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金庸题词,张大千绘制肖像,北大教授严家炎题字推荐。
2.徐志摩嫡孙发声,家族影集公开。
3.重点突出了徐志摩“志在摩登”的现代精神和人生定位。
4.剑桥大学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等中外多位研究徐志摩的学者推荐。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人之一,其人其诗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彼时的中国文化。这部不同凡响的传记是祖孙纽带的奇妙化身,是徐善曾对其祖父的致敬。该书讲述了徐志摩引人唏嘘的际遇,以及他孕育无数动人诗章的一生,令人忍不住彻卷一探究竟。
——Kavita Daswani《为了婚姻》For Matrimonial Purposes作者卡薇塔·达斯瓦尼
是时候纪念20世纪中国诗歌的伟大里程碑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意识到诗歌在全球化新纪元中的重要位置。以此观之,徐善曾为其祖父徐志摩立传,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现代诗歌,抑或诗歌本身的薪火相传。《志在摩登》是难得的佳作,意义深远。
——Lian Yang杨炼《大海停止之处》Where the Sea Stands Still诗人
徐志摩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作家,永远值得纪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严家炎
序:徐志摩的觉醒——剑桥岁月?引燃诗情 阿兰·麦克法兰
前?言
第一章?志在摩登
第二章?此间少年?1897—1917
童蒙幼学
包办婚姻
附录一——梁启超小传
第三章?游学美欧?1918—1921
赴美寻知
转益多师
英伦寻梦
附录二——伯特兰?罗素小传
第四章?剑桥岁月?1921—1922
狄更生:大学底蕴
夫妻聚首?爱恨冤家
伯特兰?罗素:垂范终生
附录三——戈兹沃西?洛斯?狄更生小传
第五章?诗人涅槃?1922
新式离婚
故地重临
白庐碧蕤社:贯通中西
第六章?回归中国?1922—1924
造化弄人
名友双收
附录四——泰戈尔小传
第七章?文人之恋?1924—1925
名士求凰
新月诗社
爱情考验
第八章?感伤之旅?1925
幼子夭折
文苑寻新
附录五——张幼仪小传
第九章?终成眷属?1925—1927
宴尔新婚
晴雨难定
生计多艰
第十章?艺苑耕耘?1927—1928
风格隽永
新月兴衰
追寻彼岸
第十一章?惨淡人生?1929—1931
痛丧亲师
旧情复燃
渴望飞行
第十二章?横遭惨劫?1931
鹤坠云中
埋骨故乡
第十二章?劫后风波?1931—198
第十三章?身后名扬?1981—
附录六——徐志摩诗文选
附录七——大事记
附录八——术语表
附录九——参考书目
附录十——引用的文献和图片出处
跋:现代诗魂 米歇尔·奚密
后?记
致?谢
译后记
附录十一——徐志摩后人简介
附录十二——徐氏家族影集
徐志摩诗文选
石虎胡同七号
Seven, Tiger Stone Lane
为要寻一颗明星
In Search of a Bright Star
雪花的快乐
Joy of a Snowflake
翡冷翠的一夜
A Night in Florence
海韵
Sea Rhyme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What Exactly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我有一个恋爱
I Have One Love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Follow Me
深夜巷中琵琶
A P’i-Pa Tune in an Alley at Midnight
哈代
Thomas Hardy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I Know Not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再别康桥
A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春的投生
Birth of Spring
云游
Roaming in the Clouds
车上
On the Bus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On Hearing the Chant of Intercession at the Temple of Heaven’s Stillness at Ch’ang Chou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The Cambridge I Knew (excerpted)
徐志摩的觉醒——剑桥岁月?引燃诗情
闻悉徐善曾先生为其祖父,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徐志摩立传,并请我为其作序,老朽与有荣焉。
初识徐善曾先生,是在2012年8月。徐志摩年轻时,曾负笈剑桥a两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桥旁有徐志摩纪念石,彼时我正身兼纪念石的“管理员”。我们二人抚今追昔,就徐志摩这位传奇诗人的风云往事相谈甚欢,最终促成了其传记英文版的出版,并于2014年与徐志摩的故乡海宁市政府合作,在国王学院礼堂举办了名为“徐志摩—剑桥与中国”的展览。
现在,这样一本由徐氏后人撰写的徐志摩传记面世,可谓正得其时。
a剑桥,旧译为康桥,现通译为剑桥。—编者注
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迎来了西方人文艺术思潮的洗礼,徐志摩其人其文正处于核心地位。方是时也,来自西方的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科学、文学等的思想理念如滚滚洪涛,席卷孤悬远东,与世隔绝已久的华夏古国,其声势之浩,恰如海宁城畔一年一度的钱江大潮。
如今,随着民族复兴,在经济、政治领域再度引领世界,中国又一次向西方文明敞开胸襟,并将之与其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合。正如20世纪20年代时,当下的中国也以求索之心开眼看世界,埋首觅津梁。
然而,文化传播的大潮也会逆流而上。徐志摩以及他的几位师友,如梁启超、王国维等思想大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西方。除了他们本身的影响之外,他们还邀请了一些域外的学者,主要是西方的学者来华讲学,其中有戈兹沃西?洛斯?狄更生(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等剑桥学人,也有后来与徐志摩结为忘年之交的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等。这些学者也将汉学带到了西方世界。其中,翻译了中国和日本经典文学的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将中国艺术介绍到西方学界的罗杰?弗莱(Roger Fry),著作等身的狄更生等国王学院的学者,则将汉学西传至英伦。
当今时代,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再次出现:不仅中国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文明,西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的影响。
徐志摩在西方的影响力,源于1921—1922年他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剑桥塑造了他邃密高拔的思想和俊秀清逸的人格。
彼时的剑桥正从一战的疮痍中恢复,大批当时第一流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毕集于此。剑桥群贤荟萃,人才济济。其中,声誉最隆者当属与伦敦和国王学院联系紧密的“白庐碧蕤社”(Bloomsbury Group)。该社雅集多年,其成员包括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艺术家邓肯?格兰特(Duncan Grant)、弗莱等,其中数人与徐志摩过从甚密,亦师亦友。
对徐志摩而言,国王学院的底蕴则更适其逸兴,振其心魄。英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豪鲁伯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即毕业于此,另一位搜神志怪的小说家M. R. 詹姆斯(M. R. James)在徐氏抵达之两年前刚刚卸任教务长的职务。国王学院的教育模式从不强制学生埋首故纸堆中不问世事,学院礼堂中,谈乐论诗、赏文观艺的学生随处可见;尤为重要的是,学院提倡建立社团,因此其结社论道之风盛行,神秘色彩浓厚的使徒会(Apostles)在此都有分会。
以徐志摩的文采风流,他很快融入了文艺精英的团体。他交游广阔,范围不仅限于剑桥大学,而是遍及英伦。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约翰?米德尔顿?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I. A. 瑞恰兹(I. A. Richards)、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罗伯特?布里奇斯(Robert Bridges)等都在其师友之列。
在精神上,剑桥大学的人文底蕴让徐志摩耳濡目染;在感官上,学苑景致让他流连忘返。徐志摩之所以诗名长久流传,与此二者有莫大的关系。剑桥大学史上诗人辈出,马洛(Marlowe)、弥尔顿(Milton)、邓恩(Donne)、马维尔(Marvell)、德莱顿(Dryden)、华兹华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拜伦(Byron)、丁尼生(Tennyson)等都曾负笈于此;也正是在这里,徐志摩第一次读到了他们的诗行。徐志摩曾写道,康河的绿堤柳岸极似他久违的故园风光;剑桥的绿茵碧草、历尽沧桑的古雅建筑,也使他心旷神怡。此地此景,正是他沉浸于诗歌世界的绝佳处所。
要点燃徐志摩精神和感官的双重烈火,最后一个要素—他的第一次罗曼史必不可少。此书对这也多有笔墨。
新的思想;与文坛长者的忘年之交,而当时,这些出身伊顿公学—国王学院的传统学者,都视深厚的友谊为人生最伟大的艺术;文艺作品中的自然之美;与浪漫主义诗人的翩然邂逅,而彼时,英伦的浪漫主义诗歌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视域:上述种种荟萃在一起,便是一场如歌似谜的盛宴。
徐志摩把所有这些都写进了他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那是在第三次造访剑桥大学将别之际,他创作了这首诗。在诗中,他把两个同样古老而风情各异的地方合而为一。其中一个是故国,即是让自欧洲而来的马可?波罗不能自拔的杭州古城;另一个是剑桥,那是他到来时业已有七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集美景与思想于一身的胜壤之一。
徐志摩对剑桥的激情也重塑了部分英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他让他们意识到,这里并不只有鳞次栉比的商业中心。他虽然是第一个饱含深情地书写英国建筑景貌、风土人情的中国人,但他的写作让部分英国人以新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国土,可见他的激情之澎湃,以及其文之功力。
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再次相遇,东西方对彼此都存在着广泛的好奇,而从两个相异甚多的文化中萃取精华,融会贯通,也成为很多人的愿望。徐志摩便是这种好奇和愿望的象征。这成就了徐善曾先生在此书中讲述的其祖父徐志摩的精彩人生。徐志摩其人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神奇结晶。我认为,虽然历史上文化交流的事迹层出不穷,但绝无比徐志摩这位一生短暂的伟大诗人更为传奇者。
艾伦?麦克法兰
Alan Macfarlane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
这本《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单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徐志摩,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诗歌,他的爱情,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总是伴随着无数的讨论和想象。而“我的祖父”这个定位,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不再是冰冷的学术研究,也不是泛泛的传记叙述,而是源自血脉的亲情,是家族记忆的传承。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童年回忆,什么样的家族轶事,能够让我们触摸到这位才子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是午后阳光下,祖父哼唱的歌谣,还是他笔下那些如梦似幻的诗句,在晚辈的耳畔低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徐志摩作为“人”的一面,不仅仅是那个挥洒才情的诗人,更是那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普通人。他与家人的相处之道,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他面对生活琐事时的种种情态,这些日常的细节,往往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他为何会走上那样一条充满激情的生命轨迹。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徐志摩内心深处的一扇门,而这扇门的背后,一定藏着我尚未知晓的,却又无比珍贵的宝藏。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仅仅是看到书名,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向往。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他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我的祖父”这个称谓,则为这本书注入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角,它不再是冰冷的研究,而是源自血脉的传承,是家族记忆的温情回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徐志摩作为一位“祖父”的形象?那些我们从未听闻的家族往事,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成长的点点滴滴,又将如何被娓娓道来?我设想,书中一定充满了细腻的情感,那些祖辈对后辈的关怀,那些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或许还有一些只有在家族内部才流传的趣闻轶事,都能让我们窥见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徐志摩。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亲情力量,并且,通过晚辈的眼睛,去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另一面——他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对于后代的期望与期盼。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珍贵的家族记忆的重现,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深情致敬。
评分读到《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的介绍,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想要一探究竟。徐志摩,一个名字便能勾起无数涟漪的名字。他的诗,如“康桥的剑桥”,如“沙扬娜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但更吸引我的,是“我的祖父”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独特视角。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晚辈,怀着敬畏与深情,梳理着家族尘封的记忆,将那些散落在岁月角落里的碎片,重新拼接成一幅关于他祖父的完整肖像。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家族故事,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家庭的温情脉脉的片段,或许还有一些不曾公之于众的轶事,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与教科书上、与诗歌里略有不同的徐志摩。他是否也曾有过普通人的烦恼,是否也有过孩童般的调皮,是否在家人面前也展露过最放松、最真挚的一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家族的温暖港湾里,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如何成长,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的。这本书,定是一本充满人情味和温度的传记,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位文坛巨匠的私人生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羁绊。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个书名,一瞬间便点燃了我对徐志摩这位传奇人物的好奇心,尤其是“我的祖父”这一称谓,更是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和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去讲述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不仅仅是记录了徐志摩的生平事迹,更是承载着那个时代家族的变迁,以及晚辈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与追忆。或许,会有关于祖父年少时的趣事,关于他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又或者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的情景。我尤其好奇,在后辈的眼中,徐志摩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否也有着作为“祖父”的温情与严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价值观,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的后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回溯,更是一次对家族历史的梳理,一次对血脉传承的致敬。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一个父亲,一个祖父的真实情感,从而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徐志摩,一个名字,就仿佛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浪漫与诗意,他的作品早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生平故事也常常引发人们的遐想。而“我的祖父”这个定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源自血脉的亲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这位文学巨匠在家族中的另一面。他是否也曾像寻常长辈一样,慈爱地呵护晚辈,讲述家族的故事?那些关于他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那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家族轶事,又将如何在这个书中被娓娓道来?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徐志摩生平的梳理,更是对一个家族历史的回溯,是对血脉传承的深情记录。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徐志摩,他不仅是笔下才情横溢的诗人,更是家族中一位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祖父。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尘封的家族记忆,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羁绊,从而对这位传奇人物有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Very Good~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Very Good~
评分Very Good~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