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自出版以来畅销70余年,累计销量500万册。政治史就读这一本,相信百万读者的选择!
2、吕思勉是钱穆很敬重的授业恩师,易中天《品三国》言必称吕思勉,李敖佩服他头脑新。他是华人世界公认的史学大家。
3、吕先生曾通读数遍二十四史,史料烂熟于心,因此著史作文,用词精准、行文浅显。
4、对于历史爱好者,吕思勉是绕不过的高山。读历史巨著前,请先来吕先生的作品里储备历史常识。
★★★★★推荐阅读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中国文化小史》
内容简介
叙述历代的盛衰,即向来所谓政治史。本书依据时代,叙述从上古至民国历代政治变革得失。自先秦诸子时期,改革社会的思想就出现了,但起起伏伏,改革力度一直不大,及至西汉末年才终于引发了王莽的改革。而王莽改革的失败却导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成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一时间,变革的根本之计再无人提及。然而社会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社会的病态必然导致新一轮的变革,由此一治一乱的现象便似规律般延续了五千年。
因此,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知晓政治进化的真相,方能知今日情势之所由成,方能臆测将来。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钱穆很敬重的授业恩师
易中天品三国,言必称吕思勉
顾颉刚赞他开创中国通史写作新纪元
李敖佩服他头脑新、思维开阔
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小史》《白话本国史》《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 001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 / 007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 010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019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 026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 032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 037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042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 046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 053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 059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 063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 068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074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 078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上) / 083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下) / 088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 093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 101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105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 109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114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120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126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积弱 / 131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 137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 144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 149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 154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 / 159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 166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171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177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 / 183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 189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 196
精彩书摘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秦始皇帝以前210年,东巡死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县)。他的大儿子,名唤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去(今陕西绥德县),做蒙恬军队中的监军了。从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拟立他的意思。所以秦始皇的不立扶苏,是预定了的。
《史记》说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宠幸宦者赵高,始皇死后,赵高替胡亥运动李斯,假造诏书,杀掉扶苏、蒙恬而立胡亥,这话是不足信的(《史记·李斯列传》所载的全是当时的传说,并非事实,秦汉间的史实,如此者甚多)。胡亥既立,是为二世皇帝。他诛戮群公子,又杀掉蒙恬的兄弟蒙毅。最后,连劳苦功高、资格很老的李斯都被杀掉。于是秦朝的政府,失其重心,再不能钳制天下了。皇帝的家庭之中,明争暗斗,向来是很多的,而于继承之际为尤甚。这个并不起于秦朝,但在天下统一之后,皇室所管辖的地方大了,因其内部有问题而牵动大局,使人民皆受其祸,其所牵涉的范围,也就更广大了。秦始皇之死,距其尽灭六国,不过十二年,而此祸遂作。
秦始皇死的明年,戍卒陈胜、吴广起兵于蕲(今安徽宿县),北取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分兵四出徇地,郡县多杀其守令以应。六国之后,遂乘机并起。秦朝政治虽乱,兵力尚强;诸侯之兵,多是乌合之众;加以心力不齐,不肯互相救援;所以秦将章邯,倒也所向无敌。先镇压了陈胜、吴广,又打死了新立的魏王。
战国时楚国的名将,即最后支持楚国而战死的项燕的儿子项梁,和其兄子项籍,起兵于吴,引兵渡江而西(今江苏之江南,古称江东。古所谓江南,指今之湖南)。以居巢人范增的游说,立楚怀王的后裔于盱眙(居巢,今安徽巢县。盱眙,今安徽盱眙县),仍称为楚怀王(以祖谥为生号)。项梁引兵而北,兵锋颇锐,连战皆胜,后亦为章邯所袭杀。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北围赵王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
北强南弱,乃是东晋以后逐渐转变成功的形势。自此以前,都是北方的军队,以节制胜,南方的军队,以剽悍胜的。尤其是吴、越之士,《汉书·地理志》上,还称其“轻死好用剑”。项梁既死,楚怀王分遣项籍北救赵,起兵于沛的刘邦即汉高祖西入关(沛,今江苏沛县)。项籍大破秦兵于巨鹿。汉高祖亦自武关而入。此时二世和赵高,不知如何又翻了脸,赵高弑二世,立其兄子婴,婴又刺杀高,正当纷乱之际,汉高祖的兵已到霸上(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子婴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此事在前206年。
既称秦之灭六国为无道,斥为强虎狼,灭秦之后,自无一人专据称尊之理,自然要分封。但是分封之权,出于何人呢?读史的人,都以为是项籍。这是错了的。项籍纵使在实际上有支配之权,形式上决不能专断,况且实际上也未必能全由项籍一个人支配。
项籍既破章邯之后,亦引兵西入关。汉高祖先已入关了,即遣将守关。项羽怒,把他攻破。进兵至鸿门(在今陕西临潼县),和高祖几乎开战。幸而有人居间调解,汉高祖自己去见项籍,解释了一番,战事得以未成。此时即议定了分封之事。这一件事,《史记》的《自序》称为“诸侯之相王”,可见形式上是取决于公议的。其所封的:为(一)六国之后,(二)亡秦有功之人,(三)而楚怀王则以空名尊为义帝,(四)实权则在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籍(都彭城,当时称其地为西楚。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这是模仿东周以后,天子仅拥虚名,而实权在于霸主的。
分封的办法,我们看《史记》所载,并不能说它不公平。汉朝人说:楚怀王遣诸将入关时,与之约:先入关者王之,所以汉高祖当王关中,项籍把他改封在巴、蜀、汉中为背约。姑无论这话的真假,即使是真的,楚怀王的命令,安能约束楚国以外的人呢?
这且不必论他。前文业经说过:人的思想,总是落后的,观于秦、汉之间而益信。封建政体既已不能维持,于是分封甫定,而叛乱即起于东方。项籍因为是霸王,有征讨的责任,用兵于齐。汉高祖乘机北定关中。又出关,合诸侯之兵,攻破彭城。项籍虽然还兵把他打败,然汉高祖坚守荥阳、成皋(荥阳,今河南荥泽县。成皋,今河南汜水县),得萧何镇守关中,继续供给兵员和粮饷。遣韩信渡河,北定赵、代,东破齐。彭越又直接扰乱项籍的后方。至前202年,项籍遂因兵少食尽,为汉所灭。从秦亡至此,不过五年。
事实上,天下又已趋于统一了。然而当时的人,怕不是这样看法。
当楚、汉相持之时,有一策士,名唤蒯彻,曾劝韩信以三分天下之计。汉高祖最后攻击项籍时,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而信、越的兵都不会,到后来,约定把齐地尽给韩信,梁地尽给彭越,两人才都引兵而来,这不是以君的资格分封其臣,乃是以对等的资格立分地之约。所以汉高祖的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毋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合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中的首领罢了。
楚既灭,这联军中的首领,自然有享受一个较众为尊的名号的资格,于是共尊汉高祖为皇帝。然虽有此称号,在实际上,未必含有沿袭秦朝皇帝职权的意义。做了皇帝之后,就可以任意诛灭废置诸王侯,怕是当时的人所不能想象的,这是韩信等在当时所以肯尊汉高祖为皇帝之故。不然,怕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汉初异姓之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都是事实上先已存在,不得不封的,并非是皇帝的意思所设置。汉高祖灭楚之后,即从娄敬、张良之说,西都关中,当时的理由,是关中地势险固,且面积较大,资源丰富,易于据守及用以临制诸侯,可见他原只想做列国中最强的一国。但是事势所趋,人自然会做出不被思想所拘束的事情来的。
不数年间,而韩信、彭越都以汉朝的诡谋被灭。张敖以罪见废。韩王信、英布、臧荼,都以反而败。臧荼之后,立了一个卢绾,是汉高祖生平第一个亲信人,亦因被谗而亡入匈奴。到前195年汉高祖死时,只剩得一个地小而且偏僻的长沙国了。天下至此,才真正可以算是姓刘的天下。其成功之速,可以说和汉高祖的灭楚,同是一个奇迹。这亦并不是汉高祖所能为,不过封建政体,到这时候业已自趋于没落罢了。
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秦始皇是有此魄力的,或亦可以说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废除封建,汉高祖却无有了。既猜忌异姓,就要大封同姓以自辅,于是随着异姓诸侯的灭亡,而同姓诸国次第建立。其中尤以高祖的长子齐王肥,封地既大,人民又多,且居东方形胜之地,为当时所重视(又有淮南王长,燕王建,赵王如意,梁王恢,代王恒,淮阳王友,皆高帝子。楚王交,高帝弟。吴王濞,高帝兄子)。
宗法社会中,所信任的,不是同姓,便是外戚。汉初功臣韩信、彭越等,不过因其封地大,所以特别被猜忌,其余无封地,或者仅有小封土的,亦安能“与官同心”?汉高祖东征西讨,频年在外,中央政府所委任的,却是何人呢?
幸而他的皇后吕氏是很有能力的。她的母家,大约亦是当时所谓豪杰之流;她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跟随高祖带兵;妹夫樊哙,尤其是功臣中的佼佼者;所以在当时,亦自成为一种势力。高祖频年在外,京城里的事情,把持着的便是她,这只要看韩信、彭越都死在她手里,便可知道。所以高祖死后,嗣子惠帝虽然懦弱,倒也安安稳稳地做了七年皇帝。
惠帝死后,嗣子少帝,又做了四年。不知何故,为吕后所废而立其弟(吕后女鲁元公主下嫁张敖,敖女为惠帝后。《史记》说他无子,佯为有身,取美人子,杀其母,名为己子。惠帝崩,立,既长,闻其事,口出怨言,为吕后所废。此非事实。张皇后之立,据《汉书》本纪,事在惠帝四年十月,至少帝四年仅七年,少帝至多不过七岁,安有知怨吕后之理)。吕后临朝称制。又四年而死。吕后活着的时候,虽然封了几个母家的人为王,却都没有到国。
吕后,其实并无推翻刘氏、重用吕氏的意思,所任用的,还是汉初的几个功臣,这班人究竟未免有些可怕,所以临死的时候,吩咐带北军的吕禄、南军的吕产(禄,释之之子。产,泽子),“据兵卫宫”,不要出去送丧,以防有人在京城里乘虚作乱。此时齐王肥已经死了,子襄继为齐王。其弟朱虚侯章在京城里,暗中派人去叫他起兵。汉朝派功臣灌婴去打他。灌婴到荥阳,和齐王连和,于是前敌形成了僵局。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乃派人运动吕禄,交出兵权。吕禄犹豫未决,周勃用诈术突入北军,运动军人,反对吕氏。把吕禄、吕产和其余吕氏的人都杀掉。于是阴谋说惠帝的儿子都不是惠帝所生的,就高帝现存的儿子中,择其最长的,迎立了代王恒,是为文帝。齐王一支人,自然是不服的。文帝乃运用手腕,即分齐地,封朱虚侯为城阳王,朱虚侯之弟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城阳治莒,今山东莒县。济北治卢,今山东长清县)。城阳王不久就死了。济北王以反被诛。汉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斗争,至此才告结束。
当时的功臣,所以不敢推翻刘氏,和汉朝同姓分封之多,确实是有关系的,所以封建不能说没有一时之用。然而异姓功臣都灭亡后,所患的,却又在于同姓了。要铲除同姓诸侯尾大不掉之患,自不外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这话,当文帝时,其实是已经实行了的。齐王襄传子则,则死后没有儿子,文帝就把他的地方,分为齐、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六国(济南治东平陵,今山东历城县。菑川治剧,今山东寿光县。胶西治高苑,今山东桓台县。胶东治即墨,今山东即墨县),立了齐王肥的庶子六人。又把淮南之地,分成三国。但吴、楚仍是大国,吴王濞尤积有反心。晁错力劝文帝以法绳诸侯,文帝是个因循的人,没有能彻底实行。
前157年,文帝死,子景帝立。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即实行其所主张。前154年,吴王联合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造反,声势很盛。幸而吴王不懂得兵谋,“屯聚而西,无他奇道”,为周亚夫所败。于是景帝改定制度,诸侯王不得治民,令相代治其国。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从秦二世元年六国复立起,到吴、楚之乱平定,共五十六年。
《中国政治五千年》 穿越历史的长河,洞察政治的脉络。 在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画卷中,政治无疑是串联起朝代兴衰、王朝更迭、社会变迁最核心的线索之一。从万邦林立的传说时代,到统一帝国初建的秦汉,再到盛世繁华的唐宋,直至近代风云变幻,中国政治的演进轨迹,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更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政治五千年》一书,正是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史画卷,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空,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动力。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试图追溯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吕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浩如烟海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官僚机构、法律制度、权力运作、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从早期氏族部落的权力分配,到夏商周时期王权的确立与神权政治的结合;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的政治改革与思想碰撞,到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奠定及其深刻影响;从汉代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与士族政治的兴衰;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科举制度的创立,到宋代中央集权与文官政治的发展;再到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与专制主义的深化,以及晚清政治的危机与变革的尝试。每一个时代,都伴随着独特的政治挑战、制度创新和思想演进,本书将一一呈现。 一、政治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氏族、王权与神权 在对中国政治的追溯中,作者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古老的时代。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原始的民主管理模式逐渐被打破,权力开始集中,为政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夏商周三代,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周朝的“封建制”(这里是指与现代意义的“封建”不同的古代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权,但同时也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成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统治者将自身的权力神化,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折射出当时政治决策与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 二、诸侯争霸与思想勃兴: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导致了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然而,在动荡之中,却孕育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百家争鸣。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纷纷涌现,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治国理念。法家强调“法、术、势”,主张以严刑峻法来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提倡“仁、义、礼、智、信”,以德治国,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减少干预;墨家则宣扬“兼爱非攻”,主张朴素节约,反对战争。这些思想流派的碰撞与交融,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为政治制度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中央集权的奠定与发展:秦汉帝国的构建与巩固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新时代。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虽然秦朝的统治短暂,但其奠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却为中国后续两千多年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遗产,并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持续千年的影响。同时,汉朝也发展了察举制和征辟制,为官员选拔提供了新的途径。中央集权的强化,使得国家能够调动巨大的资源,在抵御外侮、修建水利、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士族政治的兴衰与制度的探索: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民族融合的时期。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导致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随后进入了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崛起,形成了独特的“士族政治”。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政治的活力。然而,这一时期在政治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最终走向门阀垄断,但在初期也为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同时,民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五、盛世的辉煌与制度的成熟:隋唐的政治革新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新篇章。隋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度,这为选拔人才开辟了更加公平的道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政治遗产,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方面达到了成熟的巅峰。唐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以及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为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六、文官政治的发展与集权的深化:宋代及以后的政治演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政治制度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宋代高度重视文官政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大量文官,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官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也带来了政治上的稳定。然而,宋朝也面临着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挑战。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加强了皇权对政治的直接控制。清朝在继承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并建立了更为严密的统治网络。尽管如此,封建王朝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官僚体系的腐败、思想的僵化,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七、政治思想的深层探究与历史的反思 《中国政治五千年》一书,不仅关注制度的演变,更深入探究了支撑这些制度的思想根源。作者对儒家、法家等主要政治思想流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本书也引导读者思考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人治与法治的平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互动,以及思想观念如何塑造政治格局等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中的规律性。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政治五千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广阔的史学视野和深刻的理论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政治史的绝佳视角。阅读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清楚中国政治制度的脉络,更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和启迪。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回望五千年的政治长河,理解其演进的逻辑,反思其经验教训,无疑对于我们认识当下、面向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是每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所呈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那一部部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和未来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