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天子:喻大華評說鹹豐帝

薄命天子:喻大華評說鹹豐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喻大華 著
圖書標籤:
  • 鹹豐帝
  • 清史
  • 曆史人物
  • 傳記
  • 喻大華
  • 曆史評說
  • 晚清
  • 帝王將相
  • 曆史研究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85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46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七代君主鹹豐皇帝的一生。鹹豐皇帝是充滿爭議的一個皇帝,他即位初期,爆發瞭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直到他在避暑山莊撒手西歸,東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煙彌漫;在他統治期間的中後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發動瞭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陷落、圓明園灰飛煙滅、大片國土淪陷。鹹豐帝心膽俱裂, 31歲便命喪熱河。此間,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種勢力集團縱橫交錯,鬥爭激烈……全書共分十六章,從鹹豐帝即位寫到定陵蓋棺,期間有封王建儲之爭,有連喪重臣之痛,有太平天國之亂,有兄弟反目,有慈禧入宮,有第二次鴉片戰爭,有辛酉政變,真是一個風雨如晦的時代。本書即重現瞭那個時代,重現瞭一個垂死的大清朝起死迴生的奇跡。

作者簡介

喻大華,1963年生,曆史學博士,現任遼寜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晚清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擔任中國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喻大華語錄:

曾國藩認識到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做事就要留有餘地。他常對傢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因為一旦把福享盡,把事做絕, 事情就會嚮相反的方嚮轉化,就會走下坡路。

慈禧恨得咬牙切齒,慈安眼淚在眼眶裏打轉,這不明擺著不把兩宮皇太後放在眼裏嗎!於是,她們堅持要看奏摺,肅順堅持不給,據說雙方僵持瞭四天,最後肅順讓步瞭。肅順為什麼讓步呢?因為後來八大臣一研究,發現此事並不像他們最初想象的那樣嚴重。

因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華民族付齣瞭巨大的代價,國傢跌落到半殖民地的深淵之中,但這些慘痛的經曆也成瞭中華民族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起點,鹹豐帝短暫的一生結束的時候,中國百年變革的號角吹響瞭!

目錄

第一章 誰是太子

喪子得子的悲喜劇 寄人籬下的皇四子 / 007 一個皇位,兩個愛子 / 010

建儲封王,誰是太子 / 015

第二章 連喪重臣

杜師傅的“妙計” / 021 斥退馬屁精 / 024 巨星隕落 / 029帝師暴卒 / 031

第三章 曾國藩起兵

農傢子弟的命運逆襲 / 037 “完人”是怎樣煉成的 / 039 “考官”變成瞭“孝子” / 041

曾國藩起兵瞭 / 043

第四章 湘軍建功

曾國藩成瞭“曾剃頭” / 052 打造“鐵軍” / 055 “結硬寨,打呆仗” / 058

建功者反被“傳旨申飭” / 061 終於打敗瞭北伐軍 / 063

第五章 天國內訌

上帝次子的“誕生” / 069 咄咄逼人的“天父代言者” / 074諸王殺成瞭一團 / 077

第六章 慈禧入宮

葉赫那拉氏靠什麼打動瞭鹹豐帝 / 085 蘭貴人本是“官二代” / 087 母以子貴的標杆 / 089

懿貴妃再一次擺平瞭鹹豐帝 / 093

第七章 兄弟反目

兄弟失和的禍根 / 098 兄友弟恭的假象 / 101 太妃的“太後心結” / 105 恭親王逼封太後 / 108 鹹豐帝震怒瞭 / 110

第八章 鐵腕能臣

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人 / 114 敢於改變祖宗傢法的人 / 121飛揚跋扈的“肅黨” / 124

第九章 科場第一案

由戲子中舉引齣的科場案 / 128 考官們組成瞭“舞弊集團” / 133大學士血濺菜市口 / 137

被殺者是“屈死鬼”嗎 / 140

第十章 兵臨津門

英國人的新訴求 / 144 善於“踢皮球”的兩廣總督 / 146 葉名琛的悲劇 / 149

洋鬼子打到瞭天津衛 / 152 皇帝最怕外國

公使駐京 / 154

第十一章 泣彆圓明園

想不到清軍打瞭一場大勝仗 / 161 1860 年——清朝曆史上空前艱難的一年 / 166

軍方建議皇帝快跑 / 170 鹹豐帝跑路瞭 / 173

第十二章 名園浩劫

清軍扣押瞭英軍代錶巴夏禮 / 176 圓明園裏的“打砸搶” / 180

是英軍,還是法軍點燃瞭罪惡之火 / 183

第十三章 命喪熱河

有傢難迴,有國難投的皇帝 / 191 自求速死的皇帝 / 194 活著難、死也難的皇帝 / 196

半夜托孤八大臣 / 200 咽氣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 / 202

第十四章 叔嫂通謀

兩宮皇太後都恨肅順 / 209 兩宮皇太後叫闆八大臣 / 211 兩宮皇太後召來瞭小叔子 / 213

北京集團引爆瞭一顆“炸彈” / 217八大臣“罷工”瞭 / 219

第十五章 辛酉政變

肅順走瞭一著兒“臭棋” / 222 顧命大臣成瞭階下囚 / 224

鐵腕能臣被斬於菜市口 / 227 勝利者的難言之隱 / 232 “同治”年號的寓意 / 233

第十六章 定陵蓋棺

陵址選擇的苦惱 / 238 在波摺不斷中趕修陵寢 / 241 鹹豐帝終於葬進瞭定陵 / 245

多纔多藝的風流天子 / 246 機遇太差的苦命皇帝 / 250

附錄:鹹豐帝大事記

精彩書摘

葉赫那拉氏靠什麼打動瞭鹹豐帝

在這次“選秀女”活動中,一個姓葉赫那拉的女孩進入瞭鹹豐帝的視野。

她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 年11 月29 日),比鹹豐帝小四歲,是滿洲鑲藍旗人。雖然選秀不允許秀女盛裝打扮,一律布衣布袍,但依然掩飾不住她齣眾的氣質,而且,她落落大方,白白淨淨,再看她的履曆,是齣身官宦人傢,鹹豐帝當場拍闆選她進宮。不久,選秀結果正式發布,葉赫那拉氏賞給“貴人”封號,於當年的五月初九進宮。為瞭區彆於其他“貴人”,葉赫那拉氏稱號叫“蘭貴人”。眾所周知,“貴人”僅僅是清朝皇帝第六等的妻子,a 地位很低,而且,鹹豐帝這次選秀,一下子留下瞭八個秀女,蘭貴人隻是其中之一,地位並不特殊。

誰能想到,這位小姑娘就是後來主宰中國命運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後!

晚清時代,照相術已經傳入中國,慈禧留下很多照片。看過慈禧照片的人普遍有一個印象——慈禧並不好看,繼而産生一個疑問,這樣一個女人怎能獲得皇帝的好感,從而步步升遷,占據高位呢?

慈禧長得不好看嗎?其實,她的眉毛、眼睛、鼻子都很好看,濃眉毛,大眼睛,高鼻梁,屬於美女的範疇。往下看,壞瞭!她的嘴大,臉型屬於“國”字臉,這兩點使她顯得有點兒“男相”,就是說她臉型有點兒男人的特點。作為女孩,還是“瓜子臉”和“櫻桃小口”更好。這是中國古代美女的通用標準,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慈禧的照片普遍能看齣一股陰森森的殺氣,一看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沒有一點兒女性柔情似水的感覺。這樣一個女子,男人會喜歡她嗎?鹹豐帝怎麼就會對她一見鍾情呢?難道鹹豐帝有眼無珠,不辨美醜?

鹹豐帝肯定不會分不清美醜,判斷錯誤的是後人。必須指齣,我們看到的慈禧的照片,全是她晚年的照片,那時的慈禧已經六十多歲瞭,要想從一個老太太的照片上聯想齣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的模樣,可能性大嗎?

再者,中國有一句古話:“相由心生。”意思是說人的外貌、神態是隨著人的心態轉變而變化的。一個人的相貌不是一生不變,尤其是女人,如果她生活得和諧、幸福、安逸,她會變得更美;相反,就會衰老得很快,並且越來越醜。慈禧守寡大半生,拋卻傢庭人倫的幸福快樂,主宰一個大國的命運,國事如麻,勞心費神,有時幾個月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跟政敵鬥智鬥勇,時刻提防大權旁落,這麼個心態,她肯定越來越醜!

實事求是地說,十七歲的葉赫那拉氏能夠得到鹹豐帝的好感,除瞭憑著她的美貌,沒有其他途徑。在選秀女的時候,七八個秀女站成一排,依次嚮皇帝行禮,然後自我介紹,再然後站在那裏,讓皇帝端詳幾分鍾。落選者領取一點象徵性的賞賜後立即齣宮迴傢,皇帝一見鍾情者立即留下。當然,更多的情況是皇帝拿不定主意,這樣一來,這位少女還要多次被選

看、比較。這是一個曆時很長、很摺磨人的過程。

現存的幾本晚清宮廷迴憶錄記載的也是晚年的慈禧,作者普遍反映她身高中等偏矮。由於慈禧陵被孫殿英盜掘,後來清東陵對慈禧遺體做過測量,據說身長一米五四,生前肯定會高一些,年輕的時候會更高一些,所以,估計慈禧身高能達到一米六,屬於小巧玲瓏的那種,穿上滿族的花盆底“高跟鞋”顯得高些。此外,據說她一頭秀發,兩眼明亮有神,體形非常完美,走起路來步履輕快,體態優雅,皮膚也很好。由此聯想到少女時代的慈禧應該是個美人。

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她還有一個過人之處——氣質超群。根據迴憶錄記載,她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登上帝王的殿堂,一點兒也不怯場。鹹豐帝賜給她的封號叫“蘭貴人”,可見,鹹豐帝看中的主要還是她的氣質,因為“蘭”不是一種花枝招展的植物,而是一種很有內涵、很有品位的植物。由此看來,一個嬌媚可人、落落大方的少女形象不就呈現在人們眼前瞭嗎?


天朝覆滅的挽歌:晚清的躁動與帝國的黃昏 本書聚焦於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一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求存的帝國縮影。它不是對某一位特定帝王的生平事功的綫性敘述,而是深入剖析瞭自鹹豐朝的動蕩之後,清廷在“中興”的錶象下所埋藏的深刻危機,以及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舊有統治結構如何一步步走嚮瓦解的全景圖景。 第一部分:中興的迷思與權力的新格局 同治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大員的努力下,清朝似乎迎來瞭一次短暫的“迴光返照”——史稱“同治中興”。然而,這種中興建立在對地方團練和漢族士紳階層的空前倚重之上。本書細緻考察瞭這一時期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微妙平衡。曾國藩等人的崛起,固然平息瞭太平天國等內亂,卻也實質性地架空瞭傳統的滿洲貴族權力體係。我們看到,地方督撫手中的財權、軍權和用人權日益膨脹,為未來袁世凱、張之洞等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章節將探討“同光中興”的內在矛盾:它在軍事上是成功的,但在製度層麵卻是保守的。洋務運動的啓動,是李鴻章等少數開明官員在夾縫中推行的技術引進瞭,而慈禧太後和守舊派對權力核心的緊緊把持,使得任何觸及政治體製的改革都步履維艱。通過對《籌辦海防大事宜》等檔案的梳理,本書揭示瞭洋務運動的“跛腳鴨”特徵——重軍事輕民用、重器物輕製度,最終導緻其在甲午戰爭中功虧一簣。 第二部分:甲午陰影下的社會震蕩與民族覺醒 甲午戰敗是晚清曆史的轉摺點。本書將這一失敗不僅僅視為軍事上的潰敗,更視作對整個帝國信心的緻命打擊。戰敗後,從士紳到民間,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認知空前清晰。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剖析戰敗後引發的社會震蕩: 1. 瓜分狂潮與“保國、保種、保教”的爭論: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行動,使得中國的國傢主權麵臨空前危機。康有為、梁啓超等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從“器物”之爭轉嚮“製度”之辨。我們詳細考察瞭戊戌變法的思想根源,分析瞭其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光緒帝的個人能力與慈禧太後的頑固,更是觸動瞭帝國權力核心的根基,遭遇瞭以榮祿為代錶的滿洲保守勢力的強力反撲。 2. 底層社會的反應:義和團的興起與“迷信”的政治邏輯: 義和團運動的爆發,並非簡單的迷信排外,而是對帝國權力真空和西方文化入侵的一種基層反彈。本書嘗試從社會學角度解讀義和團的動員機製,探討其“扶清滅洋”口號背後所反映的底層民眾對朝廷的復雜情感——既寄希望於皇帝的庇佑,又對地方官僚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橫行深感絕望。八國聯軍的入侵,徹底暴露瞭清廷在國傢主權維護上的無能。 第三部分:帝國的最後掙紮:清末新政的悖論 庚子事變後的《辛醜條約》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為瞭在國際體係中繼續維持統治,慈禧太後被迫啓動瞭清末新政。這部分是全書最為復雜的篇章,探討瞭新政如何成為一個“自我掘墓”的過程。 1. “立憲”的煙霧: 考察瞭預備立憲的每一個步驟,從中央官製改革到地方議會的建立。本書的論點在於,清廷試圖通過“君主立憲”來延緩革命,但其策略從一開始就充滿瞭矛盾:一方麵,它試圖保留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另一方麵,它又必須給予漢族士紳和新式知識分子實權。立憲派的期望與朝廷的保守本性之間的巨大落差,最終導緻瞭立憲的失敗,並促使大量溫和的改良派轉嚮革命陣營。 2. 新軍與“尾大不掉”的權力結構: 新政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廢除舊製,編練新軍。然而,新軍的建立,特彆是北洋新軍的崛起,徹底改變瞭帝國的軍事基礎。這些軍隊的指揮官多齣身於洋務學堂,對滿洲貴族的忠誠度遠不如對自身將領(如袁世凱)的依賴。本書詳述瞭新軍內部的派係鬥爭,揭示瞭清朝晚期軍事力量的“私人化”傾嚮,這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提供瞭必要的武力條件。 3. 教育與思想的解放: 新式教育的推廣,尤其是留學歸國人員的增加,為革命思想的傳播提供瞭土壤。新舊知識體係的碰撞,使得傳統儒傢倫理在年輕一代中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義、共和思想和“救亡圖存”的緊迫感。 結語:帝國黃昏的必然性 本書最後將目光投嚮宣統初年。在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後,一個年幼的皇帝登基,攝政王載灃試圖重拾滿洲貴族的權力控製,推行“收迴利權”等保守政策,卻在鐵路乾綫上遭遇瞭漢族士紳的強烈抵製。 通過對這一係列事件的梳理,本書認為,清朝的覆滅並非單一的偶然事件(如一次革命的爆發),而是其內在結構性矛盾在內外壓力下長期纍積的總爆發。從“中興”的虛假繁榮,到甲午的國恥,再到新政的自我顛覆,晚清的每一個努力都指嚮瞭同一個悖論:一個試圖以古老專製體製應對現代性挑戰的帝國,其終結是曆史的必然。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復雜、掙紮、充滿悲劇色彩的王朝,如何在“天朝”的殘垣斷壁上,醞釀著一個新時代的黎明。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讀過不少關於晚清曆史的書,但這一本在人物塑造上給我留下瞭最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曆史人物從紙上的人物還原成有血有肉的個體。鹹豐皇帝在他筆下,不再是簡單的“一代昏君”或“中興無望者”,而是一個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局限、掙紮與偶爾的閃光點。這種 nuanced(細緻入微的)的評價,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決策者有瞭更具同理心的理解。全書的結構安排極為巧妙,無論是對內部派係鬥爭的梳理,還是對外交睏境的分析,都井井有條,邏輯清晰。閱讀過程非常順暢,觀點鮮明,觀點支撐有力,實乃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我原以為這隻是一本常規的帝王傳記,但讀下去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剖析。作者在梳理鹹豐執政脈絡的同時,巧妙地將當時的政治生態、社會矛盾以及文化思潮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立體的曆史圖景。書中對關鍵曆史節點的論述,充滿瞭獨到的見解,特彆是對於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分析,提供瞭許多新的視角。語言風格上,作者的文筆老練而富有韻味,夾敘夾議,論證嚴謹又不失可讀性。讀完後,我對鹹豐這位皇帝的認知不再局限於教科書上的刻闆印象,而是有瞭一種更為復雜、也更為貼近曆史真實的理解。對於任何對晚清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作為曆史愛好者,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考據上的嚴謹,每一個論斷似乎都有據可查,這使得全書的基調非常紮實可信。然而,作者的筆法又十分生動,絕非乾巴巴的史料堆砌。他善於捕捉曆史人物的瞬間反應和情感波動,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特彆是對鹹豐帝在重大危機麵前的心理側寫,讓人看到瞭一個在巨大壓力下努力維持的君主形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清朝由盛轉衰關鍵時期的全新切口,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讀起來,既有知識上的滿足感,又有情感上的觸動。

評分

這本關於鹹豐皇帝的傳記,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作者以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的帝王形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見證瞭鹹豐朝廷的種種睏境與掙紮。書中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波瀾壯闊,描繪宏大的曆史事件;時而又聚焦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其作為凡人的無奈與掙紮。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鹹豐皇帝個人性格與執政能力的剖析,既不盲目歌頌,也不全然貶低,而是力求還原一個復雜多麵、充滿矛盾的曆史人物。那些關於政局的分析,更是深入淺齣,讓人對晚清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身處曆史洪流中的無力感,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僅是曆史研究的力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學作品。

評分

這絕對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史料和事件,層層剝繭地揭示瞭鹹豐皇帝的決策邏輯和心路曆程。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的,仿佛作者是一位與曆史對話的智者,引導我們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厚重史冊下的真實人性。書中的某些細節描寫,比如朝堂上的微妙博弈,對當時政治氣候的刻畫入木三分,讓人不禁為之捏一把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精神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