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

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玉兰 口述,段金萍 整理
图书标签:
  • 庐剧
  • 戏曲
  • 口述史
  • 丁玉兰
  • 地方戏
  • 安徽戏曲
  • 戏曲艺术
  • 文化传承
  • 人物传记
  • 艺术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62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80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庐剧是安徽地方剧种之一,是合肥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丁玉兰则是庐剧的标志性人物。
  《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采用口述史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将丁玉兰的从艺经历、艺术活动、表演技艺、代表剧目、传承庐剧等活动完整地记录下来。
  《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内容详实,可读性强,既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庐剧发展兴衰史。

作者简介

  丁玉兰,1931年生,安徽肥东人,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合肥市演艺集团庐剧院名誉团长。丁玉兰8岁登台演出,12岁正式拜师学艺,主攻青衣、花旦。新中国成立前曾在皖中一带流动演出,深受群众喜爱。1949年加入合肥平民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1981年任合肥市庐剧团副团长。退休后,在老年大学教庐剧,并组建玉兰庐剧艺术团,为传承庐剧而奋斗。丁玉兰戏路广,由其参演的剧目大概有近150出,其中犹以《借罗衣》《小辞店》《休丁香》《秦雪梅》《秦香莲》《双丝带》《双锁柜>《江姐》等拿手。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数次当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常委。曾任安徽省文联委员,剧协常务理事,合肥市剧协副主席。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段金萍,1983年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安徽当代史。近年来参与或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参与编写了《安徽通史·新中国卷》《安徽历史》《中国历史读本》《合肥通史·当代卷》等著作,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序言/陆勤毅

第一章 苦难童年与庐剧结缘
家庭与出生
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
芦店谋生失败
害眼疾
远走他乡讨饭
父亲惨死
娘仨相依为命
偶遇丁家班
卖艺乞讨
随丁家班四处漂泊
第一次登台演出
各种艺名由来
丁家班演出概况
备受欺侮
险遭刺脸
唱砸(讨)彩戏、唱赌戏
和弟弟同台演出
启蒙师傅去世
得伤寒差点丧命
偷戏
和费家班合班演出
拜师傅
正式学艺唱戏
遇到新四军
成为皖中名角
遭遇抢婚
我的初恋
被逼结婚
我的第一个孩子夭折

第二章 艺术新生及辉煌
加入合肥平民剧社
起名丁玉兰
一炮打响
人红遭嫉
政府接收平民剧社
第一次电台录音
赴上海观摩学习
参加艺人训练班
无缘参演移植剧《梁祝》
参演新戏《宝莲灯》
……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苦难遭遇
第四章 艺术生涯再次辉煌
第五章 为传承庐剧艺术而努力

精彩书摘

  《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
  备受欺侮
  在旧社会,倒七戏被称为小倒戏或小戏。因为当时的京剧是人们眼中的大戏,地方戏都被称为小戏。像我们这些流落在乡间的倒七戏艺人,被鄙视地称为戏子,地位十分卑贱,遭遇非常悲惨。大多数人因生活所迫才去唱戏,演戏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我们无依无靠,常常遭到官府、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欺侮,村镇里的一些地痞流氓,同样也不把我们当人看,欺辱我们,我们的人身安全随时受到威胁。
  1940年初,丁家班来到含山县城,戏台搭在城南的一块空地上。戏台后面住着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大嫂戏瘾特别大。有一次,她正在烧饭,刚把米淘好放锅里,还没来得及放水,听见我们戏班子开唱了,就急忙跑出来瞧一瞧。看着看着就人了迷,忘记家中还在烧火这回事。结果锅烧红了,点着了灶台边的柴草,冲天大火迅速燃烧起来。
  驻守在镇上的“鬼辫子”(伪军)在营长的带领下闻讯而来。营长认定是丁家班把“马胡”带来纵火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们戏班的人用绳子捆起来带走了。
  走到半路,遇到了营长的姨太太。她是我们的同乡,是个戏迷,经常来听我唱戏,还认我做了干女儿。后来由于她出面求情,我们才被放回来,但从此被逐出了含山县城。
  1940年农历十月,我们戏班子来到定远县蒋集镇的秦集村演出。村里有个恶霸叫谢二鹏。他看戏时,在戏台底下搭张床,和大小老婆一起躺在床上,一边抽着鸦片烟,一边看戏。抽着抽着,谢二鹏兴奋了,他想试探一下两个老婆对他是否真心,就点《寡妇上坟》这出戏,并且点名让我反串小生。
  《寡妇上坟》是个折子戏,是传统大戏《秦雪梅》里的一部分,讲的是秦雪梅的未婚夫商琳死后,秦雪梅和丫鬟一起去上坟。
  我没学过小生戏,不会唱,就拒绝演。狗腿子见我不唱,就威胁说:“不唱不照,二爷不会饶过你的。”
  我就是不唱。这下惹怒了二爷,他从床上跳起来,从腰间掏出手枪,朝戏台走来。
  当时我坐在后台的一个装戏服的箱子上,身体靠在戏台柱子上。谢二鹏朝我这边打来,子弹从我身边擦过,把柱子打穿了。
  我一下子吓哭了,其他人也都吓得发抖。丁伯伯央求道:“不要再开枪了,我们唱。”
  班子的人都过来劝我说:“唱吧,不然我们的命都不保了。”
  于是,方爷演秦雪梅,甘文如演小爱玉,我演商琳。
  我上台后边学边演。陈伯伯在后台讲一句,我跟着唱一句,边唱边哭。
  谢二鹏看到后,喝道:“哭着唱不算,重唱。”
  天快黑的时候,总算把戏唱完了。
  散戏回到住处,大家都非常难过。妈妈说:“现在世道太乱了,不能再唱了,再唱恐怕命都保不住了。”大家都点点头说:“这样是太危险了,还是回去讨饭吧。”
  戏唱不成了,大家只好各奔东西了。分别时,丁伯伯说:“大家先回去讨饭吧,讨得到更好,万一讨不到,明年春我们再聚起来,一起商议怎么办。”
  ……

前言/序言

  如果说融合了多种地方戏曲精华而成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那么诸多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的地方戏曲则是当地文化的代表。庐剧就是流行于合肥方言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颇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合肥,历史上的某些阶段曾称庐州,庐剧因此而得名。合肥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两千多年的城市史,《史记》《汉书》对合肥皆有记载,并称合肥为南北货物输会之所在,《汉书》更将合肥与寿春合在一起,列为当时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合肥历来处于中国经济、文化的连贯东西、融汇南北的重要节点上,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合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深得文化交流之利,庐剧才得以应运而生并广泛流传,成为合肥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每个剧种在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丁玉兰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庐剧的代表人物。在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在丁玉兰先生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终于付梓出版。这是合肥文化事业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梨园旧梦:戏曲人生浮沉录》 一、序言:舞台光影下的时代剪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剧种或某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历程,而是一部广阔而深邃的戏曲史诗,旨在描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社会剧变中的生存轨迹、艺术探索与精神传承。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通过对数位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戏曲艺术家的口述访谈与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生动、充满张力的梨园世界。 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一腔热血和毕生技艺浇灌舞台的伶人们的真实心声。他们的人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艺术在现代化冲击、政治风云变幻以及审美观念更迭中的每一次阵痛与重生。 二、第一部:童子功与家学渊源——艺术的初啼与旧规的束缚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戏曲科班教育的严酷与精微,这是戏曲艺术得以延续的根基,亦是无数艺人早期生涯的炼狱。 1. 根基的塑造:科班的“刀子生涯” 详细描述了清末民初至解放初期,戏曲科班内严格的“打、把、唱、念、做、舞”训练体系。重点描绘了童子功的艰辛: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练习如何塑造了演员的身体语言与声音技巧;师傅的威严与“打板子”的痛楚,如何成为塑造艺术人格的残酷导师。我们不再停留于表面的苦难叙述,而是深入分析这种高强度训练如何内化为演员对舞台的极致掌控力。 2. 家学与传承:血脉中的艺术基因 访谈了数位出身于“戏曲世家”的艺术家。他们如何在家中耳濡目染,将戏曲视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讨论了家族传承中的“秘不外传”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以及这种私密性传承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断裂的危机。探讨了父辈的艺术理念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对角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三、第二部:流派之争与艺术的十字路口——风格的形成与碰撞 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派纷呈。本部分聚焦于不同艺术流派的兴起、发展及其核心差异。 1. 风格的淬炼:地域与人性的交融 选取了数个代表性的剧种(如京剧的某几大流派、昆曲的复兴初期、地方戏曲的崛起),详细剖析了不同流派在“唱腔板式”、“身段处理”、“脸谱勾画”等方面的独特技法。例如,某个流派的“气口”与另一个流派的“念白”有何本质区别?这种区别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审美取向——是偏向于豪放的叙事,还是偏向于婉约的抒情? 2. 舞台上的博弈:艺术家的自我革新 记录了艺术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讲述了老一辈艺术家如何看待“创新”的界限:既要对得起祖师爷,又不能落伍于时代。其中不乏舞台上的公开较量,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如何在同一台戏中展现各自的艺术高标,以及这种良性竞争如何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四、第三部:风云变幻中的舞台——历史的重压与艺术的坚守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最为剧烈的冲击。本部分着重描写艺术家如何在政治的高压下,努力保护戏曲的内核。 1. 革命洪流下的重塑与改编 详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如何被要求“为政治服务”。艺术家们被迫对经典的剧目进行“加工”和“改造”,从人物命运到唱词内涵,无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记录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是选择迎合以求生存,还是以巧妙的艺术手法保留一丝原作的精髓?这里着重描写了“文武场”的变迁——传统乐队如何被纳入新的编制,乐器配置与演奏方式的改变对戏曲音乐结构带来的影响。 2. 坚守的代价:寂寞与沉寂的岁月 记录了艺术家们在艺术活动受到限制时期,如何维持自身的技艺。他们或“赋闲”,或“秘密排练”,或将精力投入到戏曲理论的研究与整理之中。这部分揭示了艺术家的坚韧——技艺的磨练并未停止,只是从公开的舞台转向了私密的内心世界与小范围的传播。 五、第四部:重返舞台与时代的和解——艺术的复苏与传承的困境 改革开放后,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 观众群体的变迁:从满堂彩到“曲高和寡” 分析了电视、电影等新兴媒介对传统戏曲观众基础的巨大冲击。描述了老艺术家们重新登上舞台时,面对日渐年轻化的观众群体的适应过程。他们如何用更精湛的技艺去吸引新的听众,又如何面对部分观众对传统戏曲“陈旧”、“冗长”的评价。 2. 薪火相传的辩证:学院派与“野路子”的融合 探讨了现代戏曲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学院派培养出的新一代演员与传统科班出身演员之间的风格差异。讨论了在强调市场化、快速出成果的今天,传统戏曲中那种需要数十年才能沉淀下来的“韵味”与“功力”该如何培养。受访艺术家们对“戏曲新生代”寄予厚望,同时也提出了对他们基础训练扎实程度的深切忧虑。 六、结语:未完的锣鼓 全书最后以对戏曲艺术未来的展望作结。戏曲艺术从未停滞,它在吸收新元素的同时,仍在顽强地保有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内核。这些口述历史的片段汇聚在一起,不仅仅是记录了几位艺术家的个人命运,更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提醒我们,每一次高亢的唱腔背后,都凝聚着对“美”的永恒追寻,以及一代代戏曲人对舞台的赤诚与热爱。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布满油彩与汗水的漫漫梨园路,聆听那穿越时代的锣鼓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书名“我的庐剧人生”和副标题“丁玉兰口述史”的组合,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阅读冲动。我对地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口述史的体裁,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私人化、也更为真切的艺术人生。我非常好奇,丁玉兰老师,这位在庐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艺术家,她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名角的?她的艺术生涯中,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荣耀?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触摸到她的人生温度,感受到她对庐剧艺术的深沉热爱,更希望从中看到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艺术追求的交织与碰撞。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将我带入那个充满魅力的戏曲世界,去感受那份纯粹的艺术初心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封面上“我的庐剧人生”几个字就深深吸引了我。我虽然不是庐剧的资深爱好者,但对传统戏曲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总觉得戏曲,尤其是地方戏,就像是从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珍宝,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的副标题“丁玉兰口述史”,则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口述史,这是一种多么鲜活的记录方式啊!它不像官方史书那样冰冷客观,而是充满了当事人的体温、情绪和鲜活的记忆。我开始想象,丁玉兰老师,这位庐剧名家,她的人生是怎样的跌宕起伏?她的艺术之路又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将我带入那个年代,去感受庐剧的魅力,去体味一位艺术家的酸甜苦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倾听一个真实而动人的生命故事,去了解庐剧这门艺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去感受那份属于时代的独特印记。我期待着,在丁玉兰老师的叙述中,能够找到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深刻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这个书名,就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庐剧艺术背后人生故事的探寻。我并非庐剧的专业人士,但对戏曲的魅力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口述史的叙述方式,更是让我看到了将宏大的艺术史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能性。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细节,以及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生存、追求艺术的动人篇章。丁玉兰老师,作为庐剧舞台上的璀璨明星,她的声音,她的表演,一定承载了无数观众的记忆。而这本书,则将她的声音转化为文字,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她的人生百态,艺术追求,以及她与庐剧结下的不解之缘。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庐剧的发展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坚韧与执着,领略到生命中那些朴素而又深刻的真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力量,封面泛着淡淡的纸张香,仿佛能闻到时光的味道。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特别情结的人,口述史对我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是一段集体记忆的碎片。丁玉兰老师的名字,在庐剧界早已如雷贯耳,她的一颦一笑、一板一眼,都曾是多少人心中的经典。而如今,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我仿佛能够近距离地走近她,倾听她的人生轨迹,感受她作为一名艺术家所经历的岁月洗礼。我很好奇,在那个相对物质条件不那么优渥的年代,是如何支撑起一个人的艺术梦想?她是如何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又如何在生活中面对挑战?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将她的人生片段串联成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我期待着,透过她的眼睛,看到庐剧艺术的独特韵味,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更希望能在她的故事中,汲取一些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生命力量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单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勾人。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这样故事的窗户。“口述史”这三个字,尤其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它意味着,我即将听到一个真实的声音,一个充满情感和个性的声音。我对庐剧本身了解不多,但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一直非常关注。我期待着,通过丁玉兰老师的讲述,能够深入了解庐剧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同时,我也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一位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如何在舞台内外,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我渴望在这段口述史中,找到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深刻共鸣,去感受那份源自生命最深处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