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天子:喻大华评说咸丰帝

薄命天子:喻大华评说咸丰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大华 著
图书标签:
  • 咸丰帝
  • 清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喻大华
  • 历史评说
  • 晚清
  • 帝王将相
  • 历史研究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8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6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七代君主咸丰皇帝的一生。咸丰皇帝是充满争议的一个皇帝,他即位初期,爆发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他在避暑山庄撒手西归,东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烟弥漫;在他统治期间的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陷落、圆明园灰飞烟灭、大片国土沦陷。咸丰帝心胆俱裂, 31岁便命丧热河。此间,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种势力集团纵横交错,斗争激烈……全书共分十六章,从咸丰帝即位写到定陵盖棺,期间有封王建储之争,有连丧重臣之痛,有太平天国之乱,有兄弟反目,有慈禧入宫,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有辛酉政变,真是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本书即重现了那个时代,重现了一个垂死的大清朝起死回生的奇迹。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喻大华语录:

曾国藩认识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做事就要留有余地。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因为一旦把福享尽,把事做绝, 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会走下坡路。

慈禧恨得咬牙切齿,慈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不明摆着不把两宫皇太后放在眼里吗!于是,她们坚持要看奏折,肃顺坚持不给,据说双方僵持了四天,最后肃顺让步了。肃顺为什么让步呢?因为后来八大臣一研究,发现此事并不像他们最初想象的那样严重。

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家跌落到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但这些惨痛的经历也成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起点,咸丰帝短暂的一生结束的时候,中国百年变革的号角吹响了!

目录

第一章 谁是太子

丧子得子的悲喜剧 寄人篱下的皇四子 / 007 一个皇位,两个爱子 / 010

建储封王,谁是太子 / 015

第二章 连丧重臣

杜师傅的“妙计” / 021 斥退马屁精 / 024 巨星陨落 / 029帝师暴卒 / 031

第三章 曾国藩起兵

农家子弟的命运逆袭 / 037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 / 039 “考官”变成了“孝子” / 041

曾国藩起兵了 / 043

第四章 湘军建功

曾国藩成了“曾剃头” / 052 打造“铁军” / 055 “结硬寨,打呆仗” / 058

建功者反被“传旨申饬” / 061 终于打败了北伐军 / 063

第五章 天国内讧

上帝次子的“诞生” / 069 咄咄逼人的“天父代言者” / 074诸王杀成了一团 / 077

第六章 慈禧入宫

叶赫那拉氏靠什么打动了咸丰帝 / 085 兰贵人本是“官二代” / 087 母以子贵的标杆 / 089

懿贵妃再一次摆平了咸丰帝 / 093

第七章 兄弟反目

兄弟失和的祸根 / 098 兄友弟恭的假象 / 101 太妃的“太后心结” / 105 恭亲王逼封太后 / 108 咸丰帝震怒了 / 110

第八章 铁腕能臣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人 / 114 敢于改变祖宗家法的人 / 121飞扬跋扈的“肃党” / 124

第九章 科场第一案

由戏子中举引出的科场案 / 128 考官们组成了“舞弊集团” / 133大学士血溅菜市口 / 137

被杀者是“屈死鬼”吗 / 140

第十章 兵临津门

英国人的新诉求 / 144 善于“踢皮球”的两广总督 / 146 叶名琛的悲剧 / 149

洋鬼子打到了天津卫 / 152 皇帝最怕外国

公使驻京 / 154

第十一章 泣别圆明园

想不到清军打了一场大胜仗 / 161 1860 年——清朝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一年 / 166

军方建议皇帝快跑 / 170 咸丰帝跑路了 / 173

第十二章 名园浩劫

清军扣押了英军代表巴夏礼 / 176 圆明园里的“打砸抢” / 180

是英军,还是法军点燃了罪恶之火 / 183

第十三章 命丧热河

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皇帝 / 191 自求速死的皇帝 / 194 活着难、死也难的皇帝 / 196

半夜托孤八大臣 / 200 咽气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 202

第十四章 叔嫂通谋

两宫皇太后都恨肃顺 / 209 两宫皇太后叫板八大臣 / 211 两宫皇太后召来了小叔子 / 213

北京集团引爆了一颗“炸弹” / 217八大臣“罢工”了 / 219

第十五章 辛酉政变

肃顺走了一着儿“臭棋” / 222 顾命大臣成了阶下囚 / 224

铁腕能臣被斩于菜市口 / 227 胜利者的难言之隐 / 232 “同治”年号的寓意 / 233

第十六章 定陵盖棺

陵址选择的苦恼 / 238 在波折不断中赶修陵寝 / 241 咸丰帝终于葬进了定陵 / 245

多才多艺的风流天子 / 246 机遇太差的苦命皇帝 / 250

附录:咸丰帝大事记

精彩书摘

叶赫那拉氏靠什么打动了咸丰帝

在这次“选秀女”活动中,一个姓叶赫那拉的女孩进入了咸丰帝的视野。

她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 年11 月29 日),比咸丰帝小四岁,是满洲镶蓝旗人。虽然选秀不允许秀女盛装打扮,一律布衣布袍,但依然掩饰不住她出众的气质,而且,她落落大方,白白净净,再看她的履历,是出身官宦人家,咸丰帝当场拍板选她进宫。不久,选秀结果正式发布,叶赫那拉氏赏给“贵人”封号,于当年的五月初九进宫。为了区别于其他“贵人”,叶赫那拉氏称号叫“兰贵人”。众所周知,“贵人”仅仅是清朝皇帝第六等的妻子,a 地位很低,而且,咸丰帝这次选秀,一下子留下了八个秀女,兰贵人只是其中之一,地位并不特殊。

谁能想到,这位小姑娘就是后来主宰中国命运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

晚清时代,照相术已经传入中国,慈禧留下很多照片。看过慈禧照片的人普遍有一个印象——慈禧并不好看,继而产生一个疑问,这样一个女人怎能获得皇帝的好感,从而步步升迁,占据高位呢?

慈禧长得不好看吗?其实,她的眉毛、眼睛、鼻子都很好看,浓眉毛,大眼睛,高鼻梁,属于美女的范畴。往下看,坏了!她的嘴大,脸型属于“国”字脸,这两点使她显得有点儿“男相”,就是说她脸型有点儿男人的特点。作为女孩,还是“瓜子脸”和“樱桃小口”更好。这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通用标准,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慈禧的照片普遍能看出一股阴森森的杀气,一看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没有一点儿女性柔情似水的感觉。这样一个女子,男人会喜欢她吗?咸丰帝怎么就会对她一见钟情呢?难道咸丰帝有眼无珠,不辨美丑?

咸丰帝肯定不会分不清美丑,判断错误的是后人。必须指出,我们看到的慈禧的照片,全是她晚年的照片,那时的慈禧已经六十多岁了,要想从一个老太太的照片上联想出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的模样,可能性大吗?

再者,中国有一句古话:“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的外貌、神态是随着人的心态转变而变化的。一个人的相貌不是一生不变,尤其是女人,如果她生活得和谐、幸福、安逸,她会变得更美;相反,就会衰老得很快,并且越来越丑。慈禧守寡大半生,抛却家庭人伦的幸福快乐,主宰一个大国的命运,国事如麻,劳心费神,有时几个月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跟政敌斗智斗勇,时刻提防大权旁落,这么个心态,她肯定越来越丑!

实事求是地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能够得到咸丰帝的好感,除了凭着她的美貌,没有其他途径。在选秀女的时候,七八个秀女站成一排,依次向皇帝行礼,然后自我介绍,再然后站在那里,让皇帝端详几分钟。落选者领取一点象征性的赏赐后立即出宫回家,皇帝一见钟情者立即留下。当然,更多的情况是皇帝拿不定主意,这样一来,这位少女还要多次被选

看、比较。这是一个历时很长、很折磨人的过程。

现存的几本晚清宫廷回忆录记载的也是晚年的慈禧,作者普遍反映她身高中等偏矮。由于慈禧陵被孙殿英盗掘,后来清东陵对慈禧遗体做过测量,据说身长一米五四,生前肯定会高一些,年轻的时候会更高一些,所以,估计慈禧身高能达到一米六,属于小巧玲珑的那种,穿上满族的花盆底“高跟鞋”显得高些。此外,据说她一头秀发,两眼明亮有神,体形非常完美,走起路来步履轻快,体态优雅,皮肤也很好。由此联想到少女时代的慈禧应该是个美人。

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她还有一个过人之处——气质超群。根据回忆录记载,她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登上帝王的殿堂,一点儿也不怯场。咸丰帝赐给她的封号叫“兰贵人”,可见,咸丰帝看中的主要还是她的气质,因为“兰”不是一种花枝招展的植物,而是一种很有内涵、很有品位的植物。由此看来,一个娇媚可人、落落大方的少女形象不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吗?


天朝覆灭的挽歌:晚清的躁动与帝国的黄昏 本书聚焦于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帝国缩影。它不是对某一位特定帝王的生平事功的线性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自咸丰朝的动荡之后,清廷在“中兴”的表象下所埋藏的深刻危机,以及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旧有统治结构如何一步步走向瓦解的全景图景。 第一部分:中兴的迷思与权力的新格局 同治年间,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员的努力下,清朝似乎迎来了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史称“同治中兴”。然而,这种中兴建立在对地方团练和汉族士绅阶层的空前倚重之上。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微妙平衡。曾国藩等人的崛起,固然平息了太平天国等内乱,却也实质性地架空了传统的满洲贵族权力体系。我们看到,地方督抚手中的财权、军权和用人权日益膨胀,为未来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章节将探讨“同光中兴”的内在矛盾:它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但在制度层面却是保守的。洋务运动的启动,是李鸿章等少数开明官员在夹缝中推行的技术引进了,而慈禧太后和守旧派对权力核心的紧紧把持,使得任何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步履维艰。通过对《筹办海防大事宜》等档案的梳理,本书揭示了洋务运动的“跛脚鸭”特征——重军事轻民用、重器物轻制度,最终导致其在甲午战争中功亏一篑。 第二部分:甲午阴影下的社会震荡与民族觉醒 甲午战败是晚清历史的转折点。本书将这一失败不仅仅视为军事上的溃败,更视作对整个帝国信心的致命打击。战败后,从士绅到民间,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知空前清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战败后引发的社会震荡: 1. 瓜分狂潮与“保国、保种、保教”的争论: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行动,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面临空前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器物”之争转向“制度”之辨。我们详细考察了戊戌变法的思想根源,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光绪帝的个人能力与慈禧太后的顽固,更是触动了帝国权力核心的根基,遭遇了以荣禄为代表的满洲保守势力的强力反扑。 2. 底层社会的反应:义和团的兴起与“迷信”的政治逻辑: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并非简单的迷信排外,而是对帝国权力真空和西方文化入侵的一种基层反弹。本书尝试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义和团的动员机制,探讨其“扶清灭洋”口号背后所反映的底层民众对朝廷的复杂情感——既寄希望于皇帝的庇佑,又对地方官僚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横行深感绝望。八国联军的入侵,彻底暴露了清廷在国家主权维护上的无能。 第三部分:帝国的最后挣扎:清末新政的悖论 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为了在国际体系中继续维持统治,慈禧太后被迫启动了清末新政。这部分是全书最为复杂的篇章,探讨了新政如何成为一个“自我掘墓”的过程。 1. “立宪”的烟雾: 考察了预备立宪的每一个步骤,从中央官制改革到地方议会的建立。本书的论点在于,清廷试图通过“君主立宪”来延缓革命,但其策略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它试图保留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又必须给予汉族士绅和新式知识分子实权。立宪派的期望与朝廷的保守本性之间的巨大落差,最终导致了立宪的失败,并促使大量温和的改良派转向革命阵营。 2. 新军与“尾大不掉”的权力结构: 新政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废除旧制,编练新军。然而,新军的建立,特别是北洋新军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帝国的军事基础。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多出身于洋务学堂,对满洲贵族的忠诚度远不如对自身将领(如袁世凯)的依赖。本书详述了新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揭示了清朝晚期军事力量的“私人化”倾向,这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武力条件。 3. 教育与思想的解放: 新式教育的推广,尤其是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加,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新旧知识体系的碰撞,使得传统儒家伦理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共和思想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感。 结语:帝国黄昏的必然性 本书最后将目光投向宣统初年。在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后,一个年幼的皇帝登基,摄政王载沣试图重拾满洲贵族的权力控制,推行“收回利权”等保守政策,却在铁路干线上遭遇了汉族士绅的强烈抵制。 通过对这一系列事件的梳理,本书认为,清朝的覆灭并非单一的偶然事件(如一次革命的爆发),而是其内在结构性矛盾在内外压力下长期累积的总爆发。从“中兴”的虚假繁荣,到甲午的国耻,再到新政的自我颠覆,晚清的每一个努力都指向了同一个悖论:一个试图以古老专制体制应对现代性挑战的帝国,其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复杂、挣扎、充满悲剧色彩的王朝,如何在“天朝”的残垣断壁上,酝酿着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常规的帝王传记,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剖析。作者在梳理咸丰执政脉络的同时,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生态、社会矛盾以及文化思潮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历史图景。书中对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充满了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分析,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语言风格上,作者的文笔老练而富有韵味,夹叙夹议,论证严谨又不失可读性。读完后,我对咸丰这位皇帝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有了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贴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对于任何对晚清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据可查,这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扎实可信。然而,作者的笔法又十分生动,绝非干巴巴的史料堆砌。他善于捕捉历史人物的瞬间反应和情感波动,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对咸丰帝在重大危机面前的心理侧写,让人看到了一个在巨大压力下努力维持的君主形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清朝由盛转衰关键时期的全新切口,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读起来,既有知识上的满足感,又有情感上的触动。

评分

这本关于咸丰皇帝的传记,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帝王形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咸丰朝廷的种种困境与挣扎。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波澜壮阔,描绘宏大的历史事件;时而又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作为凡人的无奈与挣扎。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咸丰皇帝个人性格与执政能力的剖析,既不盲目歌颂,也不全然贬低,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那些关于政局的分析,更是深入浅出,让人对晚清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力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史料和事件,层层剥茧地揭示了咸丰皇帝的决策逻辑和心路历程。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作者是一位与历史对话的智者,引导我们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厚重史册下的真实人性。书中的某些细节描写,比如朝堂上的微妙博弈,对当时政治气候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共情。

评分

说实话,我读过不少关于晚清历史的书,但这一本在人物塑造上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历史人物从纸上的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个体。咸丰皇帝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一代昏君”或“中兴无望者”,而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局限、挣扎与偶尔的闪光点。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评价,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决策者有了更具同理心的理解。全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无论是对内部派系斗争的梳理,还是对外交困境的分析,都井井有条,逻辑清晰。阅读过程非常顺畅,观点鲜明,观点支撑有力,实乃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