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突出的热点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多轮讨论,依然热度不减。而近些年,汉语语法学界在进一步认识到汉语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问题。面对海量的论争资料和纷繁的观点,很多学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无所适从甚至盲从的倾向。《韵律和语法》为本丛书之一种。
有鉴于此, 本着摆脱印欧语眼光,摆脱传统(主流)观点束缚,带有导向性,在综述中铺垫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的宗旨,沈家煊先生主编了“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筛选出十几个理论相关的语言学的热点专题,就每个专题,以8万-10万字的篇幅,全面整理海内外相关资料,对文献做出深入透彻的分类梳理,力求客观呈现各家的主要观点,对其优缺点作适当分析点评,指出学术发展的前景。该丛书以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和朱德熙《语法答问》为楷模,追求站在汉语的立场上看汉语,用汉语的方式说汉语的“自我表述”。有助于推动汉语句法语义学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大专院校中语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开展。
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便撰文指出汉语音节数与语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在很长时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汉语韵律与语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将国外相关理论与汉语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汉语音节数目与语法相互关联的新事实,提出了重音理论、松紧像似、音节像似等解决方案,而且加深了人们对汉语及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本书以大家讨论较为集中几类语言事实(不同句法结构的单双音节搭配倾向、OVN类复合词等)为切入点,旨在系统梳理前人在汉语韵律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相关理论,分析各家优长与不足,力图使读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相关研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进而推进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发展。
1979年生,湖北大冶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理论兴趣集中于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韵律语法。在《中国语文》《汉语学习》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获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作为《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中的一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获得第二届(2014)罗常培语言学奖二等奖。
目 录
总序/沈家煊
引言
1 韵律与句法互动研究
1.1句法制约韵律
1.2韵律制约句法
1.3直接句法假设与间接句法假设
1.4韵律单位与韵律层级
1.5小结
2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重音规则控制论
2.3 句法语义决定论
2.4 基于象似原则的标记关联模式
2.5 小结
3 汉语节奏是轻重型还是松紧型
3.1 汉语有没有词重音
3.2 什么控制了汉语的节奏
3.3 汉语的韵律层级
3.4 小结
4 “大语法”——对汉语韵律语法的反思
参考文献
4 “大语法”——对汉语韵律语法的反思
……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也发现那些适用于英语的分析手段(重音、词类、词—语之分)常常不适用于汉语,这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汉语语法特点,以及汉语语法与韵律关系的重新思考。沈家煊在《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2017)一文中有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研究历程,并指出了汉语韵律语法的发展方向。在此,我们也借用这段话作为本书的结束:
韵律之美,其美无双。费孝通先生曾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过去我们“美人之美”,领会英语以轻重控制松紧的韵律之美,并且试着采用这种思路来解释汉语的韵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现了不少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美人之美”,然而,要推进韵律语法的研究,我们不要忽视“各美其美”,要重视汉语自身的韵律之美,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总 序
沈家煊
这一套丛书的缘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比方,说小孩套圈游戏,小圈圈只能套小老鼠,印欧语“葛郎玛”(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了汉语这只大熊猫。这种感觉突出反映在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上。有的曾经是热点,如词类问题、单句复句问题,冷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时时冒出来困扰着我们;有的是国外出了新的理论,用来处理汉语而形成新的争论点,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问题,音步和韵律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新的争论热点,显然也是因为新搬用的理论用起来不顺畅、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有的问题,例如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曾经是热点,后来问题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主语和话题继而成为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主宾语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这是摆脱印欧语那种主宾语观念的结果。
国外的理论在不断的翻新,出来一个我们跟进一个,有时候人家已经翻新了,声明放弃原来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家那个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许多人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想要改变现状。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视和彰显语言的“共性”为理由,想维持现状,其实他们所说的“共性”是以人家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为参照的,却忽略或者无视汉语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语言的个性哪来语言的共性呢?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逐渐形成一个认识,要弄清人类语言的本质,先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多样性。我的同道朋友朱晓农君说,universals(共性)应该音义兼顾翻译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有你没有我,对此我十分赞同。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学者也不希望我们只是跟着他们走,而是想听到基于本土语言事实提出的新见解,发出的新声音,使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语言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另一方面,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我们的前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如朱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争论问题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引起的,要是我们能摆脱这种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有许多争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还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可能还在不知不觉中受传统观念的摆布,那就要等后人来纠正了。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印欧语的那种“名词化”,这是摆脱干扰的一次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叔湘先生跟朱德熙先生的想法一致,在晚年向我们发出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号召,要把“词” “动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等名称暂时抛弃,要敢于触动一些原先不敢动他一动的条条框框。
吕先生和朱先生虽然是针对语法研究而言,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却是适用于整个汉语的研究。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语言的组织运行之法,包括语音、语义和用法在内,过去按“小语法”来理解汉语的语法,这本身就是受印欧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策划这套丛书的出发点就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近年来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显著,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有必要做个小结,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继续前进。这套丛书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个设想有幸得到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实现。虽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目前书中摆出的新观点、新思想还大有充实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划这套书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写法,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但还是要写得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量少用难懂的名称术语,篇幅简短一些,一个问题一个小册子,不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繁复,不得要领,望而生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目前的面目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对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将还是刚入门的新手,对广大的语言教师,包括外语和母语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而且希望那些对语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那些在语言工程、信息处理、语言心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得到一些启示。
2017年12月12日
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或许是其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深刻探讨。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回忆片段,但你会很快意识到,这些“记忆”并非是客观事实的记录,而是经过时间过滤、情感重塑后的产物。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回忆往往存在巨大偏差,甚至自相矛盾,这迫使读者必须跳出故事本身,去审视“讲述者”的立场和动机。这种叙事策略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张力的,它挑战了我们对“真相”的既有观念。你不再是被动接受故事的观众,而是一个主动的侦探,需要不断地质疑、比对,试图在这些相互冲突的叙述版本中,拼凑出一个最接近核心的模糊轮廓。这种需要高度参与的阅读过程,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让最终的体悟显得格外来之不易和珍贵。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被其语言的密度吓到了。它不像许多现代小说那样追求简洁明快,反而充满了大量古典文学中才会出现的繁复句式和罕见的词汇搭配。起初,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生词,这让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然而,一旦突破了“理解词义”的初级阶段,我开始领略到这种语言本身的重量和质感。作者似乎对手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仿佛在雕刻一件工艺品。他的比喻新颖而精准,常常能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到令人惊叹的地步,比如他形容“失落感”时所用的那个关于“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盐渍”的描绘,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本书无疑更偏向于那些热爱语言本身,享受文字堆砌出的音韵美和画面感的老派读者。它要求你慢下来,用耳朵去“听”文字的节奏,用眼睛去“品味”句子的结构,绝非可以囫囵吞枣的快餐文学。
评分从主题的广度来看,这本书触及的社会议题令人震撼。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冲突或情感纠葛,而是像一幅宏大的社会浮雕,描绘了边缘人群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困境。书中对城市底层生活的刻画尤其真实得令人心痛,那种混杂着汗水、油污和微弱希望的气味,似乎都能穿过纸页扑面而来。作者没有采取煽情的笔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纪实风格,将那些不公和挣扎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但最巧妙的是,在这些灰暗的底色中,作者却总能捕捉到人性中那些细微而坚韧的光芒——也许是邻里间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也许是主角在绝境中对美的一种执着追求。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张力,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又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温暖底色,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和前行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简直是鬼斧神工,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设定的固有认知。它更像是一部由碎片、闪回和多重视角交织而成的万花筒。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展示了叙事技巧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却绝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捕捉“真实”——那种我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支离破碎却又相互关联的真实感。章节之间跳跃极大,有时是跨越数十年的信件往来,下一刻又跳跃到一场发生在五分钟内的激烈争吵。一开始阅读时,我确实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解谜游戏,努力去拼凑出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的全貌。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感。它打破了线性的束缚,让我们得以从不同时间点去审视同一个事件,从而对“因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形式边界的深刻探索,绝对是值得对叙事结构感兴趣的读者反复研读的范本。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如同夏日午后慵懒的微风,不疾不徐,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理论的学术著作,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片温润如玉的文字海洋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细腻入微,即便是最微小的犹豫、最隐秘的渴望,都被他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捕捉并呈现出来。故事的架构并非采用传统的三段式高潮迭起,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敦煌壁画,每一处细节都值得驻足凝视。比如,书中对主角童年记忆中那座废弃灯塔的反复描绘,并非仅仅是背景的交代,它更像是一个潜意识的锚点,牵引着人物后来的每一个选择。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白的说明都来得更有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动了内心深处某种未被命名的情感,让人忍不住要反复咀嚼那份意境。如果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痕迹”,那么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层面,它没有刻意去“教导”读者任何东西,而是巧妙地将哲思融入生活的肌理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体验,实在是久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