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新画·药膳趣画·中医史画:“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套装共3册)

养生新画·药膳趣画·中医史画:“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编委会 编,罗希贤 绘
图书标签:
  • 中医药文化
  • 药膳
  • 中医史
  • 养生
  • 传统文化
  • 图画书
  • 文化艺术
  • 健康养生
  • 科普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2330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826
包装:精装
开本:特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是第一部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连环画完美结合的图书作品,中英文双语对照,包含《中医史画》、《养生新画》、《药膳趣画》3本图书,丛书希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绘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并通过“一带一路”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也同时传承了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连环画。

全书以中医历史故事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中医发展的历史概貌,始于原始人对火的使用,以及从大自然中发现本草的药用价值,而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为中医发展做出伟大贡献,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一代又一代名医,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宝库,更用悬壶济世的行为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本丛书已被列为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荐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本丛书编写由上海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发展专委会发起,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为骨干,汇聚中医界、科普界、出版界专业人士共同完成。编写过程中更得到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及多位院士、国医大师的指导。


范慧敏(总编、《中医史画》主编)

同济大学心血管病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副会长,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目录

以火化腥

The Use of Fire Transformed Raw Food into Cooked Food

砭石之谜

The Mysteries of Bian-Stone

卦象之理

Ba Gua (Eight Trigrams)

神农尝百草

Shen Nong Tasting Hundreds of Herbs

汤液醪醴

Herbal Decoction and Medicinal Liquor

巫医分离

Separation between Shamanism and Medicine

六气病源

Six pathogenic qi

四诊萌芽

Sprouting of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综合施治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防患未然

Prevent Trouble Before It Happens

《黄帝内经》

Huang Di Nei Jing

《黄帝内经》之精气神

The Concepts of Jing, Qi and Shen

《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

The Concepts of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The Concept of Health Cultivation

《黄帝内经》之藏象经络

The Concepts of Zang-Fu Organs and Meridians

《难经》

Nan Jing

《神农本草经》

Shen Nong Ben Cao Jing

中药配伍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al Ingredients

医案起源

The Origin of Medical Case Records

华佗与麻沸散

Hua Tuo and Ma Fei San

华佗与五禽戏

Hua Tuo and Wu Qin Xi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Zhang Zhongjing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辨证论治

Bian Zheng Lun Zhi

中药防腐

Chinese medicine and Embalming

橘井泉香

Ju Jing Quan Xiang (Tangerine Leaves and Well Water)

悬壶济世

Xuan Hu Ji Shi (Carry a Bottle-Gourd to Offer Medical Help)

杏林春暖

Xing Lin Chun Nuan (Warm Spring in Apricot Forest)

嵇康与《养生论》

Ji Kang and Yang Sheng Lun

王叔和与《脉经》

Wang Shuhe and Mai Jing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Huangfu Mi and Zhen Jiu Jia Yi Jing

葛洪与《肘备急方》

Ge Hong and the Zhou Hou Bei Ji Fang

葛洪与道教养生

Ge Hong and Taoist Health Preservation

中药炮制祖师—— 雷

Lei Xiao - the Father of Process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Tao Hongjing and Ben Cao Jing Ji Zhu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Chao Yuanfang and Zhu Bing Yuan Hou Lun

传统医学教育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大医精诚

Da Yi Jing Cheng

王焘与《外台秘要》

Wang Tao and Wai Tai Mi Yao

孙思邈与《千金方》

Sun Simiao and Qian Jin Fang

鉴真传医药到日本

Jian Zhen Spreading Medicine to Japan

校正医书局

Jiao Zheng Yi Shu Ju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Wang Weiyi and Acupuncture Bronze Figure

儿科圣手钱乙

Qian Yi – the Originator of Pediatrics

文人知医

Men of Letters and Medicine

解剖新知

New Understanding of Anatom

宋慈与《洗冤集录》

Song Ci and Xi Yuan Ji Lu

金元四大家

Four Great Masters of Jin-Yuan Period

《普济方》

Pu Ji Fang

《救荒本草》

Jiu Huang Ben Cao

《本草纲目》

The Ben Cao Gang Mu

李时珍以身试药

Li Shizhen - A Scholar Worthy of Emulation

本草新篇

New Chapter of Materia Medica

张介宾与《景岳全书》

Zhang Jiebin and Jing Yue Quan Shu

吴又可与《瘟疫论》

Wu Youke and Wen Yi Lun

康熙推广人痘接种

The Kangxi Emperor and Human-Pox Variolation

汪昂与《汤头歌诀》

Wang Ang and Tang Tou Ge Jue

温病四大家

Four Great Masters on Wen Bing

《温病条辨》

Wen Bing Tiao Bian

《吴医汇讲》

Wu Yi Hui Jiang

《医林改错》

Yi Lin Gai Cuo

近代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Times

中医走向世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oes Global

针尖上的秘密

Mysterie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中西医结合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医送给世界的礼物

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精彩书摘

以火化腥

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第一次获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火的能力,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灿烂的中医文明也随之被点燃。

祖先们用火驱散居穴中的寒冷与潮湿,减少了寒湿疾病的发生;用火照明并驱吓夜间偷袭的野兽,减少了野兽攻击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用火加热食物,化腥为熟,不但大大改善了饮食卫生,使食物中的营养更易于吸收,而且也使以前不宜生食的一些动植物变得可食,扩大了食物的来源,从而提升了体质,延长了寿命。

以火化腥,标志着人类已开始通过认识和利用自然来保护和改善自己的身体,中华民族的医学已开始萌芽。


The Use of Fire Transformed Raw Food into Cooked Foo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 ago, our prehistoric ancestors developed the ability to use fire. The use of fire ended the time of eating raw food and drinking blood. At the same time, it ignited the sparks of Chinese medicine civilization.

Fire provided a source of warmth and thus decreased medical conditions due to cold and dampness. Fire allowed our ancestors to ward off nighttime predatory animals and get through the dark hours of the night. Above all, fire enabled the food to become more digestible, thus expanding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 and indirectly improving the physical health and life expectancy.

The use of fire was a large step for human beings to provide them with nutrients that were unavailable when ingesting raw wild food. This was also the begin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小百科

火的使用:1927 年,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70 万年~ 20 万年的北京人遗址,洞穴中还发现有木炭、烧石、烧骨等痕迹,以及厚达6 米的灰烬。这表明北京人不但已经学会用火,而且知道如何管理和保存火种。

The use of fire: In 1927, the Site of Peking Man was first excavated in a cave on Dragon Bone Hill at Zhoukoudian, southwest of Beijing.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strata indicates that Peking Man lived about 700, 000 to 200,000 years ago. Charred wood, burned rocks, bones and six-meter high layer of ashes were also discovered in the cave. This shows that Peking Man could not only use fire, but knew how to control and preserve fire.



砭石之谜

除了火,旧石器时代的另一标志性发明——石器也开始逐渐被用于医学。

人们受了外伤,伤口化脓溃烂,会用一些锐利的石块划开伤口,放血、破痈、去腐肉,这种石块被叫作“砭石”。渐渐地,祖先们还发现,用砭石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消除某些病痛。这便是“针灸”中“针法”的起源。

学会用火之后,人们有时会将烧热的卵石贴在身上驱寒,结果发现如果把热卵石贴在某一部位,会缓解身体的某种不适。而这即“针灸”中“灸法”的起源。

砭石按用途不同被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后人将其归纳为“九针”。这一发明传说归功于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而人们身体上可被刺激的点逐渐被发现,被后人从点归纳为线,又从线发现更多的点,这便是“经络”的起源。


The Mysteries of Bian-Stone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fire, stone tools (another milestone invention of the Paleolithic Age) were also used in medical practice.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learned to use sharp stones to incise an abscess to drain pus, conduct bloodletting or remove dead tissues. Over time, they found that stimulating specific body parts using these stones could alleviate pain. This later evolved into acupuncture therapy.

With the ability to use fire, ancient people noted that stones near a fire retained heat for a time and these heated cobbles could be placed near

the body to stay warm in cold days. Over time, they found that applying the warm cobbles to specific body parts could alleviate discomforts. This later evolved into moxibustion heat therapy.

Various shapes of Bian-stones were used for different therapeutic purposes, which later evolved into “nine needles”. Legend goes that Fu Xi, the forefather of humanity, was credited with having made nine types of needles. Over time, the above specific stimulating points were connected into pathways, which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cupuncture channels or meridians.


小百科

针法:将针具刺入体内,对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用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

Acupuncture: A therapy that stimulates specific points on the body with thin needles to alleviate pain or to help treat various health conditions.

Moxibustion: A therapy that warm and fumigate specific points with ignited moxa cones or sticks to prevent and treat various health conditions.



卦象之理

相传,远古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无知而好奇,常向圣人伏羲请教。伏羲无解,便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纹与土地之所宜,近取自身,远取万物,探索世界万物的规律与奥秘。

他发现了天地、昼夜、寒暑、明暗、雌雄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最初“阴阳”以日光的向背为判断标准,“阳”是向阳的及其相关属性,如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而“阴”则是背阳的及其相关属性,如晦暗的、寒冷的、静止的。世界万物均由阴阳之变调控,均受阴阳之理制约。

而阴阳可再分阴阳,二次推演为四象,三次推演即成八卦。在文字出现前,人们用八卦来记述、推算空间时间各类事物的性质、关系与变化,包括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学说”初见端倪。

Ba Gua (Eight Trigrams)

In Chinese mythology, ancient people had little knowledge about nature and life.

They frequently went to Fu Xi (a mythical sage) for answers. Fu Xi looked upward and contemplated the images in the heavens; he looked downward and contemplated the patterns on earth. He contemplated the markings of birds and beasts, and the adaptations to the regions. He proceeded directly from himself and in-directly from objects. Thus he invented the eight trigrams in order to enter into connection with the virtues of the light of the gods and to regulate the conditions of all beings.

Fu Xi used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o interpret and explain the two separate but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for example, heaven and earth, day and night, cold and heat, light and dark, and masculine and feminine, etc.) in natural phenomena. Originally, the Yin and Yang refer to the sunny side or shady side of a hill.

More specifically, Yang is all things bright, warm and dynamic, whereas Yin is all things dark, cold and static.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Yin and y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ur stages and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eight trigrams.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the eight trigrams were used to record and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human body and life. This later evolved into Yin-Yang theory, an essenti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小百科

伏羲:三皇之一,因画八卦、制九针等贡献被尊奉为中医学、针灸学之始祖。然伏羲的成果可能是一个氏族群体共同的文明结晶。

八卦: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Fu Xi: One of the three sovereigns (San Huang) in Chinese mythology (the other two are Shen Nong and Huang Di). He was credited with drawing the eight trigrams and making nine types of needles and therefor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acupuncture. Actually, his achievements we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Fu Xi and all his clans.

Ba Gua: The Fu Xi Ba Gua, also known as the Earlier or Primordial Ba Gua. Specifically, the eight trigrams are Qian, Kun, Zhen, Xun, Gen, Li, Kan, and Dui, representing the images of nature of heaven/sky, earth, thunder, wind, water, fire, mountain, and lake/marsh.



“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套装共3册)—— 养生新画·药膳趣画·中医史画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作为其璀璨的瑰宝,历经数千年沉淀,凝聚了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探索与实践智慧。它不仅关乎疾病的诊疗,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 holistic (整体性) 的生活哲学与健康理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显得知识庞杂、理论深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产生隔阂。 为了让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理解、欣赏并从中汲取养分,我们特别策划并推出了这套“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并非对现有理论的枯燥堆砌,也不是对古籍的生硬解读,而是力求以“画”为媒,融“趣”于“学”,将养生之道、药膳之美、中医之史,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读者。 我们深知,对于现代人而言,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吸引注意力,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健康、饮食、历史绘画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和学者,共同创作了这套别具一格的丛书。他们运用精湛的画技,结合严谨的考证,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繁复的药材知识、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转化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 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打破中医药文化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让它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触及、受益的宝贵财富。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能够唤醒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一册:养生新画 一、 封面意象与整体风格 《养生新画》的封面设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生机盎然的画面:晨曦微露,薄雾轻笼,几位身着古朴服饰的人物,或悠然散步,或舒展肢体,或临水而坐,神态安详,尽显自然和谐之美。色彩上,多采用淡雅清新的色调,如嫩绿、淡蓝、浅黄,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充满希望的氛围。背景中可能点缀着祥云、松柏、溪流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元素,进一步烘托养生的主题。 整体风格上,《养生新画》力求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审美相结合。画面构图讲究意境,留白之处引人遐想;线条流畅写意,色彩柔和淡雅,不追求过于写实的描绘,而是侧重于传达一种精神气质。文字部分则简洁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解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实用技巧。 二、 内容精要与章节亮点 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活在当下 本章通过一系列富有诗意的画卷,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到顺应四季变化的饮食起居,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画面可能描绘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夏天荷风送爽的悠然自得,秋天金风送爽的收获喜悦,冬天静待春来的安详宁静。通过这些画面,引导读者理解养生并非一味地“补”,而是要与自然节律相协调,找到身心的最佳平衡点。 2. 四季养生:时令更迭,养护之道 本章将四季的特点与相应的养生要点相结合,以时令花卉、蔬果、动物等为意象,绘制出四季养生的独特图景。 春季养生: 画面可能以嫩芽初绽、杨柳吐翠为背景,配以疏肝理气的食谱画,如春笋、韭菜等,并辅以舒缓的导引图,如踏青、放风筝的场景,强调春季要“生发”,宜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养生: 画面可能描绘烈日下的荷塘月色,或清凉的溪边垂钓,展现避暑养生的情趣。配以清热解暑的药膳,如绿豆汤、冬瓜汤,以及消暑的运动,如游泳、泛舟。强调夏季要“长养”,注意养心,防暑降温。 秋季养生: 画面可能描绘层林尽染的秋色,或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辅以润肺滋燥的食谱,如梨、蜂蜜、百合,并配以登高望远的画面,强调秋季要“收敛”,注重润肺,调理肠胃。 冬季养生: 画面可能描绘炉火旁的温暖,或雪后初霁的静谧,辅以温补肾阳的食谱,如羊肉、核桃、枸杞,以及适宜的室内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强调冬季要“藏”,注意保暖,固本培元。 3. 食养之道:五谷为养,蔬果为助 本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药膳的精髓,将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精美的画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画面可能描绘各式各样的新鲜蔬果、五谷杂粮,以及常见的中药材,如枸杞、红枣、生姜、葱蒜等。通过生动的图画,展示如何将这些食材巧妙搭配,制作出既美味又具有养生功效的食谱。例如,一幅画中可能展现了滋补养颜的银耳莲子羹,另一幅则描绘了健脾益气的山药排骨汤。文字部分则会解释这些食谱的药理作用,以及适宜人群。 4. 起居有常:作息规律,安身立命 本章强调了规律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描绘不同时间段的日常活动,来诠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画面可能从清晨的窗外阳光,到午后的小憩,再到夜晚的静谧读书,一一展现。同时,也会强调睡眠的质量,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改善身体状况。例如,通过一幅幅小场景,来展示晚睡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以及早睡早起对精力提升的好处。 5. 情志养生:静心宁神,乐享生活 本章着重于精神层面的养生,将“七情”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达到养生目的。画面可能通过描绘丰富的情感场景,如喜悦的节日庆典,宁静的湖畔冥想,或与亲友的温馨互动,来展示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通过对比画面,来展现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文字部分会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情志调养方法,如听音乐、赏画、写字、与人交流等。 6. 运动养生:动静结合,身心俱健 本章介绍了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养生运动,通过形象的插图,展示运动的正确姿势和要领。从舒缓的太极拳、八段锦,到活泼的瑜伽、五禽戏,再到简单的散步、慢跑,都将以生动的画面呈现。每种运动的旁边,都会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解释其对身体的益处,以及注意事项。例如,一幅图可能展示了太极拳的“云手”动作,另一幅则描绘了八段锦的“调理三焦”要领。 三、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养生新画》的艺术风格,力求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精神与现代插画的细腻表现力。画面构图讲究留白,意境深远,色彩淡雅,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人物的描绘虽不拘泥于细节,但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插图的细节处理,例如花草的脉络、药材的纹理,都力求写实,增加画面的知识性和观赏性。 文化内涵上,本册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如“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行生克”的辨证思维,在饮食起居中体现平衡之道。通过图画,将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册:药膳趣画 一、 封面意象与整体风格 《药膳趣画》的封面,会呈现出一幅热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或许是几位古装人物围坐在一张摆满精致菜肴的桌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又或者是厨房里,人们忙碌而快乐地烹饪着各色美食,药材与食材在手中巧妙融合。色彩上,可能会运用更加鲜艳、温暖的色调,如红、黄、橙,来烘托美食的诱人,以及生活的热情。 整体风格上,《药膳趣画》以“趣”为导向,将药膳的制作过程、功效原理,以及背后蕴含的饮食文化,以轻松、幽默、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展现。画面风格会更加写实,但也保留一定的艺术夸张,让食材和药材的形态更加生动有趣。文字部分则以轻松的笔触,搭配大量的插图,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掌握实用的药膳知识。 二、 内容精要与章节亮点 1. 食材本草:认药辨形,知其所以 本章重点介绍常见的药食同源的食材与药材,以精美的写实插图,清晰展现其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以及主要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例如,一幅插画可能细致地描绘了枸杞的枝叶、果实,并配以文字解释其“补益肝肾,明目”的功效。另一幅则可能展现了灵芝的形态,并讲述其“扶正固本”的传说。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些“餐桌上的宝贝”。 2. 药膳方解:辨证施膳,对症入肴 本章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巧妙地融入药膳的制作中。通过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药膳食疗方。画面可能描绘各种药膳的成品,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会推荐一道用黄芪、党参炖鸡的药膳,画面将展示这道汤的色泽诱人,并配以文字解释其“益气健脾”的功效。而对于“阴虚”体质,则可能介绍用百合、玉竹煲汤,画面会展现汤品的清淡滋润。 3. 季节滋补:顺时而食,四季皆宜 本章延续《养生新画》中四季养生的理念,但更侧重于不同季节的药膳进补。 春季药膳: 强调疏肝理气,如搭配山楂、玫瑰花的饮品,或用陈皮、砂仁调味的菜肴。画面会展现春季食材的新鲜与活力。 夏季药膳: 侧重清热解暑,如荷叶粥、绿豆海带汤,或用薄荷、菊花泡制的茶饮。画面会展现夏日的清凉与舒适。 秋季药膳: 注重润肺滋燥,如川贝炖雪梨、杏仁粥,或用蜂蜜、百合烹饪的甜点。画面会展现秋季的丰收与成熟。 冬季药膳: 强调温补肾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核桃芝麻糊,或用鹿茸、党参炖煮的滋补品。画面会展现冬日的温暖与厚重。 4. 专题药膳:养颜美容,健康体重 本章将重点关注现代人关心的健康议题,如美容养颜、健康体重管理。通过图解的方式,介绍能够改善肤色、延缓衰老的药膳,例如,用珍珠粉、薏苡仁制作的美容粥,或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的饮品。同时,也会介绍能够帮助控制体重、促进新陈代谢的药膳,例如,用白扁豆、陈皮消食化积的茶饮,或用冬瓜、海带降脂的汤品。 5. 养胃健脾:固护脾胃,百病不生 本章深入探讨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介绍能够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药膳。例如,用山药、茯苓制作的茯苓糕,用红枣、小米熬制的红枣小米粥,以及用砂仁、豆蔻调味的开胃菜肴。画面会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展示脾胃功能失调带来的不适,以及通过药膳调理后的改善。 6. 饮食禁忌与养生小贴士 本章会提醒读者在食用药膳时需要注意的禁忌,例如,某些药材不宜与某些食材同食,或在特定情况下不宜食用。同时,也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小贴士,让读者在日常饮食中,就能轻松实践药膳养生。例如,如何正确保存中药材,如何选择新鲜的食材,如何根据个人体质调整药膳的配方等。 三、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药膳趣画》的艺术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人物的表情夸张而生动,食材的形态被描绘得更加诱人,烹饪的场景充满烟火气。画面的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营造出一种温馨、热闹、令人食欲大增的氛围。 文化内涵上,本册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以食为天,食以养生为先”的饮食文化。将药膳的制作,提升到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滋养身体,调养身心。通过对药膳的介绍,也让读者了解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辨证施膳”的精妙之处,以及“药食同源”的深远智慧。 第三册:中医史画 一、 封面意象与整体风格 《中医史画》的封面,可能会选择一幅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画面,例如,一间古色古香的医馆,几位身着长袍的医师,正专心致志地为病人诊脉;或者是一幅描绘古代医者在山间采药、研究古籍的场景,展现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色彩上,可能会偏向沉稳、古朴的色调,如墨色、土黄、深棕,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谨的历史氛围。 整体风格上,《中医史画》力求以历史画卷的形式,串联起中医数千年的发展脉络。画面叙事性强,通过场景化的描绘,展现重要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医学人物,以及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文字部分则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史料,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医的魅力与辉煌。 二、 内容精要与章节亮点 1. 神农尝百草:医药之源,草本启蒙 本章以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为引子,通过精美的壁画风格,描绘神农氏亲尝百草,辨识药性的艰辛过程。画面可能展现他品尝不同植物,记录其功效与毒性的场景,以及他周围环绕着各类神奇的草药。文字部分则会介绍早期人们对植物药用的认识,以及“本草学”的雏形。 2. 扁鹊、华佗:医圣传奇,针灸神技 本章重点描绘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医学家——扁鹊与华佗的传奇故事。画面可能展现扁鹊“望闻问切”的神技,一眼洞察病情的场景;或描绘华佗为曹操刮骨疗毒,以及他创制的“五禽戏”的场景。文字部分将深入介绍他们的医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如扁鹊的“四诊法”,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3. 仲景、 the Great Doctor of Medicine: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之宗 本章聚焦于医学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张仲景。画面可能描绘他在战乱年代,目睹百姓疾苦,从而著写《伤寒杂病论》的场景。通过场景的描绘,展现他对疾病的细致观察,以及辨证论治的严谨思维。文字部分将深入解读《伤寒杂病论》的意义,以及其“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 4. 历代名医画廊:医术传承,百家争鸣 本章将以画廊的形式,集中展现历代涌现出的著名医学家及其贡献。从孙思邈的《千金方》,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叶天士的温病学说,每一位名医都将以一幅精心绘制的人物肖像,配以其代表性的著作和贡献。画面风格会根据不同朝代的特点有所变化,展现中医发展的不同阶段。 5. 经络腧穴图解:人体脉络,气血运行 本章以清晰易懂的图画,展示人体经络的走向、主要的穴位及其功能。画面可能以半透明的人体模型,清晰地勾勒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运行路线,以及各个重要穴位的准确位置。文字部分会简要介绍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 6. 中医经典传承:古籍的智慧,时代的印记 本章将通过描绘古代医学经典的成书过程、流传途径,来展现中医经典的生命力。画面可能描绘人们在灯下抄写古籍,或在讲堂上传授医学知识的场景。文字部分会介绍几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等,并阐述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 7. 中医的现代发展: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本章将目光投向现代,展现中医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画面可能描绘现代化的中医医院,或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场景。文字部分将介绍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疾病预防、康复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三、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中医史画》的艺术风格,力求在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感染力之间取得平衡。画面构图宏大,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历史感。色彩运用沉稳而富有表现力,能够有效地烘托出历史的氛围。 文化内涵上,本册通过对中医历史的梳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 “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愿成为您探索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向导,感受药膳之美的厨艺秘籍,以及品味中医历史的精彩画卷。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您带来知识的启迪,更能为您的生活注入健康与活力,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医史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史很感兴趣,但以往阅读的都是文字类的书籍,常常会因为枯燥的年代和人物而感到乏味。而这套书中的《中医史画》,用令人惊叹的画笔,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医故事一一唤醒。我看到了扁鹊为病人诊脉的细致,孙思邈在山林中采药的从容,以及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的艰辛。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动。作者在细节之处的处理非常到位,从古人的服饰、医馆的陈设,到各种草药的形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书中将复杂的医学理论和发展脉络,通过图画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让我这个对中医史了解不多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药膳趣画》这本书,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福音,更是对那些想在吃喝之间调养身体的朋友的绝佳指南!我之前总以为药膳离我们很远,是那种苦涩难咽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极其精美的插画,将那些听起来“药味十足”的食材,比如枸杞、当归、红枣,与我们日常熟悉的菜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一页都像是一幅诱人的食谱画,你看那山药排骨汤,红枣枸杞点缀其中,旁边配上简洁明了的食材说明和功效介绍,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同时又觉得养生如此简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药膳制作的小技巧,以及如何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材,这些内容写得通俗易懂,丝毫没有专业术语的压迫感。我尝试做了几道书中推荐的药膳,味道出乎意料地好,而且吃完之后感觉身体也更加舒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药膳并非一定与美味绝缘,它可以在满足味蕾的同时,给予身体最温柔的呵护。每次翻开它,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和色彩的厨房里徜徉,学习如何用最自然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制作充满爱意的健康美食。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新视角!之前对中医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冰冷的药方和晦涩的理论上,总觉得离生活有点远。但《养生新画》这本书,用生动形象的插画,将那些抽象的养生道理变得触手可及。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精美的画面,比如描绘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或是展示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穴位按摩手法,让我瞬间就明白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特别是看到书中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养生法进行艺术化演绎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在身体里流转。而且,那些插画风格多样,有的细腻写实,有的则带有几分古朴的童趣,每一幅都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健康生活的小故事。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身心的愉悦放松,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与身体对话的节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疗”的部分,虽然《药膳趣画》是另一本书,但《养生新画》里也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基础的食疗理念,让我开始关注食材的本味和它对身体的益处。总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变得简单而有趣。

评分

我真的被这套《“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深深吸引了!《养生新画》部分,简直是给我注入了一股清流,让我觉得养生可以如此的轻松和有创意。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把我带入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令养生的描绘,比如春天如何调理肝脏,夏天如何清热解暑,这些内容都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出来,我甚至可以根据画面来想象自己的身体会如何受益。而《药膳趣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药膳是很难制作且味道奇怪的东西,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艺术化的插画,将那些看似“药”的食材,与我们日常的美食巧妙地结合,让我看到了药膳也可以是如此的美味诱人,而且它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每种食材的功效和搭配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食疗达人”。《中医史画》则是一次奇妙的历史穿越之旅,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古代医者们的身影,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执着。这些插画不仅精美,而且富有信息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这套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药文化,可以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探索,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提升生活品质,让我觉得收获满满。

评分

这套《“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不仅仅是关于“画”的书,更是一扇打开我认知大门的窗户。之前,我对中医药的了解非常有限,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但这套书,尤其是《养生新画》部分,用非常直观的插画,将那些养生理念和方法形象化了。比如,它展示了如何根据节气来调整饮食,或者用简单的图示讲解如何按摩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疲劳。这些画面生动有趣,让我觉得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而《药膳趣画》则让我看到了药膳的另一面,它不再是苦涩的代名词,而是可以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出诱人的美食形态,并且清晰地解释了每道菜肴的功效。我尝试了几道书中介绍的药膳,味道出乎意料地好,而且让我觉得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滋养。至于《中医史画》,则为我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医发展史画卷,通过精美的图画,我看到了古代医圣们的智慧和仁心,了解了中医药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和发展的。整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跨度也很大,但都通过“画”这一媒介,将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让我觉得学习中医药文化,也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和有趣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