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僅是一本登山運動教材,也是一部涉及運動生理學、健康科學、運動醫學、訓練科學等各領域的入門作品。作者以多年來的實際登山體驗及專業研究,帶給讀者科學而完備的登山知識 讓你一看就懂!書中有詳細的圖解說明,從登山技巧、恢復疲勞、補充能量等方麵給予精心指導,幫助登山者如何安全健康地登山,享受登山帶來的無窮樂趣!
山本正嘉 ,1957年齣生於橫須賀市。在初中三年級的春天,一次孤身一人登山采集植物後,便對登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從此走上瞭登山運動之路。考入東京大學後,加入瞭學校的滑雪登山社,開始瞭正規的登山運動。大學畢業後考入東京大學教育學部(體育學係)研究所,從事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工作,主攻肌肉耐力和疲勞研究,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鹿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目錄
第1部分基礎篇
第1章登山運動與健康
第2章登山運動與疲勞
(1)上山引起的疲勞
〈COLUMN〉 爬階梯與登山運動的速度比較
(2)下山引起的疲勞
(3)“燃料耗盡”引起的疲勞
〈COLUMN〉 什麼都吃不到的時候怎麼辦?
〈COLUMN〉 鼕季登山時維持體溫的食物
(4)過熱引起的疲勞
〈COLUMN〉 為什麼人們都認為“不能喝水”?
〈COLUMN〉 什麼都喝不到時怎麼辦?
(5)人體的疲勞實驗
〈COLUMN〉 登山比賽運動員的飲食
第3章中老年人、女性、兒童的登山運動
(1)中老年人的登山運動
(2)女性的登山運動
(3)兒童的登山運動
第4章登山運動與體能訓練
(1)登山運動必須具備的體能
(2)登山運動必須具備的肌力
(3)登山運動必須具備的耐力
〈COLUMN〉 最大攝氧量與無氧閾值的自我測定方法
(4)該選擇哪種訓練方式?
〈COLUMN〉 大學登山社時期的體力訓練
(5)具體的訓練方法
A.耐力訓練
B.肌力訓練
C.柔軟性訓練
D.平衡性訓練
E.減重訓練
F.防衛體力訓練
〈COLUMN〉 登山體力就是健康體力
第2部分發展篇
第5章攀岩
(1)自由攀岩者的體能特徵
(2)攀岩與肌肉疲勞
(3)訓練
A.訓練的基本姿勢
B.肌力訓練
C.肌耐力、恢復力訓練
D.全身耐力訓練
E.柔軟性訓練
F.休息的重要性
第6章高原登山
(1)低氧與身體
〈COLUMN〉 高原登山運動能力的個性差異
(2)高原登山運動必須具備的體力
〈COLUMN〉 R?Messner的最大攝氧量
(3)高原適應210〈COLUMN〉在低氧室進行適應訓練
(4)高原登山運動策略
〈COLUMN〉不同高度齣現的高山癥錶現
(5)高原適應的自我判定方法
(6)高原技能
A.呼吸的方式(呼吸法)
〈COLUMN〉 讓身心放鬆的方法
B.步行方式和休息方式
C.進食和飲水方式
〈COLUMN〉 遠徵後如何恢復體能
(7)無氧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可行性
A.在實驗室中無氧攀登珠穆朗瑪峰
〈COLUMN〉 無氧登山運動與閉氣潛水
B.以無氧方式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可能性
附錄:用於高原登山、健走的體能狀態管理錶
前言
如何應對登山運動中的受傷、疾病等情況,是個屬於醫學範疇的問題。但是如何未雨綢繆地預防各種意外的發生,更安全、舒適、健康地進行登山運動則屬於運動生理學的範疇瞭。
受傷和疾病本來就是很可怕的,而且登山運動場所往往遠離醫療機構,因此預防就成瞭極其重要的事情。當前,登山的運動生理學研究水平相較於醫學研究還是非常欠缺的。本書就是應對這一現狀而寫就的。
例如,本書中科學地講解瞭為剋服登山運動中的疲勞現象,在山中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平時在山下應該如何訓練的問題。掌握瞭這些知識,不但可以舒適地完成登山運動,還可以有效地預防受傷和疾病,更可以嚮更高的山峰挑戰。
本書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不是講秘訣——“這樣做就好”,而是通過實驗數據詳細地展示齣“為什麼這樣最好”。人的體質存在著極大的個性差異,登山運動的環境和內容也是韆差萬彆。因此,隻注重追求訣竅沒有太大的意義,被這些訣竅所左右甚至是有害的。重要的是要瞭解身體結構,一旦齣現問題,能針對即時的狀況,自己做齣準確的判斷,從而很好地把控身體。
第二,涉及實驗數據,筆者都盡可能地親自去進行實驗,即使從過去的某些研究中得到瞭一些啓迪,但仍會結閤登山運動的特性,重新進行實驗,而且,在實驗颱上,盡量用自己的身體加以確認。因此,本書中有大量筆者自身的數據,雖然細微部分存在著個性差異,但大的方嚮還是具有普遍性的。
第三,本書不僅是一本登山運動教材,也是一部涉及運動生理學、健康科學、運動醫學、訓練科學等各領域的入門作品。因此,迴避瞭一些專業用語,盡量使其淺顯易懂,為此也花費瞭大量的精力,以求在初中學習過簡單的理科和數學的讀者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和運用。但願讀者能夠在閱讀本書後熱愛上登山運動,那也就是筆者最大的欣慰瞭。
最後,這本書在“裝備選擇與維護”這一章節的處理上,也顯得非常浮於錶麵,缺乏專業性。例如,登山靴的選擇,除瞭談論防水性和保暖性之外,對於鞋楦的寬度、鞋幫的高度對腳踝支撐力的影響,以及不同硬度的中底如何匹配不同程度的側翻支撐,完全沒有進行量化比較。更關鍵的是,對於專業攀登裝備如冰爪的兼容性(自動鎖定、半自動或柔性係帶係統與不同鞋型的匹配),以及下降器(ATC、八字環等)在不同繩徑和濕滑程度下的製動力差異,這本書隻是簡單地羅列瞭名稱,卻未能提供任何深入的性能測試數據或使用技巧對比。對於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裝備,讀者需要的不是品牌宣傳,而是詳細的力學分析和使用壽命預估,這本書顯然沒有提供這份嚴肅的態度。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關於高海拔生理反應和急救處理的那幾個章節,希望能找到一些經過科學驗證、可以指導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應對突發狀況的詳實資料。畢竟,高反的處理往往是決定一次探險成敗的關鍵因素,涉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不同藥物(如乙酰唑胺)的劑量和使用時機,以及如何準確判斷急性高山病、肺水腫和腦水腫的細微差彆。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這裏的處理方式顯得過於保守和籠統。它更多地強調瞭“慢慢上升”和“多喝水”這類基礎建議,而對於那些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可能會遇到的極端情況,比如如何利用便攜式製氧設備,或者在通訊中斷時如何實施現場緊急醫療乾預,完全沒有涉及。甚至連最基礎的心肺復蘇(CPR)在高海拔低溫環境下如何調整操作手法都沒有提及,這讓我對作者的專業背景産生瞭疑問。一本“全攻略”理應覆蓋從基礎到前沿的知識體係,但這本書似乎止步於旅遊指南的層麵,缺乏必要的、可操作的醫療安全深度。
評分關於不同地質環境下的攀登策略,這本書的錶現尤其令人失望。比如,在乾燥、鬆動的碎石坡(scree slope)上行走,最省力的步法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全腳掌受力,如何通過步伐的頻率和節奏來避免揚塵和體力快速流失,書中都沒有給齣明確的指導。更不用說在火山岩地貌中,由於岩石鋒利且易碎,對技術裝備磨損極大,需要采取特殊的保護和行進方式,這些經驗性的總結,往往是老一輩登山傢留下的寶貴財富,但在這本書裏完全找不到痕跡。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如何識彆岩石的穩定性和剪切麵,如何利用身體的重心而非蠻力來完成攀爬,而不是僅僅用“小心腳下”這樣空洞的警示語草草帶過。這讓那些渴望挑戰復雜地形的讀者感到無所適從,感覺作者本人可能更熟悉平坦的步道,而非真正的“野外”技術攀登。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完全沒有觸及到登山運動中最核心的那些技術細節。我本來期待能看到關於繩索技術、保護裝置使用、結繩方法的詳細圖解和深入剖析,比如如何高效地設置主保護點,不同類型繩索在不同環境下的受力分析,或者是在冰雪環境下如何進行雪錐設置和冰鎬製動。然而,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關於“徒步旅行”的入門指南,充滿瞭對裝備的泛泛介紹和對路綫選擇的模糊建議。比如,書中花瞭大量篇幅討論背包的品牌和顔色,卻對如何根據負重情況科學地調整背負係統以減輕後側傾斜帶來的體力消耗隻字未提。在麵對陡峭岩壁或者冰川裂隙時的自我救助和互救技巧,這些纔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書中卻隻是輕描淡寫地提瞭一句“保持冷靜,尋求幫助”。這種內容的缺失,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對於真正有誌於攀登技術性路綫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知識密度遠遠低於預期,讀完後我依然需要去尋找更專業的教材來填補技術知識上的巨大空白。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關於氣候預測和多日野外生存的深入分析。專業的登山者必須具備閱讀雲層、風嚮變化以及氣壓計讀數來預判未來12到24小時天氣走勢的能力,這是在決定是否繼續上升或提前撤退時的決定性因素。這本書中關於天氣的描述,充其量就是“山區天氣變化快,注意保暖”,這種錶述對於任何一個戶外愛好者來說都是常識,根本算不上“攻略”。至於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搭建臨時避難所以抵禦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如何利用極少的燃料進行高效的融雪和烹飪,或者如何在食物耗盡的情況下識彆可食用的野外植物(書中提到的幾種植物識彆法非常過時,甚至可能帶有危險性),這些內容幾乎是空白的。我們需要的不是理論上的哲學思考,而是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靠雙手和智慧維持生命的實戰技巧,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