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小志

琉璃厂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殿起 著
图书标签:
  • 琉璃厂
  • 古玩
  • 收藏
  • 文化
  • 北京
  • 民俗
  • 历史
  • 旧物
  • 艺术
  • 手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4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55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在琉璃厂的随见随录、零星抄存。全书设有概述、时代风尚、书肆变迁记、贩书传薪记、文昌馆及火神庙、学人遗事等6章,另设有编纂凡例、琉璃厂示意图、附录等,是一本研究琉璃厂文化街沿革演变的珍贵资料。领略琉璃厂的前世,浏览琉璃厂的今生。


作者简介

孙殿起,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字耀卿,别字贸翁。河北冀县人。对目录学、版本学有较深造诣,尤精于古书版本鉴别、考证。主要著作有《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清代禁书知见录》等。


目录

编纂凡例
琉璃厂示意图
第一章 槪述附叙厂诗辑………………………………………一
第二章 时代风尙附琐记……………………………………七九
第三章 书肆变迁记附古玩业、其他行业………………一〇〇
第四章 贩书传薪记附古玩字画等业……………………一九六
第五章 文昌馆及火神庙附慈仁寺书市、杂事诗辑、琉璃厂附近之名迹等………………………………………… 二七三
第六章 学人遗事附访书琐记……………………………三二三
附录
琉璃厂书画题跋汇编……………………………………三七三
海王村所见书画录…………………………………… 四六四
海王村游记………………………………………………四八七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琉璃厂,辽时京东附郭一乡村耳,元于其地建琉璃窰,始有今名。清乾隆后,渐成喧市,特商贾所经营者,以书铺为最多,古玩、字画、文具、笺纸等次之,他类商品则甚少。旧时图书馆之制未行,文人有所需,无不求之厂肆;外省士子,入都应试,亦皆趋之若鹜。盖所谓琉璃厂者,已隐然为文化之中心,其地不特着闻于首都,亦且驰誉于全国也。兹特汇集古今关于琉璃厂事迹之记述,以供后人研究琉璃厂历史变迁之参考。所收资料,首重全面,其记叙某一部分之资料,则列于次要。
  琉璃厂沿革考
  张涵锐
  琉璃厂,在辽时,地处京城东郊,野旷人稀。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年),窰工取土于厂中隙地,于地穴下得李内贞铭石,有埋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等字,始知地卽辽之海王村也。旧有延寿寺,寺基原极广廓,东至五斗斋,西至方壶斋,故老相传“东有五斗,西有方壶”,卽指此。厂址则北至西
  河沿,南至臧家桥及孙公园,东至延寿寺街及桶子胡同,西南、北柳巷。厂甸中间有桥一座,桥北卽琉璃窰。今则仅和平门外,从西河沿以南,直抵琉璃厂中间(南新华街北口)南北十字路口一带,始称厂甸。自厂桥以东,俗名厂桥东,西称厂桥西;直至清中叶,仍是荒村景象。在元代(一二七七年—一
  三六七年)官方开始在此建立窰厂,制造琉璃瓦器(按:一九五三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此增建房舍,开基取土时,发现琉璃砖瓦及磨制瓦浆之大石磨盘数座)。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设窰四座,琉璃厂窰为其中之一。分厂在三家店,派工到西山采取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之琉璃窰,以备烧制。缘元代由此地至西山,水道畅通,可以用船只启运也。至明代,琉璃窰规模更为扩充,向由宫内太监掌管窰厂。清代仍如明旧,有时兼派工部郎中分掌各职。
  琉璃厂窰所制器物,有背兽、仙人、走兽、垂脊、撺头、套兽、吻匣、合角吻、勾头、滴水、正当勾、斜当勾、压带条、平口条、门当花、扇面、穿花龙扇面、花槅带、花欢门等类花样,以及其他器物。按制造所用原料,乃一种白色软石,质细色白,由山中凿挖以后,碾成细粉,再和泥成浆,以脚踏之,使其糅润粘合,揑成各式砖瓦形状,曝于烈日之下,使其中水分退净,再以细刀镌刻各种花样,复置于阴凉处,然后始能入窰。至于琉璃之色彩原料,多系金属矿质,絶非植物色素,例如緑色乃取铜中精华,蓝色乃洋素翠料,此项材料,出自龙门之赤城,所称紫石者是也。以水和金属矿质之色素细研成浆,调以马牙石,成后则可闪烁发光。凡用琉璃瓦盖成之殿宇屋顶,终年累月暴于风雨烈日中,而永不褪色者,以色彩融合在矿质分子中,故经久不变。按琉璃厂所制器物方法,昔人曾编有专书,名琉璃志,所记极详,虽至微如每件砖瓦以及各种器物之尺寸质量、售价,皆有详细记载,惜出书极少,流传不多。
  明末诗人吴梅村诗集中,有咏及琉璃厂诗云:“琉璃旧厂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徧插御花安凤吻,绦绳扶上广寒梯。”所称旧厂,当是彼时早已知名。吴梅村故宅在骡马市魏染胡同,卽窰厂之西南约半里许,彼时居民不多,房舍亦少,可以遥望也。
  明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七日有灯市,向在东华门一带展出,随后渐渐延长至灯市口。清初,南移于琉璃窰前,搭棚悬灯,一时称盛。日间窰厂之前,百戏杂陈,锣鼓震天,游人纷集。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出售书籍、字画、古玩、儿童玩具及各种食物摊,鳞次栉比,此卽厂甸市集之开始与书肆之来源。
  北京书市之变迁源流,有资料可考者,远在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集中有述及北京城内鬻书情形,盖卽琉璃厂书市之滥觞。吾人欲知北京书市,溯本求源,当此段资料为最早。胡氏云:“凡燕中书肆,多在大明门之右,及礼部门之外,及拱宸门之西。每会试举子,则书肆列于场前。每花朝后三日,则移于灯市。每朔望并下澣五日,则徙于城隍庙中。灯市极东,城隍庙极西,皆日中贸易所也。灯市岁三日,城隍庙月三日,至期百货萃焉,书其一也。”当时书市在内城者,卽今前门内及东
  城之灯市口、西城之城隍庙街一带。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自清朝中叶起,北京的书店和字画、文具等业逐渐集中在琉璃厂一带。百余年来这里形成了文化市街;它不仅在北京有名,在全国也是着称的。同时,每年新春,厂甸有集市,书店和其他商业都在此设摊,游人极多,成为北京的岁时盛事。因而清代以来,有关琉璃厂的吟咏记载散见于各家集内和报刊上的很多,但过去还没有人整理过。
  本书是前琉璃厂通学斋书店孙殿起先生用了很长时间所搜集的资料,有的是摘自书刊,有的是访问所得,其中除包括有关琉璃厂书业情况和变迁、厂甸风光、书画题跋以及当时文人故居等资料外,还有关于慈仁寺、隆福寺等处书店的记载。絶大多数诗文是写于清代的。
  孙殿起先生在琉璃厂几十年,平日留心书籍,曾出版过‘丛书目録拾遗’、‘贩书偶记’、‘清代禁毁书目(补遗)’和‘清代禁书知见録’各书。本书是他随见随録、零星抄存的,凡有关琉璃厂和书肆的文字,虽属点滴,概予收入,原稿未及整理,孙先生卽逝世;孙先生故后,经他的外甥雷梦水以及张次溪、陈怀谷、赵羡渔先生略加整理,分别门类,编成此书。
  我们出版这本书,仅是提供有关琉璃厂的一些原始资料,供研究者做参考。至于章节编排,都依原稿,未作更动。


琉璃厂小志 简介: 《琉璃厂小志》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亦非跌宕起伏的传奇。它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时光、关于那些被岁月轻轻拂过的细微之处的书。它将目光投向我们日常所见的,却又常常忽略的角落,用一种温和而细致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寻常却又值得玩味的风景。 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惊心动魄的阴谋,也看不到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更像是一次闲适的漫步,一次不期而遇的驻足。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捕捉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藏在寻常巷陌中的烟火气,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那些勾勒出时代剪影的细小物件。 书中可能描绘的是一条老街上,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一桌,谈笑风生,手中的紫砂壶氤氲着淡淡的茶香。他们的言语间,或许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有对当下生活的感慨,亦有对晚辈的期许。那不是轰轰烈烈的故事,却是人间最真实的温情。 又或许,它会细致地描摹一家老字号的点心铺,从揉面、发酵到烘烤出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那金黄酥脆的外皮,内里绵软的馅料,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与坚持。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时间在指尖流淌,技艺在世代传递的厚重。 《琉璃厂小志》里的“小”,并非意味着内容的浅薄,而是指代一种视角,一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它可能是一篇关于童年时收集的弹珠、一封泛黄的旧信、一张褪色的老照片、一次与陌生人萍水相逢的温暖对话。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串联起我们共同的记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映照出人性的光辉。 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清晨的薄雾,又如傍晚的斜阳,不张扬,不浓烈,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淡雅。它不急于给你答案,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体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或许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 这是一本没有明确的“主人公”的书,因为书中每一个被提及的人,每一件被描绘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你心灵的触动点。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你我生活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影像,唤醒的是你我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情感。 《琉璃厂小志》是一本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或是在寂静的夜晚,慢慢品读的书。它不提供喧嚣的娱乐,却能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慰藉。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读罢此书,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本身,便是最动人的故事。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平淡,但细品之下,回味悠长,余韵无穷。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世界,让你在寻常中体味不凡,在细节中感悟人生。它是一份小小的志向,记录着大大的温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动声色地渗透,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而是像慢火炖煮的汤,越熬越有味道。刚拿到《琉璃厂小志》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只觉得书名颇有几分雅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书中描绘的那个充满烟火气又带着几分文化底蕴的琉璃厂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却又极其精准,他写到一件器物,你仿佛就能触摸到它的质感;他写到一个人,你仿佛就能感受到他的呼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老物件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都讲述着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厚重与人情的温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地方,更像是与那个地方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那份属于琉璃厂的韵味,至今仍在我的心中回荡。

评分

读完《琉璃厂小志》,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老北京特有的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作者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书里描写的那些场景,无论是雨后初霁的古街,还是灯火阑珊的夜晚,都被描绘得如诗如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几位老艺人的篇章,他们对技艺的执着,对传承的坚守,那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虽然我并不懂他们所从事的具体手艺,但通过文字,我能感受到他们指尖流淌出的智慧和岁月沉淀下来的情怀。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细品则甘醇绵长,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的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一本书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实属难得。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是被《琉璃厂小志》的书名吸引的。我总觉得“琉璃厂”三个字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的文笔非常老道,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自然,却又不失深度。书里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描写,比如对一家老铺子陈设的细致描摹,对街头巷尾发生的趣事的记录,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他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个鲜活的个体。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有一种越读越想读下去的冲动。它让我对琉璃厂这个地方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单单是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故事的文化空间。

评分

《琉璃厂小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老物件盒子,里面散发出的不仅是时光的味道,还有那份属于老北京独有的雅致与从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想象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午后阳光洒在泛黄的书页上,一位老先生正悠闲地品着茶,目光落在远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种宁静而有韵味的生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的刻画,那些经营着百年老店的掌柜,那些四处寻觅宝贝的行家,以及那些在街头巷尾擦肩而过的普通人,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温度,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由无数鲜活个体串联起来的生动故事。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些老北京的韵味,偶然翻到这本《琉璃厂小志》,虽然我本身对古玩字画并非专家,但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书里没有那些枯燥的鉴赏知识,更多的是在讲述琉璃厂这条街巷的人情世故,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当年老先生们在茶馆里侃大山,闻到那股子纸墨香混着陈年普洱的味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写到哪家老字号,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觉得仿佛亲眼所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写到的某个老字号里的伙计,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作者把他写得有血有肉,那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老物件的感情,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动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穿越回了那个年代,对琉璃厂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无数故事的鲜活生命。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终于重印,收藏几种,就是书价太贵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收藏,好评。

评分

京东活动太垃圾,所谓百减五十,先提至全价,抢个五十券,90%的书用不了,下来也就五折、坑爹!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收藏,好评。

评分

好书不贵,京东购书有实惠。

评分

了解北京琉璃厂,天桥市场的古代景象。

评分

好书不贵,京东购书有实惠。

评分

资料性图书。本书为作者在琉璃厂的随见随录、零星抄存。全书设有概述、时代风尚、书肆变迁记、贩书传薪记、文昌馆及火神庙、学人遗事等6章,另设有编纂凡例、琉璃厂示意图、附录等,是一本研究琉璃厂文化街沿革演变的珍贵资料。领略琉璃厂的前世,浏览琉璃厂的今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