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概述讲述了膏药疗法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项、各科膏药方选等。下篇膏药在各科临床的应用介绍了膏药疗法在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皮外科、五官科、传染科、养生保健中的应用,对每种疾病介绍了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膏药治疗方等,以利于临床选用。可使广大读者通过膏药疗法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益寿延年。膏药疗法疗效确实、使用方便、药源广泛,价格便宜,一些膏药药品在市场及药品商店中也易购得,可有效保护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
上篇概述
第一章膏药概论
一、膏药疗法的方法
二、膏药疗法的作用
三、膏药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膏药方选
一、内科膏方
二、妇产科膏方
三、男科膏方
四、儿科膏方
五、皮外科膏方
六、骨伤科膏方
七、五官科膏方
八、传染科膏方
下篇膏药在各科临床的应用
第三章膏药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炎
肺痿
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
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
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结肠炎
慢性胆囊炎
积聚
便秘
高脂血症
脂肪肝
肥胖症
原发性高血压
脑卒中后遗症
心肌炎
冠心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缺铁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减少症
慢性肾炎
肾盂肾炎
尿石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痛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糖尿病
血管性头痛
癫痫
精神病
老年性痴呆
神经衰弱
汗证
骨质疏松症
震颤麻痹症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暑
酒精中毒
第四章膏药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
月经不调
绝经前后诸证
痛经
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带下病
乳腺小叶增生
乳头皲裂
妊娠呕吐
妊娠中毒症
先兆流产
习惯性流产
产后血晕
产后感冒
产后恶露不净
产后腹痛
产后便秘
产后尿潴留
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自出
产后遗尿症
产后汗出异常
不孕症
子宫脱垂
宫颈糜烂
外阴瘙痒症
第五章膏药在男科临床的应用
阳痿
早泄
遗精
少精子症
精子活力低下症
死精子症
精液不液化
不射精症
阴囊湿疹
急性睾丸炎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肥大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第六章膏药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第七章膏药在皮外科临床的应用
第八章膏药在骨伤科临床的应用
第九章膏药在五官科临床的应用
第十章膏药在传染科临床的应用
第十一章膏药在癌症临床的应用
第十二章膏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古朴,泛着一层淡淡的黄,仿佛历经了岁月的沉淀,这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代代相传的古老秘方。当我翻开《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时,虽然我并没有找到我期望中的那种“包罗万象”的膏药秘籍,但我却意外地被书中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详尽阐述所吸引。它并非直接给出大量的配方,而是更侧重于讲解了药材的性味归经、炮制方法,以及不同药材在膏药中的应用原理。例如,书中对当归、川芎、白芍这三味药材的深入剖析,详细描述了它们各自的功效、炮制后可能产生的变化,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配伍考量,这让我对中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并非那种“拿来即用”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这样配伍,而不是简单告诉你“怎么”配伍。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膏药制作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反而是更有价值的。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如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提到了一些基础的治疗思路,但并没有直接给出成熟的膏药配方。这或许会让一些急于寻求现成方案的读者感到失望,但我认为,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更能激发读者自身去探索和创新的潜力。它提供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将实际的配方构建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实践。
评分我一直以为,这样一本以“配方配制”为名的书,应该会充斥着琳琅满目的膏药方子,从内科到外科,从风寒到湿热,应有尽有。然而,拿到《中国膏药配制全书》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膏药制作理念和基础研究的科普读物。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膏药的载体、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基质的特性如何影响药效的释放和药物的渗透。比如,对黄蜡、蜂蜡、凡士林等不同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融点、粘稠度以及它们与皮肤的亲和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从未想过,一个简单的膏药基质,竟然有如此多的讲究。书中还讨论了膏药的剂型,如水泛丸、滴丸、散剂等,并分析了不同剂型在皮肤表面的附着力、透皮能力以及作用时间。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配方”,但它们构成了理解膏药配制原理的关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透皮吸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影响药物透皮的各种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皮肤的屏障功能、载体的选择以及辅助渗透剂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膏药配方,远不止是简单地将药材混合在一起,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尽管书中的配方示例并不多,但它所提供的这些基础知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膏药制作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药养生颇感兴趣的普通人,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膏药配方,用于日常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当我看到《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的标题时,我满怀期待地以为它会提供很多实用的膏药方子。但实际翻阅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一篇关于膏药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报告。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膏药配方,而是深入探讨了膏药的药理基础、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例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药材在膏药中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配伍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书中还对膏药的炮制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包括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炮制方式。我了解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膏药,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精细的工艺流程。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满足我“拿来即用”的需求,但它让我对膏药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让我理解了膏药制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非“食谱”,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膏药制作原理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深感敬畏,尤其是在膏药领域,我总觉得隐藏着许多古老而有效的智慧。当我翻开《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时,我并没有发现如我预想中的那样,里面充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膏药秘方。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膏药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它并非仅仅罗列药材和比例,而是对每一步的操作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例如,如何控制熬膏的火候,如何判断熬膏的程度,以及在不同的温度下,膏体的变化过程。书中对一些传统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石臼、铜锅、竹铲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手工制作膏药的年代。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收膏”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天气、湿度等因素来调整收膏的时间和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膏体的光泽、气味来判断其是否合格。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恰恰是保证膏药质量的关键。虽然我没有找到现成的配方来立刻制作,但通过阅读这些详尽的操作指南,我仿佛亲身体验了膏药制作的全过程,对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膏药制作的“工匠手册”,它教导的是“如何做”,而非“做什么”。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些能够快速解决家人身体不适的偏方或者验方。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针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的膏药配方,然后直接照着制作。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完全满足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多地是在讲述制作膏药的一些“道”与“理”,而非具体的“术”。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膏药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膏药文化差异,这让我对膏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但对我实际操作来说,帮助有限。另外,书中对中医药理论的讲解也相当深入,比如对“君臣佐使”在膏药配方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来组方,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可操作的配方,例如,“治跌打损伤的膏药,用红花30克,当归20克……”这样的表述,而书中给出的更多是“某类病症,可考虑使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药物,并注意药材的性味和炮制方法……”这样的指导性论述。我理解作者可能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对于我这种只想快速解决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稍显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