满一柜子的牛皮纸档案袋时,还是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这项工作是比较艰难的,费时费力,有如“蚂蚁搬山”。开始是对照书目寻找档案袋,后来发现档案袋上的内容信息并不完善,会造成遗漏,于是便逐一开袋检视,这样又加大了工作量。起初的热情在重复枯燥的翻检过程中逐渐被消磨掉,中间还数度因其他工作甚至是拖怠而间断。后来下决心加快整理档案的进度,每天设定目标,坚持这项“搬山”的工作。周末安静,没有其他事情干扰,也跑来加班赶进度。于是越来越多的启功先生的题签被找了出来。这个过程又像是在“寻宝”,比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是启功先生题签比较多的一套丛书,当打开这样的口袋,小心翼翼地将琳琅满目的启先生题写的书名条摆在桌上逐一欣赏时,那种感叹和兴奋的心情不亚于发现了深埋在地下的宝藏。

现在的无纸化办公固然提高了效率,但文化感也随之而消失了,翻看这些前辈们留下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档案,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编辑书写的发稿单和设计单、老美编们手绘的封面小稿,粘贴的色卡,往来的书信……在那个还没有用计算机办公的时代,他们同样把出版流程做得一丝不苟,每个人都写得一手好字,每本书的出版流程单据都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虽然纸张已经泛黄发旧,但其中传递出来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雅的人文气质仍然熠熠生辉。

启功先生温和儒雅、健美大气的书名题签都书写在宣纸上,有的钤盖有专门的题签章,在设计封面时,这些书名签条需要根据设计构图来调整字间距,甚至连落款和印章都要重新调整间距缩放大小。那时还没有扫描仪,不用电脑来设计,而是靠美编手工绘制设计稿,因此签条多被剪开重新调整,粘贴在形形色色的稿纸和美编用的坐标纸上,旁边标注着诸如“横缩125毫米”、“阳文缩140mm五条锌版”、“高缩143毫米制阳文锌版一块”等等字样,这是前辈们给印刷厂的制版说明。所谓锌版就是当时普遍使用的金属腐蚀版,用来将图案或文字压印在封面上。有的签条还有启功先生自己书写的调整说明,如《靖康稗史笺证》,启先生在书名旁注:“功在禹下一印太大,如要用请嘱工厂缩小,或放在下边或放在左边”,旁边是启功先生的闲章“功在禹下”。这是一枚启先生常用的印章。韩愈赞孟子“功不在禹下”,启先生说自己“功在禹下”,大禹之子是启,“禹下”即指启,“功”又“在禹下”,即指启功。启功先生在题写自己的著作《汉语现象论丛》书名签时钤了“珠申”章,“珠申”即“肃慎”,女真族祖先,满语音译,以示不忘祖先之意。再如《注史斋丛稿》,启先生题完书名后另附一张纸单独落款“启功署耑”,旁边钤了三枚印章,两枚大概自觉不满意画了叉,满意的一枚用墨笔勾出箭头指明位置。书名题签虽然字数不多,但同书画作品一样,方寸之间也十分讲究章法布局和笔墨情趣。从这些细微末节之处,足以体现启功先生题签时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

本书在编排体例上,采取了一种书一个对开页,题签和书影左右对照的形式,尽量保持档案的原始状态,不做过多的技术修饰,并简要注明了该书的出版信息。有些图书的原签已无法找到,这部分书的题签是将书影上的题签部位单独剪裁,再用图像处理的方式将图案和底色与书名题签分离,背景淡化,突出题签,起到模拟原签的效果,特在此说明。

启功先生的题签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在今年的中华书局4·23读者开放日活动中,我们展出了整理出来的部分题签,读者反响热烈。6月,又值香港中华书局成立90周年,京、港两地中华书局在香港集古斋共同举办了“启功题签展”,我们将精选的60种题签连同原书、原装帧设计稿等一并送往香港展出,也受到了香港各界的热烈欢迎。现在,我们将中华版图书全部启功先生题签,汇为一编,正式出版,与更广大的读者一起欣赏启功先生精湛的书法艺术。

另外要说的一句题外话是,名家题签是中华版图书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传统。很多书法家和知名学者都为中华书局的图书题写过书签,整理时遇到这类档案,我也同时登记拍照,用以存档,将来有机会,这部分同样珍贵的装帧设计档案也是完全可以整理结集出版的。

本书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得到了很多同事的大力协助—书局老编审柴剑虹老师是启先生的学生,对编辑整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已经退休的陈雅老师负责查配样书,她登记抄录,查找图书,一丝不苟;图书馆和编辑部的同事纷纷提供藏书,少数图书一时难寻,通过网购填补了关键的缺失;样书图片均由同事徐轶拍摄,每次补拍都随叫随到;柴剑虹、梁彦二位先生通读了全稿。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向这些不辞辛苦的同事一并表示敬意。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一年过去了,回想这一年断续进行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个中滋味唯有自知。启功先生曾称中华书局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本小书就是我们作为启先生的“家乡人”,对他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毛淳

丁酉立冬



《启功先生题签集》是一本汇集了启功先生为各类书籍、信件、艺术品等题写的精美签名的文集。本书精选了启功先生一生中极具代表性的题签作品,以高清图版呈现,并附有详细的释文和赏析。 内容梗概: 本书收录的题签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 各类古籍善本: 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集,凡是珍贵的古籍,启功先生都曾为其题写过雅致的签条,如《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等。这些题签不仅是书籍的点缀,更是对其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肯定。 近代出版物: 启功先生也为许多近代出版的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画册等题写过签名。例如,一些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的著作,或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出版物,都可能出现在本书的收录之中。 艺术品与展览: 启功先生的书法造诣深厚,许多艺术家、收藏家会请他为自己的书画作品、印章、收藏品题写签条,或为艺术展览题写展名。这些题签往往与作品本身相得益彰,增添了艺术的韵味。 私人信件与册页: 启功先生的书信往来也常常伴随着精美的题签。本书可能收录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札、朋友间的赠答等,其上的题签是了解先生生活片段与学术交往的珍贵线索。 其他各类物品: 甚至是一些日常用品、纪念品,在启功先生的手中,也可能被赋予独特的题签,展现其随性而又充满雅趣的生活态度。 本书特色: 名家真迹,图文并茂: 全书以高清、精美的图片形式呈现启功先生的题签原件,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欣赏先生浑然天成的笔法与构图。每幅题签都配有清晰的释文,方便读者辨识与阅读。 深入赏析,解读价值: 本书邀请了多位研究启功先生的书法、史学、文学的专家学者,对部分代表性的题签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赏析。这些赏析内容将从书法艺术、文献考据、历史背景、人文情怀等多个维度,揭示题签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启功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艺术成就。 体系完整,分类清晰: 本书在收录和整理上力求体系完整,根据题签的来源、内容、用途等进行科学分类,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这种梳理方式也展现了启功先生题签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窥探先生生活与学术: 通过这些题签,读者可以窥见启功先生的学术交往、师友情谊、对书籍的珍爱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每一方题签都仿佛一段微缩的故事,折射出先生温润儒雅的君子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研究与收藏价值: 《启功先生题签集》不仅是书法艺术爱好者欣赏的佳作,更是研究启功先生学术思想、书法艺术、以及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文献。对于书法收藏家而言,本书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阅读价值: 阅读《启功先生题签集》,读者将有机会: 欣赏启功先生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启功先生的书法以其独特的“启体”闻名,结体欹正相随,用笔顿挫有力,既有古法,又不拘泥于古法,展现出一种自在洒脱的艺术境界。本书中的题签,是其书法风格的集中体现,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其笔墨之美。 了解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与传承: 题签是中国古代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以及题签在书籍流传中的作用。 感受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趣与情怀: 启功先生一生温厚仁和,其题签中所蕴含的文化情趣和人文关怀,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特魅力。 获得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对于从事中国古典文献、书法艺术、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的原始资料和专家赏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启功先生题签集》是一本集艺术欣赏、文化普及、学术研究价值于一体的精品图书,它将引领读者走进启功先生的题签世界,感受一位伟大文化巨匠的墨韵风采与人格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一场知识的探险。我从字里行间学到了很多关于书法、关于传统文化,甚至关于历史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是一本可以让你深入了解一个文化符号的书。我发现,原来每一个字,每一个款识,都可能蕴含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怀。当我仔细观察那些书写的痕迹,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写者一同感受着那份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对“题签”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更是一种艺术创作,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它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感受那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层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书法艺术怀有深深的敬意,而这本书的主题,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虽然我并非书法专业人士,但每次翻开它,都能被那笔墨的韵味深深打动。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感受到了书写者内心的情感与智慧。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长久的修炼和深厚的功底,那种力透纸背的笔锋,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所呈现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如同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以及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每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觉得异常充实和感动。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那种过于学术化的枯燥,也没有那种流于表面的肤浅。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精美的题签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步,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拿到手里那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选用非常有讲究,触感细腻而厚实,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温润的力量,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件古董,而不是一本寻常的书籍。封面设计更是妙不可言,那种留白恰到好处的意境,配合着古朴典雅的字体,瞬间就将人带入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尤其喜欢它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极高,字体清晰锐利,每一个笔画的细节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装帧的整体风格,可以说是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巧妙地融合,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现代感,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和诚意,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题签所蕴含的意境,它们仿佛有生命一般,在纸上跳跃,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感觉,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宝库,里面珍藏着无价的瑰宝,每一个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每一次的品读,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指引。

评分

就整了个塑料袋装过来了,幸好还没损坏。

评分

挺好的都挺好的一如既往挺好的

评分

就整了个塑料袋装过来了,幸好还没损坏。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1,好书推荐。

评分

。。。。。。。。。。。。。。。。

评分

京东自营的图书印刷很清楚,纸也很有质感,配送又特别赞,用了券比实体的书店便宜了好多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1,好书推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