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变化图鉴

尸体变化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禄仕 编
图书标签:
  • 死亡
  • 尸体
  • 法医学
  • 犯罪
  • 侦探
  • 解剖
  • 病理学
  • 腐烂
  • 尸体变化
  • 悬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53206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6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尸体变化图鉴》是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对法医学尸体变化研究的成果。
  《尸体变化图鉴》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尸体的形态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尸体形态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推测出死者死后经过时间(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图鉴》内容翔实丰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法医工作者和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尸体变化图鉴》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可以说《尸体变化图鉴》的问世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是一突出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实验观察到的尸体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第一节 1号尸体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死后第1天(平均气温24.85℃)
死后第2天(平均气温26.15℃)
死后第3天(平均气温25.80℃)
死后第4天(平均气温25.00℃)
死后第5天(平均气温25.20℃)
死后第6天(平均气温24.85℃)
死后第7天(平均气温25.15℃)
死后第8天(平均气温26.15℃)
死后第9天(平均气温26.85℃)
死后第10天(平均气温25.20℃)
死后第11天(平均气温24.65℃)
死后第12天(平均气温23.00℃)
死后第13天(平均气温24.35℃)
死后第14天(平均气温22.05℃)
死后第15天(平均气温24.85℃)
死后第16天(平均气温26.OO℃)
死后第17天(平均气温24.70℃)
死后第18天(平均气温18.40℃)
死后第19天(平均气温27.45℃)
死后第20天(平均气温26.60℃)
死后第21天(平均气温26.05℃)
死后第22天(平均气温23.35℃)
死后第23天(平均气温23.80℃)
死后第24天(平均气温24.20℃)
死后第25天(平均气温25.15℃)
死后第26天(平均气温22.95℃)
死后第33天(平均气温20.90℃)
死后第4l天(平均气温25.30℃)
死后第48天(平均气温23.00℃)
死后第55天(平均气温23.40℃)
死后第62天(平均气温20.60℃)
死后第69天(平均气温25.50℃)
死后第249天
第二节 2号尸体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死后第1天(平均气温13.00℃)
死后第2天(平均气温14.60℃)
死后第3天(平均气温17.40℃)
死后第4天(平均气温16.20℃)
死后第5天(平均气温21.40℃)
死后第6天(平均气温21.75℃)
死后第7天(平均气温12.85℃)
死后第8天(平均气温13.65℃)
死后第9天(平均气温15.25℃)
死后第10天(平均气温20.35℃)
死后第11天(平均气温18.50℃)
死后第12天(平均气温16.60℃)
死后第13天(平均气温21.85℃)
死后第14天(平均气温11.65℃)
死后第15天(平均气温2.15℃)
死后第16天(平均气温1.90℃)
死后第17天(平均气温5.00℃)
死后第18天(平均气温9.50℃)
死后第19天(平均气温14.40℃)
死后第20天(平均气温14.10℃)
……

第二章 不同现场的案例尸体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在法医对尸体进行检验后,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死者死亡后经过了多少时间。死后经过时间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主题和难题,法医检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死者死后尸体变化来推测死后经过时间,来为案件调查提供依据。尸体变化是指人死后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称之为尸体现象。法医学将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晚期尸体现象(又称腐败型尸体现象)和特殊尸体现象(又称保存型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尸冷、尸斑、尸僵等,晚期尸体现象有尸绿、腐败血管网、腐败气水泡、腐败巨人观、白骨化等,特殊尸体现象有干尸、尸蜡、霉尸等。
  但死后的尸体变化(简称尸变)又受到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加速变化、减慢变化和停止变化),常常造成推断出来的死亡时间误差过大,尤其是利用晚期尸体现象和特殊尸体现象推测出来的死亡时间误差更大,如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197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巴斯教授因鉴定一具保存完好的尸体推断错误。这具尸体的头部中了一枪,他认为这具尸体死了才一年,因为肌肉保持完好,都在骨头上,而且还显现出健康的粉红色,所以巴斯断定这具尸体的死亡时间不会太长,可这次他判断错了。事实上那是威廉姆·夏伊陆军上校的尸体,他死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战场,后来尸体被密封的铅制棺材埋葬,所以是1864年的尸体。这与巴斯尸检初步推测死亡时间误差了113年。这使巴斯意识到当时法医学对死后尸体变化的无知,巴斯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对腐败的尸体继续加以观察。从此以后,巴斯就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创办了“尸体农场”,随后用研究的成果破获了许多大案。
  案例21994年9月7日,在贵州某市一出租屋内发现3具女尸(室温常年不超过15.00℃),编号分别为1号、2号和3号。1号位于床下,被纤维布和农用塑料薄膜包裹,两端用尼龙绳结扎;2号被装于空的汽油桶内,桶盖接口处用封口胶密封;3号被肢解为12块,置于塑料桶内后又套装于镀锌铁皮桶内,桶盖接口处用封口胶密封。法医根据尸体现象推断出l号女尸死亡时间为1个月左右;2号女尸死亡时间为6个月左右;3号女尸死亡时间为10个月左右。经破案查明,1号女尸死亡时间为1年;2号女尸死亡时间为1年25天;3号女尸死亡时间为11个月28天。1号实际误差11个月;2号误差6个月25天;3号误差1个月28天。尤其是1号女尸和2号女尸的误差极大。该案的负责人对法医推断的时间非常不满,他说,“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法医研究一下吗?”这就是司法实践对法医学提出的要求,司法实践的需要就是法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利用晚期尸体现象和特殊尸体现象推测死亡时间误差更大的原因是法医学没有做过腐败型尸体现象和特殊型尸体现象的连续观察研究,所以无文献资料参考。在当前法医学及相关刊物虽也有个案记载及报道,如59天全部白骨化,174天全身尸蜡形成等,但这些尸体现象是发现尸体时看到的现象,可能在未发现时它们早已白骨化或者早已形成尸蜡了。所以,法医学必须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这类研究除美国最早外,近10多年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科技大学也建立了类似的“尸体农场”,我们为了初探这些问题,申报了相应的研究项目(200408),从早期尸体现象观察到晚期尸体现象直至全部白骨化为止,每一时段的尸体现象均拍照固定,同时也收集一些特殊现场的尸体现象的案例图片,这有利于提高死亡时间推断的精确度。因此,我们将研究的成果以图鉴方式展现出来,供法医检案参考。
  在对尸体变化研究和案例收集的过程中,贵州警察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同时得到贵州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原总队长战必成和现任刑侦总队政委沙征凯主任法医师、毕节地区公安处刑侦支队主任法医师赵鹏,以及贵州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法医师王运模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公安部刑事技术专家、贵州法医学会理事长、主任法医师屈剑平和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重庆医科大学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万立华对本书作序,最后要感谢给我做了大量生活保障工作的老伴(杨小林)。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低语》 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隐藏着无数失落的文明,它们曾以璀璨的光芒闪耀,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陨落。本书《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低语》便是一部致力于探寻这些古老文明遗迹的史诗巨著。它并非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人类自身起源与未来的深刻叩问。 本书的作者,一位隐匿于世的天文学家与考古学家,耗费毕生心血,搜集了古老文献、神秘符号、以及从宇宙深处传来的微弱信号。他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 meticulously 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幅关于遥远星系中曾经繁盛却已消亡的文明的宏伟画卷。 第一卷:星海孤舟——起源的追溯 “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那么他们是如何诞生的?他们的文明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的?”这是《星辰之语》开篇便抛出的核心问题。本书的第一卷,将带领读者穿越回数亿年前的宇宙黎明。从星云的孕育,到第一批恒星的诞生,再到行星系统的形成,作者以生动而严谨的笔触,描绘了宇宙生命起源的可能路径。 这里没有枯燥的科学公式,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想象与严密的逻辑推演。我们仿佛能看到,在某个遥远的星系,一颗蓝色星球上, primitive 的生命在温暖的海洋中悄然萌芽。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从单细胞生物逐渐分化,最终诞生了智慧。作者通过分析已知的生物学原理,并结合对宇宙环境的推测,构建了多种可能的生命演化模型。 书中深入探讨了“大过滤”理论,即任何一种文明在走向星际文明的道路上,都可能面临着至少一次难以逾越的灾难。这些灾难可能是自然界的,如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也可能是文明自身造成的,如核战争、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通过对地球自身历史的审视,以及对其他可能生命存在区域的环境分析,本书揭示了生命繁衍的脆弱性与珍贵性。 第二卷:回响的低语——文明的兴衰 当生命演化出智慧,文明的火种便被点燃。第二卷将重点聚焦于那些已经消逝的文明是如何走向兴盛,又为何最终走向灭亡的。作者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古代文明遗址、宇宙辐射异常区域,以及一些难以解释的天文现象的深入研究。 例如,书中可能描述了一个在遥远星系中,拥有高度发达科技,却因为过度依赖某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导致生态崩溃的文明。又或者,一个在星际贸易中蓬勃发展,却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与社会分裂而迅速瓦解的帝国。这些故事并非神话,而是作者基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可能宇宙环境的科学推测所构建的。 作者提出了“文明周期律”的假说,即任何一种文明,无论其科技水平如何,都可能经历一个兴盛、繁荣、衰落、直至消亡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律或许与恒星的寿命、星系的演化,甚至宇宙本身的膨胀速度息息相关。书中引用了大量“间接证据”,例如分析来自遥远星系的微弱引力波,试图从中解读出过去文明活动的痕迹;研究某些星系中异常的能量分布,猜测这是否是某个巨大工程的遗迹。 第三卷:寂静的警示——人类的未来 《星辰之语》的终极目的,是回归到人类自身。在探寻了无数失落文明的命运之后,作者试图从中提炼出对当下人类文明的启示。我们是否正在重复着那些古老文明的错误?我们的科技发展是否正在将我们推向危险的边缘? 本书的第三卷,是对人类文明当前发展轨迹的冷静审视。作者将目光投向地球,分析了当前人类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核武器的威胁、以及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他通过对比失落文明的教训,警示我们文明发展并非一条坦途,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荆棘之路。 然而,本书并非充斥着悲观主义。相反,在对危机的揭示之后,作者提出了应对之道。他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超越国界与意识形态的隔阂,人类才能汇聚力量,共同应对挑战。他还探讨了科技的伦理问题,警示我们必须审慎地使用科技,确保其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成为毁灭的工具。 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宇宙公民”的概念,探讨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应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包括积极探索宇宙,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在未来可能与其他文明接触时,如何保持和平与尊重的态度。 第四卷:未知之境——希望的曙光 即便无数文明已经消逝,宇宙依旧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星辰之语》的最后一卷,将为读者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作者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人类文明可能的发展方向。 这可能包括人类在宇宙中的探索与殖民,寻找新的家园,分散生存风险。也可能包括生命形式的进一步演化,例如人类可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身体的改造,甚至意识的上传,从而获得更长的生命,或者摆脱肉体的束缚。 作者还会探讨“后人类”的可能性,即一种超越当前人类形态的新型智慧生命。这些生命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法则,或许能够与宇宙融为一体,实现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式的思考。作者鼓励读者积极探索,保持好奇心,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低语》最终希望传递的,是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人类自身潜力的无限信任。 风格与特点: 《星辰之语》并非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来叙述。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与生动的描写,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书中穿插了作者在偏远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以及他与一些前沿科学家交流的心得,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感与趣味性。 此外,本书还可能包含精美的插图,描绘遥远星系的奇观,以及对失落文明的想象性复原。这些视觉元素将进一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宇宙之中。 总而言之,《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低语》是一部集科学、哲学、历史与想象于一体的杰作。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宇宙探索之旅,引发我们对生命、文明与未来的深刻思考。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的书。它鼓励我们仰望星空,同时也不忘低头审视自身,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并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注入新的希望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尸体变化图鉴》,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尸体变化”这四个字,怎么听都不是轻松愉快的题材,我甚至做好了看到一些血腥、猎奇内容的心理准备。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出人意料的切入点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直接跳进我以为的“解剖台”或者“犯罪现场”,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正在经历某种蜕变的人物。我原以为会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报告,但它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痕迹的刻画,与其说是对“变化”的记录,不如说是对“存在”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洗礼,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消亡,又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执着于留存痕迹。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再加上作者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独树一帜。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变化”的书,而“尸体”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载体,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这种反复咀嚼的阅读体验,是在太多速食读物中难得一遇的。

评分

坦白说,《尸体变化图鉴》这个书名确实让我有些犹豫,总觉得会接触到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但当我真的开始阅读,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独特,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又像是一位怀揣着敬畏之心的艺术家,用一种近乎解剖的严谨,又带着艺术化的想象,来描绘那些“变化”。我惊叹于作者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那些微小的、肉眼难以察觉的痕迹,在他笔下却变得如此生动,仿佛能够触摸到时间的纹理。他并没有将这些变化描绘成一种恐怖或腐朽的过程,而是赋予了它们一种超越生死的、宏大的生命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尸体”,不如说是关于“生命在消逝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够将冰冷的事物变得充满诗意,将短暂的瞬间变得永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生命对话,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但现在已经消失的无数事物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我被书中那种深沉而又宁静的气息所打动,它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次拿到《尸体变化图鉴》,我抱着一种近乎探险的心态,想着能见识一下这“图鉴”的真面目,说不定里面能学到些“辨认”的技巧。但真正读进去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构建的那个世界所迷惑了,那是一个关于遗忘、关于记忆、关于时间洪流中一切终将归于尘土的静谧寓言。作者并没有直接展示“变化”的物理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叙事,勾勒出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难以名状的寂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漂浮在虚空中的观察者,看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何一点点地融入背景,成为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粒沙。书中充满了大量象征性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那些偶尔闪现的场景,都蕴含着深邃的意涵,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我开始注意到身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蒙尘的旧物,它们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本解读这些无声故事的秘钥。它教会我,即便事物消逝,它们留下的印记,那种“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依然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冥想”,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评分

拿到《尸体变化图鉴》这本书,我最开始的想法是,里面大概会充斥着各种关于生物分解、形态转变的科学知识,或许还有一些插图。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走上那种直白的、科学化的描述道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抽象、更加哲学化的语言来探讨“变化”这个主题。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间维度中,看着一切事物,从繁盛到衰败,再到某种形式的“重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又充满神秘感的过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用不同的视角和意象,来展现“变化”的多重面向。我开始意识到,书名中的“尸体”并非仅仅指代生物的遗骸,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切事物的终结,象征着那些已经过去,但依然在某个维度上留下印记的存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让我对生命的无常,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这本书不是用来“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韵味。

评分

《尸体变化图鉴》这本书,单从名字上来看,着实让人会产生一些比较具象的联想,我之前也犹豫了很久是否要尝试阅读。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发现它并非我所设想的那般直接,反而是一种极其隐喻和写意的手法,来触碰“变化”这个宏大的主题。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似乎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难以言说的瞬间,并将它们用一种近乎触手可及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静默的展览馆中,观看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何在一个漫长而又静谧的过程中,缓慢地、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形体的转变。这里的“变化”,与其说是生物学上的进程,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演进,一种存在痕迹的消融与重塑。书中没有冗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淡淡的、却又异常深刻的惆怅,伴随着一种对生命循环的哲思。我开始从书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发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一种即便消逝,也依然以另一种方式留存的力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全新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