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才院士传记 [Academician Liu Yongcai's Biography]

刘永才院士传记 [Academician Liu Yongcai's Bi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效 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总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刘永才
  • 院士
  • 科学
  • 教育
  • 中国科学
  • 科技史
  • 工程师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14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11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cademician Liu Yongcai's Bi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2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方效著的这本《刘永才院士传记》就是该套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刘永才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飞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国家某重点型号系列技术顾问、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内多个型号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型号总指挥刘永才院士历尽艰辛,攻坚克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和平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刘永才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珍贵的文化财产。

作者简介

  方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精彩书评

  ★“我们国家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型号都是系统工程,都是集体团队的工程。通过这本传记,借着我个人这个载体,宣传一种飞航的文化、巡航的精神,而不要着重宣传我个人怎么样,我这个人没什么。”
  “领导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认真把交给我的每一个活儿干好,任务完成好,不出半点差错,个人从没考虑过那么多。有一句话叫:无私才能无畏。”
  “巡航导弹的成功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我只是众多研制人员中的一个,当选院士,也是代表大家当选。”
  ——刘永才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光明行
1.闯关东
2.围困
3.蒙童
4.自立自强
5.转折
6.导弹工程系
7.保送
8.起步
9.认识与实践
10.亲事和家事

第二章 二十年磨一剑
1.飞航导弹研制体系的创立
2.从仿制起步
3.三院起家弹
4.初试“风雷”
5.比翼双飞
6.简单纯真时光
7.“风雷”再起
8.老少同台
9.铁杆“鹰击六”
10.山重水复
11.崩塌
12.鹰击蔚蓝

第三章 韬晦年代
1.巡航导弹
2.光荣梦想
3.服从与跳级
4.风雨兼程
5.试飞

第四章 长剑行
1.肩负使命
2.攻关莫畏难
3.极致精准
4.恒心造恒“心”
5.聚力协同
6.软件工程
7.国家团队

第五章 傲气云霄
1.试验场7个月
2.一次成功
3.一根金属丝
4.长剑落虹
5.百炼成钢

第六章 空天无限
1.效能设计
2.体系筹谋
3.柔能克刚

第七章 中国制造
1.数字化制造
2.3DM
3.两化融合

第八章 且行且歌
1.爱才有癖
2.身教胜言传
3.行者无疆
刘永才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刘永才院士传记》:
  首次发射定于1967年9月29日,试验队员们站在距离发射阵地百米开外的礁石上观看发射,内心特别紧张。发射由基地的海军操作,一声巨响,导弹离轨起飞,拖着耀眼的火光飞向海天一线的远方,直至从人们的目光中消失。不久传来消息,导弹飞行正常,但没有俯冲,而是飞越了目标,打了个“最大射程”。
  因为是首次发射,只打自控段,对自导不做要求,三院独立自主研制的“争气弹”第一次发射算基本成功。后经对遥测结果进行分析,认为第一发导弹没有俯冲的原因,是由于自导雷达发生了故障。
  经过改进,同年10月27日,第二发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68年10月2日和15日,两发大射程的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试验也获得成功,尤其是后一发,直接命中靶船,这对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三院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很快向海军报请进行设计定型试验。
  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生产秩序极不正常,偌大一个有上万名职工的飞航导弹研究院,竟然凑不出满足定型试验数量要求的7发导弹,只能上下紧急动员,到处找544舰对舰导弹或者别的在研型号上的器件混装拼凑。
  1969年8月,三院拉着仅有的5发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奔赴海军试验基地展开设计定型试验,结果5发4中,失败的一发为距靶标256米的近弹,原因是天线回转角过小。1970年3月31日,试验队带着加班加点新赶制出来的两发导弹,再次奔赴渤海岸边,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定型试验。双发齐射,结果喜人,齐齐命中靶标。
  在科研生产的无序状态下,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以7发6中的优秀成绩,圆满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验任务,实在难能可贵。因海军特总装备定型委员会工作不正常,1971年3月讨论之后,审查工作便陷入停顿,直到1974年8月5日才正式予以办理了定型手续。
  在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研制过程中,三院的技术人员从头到尾,踏踏实实地走完了导弹研制全过程,从总体到各分系统,从组件到关键零部件,从工艺到生产,均取得了至为宝贵的实践经验。
  “对有争议的问题先通过局部试验来解决分析,统一认识。”在三院以后的型号研制中,成为一条重要原则。
  誉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为三院起家弹,确实名至实归。除红外制导弹、降高弹、改装弹等后续几种发展型号外,性能可靠的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还在后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担负起新技术验证搭载平台的重任。多种制导方式、新的导航平台、动力系统验证等探索性实践,不少是搭乘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粗壮的弹体,第一次冲上蓝天的。这发坚不可摧的老弹,直至接近全部退役之时,还被改装成中低空靶弹,可谓鞠躬尽瘁。
  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岸对舰导弹定型飞行试验也取得了成功。1974年8月,前后经过25发研制性飞行试验的海鹰一号岸对舰导弹,通过了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定型批准。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上游系列飞航导弹与三院的海鹰系列、鹰击系列并行发展。起步较早的上游系列,此后发展成为装备数量可观的舰对舰导弹系列,用于装备051型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在上游一号舰对舰导弹的基础上增大了射程,但由于弹体加大,囿于舰上空间的限制,仅能成为岸对舰导弹。三院后期发展的小型化反舰导弹“鹰击八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多平台、系列化导弹族群举世瞩目。
  这种海防导弹两大系列并行发展的局面,直到三十多年之后才发生根本性改观,这与三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准确把握飞航导弹技术发展方向,不懈追求科技制高点,敢为一流,持续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国防科技是一项继承性很强的事业,它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设计思路、实践经验、管理方法的积累与传承。从某一方面可以说,没有海鹰二号岸对舰导弹,就没有鹰击六号空对舰导弹;没有鹰击六号空对舰导弹,就没有刘永才的事业根基。而如果把刘永才换成另一个人,三院引以为豪的巡航导弹发展过程,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一般而言,一名航天科研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完整经历一个型号的研制过程,已经少之又少,确属不易了,而刘永才参加总体设计,完整走过了中国第一型空射导弹鹰击六号的研制全过程,又作为型号总师,主持了中国首型巡航导弹打造历程始终。
  在慨叹幸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赞叹的目光聚焦在刘永才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之上,这才是他建功立业、名入史册的真正决定因素。这一点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岁月中细细品味,领会。
  ……

前言/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智识的航标,科学的丰碑:一部描绘卓越人生的恢弘史诗 图书名称:《智识的航标:钱学森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科技征程》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叙事与细腻笔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不是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一部横跨百年历史风云、紧密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史诗画卷。它旨在全面、立体、深刻地呈现钱学森如何从一位远渡重洋的留学生,成长为“两弹一星”元勋,最终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科技体系的设计者与擘画者。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钱学森人生的五个关键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一个时代主题和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决策。 第一部:求索之初——异域的芬芳与萌动的家国情怀(1911-1945)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钱学森早年的教育背景和独特的成长环境。从上海的江南水乡,到清华园的严谨学风,再到远赴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求学生涯,本书着力展现了钱学森如何在世界顶尖的学术殿堂中,迅速崭露头角,并在空气动力学、火箭理论等前沿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重点剖析了他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的学术蜕变,深入探讨了他如何参与二战期间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早期工作,以及他如何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与西方的科学方法论进行融合。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学术成就,更是关于一位天才如何通过接触最先进的科技,开始深思科技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书中详尽考证了他在美国期间对中国贫弱的现实感受,为他日后回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风云际会——滞留与抉择的沉浮(1946-1955) 这是钱学森一生中最为戏剧化、也最受屈辱的十年。本书以极大的篇幅,还原了他在美国麦卡锡主义阴影下遭受的政治迫害。我们不仅记录了他被吊销安全许可、软禁在家中的痛苦经历,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不公待遇对他内心信念的锤炼。 书中细致查阅了当时的司法文件、FBI报告以及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力求还原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依然保持科学尊严与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形象。本书特别强调了他在被限制行动期间,如何保持思维的活跃,暗中进行理论研究,并坚定不移地表达回国意愿。这一时期的描述,充满了紧张感和宿命感,是理解钱学森精神世界的关键。 第三部:归根崛起——新生国家的擎旗者(1955-1964)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踏上归途。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他回国后,如何以“空军少将”的身份,投身于中国最保密的国防科研事业。 本书详述了他归国后即刻参与的导弹、火箭、核武器研究工作,特别是他在国防科研体系构建中所扮演的“总设计师”角色。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聚焦于他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白手起家组建起中国科学研究院力学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等核心机构。书中详尽阐述了钱学森如何将西方最前沿的科学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功指导了“东方火箭”的艰难起步,最终促成了“两弹”的横空出世。 第四部:体系擘画——顶层设计的远见卓识(1965-1980) 随着“两弹”工程的成功,钱学森的关注点从单一项目的攻坚转向了国家科技体制的宏观设计。本部分聚焦于他作为国家级科技领导者的角色。 书中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信息产业萌芽等方面的深远思考。他倡导的“大系统工程”理论,为后来的国家重大项目管理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我们展示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身陷囹圄,依然坚持思考国家命运的非凡定力。同时,也细致梳理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的批判与建议,体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长远忧虑。 第五部:薪火相传——科学精神的永恒回响(1980至今)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本书展现了钱学森“老骥伏枥”的精神风貌。他积极推动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对混沌理论、人机结合、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保持着旺盛的探索欲。 这一部分侧重于他晚年对“系统学”、“综合集成思维”的总结,以及他作为一代宗师,对后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本书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回忆录片段,力求还原一位伟大科学家晚年对真理的执着、对后学的关怀,以及他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他的科学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前行。 结语:巨人的遗产 本书不仅仅是为纪念一位科学巨匠而作,更是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科技发展背后所需要的非凡勇气、坚韧意志和卓越的战略眼光。通过钱学森的个人轨迹,读者将得以一窥一个伟大民族在寻求自强与富强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一部属于所有关注中国崛起与科技进步的读者,不可或缺的传世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刘永才院士传记》,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窥见了中国科技发展脉络中的一颗璀璨明星。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罗列刘院士的学术成就,更是深入剖析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刘院士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以及他如何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一次次突破瓶颈,实现飞跃。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将刘院士的个人经历与国家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我们能从中看到,他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与国家的战略需求、民族的复兴使命息息相关。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赋予了这部传记超越个人传记的意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时代烙印的史学著作。我被刘院士身上那种“为国分忧、为民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也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刘永才院士传记》是一本极其厚重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纪念,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致敬。我被书中对刘院士科研历程的详尽记录所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感受到刘院士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书中对刘院士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它展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对家人的深情眷恋。这种多维度的刻画,使得刘院士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刘院士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描述,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读完《刘永才院士传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通过刘院士坎坷而辉煌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波澜壮阔。我尤其被书中对刘院士青年时期求学经历的细致描绘所打动。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克服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与天赋,在学术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书中的文字生动地勾勒出他埋头苦读的身影,以及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前沿,刘院士的成长过程,是无数中国科学家奋斗史的缩影。我惊叹于作者能够挖掘出如此丰富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书中也深刻地展现了刘院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下。这种高尚的情操,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也给予我深刻的启迪。

评分

拿到《刘永才院士传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很快就被书中引人入胜的内容所吸引。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将刘院士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担当的科学巨匠形象。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刘院士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他背后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那些在困境中坚守、在质疑中前进的片段,无不展现出他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在会议上唇枪舌剑的场景。

评分

《刘永才院士传记》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史实考证,又不乏文学性的描绘,让整本书读起来流畅且引人入胜。我被刘院士身上那种纯粹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书中对刘院士的人格魅力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他谦逊、真诚、富有远见,这些品质贯穿于他的一生。我从书中看到了他如何培养青年人才,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风范。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家”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