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伍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01 |
| 作者:孟庆云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4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324119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概介了《周易》及易学的发生发展,以及六十四卦、太极、河图、洛书、推占原理等,进而阐发并释然了医易相关,包括阴爻阳爻与阴阳学说;“生生之谓易”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藏象是依《系辞》的“象其物宜”之论而“立象尽意”;易的“变动不居”与辨证论治;易学对中医学演进的三次影响;易学对《内经》理论构建、五运六气理论发生及各家学说发展的影响;阐释并分析了《周易》对于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形成及演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孟庆云,中国中医科 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理 沦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教 学工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 “973”计划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重点研究室专家组咨询专家,《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荣誉教授, 中国中医信息学会养生分会会长。曾任中国中医科 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 书·中医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 学卷》第二版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资深编 委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有《中医理论渊 薮》《孟庆云讲中医经典》《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 论》《中医百话》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 年》等。
引言从科学和文化的眼光看医易相关
上篇 《周易》与易学
第一章 《周易》的名称
第二章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第三章 易学体系
一、《易经》《易传》和《易纬》
二、卦与爻——周易的符号象征
三、八卦
四、六十四卦
五、卦辞和爻辞
六、河图与洛书
七、太极与太极图
八、占筮法
第四章 《周易》的观念
一、象与观物取象的观念
二、万物交感的观念
三、发展变化的观念
四、中道观念
五、道器观
第五章 《易》学演变及学术流派
下篇 《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章 从《周易》阴阳到中医阴阳
一、阴阳观念的起源
二、《周易》的阴阳学说
三、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周易》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
一、人与天地相应
一、阴阳交感,升降相因
三、人与自然节律同步,脏气法时
四、《易》数与人体阶段发育模式
第三章 《周易》对中医理论的三次影响
一、《内经》承启于《周易》
二、在汉代象数学影响下构建了“七篇大论”
三、从太极图的思维中创立了命门学说
第四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
一、藏象的三元构建
二、《内经》的三种藏象
三、《内经》藏象学说的意义
第五章 《周易》与《伤寒论》
一、从六象论人体到六爻之变推疾病的六经
二、模拟卦的病证模型
三、《周易》的中和观与《伤寒论》之“和”
第六章 《周易》与中医各家学说
一、《周易》万物交感观念与胎教
二、八卦与小儿变蒸学说
三、壮水益火说与坎离水火论
四、乾元与温补学派
五、肾水一心火既济说
六、八纲八法说
第七章 《周易》象数学与子午流注
一、从象数的纳甲到针灸的纳甲法
二、象数学的纳支与子午流注的纳子法
三、流注八法、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
第八章 《周易》的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断
一、《周易》的全息思维模式
二、中医学全息藏象论
三、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断学
第九章 《周易》与辨证论治
一、从《周易》的三才观到临证的三因制宜和治随证转
二、从《易》“象”到辨证论治的“效”与“意”
三、从占筮法的三参合证到辨证论治的四诊合参
四、《周易》的“辨物正言”与辩证思维
第十章 《周易》与卫生保健
一、解剖生理与疾病的记述
二、从预测到预防
三、养生、康复与气功
四、食养、食疗与饮食卫生
第十一章 《周易》对中医学发展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这部作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是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感到敬畏,但有时又觉得某些理论过于晦涩难懂,难以窥其精髓。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周易》的哲学智慧融入到中医学的解释之中。通过对《周易》中“天道、地道、人道”的阐述,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书中对于“六十四卦”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的解读,真是令人惊叹。例如,将“震卦”与肝的生发之气联系起来,将“离卦”与心的光明普照联系起来,这些类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逻辑严谨,让我能够轻松地记住并理解那些复杂的医学概念。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周易》中的“时”与“位”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季节变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这与《周易》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变化无穷”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哲学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这为我理解阴阳、寒热、虚实等中医基本概念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将《周易》视为神秘的卜筮之术,而是将其看作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的结晶,而中医学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健康领域的最佳体现。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周易》和中医学都怀有敬意,但总觉得它们之间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这本书,恰恰就搭建起了这座桥梁,让我得以窥见两者之间奇妙的联系。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将《周易》抽象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中医学具体而微的生理病理知识相结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医如此强调环境、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书中对“河图洛书”与中医“五行”、“脏腑”对应关系的讲解,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在数千年前就构建出如此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之前对中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具体病症的治疗上,而这本书则引导我看到了中医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它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哲学。通过这本书,我对《周易》和中医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评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一直以来,我对《周易》的认知仅停留在占卜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总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巧妙地将《周易》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展现出两者之间深刻而自然的联系。读罢,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神秘的卦象,竟能如此生动地映射出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机制;那些古老的中医方剂,也仿佛有了《周易》的哲学支撑,变得更加有理有据,易于理解。书中对《易经》中“乾、坤”两卦的解读,与中医的“阳、阴”概念相呼应,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体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而“风、火、水、山”等八卦的象征意义,也对应着中医“风、火、寒、湿”等致病因素,这为我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书中对“象、数、理”的分析,更是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医学实践指导,让人感觉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和中医都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周易》和中医学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学术体系,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分析,将《周易》的卦象、爻辞等内容,与中医的经络、穴位、方剂等理论融会贯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书中对“变化”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周易》的核心哲学,更是中医“随证而变、因人而异”治疗思想的哲学根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损益”卦与中医“补泻”手法的联系,这让我理解了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调整失衡,而非简单地补充或减少。书中还探讨了《周易》中的“纳甲”理论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这是一种将天干地支与人体脏腑、疾病相互关联的独特方法,虽然略显复杂,但却展现了古人对生命规律的精微把握。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把《周易》仅仅看作是一种算命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健康的思维模式。中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更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集中体现。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思维的“大爆炸”。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周易》与中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具体是如何连接的,却一直不得其法。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作者将《周易》中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形而下”的实践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对“阴阳相济、刚柔并用”的论述,这不仅是《周易》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更是指导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卦象所代表的能量状态,来阐释中医中“虚实”、“寒热”等概念的深层含义,让我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坎卦”的解读,与中医的“肾”功能密切相关,展现了水之险阻与人体生殖、泌尿系统之间的联系,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的复杂与精妙。此外,作者还将《周易》中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分析中,使得原本抽象的五行理论变得更加鲜活易懂。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医的智慧并非局限于临床治疗,而是渗透着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而《周易》正是这种洞察的集大成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