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伍

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庆云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中医学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养生
  • 文化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ISBN:9787513241199
商品编码:12907717658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伍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作者:孟庆云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324119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概介了《周易》及易学的发生发展,以及六十四卦、太极、河图、洛书、推占原理等,进而阐发并释然了医易相关,包括阴爻阳爻与阴阳学说;“生生之谓易”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藏象是依《系辞》的“象其物宜”之论而“立象尽意”;易的“变动不居”与辨证论治;易学对中医学演进的三次影响;易学对《内经》理论构建、五运六气理论发生及各家学说发展的影响;阐释并分析了《周易》对于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形成及演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孟庆云,中国中医科 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理 沦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教 学工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 “973”计划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重点研究室专家组咨询专家,《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荣誉教授, 中国中医信息学会养生分会会长。曾任中国中医科 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 书·中医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 学卷》第二版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资深编 委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有《中医理论渊 薮》《孟庆云讲中医经典》《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 论》《中医百话》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 年》等。

目录

引言从科学和文化的眼光看医易相关
上篇 《周易》与易学
第一章 《周易》的名称
第二章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第三章 易学体系
一、《易经》《易传》和《易纬》
二、卦与爻——周易的符号象征
三、八卦
四、六十四卦
五、卦辞和爻辞
六、河图与洛书
七、太极与太极图
八、占筮法
第四章 《周易》的观念
一、象与观物取象的观念
二、万物交感的观念
三、发展变化的观念
四、中道观念
五、道器观
第五章 《易》学演变及学术流派

下篇 《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章 从《周易》阴阳到中医阴阳
一、阴阳观念的起源
二、《周易》的阴阳学说
三、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周易》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
一、人与天地相应
一、阴阳交感,升降相因
三、人与自然节律同步,脏气法时
四、《易》数与人体阶段发育模式
第三章 《周易》对中医理论的三次影响
一、《内经》承启于《周易》
二、在汉代象数学影响下构建了“七篇大论”
三、从太极图的思维中创立了命门学说
第四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
一、藏象的三元构建
二、《内经》的三种藏象
三、《内经》藏象学说的意义
第五章 《周易》与《伤寒论》
一、从六象论人体到六爻之变推疾病的六经
二、模拟卦的病证模型
三、《周易》的中和观与《伤寒论》之“和”
第六章 《周易》与中医各家学说
一、《周易》万物交感观念与胎教
二、八卦与小儿变蒸学说
三、壮水益火说与坎离水火论
四、乾元与温补学派
五、肾水一心火既济说
六、八纲八法说
第七章 《周易》象数学与子午流注
一、从象数的纳甲到针灸的纳甲法
二、象数学的纳支与子午流注的纳子法
三、流注八法、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
第八章 《周易》的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断
一、《周易》的全息思维模式
二、中医学全息藏象论
三、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断学
第九章 《周易》与辨证论治
一、从《周易》的三才观到临证的三因制宜和治随证转
二、从《易》“象”到辨证论治的“效”与“意”
三、从占筮法的三参合证到辨证论治的四诊合参
四、《周易》的“辨物正言”与辩证思维
第十章 《周易》与卫生保健
一、解剖生理与疾病的记述
二、从预测到预防
三、养生、康复与气功
四、食养、食疗与饮食卫生
第十一章 《周易》对中医学发展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哲学、政治、伦理等领域,更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本书将深入探寻《周易》的宇宙观、阴阳五行学说、八卦象数等核心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医学的理论构建、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乃至养生保健理念。 一、《周易》的宇宙观与中医学的整体观 《周易》以“道”为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太极”而生,继而化生“阴阳”,阴阳和合,变易无穷,生成万物。这种“一气化三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奠定了《周易》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在中医学领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昼夜变化、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例如,中医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不仅是对自然界物质属性的归纳,更是对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生理功能、病理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模拟和阐释。 《周易》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乾刚坤柔,天地配合,万物化生。这与中医“阳气为本,阴血为用”的生命观相契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盛,人体才能正常运转;阴血充足,才能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当阴阳失衡,则疾病随之产生。 《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逻辑,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医同样遵循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辨证逻辑。例如,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从初期的“邪气侵袭,正气未虚”,到中期的“邪正交争,症状显现”,再到晚期的“正气衰竭,脏腑功能紊乱”。这种层层递进的病程演变,与《周易》的象数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理解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核心。阴阳互根、互用、互损、互变,在相对中寻求平衡,在动态中保持和谐。 这种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人体的生理活动,无不体现阴阳的对立统一。如“昼属阳,夜属阴”,“外属阳,内属阴”,“气属阳,血属阴”。健康的身体,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出现“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盛则寒,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归类和阐释。 相生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如同中医的“母病及子”,如肝木生心火,肝病可累及心。 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如同中医的“子盗母气”,如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可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周易》中的卦象,如“乾”卦纯阳,“坤”卦纯阴,“离”卦象火,“坎”卦象水,都与阴阳五行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然后将其归类到阴阳、五行之中,从而进行辨证论治。例如,面色苍白属肺金虚,面色青属肝木郁,面色赤属心火亢,面色黄属脾土虚,面色黑属肾水虚,这些都是五行配五色的具体体现。 三、八卦象数: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启示 《周易》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并配有特定的象数。《周易》通过卦象的组合与变化,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在中医学的实践中,八卦的象数思维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与脏腑的对应: 有学者将八卦与人体脏腑进行对应,例如,乾卦对应肺,坤卦对应脾,震卦对应用肝,巽卦对应胆,坎卦对应肾,离卦对应心,艮卦对应膀胱,兑卦对应胃。这种对应关系,为理解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病理传变提供了模型。 与经络的联系: 八卦的方位和象数,也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经络走向和运行规律。例如,坎卦为北方,属水,与足少阴肾经的走向有关;离卦为南方,属火,与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有关。 与穴位的定位: 某些古代医籍中,会依据八卦的方位和象数来定位某些穴位,或者解释穴位的特定功用。 与疾病的象形: 八卦的卦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形意义。《周易》中“风”(巽)卦常与疏泄、升发相关,“泽”(兑)卦常与润泽、收敛相关。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会借鉴这些象意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风邪侵袭人体,中医会采取疏风的治法,这与巽卦的疏泄之意有暗合之处。 与药物的药性: 《周易》对自然万物的认知,也间接影响了对药物性味的研究。例如,温热的药物常与火(离)卦联系,寒凉的药物常与水(坎)卦联系。 四、易理在方剂学与针灸学中的应用 《周易》的易理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方剂学和针灸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之中。 在方剂学中: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方剂中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并非随意搭配,而是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以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这种精妙的配伍,类似于《周易》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生、相克、相助。一个好的方剂,犹如一个精密的系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治疗任务,这与《周易》中“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和谐理念相通。 寒热温凉的配伍: 中医方剂的配伍,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热之,凉者寒之,这直接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原则。例如,治疗寒证的方剂,会选用温热药物;治疗热证的方剂,会选用寒凉药物。这种配伍,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属性,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动静结合的药性: 方剂中药物的配伍,也需要考虑动静结合。例如,既有散寒解表的药物,也有温补阳气的药物,动静结合,才能标本兼治。这与《周易》中动静互变,阴阳相济的哲学思想一致。 在针灸学中: 经络的循行与卦象: 如前所述,经络的循行路线与脏腑、方位、卦象的对应关系,是针灸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经络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穴位的定位和主治。 穴位的取法与象数: 某些穴位的取法,会参考《周易》中的象数原理,如“曲池”穴,位于肘部,曲则为池,有收纳、蓄积之意,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有清热泻火之功。 针灸的补泻手法与阴阳: 针灸的补泻手法,是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重要手段。补法旨在补充虚损的阴阳,泻法旨在清除过剩的邪气。例如,顺着经络方向行针,称为泻法,可用于泻实证;逆着经络方向行针,称为补法,可用于补虚证。这体现了《周易》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灸法的温热效应与火(离)卦: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温热来治疗疾病,其温热效应与离卦所代表的火属性有密切联系,能够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五、《周易》的养生智慧与中医学的防病保健 《周易》强调“天道损益”、“道恒变易”,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和谐,这与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高度契合。 顺应四时,调摄起居: 《周易》中“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自然界的规律是周期性、节律性的。中医养生同样强调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变化,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以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情志调养,心神安宁: 《周易》中“圣人养生,则养老也”,强调内在的调养。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度的情志波动会扰乱脏腑气机,导致疾病。因此,保持情志的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面,这与《周易》中“乐天知命”的豁达心境不谋而合。 饮食有节,形神兼养: 《周易》强调“地道轻用”,注重节制。《周易》中的“益”卦代表着增益,但增益之道在于适度。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食饮有节”,根据体质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做到均衡营养,既能滋养身体,又能避免损伤脾胃。 动静结合,形体康健: 《周易》中的“乾”卦代表着刚健,“坤”卦代表着柔顺,动静结合,方为之道。中医提倡“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精神的宁静,达到形神兼养的状态。 结语 《周易》与中医学,同根同源,相互辉映。从宇宙观、阴阳五行、八卦象数,到方剂、针灸、养生,易理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之中。《周易》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哲学框架,为理解生命、认识疾病、探索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智慧。深入研习《周易》的精髓,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学,更能启迪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智慧去认识生命,关照身心。本书将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临床实践,力求揭示《周易》与中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华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是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感到敬畏,但有时又觉得某些理论过于晦涩难懂,难以窥其精髓。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周易》的哲学智慧融入到中医学的解释之中。通过对《周易》中“天道、地道、人道”的阐述,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书中对于“六十四卦”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的解读,真是令人惊叹。例如,将“震卦”与肝的生发之气联系起来,将“离卦”与心的光明普照联系起来,这些类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逻辑严谨,让我能够轻松地记住并理解那些复杂的医学概念。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周易》中的“时”与“位”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季节变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这与《周易》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变化无穷”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哲学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这为我理解阴阳、寒热、虚实等中医基本概念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将《周易》视为神秘的卜筮之术,而是将其看作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的结晶,而中医学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健康领域的最佳体现。

评分

这部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周易》和中医学都怀有敬意,但总觉得它们之间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这本书,恰恰就搭建起了这座桥梁,让我得以窥见两者之间奇妙的联系。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将《周易》抽象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中医学具体而微的生理病理知识相结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医如此强调环境、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书中对“河图洛书”与中医“五行”、“脏腑”对应关系的讲解,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在数千年前就构建出如此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之前对中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具体病症的治疗上,而这本书则引导我看到了中医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它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哲学。通过这本书,我对《周易》和中医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评分

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一直以来,我对《周易》的认知仅停留在占卜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总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巧妙地将《周易》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展现出两者之间深刻而自然的联系。读罢,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神秘的卦象,竟能如此生动地映射出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机制;那些古老的中医方剂,也仿佛有了《周易》的哲学支撑,变得更加有理有据,易于理解。书中对《易经》中“乾、坤”两卦的解读,与中医的“阳、阴”概念相呼应,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体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而“风、火、水、山”等八卦的象征意义,也对应着中医“风、火、寒、湿”等致病因素,这为我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书中对“象、数、理”的分析,更是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医学实践指导,让人感觉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和中医都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周易》和中医学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学术体系,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分析,将《周易》的卦象、爻辞等内容,与中医的经络、穴位、方剂等理论融会贯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书中对“变化”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周易》的核心哲学,更是中医“随证而变、因人而异”治疗思想的哲学根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损益”卦与中医“补泻”手法的联系,这让我理解了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调整失衡,而非简单地补充或减少。书中还探讨了《周易》中的“纳甲”理论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这是一种将天干地支与人体脏腑、疾病相互关联的独特方法,虽然略显复杂,但却展现了古人对生命规律的精微把握。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把《周易》仅仅看作是一种算命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健康的思维模式。中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更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集中体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思维的“大爆炸”。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周易》与中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具体是如何连接的,却一直不得其法。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作者将《周易》中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形而下”的实践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对“阴阳相济、刚柔并用”的论述,这不仅是《周易》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更是指导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卦象所代表的能量状态,来阐释中医中“虚实”、“寒热”等概念的深层含义,让我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坎卦”的解读,与中医的“肾”功能密切相关,展现了水之险阻与人体生殖、泌尿系统之间的联系,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的复杂与精妙。此外,作者还将《周易》中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分析中,使得原本抽象的五行理论变得更加鲜活易懂。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医的智慧并非局限于临床治疗,而是渗透着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而《周易》正是这种洞察的集大成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