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茶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熙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茶艺
  • 陆羽
  • 茶经
  • 图解
  • 全彩
  • 饮茶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9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48
字数:5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圣”陆羽用简洁、诚恳的八个字给予了茶清晰、深刻的概括与赞赏。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历经了无数个朝代,也见证了历代的荣辱兴衰,因而具有悠远深邃的底蕴和内涵。千百年来,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解渴的饮品,同时还包含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思维与情感,因而,茶在人们的眼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亲朋相聚,茶都是人们品饮的。人们可以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而习茶经、悟茶道、学茶艺等,则成了每个爱茶之人所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一、茶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a。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c,苗木上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d;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e,三曰f,四曰茗,五曰荈g。[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h云:“蜀西南人谓荼曰。”郭弘农i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j,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k。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l。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m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n,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o,中者生百济、新罗p,下者生高丽q。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r,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s,六疾不瘳t。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a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掇,采摘。②栟榈:棕榈树。栟,读音。③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④《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编辑的字书。早佚。⑤槚:读音。⑥:读音,本为香草名。⑦荈:读音。⑧杨执戟:即扬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⑨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⑩艺而不实:指种植技术。k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呈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l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痞块。《正字通》:“腹中积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m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供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n卉莽:野草。o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p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q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r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蓟县、北京市密云区一带。s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t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生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译文】

茶树是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种优良植物。树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在川东、鄂西地区一带,最粗的茶树需两人合抱,只有先砍下枝条后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形状如同瓜芦木,树叶如同栀子,花如同白蔷薇,种子类似于棕榈树的种子,花蒂像丁香,根类似于胡桃树的根。[瓜芦木,生长在广东,和茶树相似,但味道苦涩。棕榈,属于蒲葵类,它的籽类似于茶籽。核桃和茶树,根都在地下滋长发育,把土壤撑裂,钻出地面生长。]“茶”字从部首上看,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者“草”“木”并从。[从草,写作“茶”,这个字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从木,写作“”,出于唐《新修本草》,草、木并从,写作“荼”,出于《尔雅》。]茶的名称,第一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第四叫茗,第五叫荈。[周公所著的《尔雅·释木篇》中说:“槚,就是苦茶。”扬雄的《方言》中说:“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作”。郭璞的《尔雅注》中说:“早采的叫荼,晚采的叫茗或者叫荈。”]

茶树生长的土地,以长在乱石缝隙间的品种最好,其次是长在沙石砾壤里[“栎”应当从石写作“砾”],品质最差的生长于黄土中。凡是种植技术不严密扎实的,尽管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精心照顾,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生长在山林野外的茶叶品质比较好,园林栽培的品质比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而且有树木遮阴的茶树,芽叶呈现出紫色的品质比较好,呈绿色的则比较差;芽叶如同春笋似的品质较好,芽叶短小,外形如牙的品质较差;芽叶成卷状的品质较好,芽叶舒展平直的品质较差。背阴山谷里生长的茶树,就不能采摘茶叶,因为它有太重的寒性,喝了会凝聚滞留在腹内,使人患腹中长痞块的疾病。

茶的用途,因为它品性寒,最适合人们做饮料。品行优良、德行俭朴的人最爱饮它。如果有人感觉干热口渴、心胸郁闷、头疼脑痛、眼睛干涩、四肢烦乱、全身骨节不舒服,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就好像醍醐灌顶、喝了甘露一样清爽甜美。但假如采的时节不对,制造又不精细,而且还掺杂了野草,喝了就会生病。饮茶也会喝出毛病,就像人们吃人参也会受害一样。品质最好的人参出产于上党,品质中等的出产于百济、新罗,品质差的出产于高丽。而泽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人参,就没有什么疗效,更何况用不是人参的冒牌货来冒充真的人参呢!假如把用荠苨假冒的人参喝了,那么人就有可能得多种疾病。知道了人参有时也会对人体有害处这个道理后,那么茶叶使人体受害的道理也就完全清楚了。


前言/序言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专著,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 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业的发展演变,极具史料价值。《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茶文化的总结,它的问世,对中国的制茶业、茶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饮食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说唐朝时西北的回纥曾以千头良马换取《茶经》。从那以后,《茶经》传到国外,目前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清代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分正文三卷、附录一卷,约七万字。书前有雍正乙卯黄叔琳序及陆廷灿所作凡例。陆羽《茶经》另列卷首。其目录完全与《茶经》相同,即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个门类。但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此书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虽名为“续”,实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陆廷灿因编定了此书,而被世人称为“茶仙”。

正是由于各种茶专著的推动,才使得中国的种茶制茶业及茶道、茶艺等获得长足发展,茶文化代代传承。茶道始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提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认为它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艺术;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修身养性之道??但这些定义都只说出了茶道的一部分,因为茶道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阔,是很难用语言概括出来的。而这也正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茶艺”一词在唐朝之后才出现。刘贞亮认为茶艺是通过饮茶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皎然则认为茶艺是一种修炼的手段。茶艺到现代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人们对茶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与茶叶有关的学问,例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等一系列原则与原理,从而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狭义的茶艺是指如何冲泡出一壶好茶的技巧以及如何享受一杯好茶的艺术,也可以说是整个品茶过程中对美好意境的体现,主要包括选茶、选水、选茶具、烹茶技术以及环境等几方面内容。

本书是一本集茶经、茶道、茶艺等于一体的茶文化大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既能丰富国学常识,也能为健康生活增添一些韵味。全书图文并茂,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美的图片,使读者充分感受茶文化的无穷魅力,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希望本书能让不了解茶的朋友开始认识茶、了解茶,更希望广大茶友因茶结缘,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与生活美学的窗户。本书以极其详实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文形式,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茶世界,从茶叶的起源、种植、采摘,到烘焙、冲泡、品饮,再到茶具的选择、茶的分类,乃至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义,无不一一娓娓道来。 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对茶的敬意与热爱。它深挖历史文献,考证古籍,力求还原茶最真实的面貌。翻开书页,你会跟随古人的脚步,穿越千年,去了解一片小小茶叶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成为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文化符号。从神农氏的传说,到陆羽“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的感悟,再到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论道的雅趣,历史的长河中,茶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为令人称道的是,本书采用了全彩印刷,配合精心绘制或甄选的精美插图。这些图像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古老的技艺生动化。无论是茶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展示,还是采摘、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亦或是各地特色茶区的风光,甚至是不同朝代的茶具样式,都通过高清的彩图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茶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看似复杂或古老的知识。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首先,它会带领你走进茶叶的“前世今生”,从植物学角度介绍茶树的种类、生长环境,再讲述其作为饮品传入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接着,便进入最为核心的部分——“茶的制作”。这里,作者将详细剖析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基本茶类的制作工艺,从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到干燥,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配合图解,仿佛能亲眼目睹茶叶的蜕变过程。 随后的章节,则将目光聚焦于“茶的品鉴”与“茶的器用”。品鉴部分,不仅会教授如何从色、香、味、形四个维度来评估一杯茶的优劣,还会引导读者体会不同茶叶所带来的独特风味体验。而关于茶具的部分,则会介绍从古至今各种材质、造型的茶具,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杯茶的最终呈现,让你领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更进一步,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茶的饮用”与“茶的文化”。在这里,你会了解到不同季节、不同场合适合饮用的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冲泡方法来最大程度地释放茶叶的魅力。而茶文化部分,则将视角拓展到茶与文学、艺术、哲学、养生等各个领域,展现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渗透并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书还会提及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以及茶在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例如茶马古道的故事,或是文人雅士的茶宴,都让茶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身临其境的茶文化体验。它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去感受泡茶的乐趣,去品味不同茶叶的细微差别,去体会茶带来的宁静与禅意。阅读此书,你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它适合每一个对茶充满好奇、热爱生活、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这本书,将是你探索茶世界的最佳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收到一本《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简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为一位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茶的知识,但又不想被过于专业的书籍劝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首先,它的“全彩印刷”和“图解版”这两个关键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拿到手后,发现实物比预想的还要精美。每一页都充满了艺术感,色彩鲜艳而不失雅致,插图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茶园的风光,还是茶道的器具,都呈现出一种古朴而精致的美感。阅读体验也十分愉快,文字描述简洁明了,配合着精美的插图,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茶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介绍,这让我对茶叶的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关于如何挑选好茶、如何泡出一杯好茶的实用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触手可及的体验。《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会在夜晚,点上一盏温暖的灯,伴随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翻开这本书。书中的每一张图,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邃内涵。从古老的采茶习俗,到精湛的制茶工艺,再到独特的品饮文化,书中都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曾一度认为,茶道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艺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其实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地去感受一杯茶的温度、香气和滋味,如何从茶的起伏中体味人生的况味。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美的视觉元素,引导我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让我对茶,对生活,都多了一份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着迷,而茶,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探索茶文化的绝佳起点。我不是什么专家,但这本书的编写方式却让我感觉非常友好。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同时大量的精美插图,更是解决了许多我之前因为文字描述而产生的模糊概念。例如,当我读到关于不同茶叶的发酵程度时,书中配上的详细图解,立刻就让我明白了绿茶、红茶、乌龙茶之间的区别,这种“一看就懂”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而且,这本书的知识体系也很完整,从茶叶的起源、种类,到品饮方法、茶具选择,再到茶与养生、茶与文学,几乎涵盖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茶与养生的章节,了解了不同茶叶对身体的益处,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杯茶。这本书就像一位知无不言的向导,带领我在茶的世界里畅游,让我越来越喜爱这门古老而迷人的学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当翻开书页,才真正被它的魅力所征服。我一直对中国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过于学术化,或者内容泛泛而谈,很难让我深入了解。而《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则完全不同。首先,全彩印刷的设计让每一张插图都栩栩如生,无论是茶树的形态、采摘的场景,还是冲泡的器具,都仿佛呈现在眼前。这种直观的感受,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来得生动和深刻。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不同茶类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的插图,它们帮助我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茶叶,以及每一道工序的精妙之处。同时,图文并茂的方式也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建立起对茶的认知体系。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文字和图片之间过渡自然,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时常会一边品味一杯茶,一边翻阅这本书,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茶园,与茶的千年传承进行着一场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茶爱好者,我总是在寻觅能够真正触及茶道精髓的书籍。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却寥寥无几。《茶经(全彩印刷 图解版)》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茶学导师。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茶器具的演变有着详尽的图示和讲解,这让我对茶道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唐代的紫砂壶到宋代的点茶盏,再到现代的盖碗,每一种器具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此外,书中对水质、水温、冲泡手法等细节的阐述也极其到位,这对于追求极致口感的茶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自己的冲泡方式,惊喜地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茶叶,竟然能展现出如此丰富而微妙的风味变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茶道并非繁复的仪式,而是对自然、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体悟。每次翻阅,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茶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