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是一本登山运动教材,也是一部涉及运动生理学、健康科学、运动医学、训练科学等各领域的入门作品。作者以多年来的实际登山体验及专业研究,带给读者科学而完备的登山知识 让你一看就懂!书中有详细的图解说明,从登山技巧、恢复疲劳、补充能量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帮助登山者如何安全健康地登山,享受登山带来的无穷乐趣!
山本正嘉 ,1957年出生于横须贺市。在初中三年级的春天,一次孤身一人登山采集植物后,便对登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了登山运动之路。考入东京大学后,加入了学校的滑雪登山社,开始了正规的登山运动。大学毕业后考入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体育学系)研究所,从事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工作,主攻肌肉耐力和疲劳研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鹿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目录
第1部分基础篇
第1章登山运动与健康
第2章登山运动与疲劳
(1)上山引起的疲劳
〈COLUMN〉 爬阶梯与登山运动的速度比较
(2)下山引起的疲劳
(3)“燃料耗尽”引起的疲劳
〈COLUMN〉 什么都吃不到的时候怎么办?
〈COLUMN〉 冬季登山时维持体温的食物
(4)过热引起的疲劳
〈COLUMN〉 为什么人们都认为“不能喝水”?
〈COLUMN〉 什么都喝不到时怎么办?
(5)人体的疲劳实验
〈COLUMN〉 登山比赛运动员的饮食
第3章中老年人、女性、儿童的登山运动
(1)中老年人的登山运动
(2)女性的登山运动
(3)儿童的登山运动
第4章登山运动与体能训练
(1)登山运动必须具备的体能
(2)登山运动必须具备的肌力
(3)登山运动必须具备的耐力
〈COLUMN〉 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值的自我测定方法
(4)该选择哪种训练方式?
〈COLUMN〉 大学登山社时期的体力训练
(5)具体的训练方法
A.耐力训练
B.肌力训练
C.柔软性训练
D.平衡性训练
E.减重训练
F.防卫体力训练
〈COLUMN〉 登山体力就是健康体力
第2部分发展篇
第5章攀岩
(1)自由攀岩者的体能特征
(2)攀岩与肌肉疲劳
(3)训练
A.训练的基本姿势
B.肌力训练
C.肌耐力、恢复力训练
D.全身耐力训练
E.柔软性训练
F.休息的重要性
第6章高原登山
(1)低氧与身体
〈COLUMN〉 高原登山运动能力的个性差异
(2)高原登山运动必须具备的体力
〈COLUMN〉 R?Messner的最大摄氧量
(3)高原适应210〈COLUMN〉在低氧室进行适应训练
(4)高原登山运动策略
〈COLUMN〉不同高度出现的高山症表现
(5)高原适应的自我判定方法
(6)高原技能
A.呼吸的方式(呼吸法)
〈COLUMN〉 让身心放松的方法
B.步行方式和休息方式
C.进食和饮水方式
〈COLUMN〉 远征后如何恢复体能
(7)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可行性
A.在实验室中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
〈COLUMN〉 无氧登山运动与闭气潜水
B.以无氧方式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可能性
附录:用于高原登山、健走的体能状态管理表
前言
如何应对登山运动中的受伤、疾病等情况,是个属于医学范畴的问题。但是如何未雨绸缪地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更安全、舒适、健康地进行登山运动则属于运动生理学的范畴了。
受伤和疾病本来就是很可怕的,而且登山运动场所往往远离医疗机构,因此预防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事情。当前,登山的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相较于医学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本书就是应对这一现状而写就的。
例如,本书中科学地讲解了为克服登山运动中的疲劳现象,在山中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以及平时在山下应该如何训练的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舒适地完成登山运动,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受伤和疾病,更可以向更高的山峰挑战。
本书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不是讲秘诀——“这样做就好”,而是通过实验数据详细地展示出“为什么这样最好”。人的体质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登山运动的环境和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只注重追求诀窍没有太大的意义,被这些诀窍所左右甚至是有害的。重要的是要了解身体结构,一旦出现问题,能针对即时的状况,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很好地把控身体。
第二,涉及实验数据,笔者都尽可能地亲自去进行实验,即使从过去的某些研究中得到了一些启迪,但仍会结合登山运动的特性,重新进行实验,而且,在实验台上,尽量用自己的身体加以确认。因此,本书中有大量笔者自身的数据,虽然细微部分存在着个性差异,但大的方向还是具有普遍性的。
第三,本书不仅是一本登山运动教材,也是一部涉及运动生理学、健康科学、运动医学、训练科学等各领域的入门作品。因此,回避了一些专业用语,尽量使其浅显易懂,为此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求在初中学习过简单的理科和数学的读者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和运用。但愿读者能够在阅读本书后热爱上登山运动,那也就是笔者最大的欣慰了。
最后,这本书在“装备选择与维护”这一章节的处理上,也显得非常浮于表面,缺乏专业性。例如,登山靴的选择,除了谈论防水性和保暖性之外,对于鞋楦的宽度、鞋帮的高度对脚踝支撑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硬度的中底如何匹配不同程度的侧翻支撑,完全没有进行量化比较。更关键的是,对于专业攀登装备如冰爪的兼容性(自动锁定、半自动或柔性系带系统与不同鞋型的匹配),以及下降器(ATC、八字环等)在不同绳径和湿滑程度下的制动力差异,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名称,却未能提供任何深入的性能测试数据或使用技巧对比。对于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装备,读者需要的不是品牌宣传,而是详细的力学分析和使用寿命预估,这本书显然没有提供这份严肃的态度。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高海拔生理反应和急救处理的那几个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经过科学验证、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对突发状况的详实资料。毕竟,高反的处理往往是决定一次探险成败的关键因素,涉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同药物(如乙酰唑胺)的剂量和使用时机,以及如何准确判断急性高山病、肺水肿和脑水肿的细微差别。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里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保守和笼统。它更多地强调了“慢慢上升”和“多喝水”这类基础建议,而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可能会遇到的极端情况,比如如何利用便携式制氧设备,或者在通讯中断时如何实施现场紧急医疗干预,完全没有涉及。甚至连最基础的心肺复苏(CPR)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下如何调整操作手法都没有提及,这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背景产生了疑问。一本“全攻略”理应覆盖从基础到前沿的知识体系,但这本书似乎止步于旅游指南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可操作的医疗安全深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关于气候预测和多日野外生存的深入分析。专业的登山者必须具备阅读云层、风向变化以及气压计读数来预判未来12到24小时天气走势的能力,这是在决定是否继续上升或提前撤退时的决定性因素。这本书中关于天气的描述,充其量就是“山区天气变化快,注意保暖”,这种表述对于任何一个户外爱好者来说都是常识,根本算不上“攻略”。至于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搭建临时避难所以抵御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如何利用极少的燃料进行高效的融雪和烹饪,或者如何在食物耗尽的情况下识别可食用的野外植物(书中提到的几种植物识别法非常过时,甚至可能带有危险性),这些内容几乎是空白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理论上的哲学思考,而是能够在极端环境下,靠双手和智慧维持生命的实战技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完全没有触及到登山运动中最核心的那些技术细节。我本来期待能看到关于绳索技术、保护装置使用、结绳方法的详细图解和深入剖析,比如如何高效地设置主保护点,不同类型绳索在不同环境下的受力分析,或者是在冰雪环境下如何进行雪锥设置和冰镐制动。然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徒步旅行”的入门指南,充满了对装备的泛泛介绍和对路线选择的模糊建议。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背包的品牌和颜色,却对如何根据负重情况科学地调整背负系统以减轻后侧倾斜带来的体力消耗只字未提。在面对陡峭岩壁或者冰川裂隙时的自我救助和互救技巧,这些才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书中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保持冷静,寻求帮助”。这种内容的缺失,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真正有志于攀登技术性路线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远远低于预期,读完后我依然需要去寻找更专业的教材来填补技术知识上的巨大空白。
评分关于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攀登策略,这本书的表现尤其令人失望。比如,在干燥、松动的碎石坡(scree slope)上行走,最省力的步法是前脚掌着地还是全脚掌受力,如何通过步伐的频率和节奏来避免扬尘和体力快速流失,书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更不用说在火山岩地貌中,由于岩石锋利且易碎,对技术装备磨损极大,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和行进方式,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往往是老一辈登山家留下的宝贵财富,但在这本书里完全找不到痕迹。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如何识别岩石的稳定性和剪切面,如何利用身体的重心而非蛮力来完成攀爬,而不是仅仅用“小心脚下”这样空洞的警示语草草带过。这让那些渴望挑战复杂地形的读者感到无所适从,感觉作者本人可能更熟悉平坦的步道,而非真正的“野外”技术攀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