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全鉴

苏轼诗词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篱子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诗词
  • 宋诗
  • 词学
  • 文学
  • 古诗词
  • 鉴赏
  • 文化
  • 经典
  • 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7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6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星,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诗词全鉴》一书将其诗词精华集结成册,让读者过一把瘾。

内容简介

苏轼对中国思想、文学、艺术、文化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潇洒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榜样;他非凡的文艺见解和不朽的艺术创作,为后代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苏轼诗词全鉴》收录的诗词是较能代表东坡诗词风格的部分,大多是其传世佳作。新诗歌题材看,有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哲理诗、赠答抒怀诗等。让我们借苏轼诗词这个入口,跨越时空,去探寻、体味一代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目录

诗部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 / 2
百步洪 / 4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 6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家 / 8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选二首) / 9
催试官考较戏作 / 11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 13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 14
初到黄州 / 18
次韵代留别 / 19
慈湖夹阻风(选三首) / 20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 22
儋耳山 / 24
都厅题壁 / 25
东坡八首(选一) / 27
东坡 / 28
登州海市 / 29
东栏梨花 / 31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 32
法惠寺横翠阁楼 / 34
感旧诗 / 36
过岭二首 / 38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41
郭样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待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 42
虢国夫人夜游图 / 44
和子由渑池怀旧 / 46
和述吉冬日牡丹 / 48
红梅 / 49
寒食雨二首 / 50
和泰太虚梅花 / 52
湖上夜归 / 54
海棠 / 57
壶中九华诗 / 58
和陶拟古(选一首) / 60
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选一首) / 62
江上看山 / 63
荆州(选三首) / 65
祭常山回小猎 / 67
寄蔡子华 / 69
祭冼夫人 / 71
倦夜 / 73
吉祥寺赏牡丹 / 74
汲江煎茶 / 7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二首) / 78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79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 81
李思训《长江绝岛图》 / 82
荔枝叹 / 84
庐山开先漱玉亭 / 87
陌上花并引 / 88
郿坞 / 91
梅花二首 / 92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后屏 / 94
七绝二首 / 96
琴诗 / 97
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 99
入峡 / 101
书韩干《牧马图》 / 105
守岁 / 108
书双竹湛师房 / 109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删团练副使 / 111
宿九仙山 / 113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 115
石鼓歌 / 117
食荔枝 / 122
泗州①僧伽塔 / 124
题宝鸡县斯飞阁 / 126
题西林壁 / 128
天荆公韵四绝 / 129
吴中田妇叹 / 130
吴江岸 / 133
望海楼晚景 / 134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州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这首诗示之 / 136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 / 138
新城道中 / 139
戏子由 / 140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 143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 145
洗儿喜作 / 147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 148
咏怪石 / 150
饮湖上初晴后雨 / 154
游金山寺 / 155
有美堂暴雨 / 158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 160
於潜僧绿筠轩 / 163
鱼蛮子 / 164
阳关曲 / 167
椰子冠 / 169
於潜女 / 170
狱中寄子由 / 172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 / 174
雨中游天笙灵感现音院 / 176
舟中听大人弹琴 / 177
舟中夜起 / 179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 181
赠刘景文 / 183
中秋月 / 185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幽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周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 186
纵笔 / 188
纵笔三首 / 190
赠别 / 192

词部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 196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198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 200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20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203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 205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 206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 208
洞仙歌(冰肌玉骨) / 209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 211
浣溪沙(选三首)(麻叶层层苘叶光) / 213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215
浣溪沙(怪见眉间一点黄) / 216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 217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 219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 220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 222
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 / 224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 227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 228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 23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232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 233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236
满江红(江汉西来) / 237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 240
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 242
满庭芳(三十三年) / 244
满庭芳(蜗角虚名) / 246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 / 247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 249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 250
南歌子(海上乘槎侣) / 253
念奴娇(大江东去) / 255
念奴娇(凭高眺远) / 257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 259
千秋岁(岛边天外) / 260
沁园春(孤馆灯青) / 262
如梦令二首(为向东坡传语) / 264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 266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 26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271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 274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 277
少年游(去年相送) / 279
望江南(春未老) / 280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 282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 283
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 / 285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287
行香子(清夜无尘) / 289
行香子(一叶舟轻) / 290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 292
永遇乐(明月如霜) / 294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 296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297

苏轼小传 / 299
苏轼年谱 / 305

前言/序言

前言

苏轼从年轻时就怀有经国之志,但是终其一生都不得志,未能施展胸中的抱负。因为官场屡遭坎坷和不幸,这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丰富和深化了他的文学作品的内蕴,也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成为一位文学大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创作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他的议论文雄健奔放、辨析周密;他的记和书序则将散文抒情、叙事、议论的功能结合得水乳交融;他的随笔小品更是信笔写成,既生动活泼又朴素隽永;他的词赋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当然,他在诗词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凤毛麟角。
苏轼的诗取材广泛,几乎没有不能够入诗的题材,表现力也非常惊人。苏轼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他博学才高,对诗歌艺术的运用达到纯熟的境界。诗中比喻生动新奇,用典稳妥浑成,对仗精工自然。苏轼在词的创作上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用词来记游、赠答、怀古、说理,使之成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文体形式;而且将柔情之词变为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表现人的性情怀抱,甚至寄寓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了词的品格境界。他还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使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创造了新的美学规范,为词的创作拓宽了道路。
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在书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 “端庄杂秀丽,刚健含婀娜” 的书法被公认为北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之首。他爱画竹木怪石,与文同、米芾等开创了墨戏一派。
苏轼对中国思想、文学、艺术、文化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潇洒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榜样;他非凡的文艺见解和不朽的艺术创作,为后代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品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诗文氤氲出的清美,以及他的人格辐射出的清朗俊逸,使人全身心都为之清新而舒爽。冰心有一首小诗:“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苏诗现存二千七百余首,苏词有三百四十余首。本书选的诗词是较能代表东坡诗词风格的部分,大多是其传世佳作。就诗歌题材看,有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哲理诗、赠答抒怀诗等。让我们借苏轼诗词这个入口,跨越时空,去探寻、体味一代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

编者
2017年8月
《山水有情:古代山水画论与实践》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核心精神,从哲学思辨到笔墨技法,从文人情怀到时代变迁,全方位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博大精深。书中不仅梳理了中国山水画自萌芽、发展至成熟的漫长历程,更着重探讨了历代画论大家对山水画美学旨趣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具体的绘画实践。 第一部分:山水之思——哲学意蕴与精神寄托 中国山水画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而是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文人情怀的艺术表达。本书开篇即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阐释了中国古人如何通过观山水、体自然,达到与宇宙精神相契合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式的超脱,道家“道法自然”的体悟,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德性观,都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1.1 “卧游”的艺术:超越视觉的体验 古代文人常以“卧游”来形容寄情山水的雅趣,即通过笔墨丹青,在室内就能神游于万水千山之间。本书将详细解析“卧游”的文化根源,探讨山水画如何超越单纯的视觉写实,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媒介。从魏晋名士对山水的隐逸情结,到唐宋士大夫的游赏情趣,无不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之中。 1.2 诗、书、画、印的交融:多维度的艺术融合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四绝”——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典范。本书将深入探讨诗歌如何为山水画注入灵魂,成为点睛之笔;书法如何塑造画面的气韵生动,彰显笔墨的生命力;而印章则如画龙点睛,为作品增添身份与格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画作分析,展示这些元素如何相互辉映,共同构建出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 1.3 寄情山水:人生际遇与情怀的投射 山水画创作往往与画家的个人经历、人生际遇紧密相连。本书将选取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画家,分析他们笔下的山水如何映射出个人的情感世界。例如,隐逸之士笔下的山水,可能充满了清幽孤寂之感;而朝廷命官笔下的山水,则可能展现出壮丽雄浑的气魄。这种“画如其人”的艺术特质,是理解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部分:笔墨之道——技法演变与审美追求 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上。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的演变脉络,并深入解析不同技法所承载的审美内涵。 2.1 皴法、点、染的奥秘:物质形态的艺术转化 “皴”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现技法,通过不同的线条和笔触,表现山石的纹理、质感和体块感。本书将详细介绍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解索皴等经典皴法,分析其各自的特点、适用对象以及在不同画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书中还将探讨“点”和“染”在塑造画面层次、烘托气氛方面的重要作用。 2.2 勾、勒、擦、染:多样化的笔墨语言 除了皴法,勾、勒、擦、染等也是构成山水画笔墨语言的重要元素。本书将一一剖析这些技法的运用,例如,勾勒如何勾画出物体的轮廓与形态,擦染如何表现光影、湿度与空间的深邃。通过对具体画作的笔墨分析,让读者领略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笔墨表现下的差异与魅力。 2.3 设色之道:青绿、水墨与浅绛的区别 山水画的设色方式,从唐代的青绿山水,到宋元的水墨画,再到明清的浅绛山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本书将详细介绍这几种主要的设色体系,分析其色彩的运用、情感的表达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特征。青绿山水的绚丽,水墨山水的淡雅,浅绛山水的温润,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4 意匠经营:构图与章法的学问 优秀的山水画,离不开精巧的构图和严谨的章法。本书将探讨中国山水画在构图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散点透视”等,并结合具体画作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画面空间的安排,营造出开阔或幽深、疏朗或繁密的意境。 第三部分:大家风范——画论精粹与流派撷英 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画家和深刻的画论家。本书将精选历代重要的山水画论,并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山水画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带领读者领略大家风范。 3.1 历代画论的智慧:从《历代名画记》到《画史会要》 本书将选取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论文献,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郭熙的《林泉高致》、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等,深入解读其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这些画论如何界定山水画的性质,如何指导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绘画观念。 3.2 山水画的宗师:王维、李思训、董源、巨然 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山水画早期的奠基性人物。王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先河。李思训父子则以其工整富丽的青绿山水,成为宫廷画院的代表。董源和巨然作为五代南唐的画僧,以其“江南山水”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3 宋元山水的高度:范宽、郭熙、赵孟頫、黄公望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范宽的雄浑壮阔,郭熙的“山水有情”,都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元代虽然政治动荡,但文人山水画却迎来了新的发展。赵孟頫提倡复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成为文人写意山水的典范。 3.4 明清山水的传承与变革:沈周、文徵明、倪瓒、石涛、八大山人 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继承并发展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明末清初,石涛和八大山人以其“笔简意赅,出奇制胜”的风格,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篇章,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艺术创造力。 第四部分:时代回响——山水画的文化意义与当代价值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书将探讨山水画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它在当代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4.1 山水画与园林艺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与山水画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将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被引入园林设计,如何通过叠石理水、亭台楼阁的布局,模拟自然山水的形态,创造出“人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 4.2 山水画的教育与传承:师承与创新 历代山水画的传承,离不开严谨的师承教育。本书将介绍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在继承前人技法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4.3 当代山水画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山水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探讨当代画家如何在全球艺术语境中,重新审视与传承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如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4.4 艺术鉴赏与收藏:品读山水之美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如何欣赏和鉴赏一幅山水画?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艺术鉴赏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笔墨与精神。同时,也会简要介绍山水画在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对画论精粹的深入解读,又有对具体画作的细致分析,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脉络清晰,体系完整: 从哲学思想到笔墨技法,从历史发展到大家风范,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山水画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精选大量经典山水画作高清插图,直观展现画家的笔墨技巧与审美意境。 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力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呈现给广大读者。 文化视野开阔: 不仅关注艺术本身,更将其置于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展现山水画的文化底蕴。 《山水有情:古代山水画论与实践》 是一部集理论、史料、鉴赏于一体的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深度力作,旨在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殿堂,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领略那份“天人合一”的诗意与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苏轼诗词全鉴》的时候,我本以为它就是一本普通的诗词集,没想到它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相当考究,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内容方面,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全”和“精”。“全”体现在作品的广博,基本上把我们能找到的苏轼诗词都收录了进来,方便我们进行系统性的阅读和比较。“精”则体现在其注释和赏析上。我最看重的是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字词考证和典故解读。很多我以前不理解的词句,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往往能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原意和情感。比如,书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处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还结合了当时的月相变化以及苏轼的个人情感,让我对这首千古名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且,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苏轼诗词的评论,来自不同的学者和时代,这让我得以从多个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了解到他的诗词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解读和传承的。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诗词读物。

评分

这本《苏轼诗词全鉴》真是让我惊艳!我一直对苏轼这位北宋文坛巨匠情有独钟,他的诗词,时而豪放不羁,时而婉约细腻,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拿到这本厚厚的全鉴,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考究的注释所吸引。每一首诗词都配有详细的背景介绍,解释了创作的缘由、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还有相关的历史典故。这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苏轼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诗篇的深度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译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词语的精妙运用,章法的巧妙安排,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荡气回肠,而书中对“风流人物”的解读,结合了当时的历史人物群像,让我对苏轼的胸襟和气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诗句,如“居家常带笑容,言语多含喜悦”,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入苏轼的诗词世界,让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浅尝辄止的读者,而是能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意境。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能够拥有一本如此全面的《苏轼诗词全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市面上关于苏轼的书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全鉴”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分量和厚度已经说明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诗词的解读方式。它不是千篇一律的赏析,而是根据诗词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历史背景的梳理,有的侧重于艺术手法的分析,有的则侧重于诗人当时的心境描摹。这种多元化的解读,让我对每一首诗词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对《醉花阴》的分析,就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苏轼在贬谪中的孤寂与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而对于一些豪放派的作品,书中则会着重分析其磅礴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让我能够感受到苏轼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总而言之,这本“全鉴”不仅是一部诗词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苏轼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也让我更加热爱他的诗词。

评分

我必须说,《苏轼诗词全鉴》的出现,简直是广大苏轼爱好者的一大福音。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以前接触苏轼的诗词,大多是通过一些选本,或是零散的片段,总觉得意犹未尽。而这本“全鉴”,顾名思义,其完整性令人叹为观止。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几乎涵盖了苏轼现存的绝大部分诗词作品,而且编排得井井有条,便于查找。最让我称道的是,它不仅收录了诗词本身,还提供了多个版本的注释和赏析,这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作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苏轼不同时期诗词风格演变的分析,从早期的意气风发,到中年后的跌宕起伏,再到晚年的超然物外,书中都给出了详实的论述,并用具体的诗篇作为例证。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苏轼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他的诗词也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样,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例如,书中对苏轼贬谪黄州时期诗词的分析,特别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乐观,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通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达成的,书中都有细致的阐释。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苏轼诗词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苏轼诗词全鉴》,真的是一本能够陪伴我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宝藏。我一直认为,阅读苏轼的诗词,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深沉与醇厚。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将诗词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深入理解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诗句的挖掘。例如,书中对苏轼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的赏析,并没有止步于对景物的描绘,而是深入探讨了苏轼是如何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最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苏轼后期诗词的解读,那种看透世事、豁达超然的人生哲学,通过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例如,对《题西林壁》的解读,书中不仅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直白含义,更阐释了其中蕴含的认识论和哲学思想,让我对苏轼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我不是在机械地阅读,而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从他的诗词中汲取人生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