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律
  • 政治
  • 中国
  • 汇编
  • 法规
  • 国家
  • 政府
  • 法制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0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924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国家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宪法具有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
  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2018年再次修订宪法,此为新宪法单行本。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18年3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8年3月11日修正文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描绘一本独立、详实的法律或历史类著作。 --- 《法治的演进:近代中国法律制度的重塑与张力(1840-1949)》 书籍定位: 史学研究、法律史、政治制度变迁 字数预估: 约 1500 字 导言:历史的断裂与法律的重建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间,近代中国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巨大冲击下,国家主权、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所经历的剧烈重塑过程。这一时期,中国不仅经历了王朝的更迭、革命的洗礼,更是一场痛苦而深刻的“内生性现代化”实验。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在传统儒家法律伦理的衰落与西方现代法治理念的碰撞与嫁接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改革派和革命者如何尝试构建一套既能维护国家独立,又能在国际社会立足的现代法律框架。 我们明确指出,本书的叙事线索不围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文本结构或其历史渊源的最终定型展开,而是聚焦于那段充满探索、反复和未竟事业的近代转型期。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求新”的萌芽(1840-1900) 本部分追溯了清王朝晚期在对外条约体系下的法律困境。从《南京条约》开始,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蚕食,构成了近代中国法律思想转型的首要外部压力。 第一章:条约体系下的司法自主权危机 重点分析了近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双轨制”现象:在租界内遵循外国法律体系,而在华界内,仍遵循《大清律例》的框架。这不仅是领土主权的丧失,更是法律权威的破碎化。我们详细考察了“海关法”的半独立性,及其如何成为中国最早接触到的、相对规范化的现代法律实践。 第二章:洋务运动中的法律实践与人才培养 洋务运动并非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它也伴随着法律实践的初步尝试。本书探讨了对“番案”的处理机制的改革,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的法律知识如何影响了晚清官僚集团的法律认知。此时期的法律变革是修补性的,而非颠覆性的,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维护皇权统治。 第二部分:法律改革的顶峰与革命的酝酿(1901-1911)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启动了以“预备立宪”为名义的全面法律改革,史称“修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全面、系统地采纳大陆法系原则的立法运动。 第三章:清末修律运动的宏大蓝图 本章详细梳理了沈家本、伍光焘等主持下的修律过程。我们分析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新民律草案》等核心立法草案的文本特点,它们是如何脱胎于日本和德国的法律,并试图融入中国传统的“保民”、“保家”思想的。此阶段的法律文本,是近代中国最接近现代宪政框架的尝试之一,其对人身自由、财产权的界定,标志着传统法律观念的根本性动摇。 第四章:预备立宪的法律困境与社会动员 立宪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政体。本书考察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它在授予人民权利时极其谨慎,权力核心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我们分析了地方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这些法律改革的期望与不满,正是这种期望与改革成果之间的张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三部分:共和初期的法律真空与权威的争夺(1912-1928)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立即建立起稳定的宪政秩序。本部分聚焦于民国初年法律权威的碎片化和各派系对国家根本法的争夺。 第五章:临时约法与权力制衡的理论探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本书细致分析了其“三权分立”的设计,以及它在实践中如何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强权政治所架空。我们探讨了该约法在法律阶层中引发的关于“主权在民”与“效率优先”的辩论。 第六章:北洋时代的法律碎片化与地方化 在军阀割据的背景下,中央政府的立法效力大打折扣。本书考察了各地军阀如何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推行或废止特定的法律,以及最高法院在这一混乱时期如何努力维持一套最低限度的司法连续性。法律不再是统一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而沦为地方政治博弈的工具。 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的法律统一尝试与法治的曲折(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训政”和法律的收回,试图完成清末未竟的立法和司法主权收回。 第七章:立法收权与五大法系的融合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全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部分,完成了司法主权的回归。同时,在 1930 年代,国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刑法》等主要法典,基本确立了以民法典为核心的现代私法体系。本书侧重于分析这些法典在借鉴德国、瑞士法律经验的同时,如何试图解决中国土地制度和家族继承的特殊问题。 第八章:抗战时期的法律挑战与宪政远景 抗日战争对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本书探讨了战时法律的特殊性,如土地征用、通敌罪的界定等。此外,我们还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在 1930 年代后期制定的《五五宪草》的文本,它标志着中国在战前对现代民主宪政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构想。 结论:未竟的法律现代化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近代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历史特征:它是一场在外部压力下启动,并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反复中断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尽管清末的修律成果、民国初期的宪法探索以及国民政府的法典编纂为后来的国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最终,在国家统一和政治体制的稳定上,这些法律遗产的适用性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法律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一个详尽的、聚焦于转型期的分析框架,而非对特定现行法律文本的汇编或解释。 --- 关键词: 近代中国、修律运动、司法主权、约法、民法典、立宪、条约体系、法律移植。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我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折服。作为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内容无疑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分门别类,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国家运行的蓝图。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的法律术语,但整体而言,它的可读性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所依据的法律基础,以及这些法律是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民福祉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供参考的书籍,更是一份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契约的庄严宣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学习。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发展,希望了解中国基本法律框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它的汇编形式非常实用,将相关的法律条文集结在一起,方便读者对照查阅,这对于需要进行研究或撰写论文的学者来说,更是极大的便利。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编辑非常用心,在一些关键性的条款下方,还附带了相关的解释和案例,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和理解的深度。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但通过阅读这些解释,我仿佛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对宪法的精神和实际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部分非常感兴趣,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在法律框架下,我们所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公民教育的载体,它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更好地履行作为一名公民的义务。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礼物,充满了智慧与力量。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机制和制约的部分尤为关注,试图从中理解国家是如何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的。书中的条文虽然精炼,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需要细细品味。我尤其赞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例如对某些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条款之间关系的梳理,这些都体现了编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虽然我还未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精髓,但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集合,更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来保障其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期待着通过更深入的学习,能够对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无疑满足了我探索的渴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正式,但对于理解国家的基本框架而言,是非常有效的。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例如国家机构的设置、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等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社会现象置于法律的语境下去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呈现出的那种宏大视角,从国家整体的构建到个体权益的保障,都包含在内。虽然我尚未深入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但仅仅是初步浏览,就已经让我对国家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民福祉保障的纲领性文献,值得反复研读,细细体会。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最近入手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汇编本)》,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厚重与庄严。书的装帧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仿佛捧着的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这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宪法文本的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虽然还未深入到具体的条文分析,但仅从目录就能窥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涵盖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等方方面面。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慢慢消化其中的每一个字句,去理解和学习我们国家最根本的法律是如何构建的,是如何保障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国家政治法律体系的全貌,这对于我提升法律素养,增强公民意识,有着非凡的意义。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以及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