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熙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季节知识
  • 图解
  • 全彩
  • 科普
  • 民俗
  • 农业
  • 自然科学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7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48
字数:66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起初,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抓紧时间收割。这个节气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谷、黍、稷等)播种的时期,倘若错过了就可能造成歉收。在这一时期,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播种,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节,因此又称该节气为“忙种”。渐渐地,人们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饮食、起居、养生、节日民俗等。科学证明,这二十四个节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节气中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现象,人们根据身体的情况采用健身或是饮食的方式加以调节和改善,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之中更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春夏秋冬“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而至。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伴随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们和地区。

由此可见,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中随文配图近千幅,用图解的方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知识,清晰明了,别具特色。生动的图画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第1章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含义如下: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广大农民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最初人们是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书中有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鹖冠子》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缺乏准确。于是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4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8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内容。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利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这16个节气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节气的名称所能表示的了。


第2章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节气与太阳历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又称“公历”。

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它是太阳历的一年。起初确认一个回归年约为365日,随后经过科学精密计算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古埃及的太阳历经过两次组织修改,才形成当今世界通用的太阳历。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主持修改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修改后实施四年一闰,即“恺撒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组织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太阳历,即公历。

格列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由于格列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历的。

古埃及的太阳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大月为31天;2、4、6、9、11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四年一闰)是29天。公历纪元,相传是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中国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正式开始采用公历。

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按照历法的定义也是一种历法,可以称为“节气历”,它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可谓并驾齐驱。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通过土圭观察日影的变化确立了“二至”“二分”节气,又通过“二至”“二分”节气的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366天的论断。又根据日影长短变化的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的规律,相继确定了“四立”节气。仅凭这“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便勾画出了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鉴于节气历是依据日影变化的规律所制定,本身又能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后来又发展为15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为12个月,这足以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4000年前创建的中国式的太阳历。

节气与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最先采用。

阴历一年有12个月,单月是大月(30天),双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个朔望月共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40年后,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30年中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相的步调差16~8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它们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来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节气与阴阳合历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15天左右,而阴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相连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在阴历的每19个年份中,将会出现7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即7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最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8日或23日,前后相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历年变动较大。因为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12个月只有354天,逢闰年,又增加了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动很大,同一节气日甚至相差20余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比较紊乱,不易记忆,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节气日在阳历中均是2月4日,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闰年,则是正月和十二月份两头立春,闰年的第二年,农历全年又没有立春节气,或者只是到了农历十二月才有立春节气。农历闰年后的第三年又恢复到仅在正月有立春节气等现象。



《二十四节气:古老智慧的四季密码》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创造出了一套独具东方智慧的历法——二十四节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划分,更是亿万年生命律动的精妙编码,是指导农耕生产、调和生活起居、凝聚文化认同的东方智慧结晶。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感受古人如何将天象、物候、农事巧妙地融为一体,理解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 节气的起源与演进:一部关于时间和天空的史诗 本书将追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讲述它如何在古代中国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十二节”到“二十四节”,再到其确立和固定,节气的发展凝聚了古代天文学家、农学家以及无数普通劳动者的智慧与经验。我们将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认识到节气是如何通过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您将看到节气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中国的农业文明、社会生活、民俗信仰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 每一个节气的故事:从春华到冬藏的生命赞歌 本书将逐一解读二十四节气,为您呈现每一个节气独特而迷人的故事。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我们将从“东风解冻,散为甘露”的立春开始,感受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水,到“蛰虫惊醒,万物出”的惊蛰,再到“日照参半,昼夜均长”的春分,您将体会到春天是如何一步步唤醒沉睡的大地。清明时节,我们将探讨祭祖扫墓的传统,以及“柳絮飞时,花满青城”的美景。谷雨时节,我们将聚焦“ C o r n s o w i n g , f l o w e r s c r e a m i n g ”的农事活动,感受春播的希望。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随着盛夏的到来,我们将迎来“草木蕃圉,茂盛可观”的立夏。小满则预示着“麦子渐熟,产量小满”,而芒种更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谷子可种”,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期。夏至,我们将迎来“日长之至,日影之短”,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小暑和大暑,将带您领略“天气更热,雷雨增多”的酷暑,以及人们如何在这时节消暑纳凉,养护生机。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天的到来,意味着“凉风初至,夏去秋来”的立秋。处暑的“暑气渐消,天气转凉”,预示着秋高气爽的来临。白露时节,我们将看到“露凝而白,凝而成霜”,预示着秋意渐浓。秋分时节,与春分相对,也是昼夜均长。寒露则“露水增多,寒气渐盛”,而霜降,更是“露结为霜,大地初寒”,宣告着寒冷冬天的临近。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冬季的序幕由立冬拉开,意味着“草木荣茂,万物收藏”,农事基本结束,人们开始准备迎接严寒。小雪时节,我们将看到“天气下降,始雨,雪未大也”,预示着初雪的到来。大雪则“雪盛而大”,为大地盖上厚厚的白毯。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折的关键时刻。小寒和大寒,则是“天气更寒,冰雪封冻”的最冷时节,也是人们蛰伏养藏、迎接春天的重要阶段。 三、 节气与生活: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的回响 本书将深入探讨二十四节气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农事指导: 节气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事历,指导着农民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割。我们将解析不同节气下适合种植的作物、农耕技术,以及与农事相关的谚语和习俗,让您了解古人如何“不违农时”。 养生调理: 节气与中医养生息息相关。书中将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介绍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和药膳建议,帮助您顺应自然,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例如,春季宜疏肝,夏季宜清热,秋季宜润肺,冬季宜补肾。 民俗风情: 节气不仅仅是日子的划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我们将介绍与各个节气相关的传统节日、祭祀活动、民间习俗,如清明的扫墓踏青,端午的赛龙舟,重阳的登高望远等,展现节气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艺术: 节气的美妙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学艺术之中。本书将摘录大量与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画作,让您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节气所带来的独特意境和人文情怀。 四、 节气的现代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也是连接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让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民族的根脉。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让这份古老的智慧继续滋养我们的生活,指引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十四节气:古老智慧的四季密码》 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读物,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门,让您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希望了解季节变化与生活智慧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次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对它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全彩印刷 图解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全彩印刷的质量极高,画面细腻,色彩饱满,将每一个节气的特点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书籍,更是一本充满艺术感的读物。书中对每个节气的讲解都非常深入,从节气的起源、天文历法上的意义,到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具体描述,再到与农事、养生、民俗的关联,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寒露”和“霜降”的描写,那些关于树叶变黄、天气转凉的生动画面,配合着文字的解释,让我对秋天的到来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而且,书中穿插的诗词和谚语,更是为节气的知识增添了文化底蕴。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着四季的更迭。它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划分,更是祖先们根据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一套生活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与自然的连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

评分

拿到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全彩印刷 图解版)后,我第一感觉就是“惊艳”。书的整体设计非常用心,纸张质感很好,全彩印刷的画面更是无可挑剔,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二十四节气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总是在模糊的记忆中。这本书的出现,像一道明亮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将抽象的节气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介绍“惊蛰”时,书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有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了蛰虫出土、春雷阵阵的景象,让我瞬间明白了“惊蛰”的含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每一个节气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从天文历法上的起源,到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影响,再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事安排和养生之道,都做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满”和“芒种”的介绍,那些关于农作物由青涩到成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中国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配有恰到好处的插图,使得理解更加直观。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节气的知识,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全彩印刷 图解版)刚到手,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它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虽然我之前对节气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气的名称和日期,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个节气的由来、物候变化、农事活动,甚至还穿插了相关的诗词、谚语和民俗风情。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插图简直太棒了!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将每一个节气所对应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看着“立春”那一页,我仿佛能闻到泥土苏醒的芬芳,感受到春风拂面;翻到“夏至”,跃然纸上的蝉鸣和绿荫,让人立刻觉得凉爽。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学习知识变得轻松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物候”的介绍,那些关于动植物生长变化、天气现象的细腻描述,让我对大自然的规律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承载着中华传统智慧的生活指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如何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二十四节气并没有太深的理解,顶多知道是个时间划分。但最近购入的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全彩印刷 图解版)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就很特别,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知识讲解,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封面的设计吸引住了,很有质感,翻开内页更是惊喜连连。书中的插画简直是点睛之笔,每一幅都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情趣,将节气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白露”那一页的插图,那清晨的露珠,那秋高气爽的意境,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美好想象。而且,书中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它不仅仅介绍了每个节气的基本信息,还深入探讨了节气与自然界变化的关系,比如动植物的生长、气温湿度的变化等等,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智慧,这些细节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易懂,即便是之前对节气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去感受自然,去品味生活。

评分

自从我拥抱了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全彩印刷 图解版),我的生活似乎多了一层色彩。在此之前,节气对我而言,只是日历上的几个符号,匆匆而过。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的排版设计和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每一页的插画都精美绝伦,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仿佛能将节气所代表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跃然纸上。书中对每个节气的介绍,都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让我不仅了解了节气的名称和日期,更深刻地理解了它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农事安排、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养生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暑”和“大暑”的章节,那些关于烈日炎炎、荷风送爽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勃勃生机。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与节气相关的诗歌、谚语和民俗故事,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重新认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生活的美学指南,让我学会用更细腻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四季的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