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政治史(先秦秦漢捲)》是現代政治學界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扛鼎之作,代錶瞭民國學人在該領域的學術水平,長期均為相關研究的基本入門書或重要參考書。其要旨則在政治與社會的互動,以見曆代興衰存亡之剖麵與綫索。其特點:一是從政治學角度觀察中國古代曆史,凸顯瞭各時期的治理體係、效能、基礎和得失;二是以社會科學方法解析政治史,緻力於揭示經濟、民族、社會、文化諸事態的政治意義和影響;三是以治亂興衰為綱梳理諸政治現象和製度,力圖打通古今,融貫中外,堪稱一部民國版的“資治通鑒”。
作者簡介
薩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學傢。中學時代留學日本。1921年,入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係,後獲法學學士學位。1924年,迴國後在上海以譯書、撰文為生。1930年,在南京中央政治學校行政係任教授。1946年,任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1949年後,曾任颱灣大學法學院院長。著有《中國社會政治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紅樓夢>與中國舊傢庭》《<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水滸傳>與中國社會》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是現代政治學界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扛鼎之作,代錶瞭民國學人在該領域的學術水平,長期均為相關研究的基本入門書或重要參考書。其要旨則在政治與社會的互動,以見曆代興衰存亡之剖麵與綫索。其特點:一是從政治學角度觀察中國古代曆史,凸顯瞭各時期的治理體係、效能、基礎和得失二是以社會科學方法解析政治史,緻力於揭示經濟、民族、社會、文化諸事態的政治意義和影響:三是以治亂興衰為綱梳理諸政治現象和製度,力圖打通古今,融貫中外,堪稱一部民國版的“資治通鑒”。
——樓勁(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薩孟武先生的《中國社會政治史》一書乃經長時撰寫及不斷增修而成,其意欲結閤人文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將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以藉事論理之法呈現。該書富於史料與評述,條目分明,統計列錶甚多,載記詳細,注釋得用,頗有綜閤古史而結論世道之誌。
——王世宗(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目錄
簡體版序
增訂新版自序
序
第一章 先秦
第一節 原始國傢的發生及其發展
第二節 封建國傢的成立及其分裂
第二章 秦
第一節 統一國傢的誕生
第二節 官僚政治的萌芽
第三節 社會經濟的破壞與秦的滅亡
第四節 秦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第三章 西漢
第一節 劉項之爭與統一國傢的再建
第二節 王國勢力的摧毀與中央集權的完成
第三節 列侯的沒落與官僚政治的成立
第四節 民族的發展
第五節 民窮財匱與武帝末年及昭宣時代的復興工作
第六節 農業社會的崩潰與王莽改革的失敗
第七節 西漢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第三項 刺史
第四項 文官製度
附錄 西漢建元錶
第四章 東漢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漢族與蠻族的衝突
第三節 政局的紛亂
第四節 官僚政治的失敗
第五節 東漢社會的崩潰
第六節 東漢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附錄 東漢建元錶
前言/序言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的外祖父,我叫他公公。公公要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我現在還是中學三年級學生,曆史讀得不多,這本書的價值如何,我沒有資格批評,我也不敢寫。公公一定要我寫,我隻有將媽媽告訴我的,及我親眼看到的,寫下作序。
媽媽告訴我,她進小學時,就知道公公已經在寫這本書瞭。公公喜歡寫作,他寫作前一定先起稿,往往是改瞭又改,字又寫得太草,草到變成符號,彆人看不懂,隻有他自己纔看得懂,所以無法請人抄正。這本書引用古書很多,凡用古書的地方,都用剪貼的方法,以節省時間。媽媽最初以為寫作不難,隻要有一把剪刀、一瓶糨糊就可以瞭。媽媽又告訴我,公公寫作,不需要環境清靜,在重慶南溫泉時,最初一年半,住在旅館中,吃睡都在同一間房子裏,並且媽媽同兩位舅舅又常在此玩鬧,公公不管如何吵鬧,也不會分心。
我生在颱灣,由小學到中學,公公教我語文、數學,也教我英語。公公教書不用彆人寫的課本,而由自己編著。現在這幾種講義還保藏在我的傢中。我寒暑假常住在公公傢裏,公公修改這本書,似乎花去不少的時間。他對我說:“這是消遣,不是自討苦吃。”我半夜醒來,常常看到公公寫作,我問他:為什麼不睡覺?他說:“現在靈感來瞭,不寫,明天就會忘記,知其應該改,而忘記如何改,這是天下最痛苦的事。所以不能不半夜起來,把應該改的摘要下來。”
這本書每版都有增補修正,而以這一次最多。公公對我說:“這四冊已交付三民書局齣版,現在不想再改瞭。如有時間,當續寫第五冊清代。”公公本來希望我將來代他寫第五冊,閤這四冊算作兩人閤著。但我的興趣不在這方麵,隻好辜負公公的好意,不免耿耿於心。公公今年已近八十高齡,我看他凡事樂觀,必能完成這部巨著。
《中國社會政治史(先秦秦漢捲)》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早期社會政治結構的恢弘巨著,其視野之宏闊,考證之嚴謹,論述之深刻,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堪稱典範。本書以先秦至秦漢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為研究對象,不遺餘力地展現瞭這一階段中國社會在政治製度、經濟模式、思想文化、社會結構等各個層麵的復雜演變與深刻變革。 捲首語 在中華文明的黎明時分,先秦時代孕育瞭思想的百傢爭鳴,奠定瞭政治的多元格局。諸侯林立,問鼎中原,戰火與智慧交織,構築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基石。緊接著,秦朝的統一,如同一把利劍,橫掃六閤,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深刻地重塑瞭中國的政治版圖與社會麵貌。而漢朝,在繼承秦製的基礎上,開創瞭更為輝煌的時代,將帝國體製推嚮瞭成熟,其製度、文化、經濟對後世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書的誕生,正是為瞭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這一關鍵轉摺時期。 第一章:遠古的迴響——先秦社會政治的曙光 本章將追溯至中華文明的源頭,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探討早期氏族部落的社會結構與權力萌芽。通過對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獻的交叉印證,我們力求描繪齣那個模糊而又充滿力量的時代圖景。 氏族部落的起源與演進: 深入分析早期人類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的聚集、遷徙與發展,考察氏族製度的形成、親屬關係網絡以及氏族首領的權力來源。 早期國傢的雛形: 探討夏、商、周王朝的興起與更迭,重點分析其政治體製的演變。從早期“方國聯盟”式的國傢形態,到商周時期宗法製、分封製的確立,揭示瞭早期王權與貴族權力之間的博弈與製衡。 禮樂文明的構建: 深入闡釋周公製禮作樂的意義,分析禮樂製度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規範貴族行為、傳承政治倫理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將考察《周禮》、《儀禮》等典籍,探究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社會理想。 青銅時代的物質與社會: 從考古學視角齣發,分析青銅器在先秦社會中的物質文化意義,以及其背後所摺射的社會階層、權力象徵與祭祀禮儀。 第二章:諸子爭鳴的時代——先秦政治思想的璀璨星河 先秦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百傢爭鳴”的局麵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章將重點解讀各傢學派的政治主張及其對中國社會政治走嚮的影響。 儒傢思想的政治抱負: 深入解析孔子“仁”、“禮”、“德治”的政治理念,以及孟子“民貴君輕”、倡導“仁政”的思想。探討儒傢學說如何為早期政治統治提供瞭理論依據,並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 道傢與無為而治: 闡釋老子、莊子等道傢學派的政治哲學,分析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産生的現實意義。 法傢思想的革新之路: 重點考察商鞅變法等法傢改革的實踐,分析其“法治”、“耕戰”、“中央集權”等核心思想。探討法傢思想如何挑戰傳統的政治倫理,並為秦朝的統一奠定瞭理論基礎。 墨傢與兼愛非攻: 解讀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等學說,分析其在政治製度、軍事策略、社會倫理等方麵的獨到見解,以及其對當時社會産生的廣泛影響。 其他學派的貢獻: 簡要介紹名傢、陰陽傢、縱橫傢等其他學派的思想,探討它們在邏輯、宇宙觀、外交策略等方麵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影響。 第三章:一統帝國的新生——秦朝的政治實踐 秦朝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本章將深入分析秦朝如何結束分裂、建立大一統帝國,以及其所推行的各項政治製度和政策對中國曆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商鞅變法的曆史遺産: 迴顧商鞅變法在秦國推行的各項措施,如廢井田、開阡陌、什伍連坐、奬勵耕戰等,分析這些改革如何為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奠定瞭堅實基礎。 秦朝的中央集權製度: 詳細闡述秦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的統一措施。重點剖析秦朝創立的郡縣製、皇帝製度、三公九卿製等,分析其如何實現瞭對全國範圍內的有效統治。 秦朝的法律與思想控製: 深入研究秦朝的法律體係,如《秦律》,分析其嚴苛與理性。同時,探討秦朝“焚書坑儒”等思想控製政策的背景、目的與後果,反思其對中國思想史的長期影響。 統一的度量衡與文字: 考察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車軌等措施,分析這些舉措在促進經濟交流、文化認同、國傢整閤方麵的巨大作用。 秦朝的滅亡與曆史教訓: 分析秦朝短命的原因,包括暴政、賦役沉重、統治集團的腐朽等,從中汲取曆史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章:盛世的開端——漢初的政治調整與發展 漢朝繼承瞭秦朝的大一統格局,但吸取瞭秦亡的教訓,在政治製度、經濟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麵進行瞭重要的調整與發展,開啓瞭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休養生息與“無為而治”的實踐: 詳細分析漢初統治者如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考察其在經濟恢復、民生改善方麵的成效。探討“無為而治”在漢初政治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郡國並行製的演變與挑戰: 剖析漢初實行的郡國並行製,分析其在地方權力分配上的特點與潛在的政治風險。重點解讀“七國之亂”的爆發及其平定,考察這一事件對郡國並行製的改革與中央集權的加強所帶來的影響。 儒傢思想的地位確立: 闡釋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意義,分析儒傢思想如何被確立為國傢意識形態,以及其對漢朝政治、社會、教育等領域的深刻影響。 吏治與選官製度的初步探索: 考察漢初的吏治狀況,分析其選官製度的演變,如察舉製的初步形成,以及其在選拔官員、維護統治方麵的作用。 經濟政策的調整: 分析漢初在鹽鐵經營、賦稅製度、貨幣發行等方麵的政策調整,探討這些政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埋下瞭日後官營與民營經濟矛盾的種子。 第五章:帝國文明的成熟——漢武帝時期的輝煌與挑戰 漢武帝時期是漢朝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帝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時也麵臨著新的挑戰。 “大一統”思想的強化: 深入分析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傢統一的各項措施,包括推行“推恩令”以削弱諸侯勢力,以及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深化: 考察漢武帝時期儒傢思想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如何進一步鞏固,以及其對人纔培養、思想統一所産生的影響。 對外擴張與民族政策: 詳細分析漢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如對匈奴的戰爭、對西域的經營,以及對朝鮮、南越的徵服。探討這些戰爭對漢朝版圖的擴張、民族關係的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的傳播所産生的意義。 經濟製度的改革與強化: 重點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的“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經濟政策,考察這些政策在增加國傢財政收入、調控市場、鞏固統治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反思其對商業發展可能造成的壓抑。 文化繁榮與思想禁錮: 探討漢武帝時期文學、史學、藝術等領域的繁榮景象,如司馬遷的《史記》等。同時,分析思想控製的加強,以及其對學術研究的潛在影響。 帝國鼎盛下的隱憂: 審視漢武帝時期對外戰爭的巨大開銷、龐大的官僚體係、以及貧富分化的加劇等問題,分析這些潛在的矛盾為日後王朝的衰落埋下瞭伏筆。 結論 《中國社會政治史(先秦秦漢捲)》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宏大的曆史視野,將先秦至秦漢這一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發展的關鍵時期,呈現在讀者麵前。本書不僅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政治製度、思想文化,更深入探究瞭其內在的邏輯與演變規律。從氏族部落到帝國疆域,從諸子爭鳴到思想統一,從分裂割據到大一統的實現,本書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源起、發展與成熟,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智慧與啓迪。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形成基礎,把握中華文明的早期特徵,以及洞察中國曆史發展的內在動力,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的每一頁,都凝聚著作者對曆史的深刻洞察與不懈求索。我們期望它能成為對中國古代史感興趣的讀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