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宮檔案解讀

新清宮檔案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屈春海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清宮
  • 檔案
  • 曆史
  • 研究
  • 文化
  • 帝王
  • 宮廷
  • 解讀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6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54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第1曆史檔案館研究員屈春海在工作中寫的論文,在編輯過程中發現,每一篇論文都是一個清宮小故事,而且這些故事均是真實的第1手資料。對當今社會上流行的戲說清朝有正史作用。為此去除論文痕跡,配以清宮中的圖片呈現給讀者。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清宮檔案中的一些小故事,作者均為第1曆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他們從事檔案研究幾十年。潛心研究和挖掘曆史史實,在研究中撰寫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讓人們皇宮秘檔中瞭解一個真實的清宮曆史,使讀者更加清楚,電視劇裏麵的哪些是演繹的,哪些是曆史真實的,哪些史實依舊存在著爭議。本書內容除瞭塵封百年的原始秘檔外,還配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照片,這些照片均為作者親自拍攝,給讀者感悟到真實的宮廷文化。對讀者瞭解清史、研究清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以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屈春海,生長於北京市海澱區,大學本科學曆。1969年初服役於中國民航瀋陽管理局第十飛行大隊。1974年復員分配到中央檔案館。現供職於中國第1曆史檔案館任整理編目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北京市文保文物堅定中心特聘文物鑒定專傢、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高級講授專傢。先後從事圖書管理、曆史檔案徵集鑒定、明清檔案整理著錄工作多年。著作:《外國人鏡頭中的八國聯軍——辛醜條約拜年圖誌》《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檔案史料匯編》《外務部中英關係檔案史料匯編》等。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以檔案為資料寫的一篇篇小故事,故事情節真實可靠,有據可查,配以作者精彩的文筆和精美的圖片,使得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尤其是其史料價值,對研究清史有參考作用。

目錄

目錄
清代中央機構文書保密製度1
清代官方文書印信9
清代奏摺15
明清誥命和敕命22
清代的錶與箋28
康熙帝六次南巡33
載淳皇帝喪儀活動及其死因探秘37
皇宮醫案破解光緒猝死之謎48
真龍天子的醫療與保健64
光緒梓宮齣殯始末78
正說劉墉82
革命黨人吳樾殉難——從一張罕見曆史照片談起89
清代欽天監91
清代方略館“方略”的纂修96
清末的軍事圖書館104
清代第一貪汙大案106
清代京師治安防務機構步軍統領衙門述略130
清紫禁城禁門護衛製度述略136
清末司法改革對皇族司法製度之影響142
事事非非話滇案152
光緒年間中英“高升”輪索賠案述要171
晚清中美茶葉貿易179
清末中德關於《商標注冊試辦章程》的交涉189
清政府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後的政策調整203
李圭——參加世博會的中國第一人213
乾隆朝文化使者王文治——齣使琉球詩文考析217
中國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傢銀行229
清政府派齣的首支赴歐旅遊考察團231
1907年: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236
從清宮檔案看駐巴拿馬總領事館的設立241
清末福建官腦局興辦始末253
清末延長油礦建立述略261
硃東海興辦玉泉山啤酒汽水公司269
清末天津有軌電車公司的建立273
清末中國電報總局初創280
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部電話機291
清末的通信綫路保護293
晚清海軍留學英法述析295
清末留日學生事件對留學政策之影響310
檔案落入敵手談判慘遭敗績——清代廣東衙門檔案
流失英國始末326
慈禧西逃賣國議和329
百幅原版照片再現百年庚子國恥
六韆清宮珍檔揭露聯軍侵華內幕343目錄
清代中央機構文書保密製度1
清代官方文書印信9
清代奏摺15
明清誥命和敕命22
清代的錶與箋28
康熙帝六次南巡33
載淳皇帝喪儀活動及其死因探秘37
皇宮醫案破解光緒猝死之謎48
真龍天子的醫療與保健64
光緒梓宮齣殯始末78
正說劉墉82
革命黨人吳樾殉難——從一張罕見曆史照片談起89
清代欽天監91
清代方略館“方略”的纂修96
清末的軍事圖書館104
清代第一貪汙大案106
清代京師治安防務機構步軍統領衙門述略130
清紫禁城禁門護衛製度述略136
清末司法改革對皇族司法製度之影響142
事事非非話滇案152
光緒年間中英“高升”輪索賠案述要171
晚清中美茶葉貿易179
清末中德關於《商標注冊試辦章程》的交涉189
清政府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後的政策調整203
李圭——參加世博會的中國第一人213
乾隆朝文化使者王文治——齣使琉球詩文考析217
中國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傢銀行229
清政府派齣的首支赴歐旅遊考察團231
1907年: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236
從清宮檔案看駐巴拿馬總領事館的設立241
清末福建官腦局興辦始末253
清末延長油礦建立述略261
硃東海興辦玉泉山啤酒汽水公司269
清末天津有軌電車公司的建立273
清末中國電報總局初創280
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部電話機291
清末的通信綫路保護293
晚清海軍留學英法述析295
清末留日學生事件對留學政策之影響310
檔案落入敵手談判慘遭敗績——清代廣東衙門檔案
流失英國始末326
慈禧西逃賣國議和329
百幅原版照片再現百年庚子國恥
六韆清宮珍檔揭露聯軍侵華內幕343

精彩書摘

清代中央機構文書保密製度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中央集權製度得到瞭高度發展和進一步加強。為瞭進一步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清王朝統治者在吸取曆代封建王朝經驗的基礎上,以皇帝政務活動為中心,建立瞭一整套文書工作機構和以“詔令文書”、“題奏文書”為保密重點的文書保密製度,對有效地指揮和控製臣僚,維護國傢統治,起到瞭重要作用。
一、中央文書機構保密製度
清代文書機構同文書保密製度有著;重要、;密切的關係。
康熙九年(1670),成立內閣,作為承宣諭旨、傳達政令的中樞機構。京城內外臣僚呈奏的題本,由內閣草擬票簽,或奉旨改簽,下閣後諭旨及摺奏,則傳知各衙門抄錄遵行,題本則發六科傳抄。資料來源:《光緒會典》第2捲。
內閣對於傳抄的文件實行發文監督和承辦監督製度。乾隆三年(1738)規定:“凡該部抄寫諭旨到部,應令該部於三日內將某日某司員欽奉諭旨之處,詳細載敘於文內,用堂印行文內閣存案,則內閣有該部抄領之印文,該部也有說堂之印稿(正式公文底稿),均屬稽查有據,益為詳審。”同時,為瞭防止“混濛遲延之弊”,又實行連鎖監督製度。乾隆四年諭:“本章齣入關係重大,防微杜漸不可不慎。嗣後凡有應發本章,批本處未發,內閣即奏聞,內閣未發,部院即奏聞,不必轉相詢問,庶將來混濛遲延之弊可以永杜矣。”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4捲。
雍正七年(1729)設立軍機處後,文書保密製度不斷加以完善。為防止泄密,軍機處所用聽差皆選用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幼童;京官文職官員三品以上,武職官員二品以上,外官文職督、撫、司道,武職官員提督、總兵以上各大員子弟,均不得充任軍機章京。資料來源:《樞垣記略》第13捲。軍機處軍機章京辦事處,各部院大小官員不得擅入,其窗前、階下均不得有閑人窺視,文武滿漢大臣俱不準至軍機處同軍機大臣談說事體,違者重處不赦。資料來源:《樞垣記略》第14捲。
圖1皇史宬
道光三十年(1850),軍機大臣祁雋藻擬定瞭《軍機處章程》九條,其中同文書管理和保密製度有關的條款是:
(1)軍機處應立用印簿。於用印之日,滿漢章京內輪派一員,監印登簿畫押。用過印封、印花數目,於下一次清印時核對。
(2)兵部送來印花數目,應與用過數目詳細核對。
(3)字寄中遇有秘密查辦事件,於承旨後派章京一二員在堂上繕寫,密封呈遞,發下後仍由堂上用印,封交兵部領去;將底稿押封封記,俟查辦事竣,再行拆封登檔;如果有泄露,查明繕寫之章京嚴參。
(4)逐日改定草稿,應責成每日該班章京與領班章京共同檢齊焚銷。
(5)每日明發諭旨同奏摺交內閣發抄,寄信印封夾闆交兵部驛遞;速議事件,交各衙門領去,應嚴飭各衙門仍遵照舊有堂諭,承領事件人員未到,傳領時不得進入軍機處值房,違者參處。並嚴令各衙門人員,不許在軍機堂並章京、值房階外附近處站立竊聽。
……
(7)軍機堂章京、值房蘇拉人等,由堂司隨時稽查,其方略館供事、蘇拉、廚役,應責令滿漢提調、收掌各員認真稽查,毋許任意齣入,滋生事端。仍密訪如有串通在外閑人,將補授官員等事,事先送信報喜者,即行革役究辦。
……
(9)軍機檔冊兩份,一存方略館,一存圓明園。該章京等在內該班,不及兼顧園中值房,應片行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丁小心守護,如有應行取用檔案,開單交片提取,派員領迴。資料來源:《皇朝續文獻通考》第123捲。
清代中央有兩個總收文機構。一個是通政使司,負責接收各省衙門遞京題本,送交內閣及有關部院,並檢查本章違式及程途稽限等事。另一個是奏事處,為皇帝內廷的機要文書機構,專司傳宣諭旨,收發秘密奏摺,登記簿冊。接收奏摺時要檢查是否符閤遞摺規定,不符閤規定者,拒絕接收。自成立奏事處後,一切密奏文書,不由通政使司接收,而直達奏事處直接呈皇帝拆閱。
清王朝這些文書保密製度,在其統治期間發揮瞭重要作用。
二、詔令文書的保密製度
詔令文書根據其性質,可劃分為“明發上諭”和“寄信上諭”。明發諭旨的秘密程度要低一些。由軍機處頒發的“寄信上諭”,也叫“密諭”、“廷寄”,是為告誡官員、指授兵略、查核政事及責罰等事專門寄某省某人或數人數省的秘密諭旨。它具有秘密和速達的性質,為此也稱為“密寄”。根據受文者的官級、地位不同,寄信又分為“字寄”和“傳諭”兩種文書形式。
寄信諭旨是由軍機大臣奉旨以寄信的形式嚮承旨人傳達上諭。軍機處軍機大臣擬旨,除皇帝隨時特交外,經常是根據皇帝對奏摺的批示辦理。自乾隆朝開始,逐漸成為軍機章京之專職。但機要重大之事,皇帝則召見軍機大臣口授諭旨,太監不得在側。軍機大臣承旨後,自擬進呈,經皇帝審定後,交軍機處發齣。
軍機處承辦諭旨是極其迅速和縝密的,一般從接摺、閱摺、覲見、請示、草擬、審閱直至謄清,全部過程要在當天完成,次日呈皇帝審閱、交發。遇有緊要事情,連夜辦理,一兩個時辰即可發齣,由此可見軍機處辦事效率之高。軍機處尤其重視保密,嚴格接交,手續嚴密。諭旨文書收發登記,必畫押存查;個人承辦的事件,不得任意泄露;不經由自己之手辦理的事,不準過問;辦理撰書寄信諭旨,辦理皇帝批改的奏摺及國書等秘密文件,均須在軍機堂上辦理;其兼理部院稿件,不準到軍機處辦理,本管司員不準到軍機處迴事。凡辦理秘密事件時,軍機大臣指派一兩個章京承旨,在軍機堂上繕寫後,將繕寫清楚的密件密封呈遞,由軍機處進行封發,並鈐蓋軍機處銀印,交兵部捷報處遞送,並將底稿押封存記。
廷寄諭旨,封麵書寫收件人姓名者,須交本人拆閱,如本人不在,代理人不得拆閱。寄信密諭,則寫明軍機大臣密寄,交驛站馳送,如有泄露、沉匿、擅自拆閱者,關係軍務的按軍法從事,事關軍需糧餉、調遣兵丁及官員開調參革的處以流罪。雍正三年(1725)規定:“將泄露密旨者,照泄露軍事秘密治罪”;“朕所降密旨,俱係國傢緊要事件。豈不重於軍務,而可輕泄,以貽害乎?嗣後若有此等,一經發覺,該部概照泄露軍機治罪”。
為瞭確保其交發事件的秘密性,軍機處還建立瞭催辦和稽查製度。如乾隆朝規定:“軍機處承辦發交的滿漢章京,將逐日所發上諭及摺奏事件,每屆十日匯開一單,交與內閣票簽處並轉交各衙逐一查對,如十日並無遺漏,即於單日注明交迴。”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5捲。
諭旨文書,在行文過程中執行的一整套嚴格的保密製度,對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三、臣僚題奏文書的保密製度
清代臣僚上奏,有著一整套的文書保密規定,隨著中央機構的政務日益增多和繁雜,臣僚上奏於皇帝的文書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著,而這種發展變化,完全是為瞭適應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發展的需要。
臣僚進呈皇帝的本章,有題、奏、錶、箋之分。這裏僅就題本、奏摺的文書保密製度做一介紹。
題本清代臣僚上奏公事,采用題本。為瞭加強題本的保密,明確規定:“凡是秘密及參劾本章,俱著實封進呈。”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3捲。“一切本章、谘呈文件,有案事關緊要及緝拿人犯,內外各衙門應密封投遞,各該管官應謹慎辦理,以防泄漏。”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015捲。
雍正十三年(1735)規定:“通政使司接收各省題本,待送內閣五日後,再將隨本揭帖交提塘官分授各部科,以防書吏傳謄漏泄之弊。”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042捲。除瞭揭帖之外,雍正七年(1729)又規定:“內閣本章及各衙門檔案,皆應於正本之外建立一副本,另行收貯,以備查對之用。”資料來源:《雍正上諭》。副本製度的建立,對於防止奸胥猾吏隱藏改換本章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凡由內閣發齣的密件題本,由六科登號,以原封送部,並取得承領官收據,附在號簿上,等該部辦理完畢,仍密封送六科,年終由六科交迴紅本處收貯。資料來源:《光緒會典事例》第1014捲。紅本科抄,承辦官應詳細校對,如果校對疏忽,文字有所增漏,罰俸六個月;凡未經批發之本,即抄寫刊刻圖利者,該主管官員失於察覺,罰俸一年;上一級主管監察官員沒有盡到檢查之責者,罰俸六個月。
所有在京各衙門,抄報總由公報房抄發,如有訛傳和泄漏等弊交部治罪。在京各衙門的題奏事件,未給發抄不得互相談論,如有泄漏,將承辦官降一級留任資料來源:《欽定吏部則例》。。
如有縝密之件,待科抄到部十日後,方許抄發,如有《邸報》先於部文者,該督撫將提塘官參處;各省報房在京探聽消息,捏造抄報,其官員革職問罪;地方官不行查拿,罰俸一年。
盡管題本的進呈、發抄有許多規定,但還是存在許多弊病,泄密之事還是有的。為此,清統治者曾多次對題本進行改革,;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式停止使用。
奏摺康熙朝中期,開始齣現瞭奏摺文書,皇帝信得過的重臣開始利用請安摺子,密陳官民動態。
雍正初期,密摺奏報製度逐漸形成。雍正即位後,為瞭鞏固其統治地位,熟悉和掌握國傢的各項政務,瞭解臣僚的隱衷和民情,同時也使臣僚對皇帝的意圖有所瞭解,於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六日給科道官員的上諭說:“……在京滿漢大臣,外省督、撫、提、鎮仍令摺奏外,爾等科道諸臣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見,自應竭誠入告,絕去避嫌顧忌之私,乃為忠藎。摺內之言不許與人參酌,如有泄漏,或同僚知而言之,則同僚即可據以密聞,朕將二人之摺閤驗,事情必不能隱諱推諉矣。”資料來源:《雍正上諭》。
奏摺沒有統一的規格,大者與題本相仿,小者隻有數寸。奏摺文書具有簡便靈活、便於傳遞、有利保密的特點。題本裏麵不能談論的事情,可以用奏摺來談;諭旨裏麵不便公開的事,皇帝可以在硃批時作詳細和具體的指示。
奏摺的內容很廣泛,包括皇權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以及官員的取捨等。奏摺本身的特點,決定瞭它的機密性,為此,雍正帝對於泄密規定瞭嚴格的處罰製度。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八日給內閣的上諭說:“各省督、撫、提、鎮將朕批密諭,有同在一省彼此傳看者,有隔越鄰省而彼此互相通知者,亦有經過其地而私相探問者。嗣後若有此等,一經發覺,該部(指刑部)據以泄漏軍機律治罪。”資料來源:《樞垣記略》第1捲。由此可見,接受硃批諭旨的人是要保守秘密的,不得轉告他人,更不能讓他人觀看,即使是保密性極小的內容,也是不允許的。
對於不遵守奏摺保密規定的人,雍正帝采取瞭必要的懲罰措施。如雍正三年(1725)有的督撫的子弟親戚在京私看密封奏摺,雍正帝因此停止瞭一些督撫的奏摺權。並又一次規定:“嗣後滿保、諾岷、楊名時、鄂爾泰停其奏摺,以示懲罰。其餘督撫大吏所奏摺子,若有子弟親朋在京私看者,一經發覺,朕必將私看之人正法,督撫照溺職例革職,決不寬貸。”資料來源:《雍正起居注》雍正二年十一月初九日。
奏摺十分機密,光有處罰是不夠的,還要有製度來保證。盡管從清代官方文獻中看不齣與密摺製度相關之處,但是,從奏摺的書寫、密封、投遞、拆閱到收繳,都製定瞭一整套嚴密的程序。
(1)書寫。臣工上奏摺必須由本人親自書寫,這在康熙朝已成定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九日,剛剛即位的雍正帝又嚮大學士等官下瞭一道上諭,要求臣僚上奏摺:“必須親自書寫,不得假手於子弟,詞但達意,不在文理字畫之工拙。其有不能書寫者,即行麵奏。”資料來源:《世宗實錄》第1捲。除非年邁眼花手震,身患疾病,可請人代寫。雍正二年二月雍正帝對科道官員規定:“摺內之言,不許與人參酌,或同僚知而言之,則同僚即可據以密聞。”資料來源:《雍正上諭》。
(2)密封摺匣。臣工繕摺後,要加以封套。其封套的形式是不統一的,封套上或書“密”字,或書“密摺”。密封之後,裝入摺匣中,然後投遞。摺匣是特製的,匣外加銅鎖,然後用蓋有禦押的黃紙封口,包以黃包袱。自康熙朝起,皇帝親自書寫封簽分發各省衙門,群臣遇有緊要事情上奏,將皇帝所寫封簽貼在摺匣上,可速達內庭,徑呈皇帝親啓。開摺匣的鑰匙有兩把,一把發給上奏人,一把執於皇帝手中,這樣就隻有上奏摺的人和皇帝二人能開匣,彆人不能私開。由內庭頒發之摺匣每人二到八個不等,據路途遠近和奏摺疏密而定。
(3)投遞。在皇宮內庭設有奏事處,奏事處本身又分內奏事處和外奏事處。外奏事處值班章京每天於寅時在乾清門外接收在京部院衙門及各省督撫衙門專差遞送的奏摺,接摺後再交內奏事處送呈皇帝。資料來源:《光緒會典》第82捲。其他地方官的奏摺不能直送宮門,須交給皇帝指定的大臣轉呈。轉呈的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如雍正朝的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锡等人。他們隻是代轉,不得拆看,具摺人亦不嚮代呈人說明奏摺內容。凡遞摺衙門,皆須另備一份公文交奏事處,經奏事官核對無誤纔予接收,以防官員擅遞奏摺。密摺的遞送過程要嚴加保密,不可張揚,各省臣工所進奏摺,沿途不得由地方兵丁防護,以防道路紛紜,眾目觀瞻之下,反而適得其反。
(4)拆閱奏摺。臣工所上奏摺,皆由皇帝親自拆閱,寫硃批,從不假手於人,也不要任何人參與其事。雍正帝講道:“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常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閱覽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於左右,不但宮中無檔可查,亦並無專司其事之人。”資料來源:《上諭內閣》雍正八年上諭。皇帝閱摺之後,如需要軍機大臣擬旨,則將上奏人的姓名裁去,為上奏人保密,從而進一步保證瞭奏摺的保密性。
(5)奏摺的收繳。經皇帝批閱過的奏摺,由內奏事處分彆以外省和京內兩個方麵進行處理。外省奏摺,原經驛站投送的,皆由內奏事處太監徑自交軍機處封發;其餘外省奏摺,皆由內奏事處太監於次日交外奏事處發還原遞摺人領迴。京內所遞奏摺,除“留中”、由軍機處發下或交當日召見之大臣發下外,其餘各摺,即由外奏事處傳“旨”領迴。
硃批奏摺發還上奏官員以後,還要按照規定繳迴內廷。這項迴繳硃批奏摺製度,是雍正即位當月就規定的:“嗣後,朕親批密旨,亦著交進,不得抄寫存留。”資料來源:《上諭內閣》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硃批奏摺的繳迴,開始是趁便繳迴,於宮中保存,本人不得抄存留底。乾隆即位後不久,實行按年繳迴製度,統一交內奏事處保存。這項製度到瞭同治、光緒朝就逐漸鬆弛瞭。
清代奏摺的保密製度是十分嚴格的,不得隨便更改。乾隆朝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和珅,曾傳知各省在上奏摺的同時,要抄一份奏摺稿給軍機處,從而破壞瞭奏摺的保密製度。嘉慶四年(1799)嘉慶帝將和珅處死,並禁止嚮軍機處抄送奏稿。
清代中央機關詔令文書、臣僚上奏文書的保密製度,反映瞭清代中央機關文書製度曆史發展變化的一個側麵,也對維護封建專製皇權統治起過重要作用。

前言/序言

自序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過瞭“耳順”的年齡。屈指算來,參加工作至今已四十餘年,從事清宮檔案工作,也有三十餘年。迴顧這些年來學習和研究清宮檔案的感受,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春去鞦來,檔案為伴,史海求索,雖苦也甘。
檔案是曆史進行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文書,事後歸檔存貯,以便印證稽查。中國第1曆史檔案館收藏有清宮檔案一韆多萬件,它們是反映清代曆史的直接記錄,是研究清代曆史;珍貴的第1手資料。
記得有一本名為《用鏡頭親吻西藏》的書,講到一個齣傢僧人的必修“功課”,即背熟三本十萬字的經書;磕滿十萬個長頭;擦洗十萬個酥油燈。一個僧人的必修“功課”如此這般,我想在檔案館工作,起碼應該做到:認真學習瞭解一百種檔案文書、二百個衙署機構、三百位曆史人物、四百件曆史事件、五百本業務書籍,進而寫齣一百篇研究文章,這應是一個起碼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數十年的工作積纍,方能修成曆史檔案工作者的“正果”。
清宮檔案浩如煙海,眾多的史學工作者、檔案工作者和史學愛好者於此間挖掘求索、尋找究竟,本人即為其中一員。自從事清宮檔案工作以來,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或對清宮檔案史料有所發現,或在工作中有些心得,或業務上總結一些經驗,都隨時串成文字,大多陸續在《曆史檔案》《北京檔案》《公安大學學報》《中國檔案》《紫禁城》《北京日報》等報紙雜誌上發錶。今幸濛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之約,將曆年來所發錶文章,結集齣版,權當敝帚自珍和人生階段的總結。
本書收輯的所有文章,均未經大的修改,隻是增加瞭《清末中德關於〈商標注冊試辦章程〉的交涉》和《清宮檔案看駐巴拿馬總領事館的設立》兩篇文章。文字方麵略有改動,文章內添加相關圖片,基本上保持瞭原貌。本書得以順利齣版,我尤其要感謝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吳素蓮女士對此書的編輯齣版費心費力,在此謹錶謝忱。
由於本人對清宮檔案學習研究有限,對某些問題解讀得還不夠全麵,不足之處,誠懇地希望讀者、同行不吝賜教。屈春海二○一七年三月於紫禁城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帝國黃昏:晚清政治生態解析》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內容不涉及《新清宮檔案解讀》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力求詳實且富有曆史深度。 --- 帝國黃昏:晚清政治生態解析 內容提要 《帝國黃昏:晚清政治生態解析》是一部深度剖析晚清(約1840年至1912年)錯綜復雜政治圖景的學術專著。本書跳脫齣傳統的王朝興衰敘事框架,著眼於權力結構、官僚體係、地方勢力、思想變革與外部衝擊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係統”。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史料基礎,係統梳理瞭這一特殊曆史時期,一個古老帝國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艱難地進行著自我重塑與最終崩塌的復雜過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晚清的政治睏境並非簡單的腐敗或無能,而是一個由多重張力構成的動態係統失衡的結果:中央集權的衰弱與地方實力的膨脹、傳統儒傢意識形態的僵化與西方現代性思潮的衝擊、以及在應對全球化挑戰時決策機製的遲滯與低效。通過對具體事件和關鍵人物的微觀考察,本書旨在還原一個充滿矛盾、掙紮與無奈的清朝末年政治現實。 --- 第一部分:中央權力的重塑與失焦 (The Recalibration and Diffusion of Central Authority) 清朝自入關以來所建立的中央集權體係,在鴉片戰爭後的連續挫敗中暴露齣瞭結構性的脆弱性。本部分將詳細考察這一時期中央權力如何在“救亡圖存”的壓力下,經曆瞭一係列痛苦的、往往是自相矛盾的調整。 一、軍政體製的裂變:綠營與湘淮軍的權力置換 傳統的八旗和綠營製度在應對西方先進軍事力量時,徹底喪失瞭軍事主導權。本書將重點分析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漢族士紳,如何以“團練”為基礎,建立起擁有高度自主權的地方軍事集團(如湘軍、淮軍)。這種軍事權力的“地方化”是清廷維係統治的權宜之計,但卻為後續的中央集權瓦解埋下瞭伏筆。我們將探討中央政府如何通過“督撫權力擴大化”的政策,變相授予地方大員經濟和人事上的調遣權,從而形成瞭“權分督撫”的政治格局。 二、恭親王與軍機處的黃昏 在鹹豐至同治年間,恭親王奕訢領導下的“新政”機構代錶瞭中央試圖整閤內政外交的新嘗試。本部分將分析軍機處在處理對外交涉和內部危機(如太平天國)時所展現齣的能力與局限。特彆關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這一機構在製度上是對傳統朝貢體係的突破,但在實際操作中,其權力與既有官僚體係的摩擦,揭示瞭清廷在現代化初期決策層麵的權責不清。 三、立憲的悖論:中央的焦慮與地方的期待 光緒末年推行的“預備立憲”是清廷為挽救統治危機所做的最後努力。本書將深入剖析立憲進程中的內在悖論:中央希望通過有限的權力讓渡來鞏固統治,而地方士紳和新興資産階級則渴望實質性的權力分享。通過對《欽定憲法大綱》的條款分析,以及對各省谘議局的成立過程研究,我們揭示瞭立憲運動如何最終成為加速中央權威瓦解的催化劑,而非穩定器。 --- 第二部分:官僚係統的異化與地方的崛起 (Bureaucratic Alienation and the Rise of Local Power) 晚清的政治生態中,官僚係統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分裂為服務於中央的舊式官僚、掌握實權的督撫、以及新興的地方精英階層。 一、“以錢養政”的財政重構 麵對巨額的戰爭賠款和新的建設需求,晚清財政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詳細考察瞭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如何迫使清廷依賴地方鹽稅和厘金等“非正規”稅源。這種財政上的依賴關係,進一步強化瞭掌握地方稅收大權的督撫勢力,形成瞭“賦稅外流,權力內收”的惡性循環。我們將分析厘金製度如何成為地方實力派的經濟支柱,以及中央對這些地方財政的控製力如何被不斷削弱。 二、士紳階層的政治化與“保段”的終結 傳統上依附於皇權的士紳階層,在晚清的自救運動中逐漸完成瞭政治身份的轉化。太平天國運動後,士紳開始組織團練、興辦地方實業,並參與到地方教案的交涉中。本書通過對鄉紳精英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分析,探討他們如何從“保甲”的維護者,轉變為要求政治參與的“地方代錶”,這一過程標誌著清廷對地方的有效控製已名存實亡。 三、官員任用的“專業化”與裙帶關係:一個矛盾的轉型期 在自強運動中,需要具備技術和實乾能力的官員,如鐵路、礦産官員的地位上升。然而,這種專業化需求與根深蒂固的保舉和門第製度之間存在深刻矛盾。本書通過考察洋務人纔的政治待遇和晉升路徑,揭示瞭在沒有建立起現代文官製度的情況下,晚清政治的用人標準如何在效率和忠誠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導緻人纔儲備的碎片化。 --- 第三部分:思想洪流的衝擊與意識形態的真空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Currents and the Vacuum of Belief) 晚清政治的深層危機,源於其賴以生存的意識形態基礎——“天朝上國”的觀念——被徹底動搖。 一、從“師夷長技”到全盤西化:思想路綫的螺鏇式演進 本書將係統梳理自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到洋務派的“中體西用”,再到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最終到革命派的徹底決裂,思想變革的內在邏輯。我們分析瞭儒傢經典在解釋西方現代性挑戰時的解釋力是如何逐漸衰竭的。特彆是甲午戰敗後,對傳統文化和製度的集體懷疑,是如何為激進的政治變革打開瞭大門。 二、知識分子的崛起與“輿論場”的形成 隨著西方教育體係的傳入和近代報刊、學會的興起,知識分子群體第一次獲得瞭相對獨立於官方的公共話語空間。本書探討瞭這些新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著述、翻譯和社論,引導公眾輿論,挑戰傳統政治閤法性。從強學會到保國會,再到各種秘密結社,知識分子的組織化進程,為後來的政治運動提供瞭思想和組織基礎。 三、新政中的文化衝突與社會阻力 光緒末年推行的“新政”不僅涉及軍事和財政,更深入到教育、法律和民間習俗。本書將關注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遭遇傳統文化慣性時的劇烈碰撞。例如,廢除科舉、推廣新式學堂、剪辮易服等措施,在不同地區和階層引發的反彈,展示瞭清廷在推行現代化時,其政治能力與社會文化基礎之間的巨大鴻溝。 --- 結論:係統性失衡下的不可避免的瓦解 《帝國黃昏:晚清政治生態解析》最終描繪瞭一個權力結構彼此牽製、利益集團相互掣肘的復雜係統。中央的軟弱導緻瞭地方的坐大,而地方的坐大反過來又使得中央的任何自救努力都難以形成閤力。在外部壓力(帝國主義)與內部結構性矛盾(階級與民族矛盾)的雙重擠壓下,清朝政治生態最終在辛亥革命的衝擊下,完成瞭其曆史性的崩潰。本書力求為理解這一漫長而痛苦的轉型期,提供一個整閤性的、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的結構布局來看,作者展現齣瞭令人贊嘆的宏觀視野。它沒有被碎片化的細節所睏擾,而是始終將目光聚焦於時代的主鏇律之上。整本書的脈絡清晰,章節之間的銜接過渡自然得如同四季更迭,讓人感覺不到刻意的雕琢痕跡。例如,某一捲對某一特定製度的剖析,看似獨立成章,實則與前後涉及的重大政治事件形成瞭完美的呼應和支撐,所有的論證都服務於對曆史整體圖景的還原。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使得即便讀者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儲備有所欠缺,也能憑藉清晰的邏輯指引,順利地跟上作者的思辨步伐。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建築藍圖,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柱,都放置在它最該存在的位置,共同支撐起一座宏偉而穩固的曆史解讀大廈。讀完後,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立體的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曆史散文的典範,它成功地在嚴肅的學術考據與流暢的文學錶達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很多曆史著作,讀來總像是在啃食乾癟的骨架,晦澀難懂,但這部作品的文字卻富有生命力,它仿佛擁有色彩和溫度。作者在引用史料時,手法極其高明,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原始文本的語境融入到現代的敘述邏輯中,使得那些陳舊的詔書、奏摺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曆史人物的呼吸與心跳。我常常因為某一個精準的比喻或一句擲地有聲的議論而停下來,迴味再三。它不是那種讓你囫圇吞棗地看完就扔到一邊的書,而是需要你帶著筆去閱讀、去思考的。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處理敏感或存疑的曆史事件時,展現齣一種極高的學術操守,不妄加揣測,不急於定論,而是將所有可能的綫索鋪陳開來,留給讀者自我判斷的空間,這種尊重曆史的姿態,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思辨的愉悅”來概括。它不滿足於僅僅復述史實,而是不斷地嚮讀者拋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我們進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在關鍵的轉摺點上,總會設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空間,比如對某個曆史人物決策動機的重新評估,或者對某種既定曆史評價的委婉質疑。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它讓你在閱讀的當下,就在腦海中構建起不同的可能性,進行快速的“情景模擬”。讀完之後,你對於那個時代的理解會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不再輕易接受單一的結論。這種激發讀者主動思考的內驅力,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次性的閱讀消費,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思想工具書。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船長,深諳如何駕馭讀者的情緒之帆。開篇沒有急於拋齣那些沉重的曆史包袱,而是用一種近乎私密的口吻,引領我們穿過層層疊疊的宮牆,初窺那些被時光塵封的角落。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驚訝,即便是對那些尋常的宮廷日常——一頓早膳的規製、一幅刺綉的針腳——也能描繪齣其背後蘊含的權力暗流與人性掙紮。我尤其欣賞它在構建人物群像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沒有將任何角色臉譜化,即便是最位高權重者,其言行舉止間也流露齣屬於“人”的脆弱與矛盾。讀到中段,情節的張力開始緩慢而堅定地纍積,如同地下岩漿的蓄勢待發,每一次信息的揭示都像是精準計算過的引爆點,讓人不禁放下手中的茶盞,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妙的轉摺。這種文學層麵的打磨,讓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單純獲取曆史信息的範疇,它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關於人性與製度交鋒的深度體驗。

評分

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一點,在於它對“細節背後的權力運作”的洞察力。很多講述宮廷生活的書籍,往往止步於錶麵的奢華與規矩,但作者顯然挖掘得更深、更遠。他能夠從一份看似不起眼的內務府采購清單中,讀齣不同派係間的經濟博弈;能從一次妃嬪的晉封儀式中,解讀齣皇帝內心深處的權衡與算計。這種深入肌理的分析能力,需要極強的曆史敏感度和跨學科的知識儲備。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賦予瞭一雙“透視眼”,能夠看穿那些華麗外錶下,製度是如何像一張巨大的網,精密地約束著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它不僅僅是在敘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解釋“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發生”,這種對內在驅動力的探尋,纔是真正體現齣作者深厚功力的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