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雨珊 著
图书标签:
  • 开发性金融
  • 金融发展
  • 中国金融
  • 金融创新
  • 普惠金融
  • 金融政策
  • 金融史
  • 金融理论
  • 经济发展
  • 金融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29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2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很多人都说,国家开发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有一种超然于外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与掌舵15年的陈元先生密不可分。
2. 成立仅25年的国家开发银行,已登顶全球*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超过1.2 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三家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规模总和,同时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 以下,创造了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 这艘金融航母创造巨大奇迹的秘密是什么?在金融领域深耕多年,深度观察者和记录者吴雨珊女士*探访几十位高管和专家,揭秘国家开发银行创新进化的历程。
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诚意荐读。哥伦比亚商学院讲席教授帕特里克.波顿、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国家开发银行是一家定位独特、极具创新精神的银行。他脱胎于传统政策性银行,拥有国家信用,却以一种锐意进取的姿态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成就了全球*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美名,更开创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模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把财政力所不及、商业资金不愿介入的开发性领域培育成市场成熟、商业可持续的领域,进而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服务国家战略。
国开行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谋篇布局皆以国家利益为先,行事上又极其注重市场化方式,追求实效和创新,从而使其既忠于国家使命,又保证了商业可持续。这种气质与掌舵国开行15年的陈元先生密不可分,他的家国情怀,他的创新精神,已内化为国开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并形成了一套独特、前沿、完整的开发性金融理论。
本书作者通过对数十位国开行高管和专家的深度访谈,全景式刻画了国开行成立25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记述了开发性金融理论从酝酿、发展、成熟到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的过程。星光熠熠的盛名背后,也曾有舆论的漩涡和转型的困惑,本书对国开行经历的挑战和争议亦有生动的展现。

作者简介


吴雨珊,四川大学新闻学硕士,现任金融城首席执行官,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原《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金融版主任,曾长期从事银行业的观察、研究与深度报道,公开发表相关文章及书籍逾百万字,2007年出版书籍《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改革嬗变》。获评 “2006年度中国金融新闻年度人物”。2012年创办高端金融教育咨询品牌金融城,2016年倡议发起新金融联盟,致力于金融知识传播与资源共享,推动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与应用。

目录

引? 子 //001
第一章? 创立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 //005
第一节 改革棋子 //005
第二节 投融资体制破题者 //008
第三节 1994 年: 国开行元年 //011
第四节 迟到的资本金 //016
第二章? 打响风险阻击战第一枪 //018
第一节 组建贷委会 //018
第二节 借腿走路 //021
第三章? 钱从哪里来 //024
第一节 摸索筹资之道 //024
第二节 登陆海外市场 //026
第四章? 危机中重生:市场化转轨 //029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来袭 //029
第二节 陈元: 家国情怀,金融帅才 //032
第三节 办真正的银行 //037
II
第五章? 走出不良资产的旋涡 //043
第一节 不良率奇迹: 从 33% 到 1% //043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大风险观 //046
第六章? 中国投资银行并入 //050
第一节 银行业重组第一案 //050
第二节 投行行长病倒了 //053
第三节 转手光大 //055
第七章? 中国第一家债券银行 //059
第一节 逼出来的改革: 市场化发债 //059
第二节 债券市场领军者 //066
第三节 试水资产证券化 //067
第八章? 开发性金融理论成型 //076
第一节 为缺失的市场信用“造血” //076
第二节 延安会议: 开发性金融理论成型 //079
第三节 规划先行: 一百年不落后 //084
第四节 何谓开发性业务 //090
第九章? 芜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桥梁 //095
第一节 银政合作发轫之始 //096
第二节 城建版图扩张 //103
第三节 城建融资模式变迁 //107
第十章? 民生项目内有乾坤 //111
第一节 棚户区改造: 修复城市的伤疤 //111
III
第二节 创新助学贷款: 学生从“抢贷”变“慎贷” //117
第三节 大银行的微贷款 //122
第四节 农村金融生力军 //129
第十一章? ?海外投棋布子 //135
第一节 投棋布子: 布局全球市场 //135
第二节 多边共赢: 区域金融合作 //140
第三节 贷款换资源: 石油种子计划 //147
第四节 支持华为: 一部惊艳的海外发展传奇 //156
第五节 惊险一跃: 投资巴克莱银行 //161
第六节 投资非洲: 中非发展基金 //167
第十二章? 一段走偏的改革之路 //174
第一节 国开行再定位 //174
第二节 反对,反对,再反对 //179
第三节 改革偏离预设轨道 //183
第四节 摇晃的债信市场 //184
第五节 汇金注资 200 亿美元 //188
第十三章? 穿越改革的坚壁 //194
第一节 国开行股份公司成立 //194
第二节 引入战略投资者 //199
第十四章? 构建综合金融蓝图 //202
第一节 终获综合金融牌照 //202
第二节 国开金融: 围猎股权投资的大腕 //216
第三节 国开证券: 十年铸一剑 //224
IV
第十五章? 地方融资平台是非题 //237
第一节 融资平台异军突起 //237
第二节 融资平台功与过 //240
第三节 自查规范进行时 //244
第十六章? 开发性金融终获正名 //249
第一节 胡怀邦履新 //249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改革难题 //254
第三节 改革“三步走”路线图 //258
第四节 组建住宅金融事业部 //261
第五节 精准扶贫再加力 //270
第十七章? 定位开发性金融 //273
第一节 定位开发性金融 //273
第二节 “三步走”战略收官 //284
第三节 “一带一路”开创国际业务新格局 //286
第四节 开发性金融走向国际 //292
后记 //299

精彩书摘

开发性金融终获正名
提要:时隔15年,国家开发银行迎来了第三位董事长胡怀邦,也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契机——开发性金融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面对棚户区改造、“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机遇,谦谦学者胡怀邦将怎样大展宏图?
第一节 胡怀邦履新
2013年,农历癸巳年的春天,中国政治生活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在3月份举行的全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国家主席,李克强当选为国务院总理。
对于国家开发银行而言,一次重大人事更迭也从此刻开始了。
“两会”召开之际,国家开发银行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正按照惯例为全行一季度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准备材料。董事长的讲话作为全行当年工作的指引性文字,将被刊发在一份写有“密”字的红头文件上。材料刚刚准备妥当,就传来了董事长换届的消息——交通银行原董事长胡怀邦将接替陈元担任国家开发银行的董事长。
4月15日,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来到国开行,向全行局级以上干部正式宣布了新的人事安排。4月22日、26日,国开行先后召开董事会会议和临时股东大会,选举胡怀邦为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主席。
在4月18日召开的国开行2013年一季度工作会议上,陈元和胡怀邦分别发表了讲话。胡怀邦在讲话中对国开行原有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经营重点等内容,采取了保留、延续、承继的态度,称国开行将继续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保持“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的定位不变。二人默契的同场演讲,意味着工作交接已经启动,角色转换悄然开始。
半年前,国开行执行董事、原副行长郑之杰升任行长,而原行长蒋超良于2011年11月调任中国农业银行担任董事长。半年后,即2013年底,农发行原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刘梅生出任国开行监事长。至此,国开行的“三长”(董事长、行长、监事长)队伍焕然一新。高管团队的其他几位为:李吉平、王用生、袁力、赵晓宇、张旭光等四位副行长,以及纪委书记周清玉。
时年57岁的胡怀邦拥有丰富的个人履历,做过大学教师、校长,当过监管官员,也做过银行高管。
1982年,25岁的胡怀邦从吉林大学经济学毕业,开始了长达18年的任教生涯,先后在陕西财经学院、中国金融学院担任讲师、副院长、院长等职。2000年,他以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的身份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央行成都分行副行长和西安分行行长,这两家分行均为大区分行。
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胡怀邦调任银监会监事会工作部主任,两年后升格为纪委书记、党委委员。2007年,胡怀邦调任中投公司监事长,似为下一个重要岗位做过渡。一年之后,他即以党委书记、董事长的身份执掌交通银行。而他的前任——蒋超良也曾经从交行董事长之职调任国开行行长。因而有媒体戏言,交行与开行“缘分不浅”。
如果说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大区分行行长和银监会纪委书记等职位,让胡怀邦在经济金融理论、金融管理方面深有心得,那么,在交行的4年就使他获得了在商业银行的实际历练,在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积淀。
他在交行的老部下评价,胡怀邦对银行风险有着很好的预判、管理和化解能力。这位同仁说:“他在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下开始管理交行,4年多来把交行的不良贷款率从接手时的将近2%,降低至目前的0.92%,降幅过半。”
胡怀邦在交行力推综合化经营战略的经历,可能是将他引向国开行董事长宝座的重要因素。
胡怀邦在交行的4年中,力图打开混业经营的局面,将基金、证券、信托、保险、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牌照尽收囊中。而国开行也在前15年里构建起“投贷债租证”俱全的混业经营格局,旗下有国开金融、国开证券和国银金融租赁等各类金融子公司。因而,在外界看来,由胡怀邦接手这样一艘总资产7万多亿、跨业经营的金融航母,可谓适得其所。
论及胡怀邦的个人风格,他的同事和部下喜欢用“学者型领导”来形容。一位交行管理者向笔者这样描述胡怀邦:“他是一名儒将,温文尔雅,从善如流。比如行里的人事调整,他不会随自己的心意拍板,而是注重程序规范,看重群众意见,根据大家的打分和评价来做综合评定。”
在同事看来,胡怀邦始终保持着学者的良好涵养,亲和力强,很少发火。“其实做一把手压力很大,好脾气的人也容易被惹急。”上述管理者说。
胡怀邦在管理上自有一套方法。据说交行曾有一位业绩突出、个性也很突出的分行行长,此人性格强势,快人快语,连一些高管都惧他三分。但此人最是敬重胡怀邦,对于胡的决定,绝不打折扣,一丝不苟地执行。“其他方面不说,当时胡董的年薪110万,这个分行行长170多万,比胡高出一大截,这也是让人服气的地方。”前述人士说。
开行员工是在2013年6月份的一次视频会议上第一次见到新董事长的,这位新领导与前任董事长风格的迥异让大家感到新鲜。如果说陈元是沉稳舒缓、含而不露、令人敬畏的,那么胡怀邦则相对外放和洒脱。
18年执教生涯,不仅在胡怀邦身上养成了学者的谦谦风度,还有出口成章的演讲能力。
一位开行员工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胡怀邦:“他就像一个教授,从国家改革讲到开行改革,声若洪钟,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偶尔还会讲一两个小故事。”讲到激动时,他甚至情不自禁地称呼大家:“兄弟们啊!”引得全场员工会心地笑起来。
胡怀邦离开学校多年,仍然保留着做研究的习惯,他喜欢研究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每次开会都会把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形势做一番分析,把开行的发展嵌入到更宏大的格局中去,兴之所至,经常放下讲稿,自由发挥。
相比胡怀邦,行长郑之杰的经历相对简单,可谓地地道道的银行人。从1982年入职建行,到2008年调任国开行副行长,郑之杰在建设银行工作了整整26年。凭着突出的勤奋和才华,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应届毕业生升任支行行长,到分行行长,再到建设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党委委员,还担任过建银投资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
对新的领导班子而言,如何率领国开行这艘7万亿金融航母继续未尽的改革之路,仍是艰难险阻,荆棘载途。

前言/序言

2017 年 5 月 31 日,一个宁静夏日的上午,北京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四合院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博尔顿(PatrickBolton)兴致勃勃地拜会了陈元,向他请教开发性金融理论的由来,“芜湖模式”怎么在 20 年前的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国开行怎么支持华为等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这些故事博尔顿也许曾在某些报道或书籍中看过,但亲耳聆听故事的主角用他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在谈笑风生中讲述出来,感觉更加的生动与真切。
这位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 4 月份刚在欧洲顶级经济学杂志《Economic policy》 (《经济政策》 )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开发性金融的论文。 他的合作者是两位同样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拉巴?阿尔扎基(Rabah Arezki)、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这篇论文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的开发性理论,更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论证了这套理论对世界金融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当帕特里克?博尔顿有机会来到中国时,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开发性金融理论的缔造者和实践者——陈元。
博尔顿说,“开发性金融”不仅是一个名称,而且是一套完整的创新做法,既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也不同于依靠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模式将政府和银行的力量相结合,能够创造价值、产生收益,进而推进经济发展。“芜湖模式”在中国一炮打响,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他认为,对开发性金融的认识还需要克服一个相对固化的意识形态障碍:主流的经济学认为开发性金融并不赚钱,是赔钱的。但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开发性金融填补了中长期投资的空白,它的盈利性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而且开行的成功让世人瞠目结舌。“有‘芜湖模式’这样一个成功先例在前,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开行的经验。”博尔顿说。
开发性金融理论在国内得到高层肯定,并在国际理论界获得高度认可,在多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段路走了足足 20 年。
1994 年,国家开发银行担负开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独撑起三峡工程这样的巨型项目。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负重改革、传统金融体制积弊以及国开行自身的经营模式等问题,使得这家银行 1998 年的不良贷款率高达 42.65%。这一年,陈元抱着创业的心态走进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银行的新思路。“对拖欠贷款的企业,我们绝对不能放贷,即使有六个副总理给我写纸条,我们也没放。”陈元谈起当年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一方面要顶住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创新,用新模式、新方法去击穿一个个难题。比如,债券摊派销售难以为继,就尝试市场化发债;市场缺乏信用,就用融资撬动政府、企业等各方建立信用机制;传统贷款模式无法撬动某些战略性重大项目,就创设新的融资模式……正如陈元所讲,“开发性金融是一个创造市场的过程,面对大量的市场缺损和空白,它改变财政简单‘输血’的方式,通过建设市场和制度,培育自发展的内生动力,用‘造血’的方式从根本上消除瓶颈问题。”
盘点中国大大小小 2000 多家银行,恐怕没有第二家像国开行这样,唯国家利益马首是瞻,视执行国家战略为己任。成立20 年来,国开行所行之事,无不围绕国家战略展开:鼎力支持南水北调等国家级大工程、倾情投入西部大开发、拯救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扶助民族品牌走向海外市场……读国开行的这段历史,犹如翻阅中国 20 年的经济发展史。
国开行以忠于国家使命又极具探索性、创新性的大行形象立于国际金融界。她的可贵在于,拥有国家信用,却没有躺在国家信用上安枕无忧、不思进取,反而一锄一镬不懈耕耘,突破创新;她始终坚守国家使命,为服务国家战略而竭尽所能,又努力做到将商业可持续性作为机构发展的立身之本。而今,国开行已登顶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超过 1.2 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规模总和,同时又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1% 以下,创造了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奇迹。
陈元成为公认的为中国金融界做出了重大、突出贡献的开发性金融理论家与实践家。这位银行家之所以赢得尊敬,乃因他内心深处始终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有着高屋建瓴的全局观,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皆为服务国家战略。同时,他又具有一种创业创新、一往无前的精神,一种将商业运作与使命感高度融合的智慧。这种精神和智慧,也正是开发性金融理论的精髓所在。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是一部深入探讨金融发展史与创新脉络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融合了经济学理论、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的精彩画卷,旨在揭示开发性金融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如何深刻影响并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工业革命的黎明。在那个蒸汽机轰鸣、铁路纵横的时代,传统的金融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化需求。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早期银行家、企业家以及政府官员如何凭借远见卓识,探索出全新的融资机制,以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这一时期,虽然“开发性金融”这一术语尚未出现,但其核心理念——即通过金融工具引导资源流向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领域——已然孕育。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本书将重点聚焦于20世纪初至中期,这一时期是现代开发性金融体系逐渐成型的关键阶段。我们会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不仅催生了国际合作的新需求,也为开发性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成立,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标志着国际金融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诞生背景、初始使命以及它们在战后重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书中,我们不会回避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争议。例如,在冷战背景下,开发性金融如何被赋予地缘政治色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复杂效应。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面临的困境以及取得的成就。从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到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再到非洲大陆的后发追赶,每一个案例都将成为理解开发性金融力量的生动注脚。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将重点解析开发性金融的创新实践。我们将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性金融的工具箱不断丰富。从传统的项目贷款,到后来的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机构,再到更具前瞻性的主权财富基金、绿色债券、影响力投资等新型金融工具,本书将一一梳理其演进逻辑和实践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旨在解决气候变化、贫困、基础设施短缺等全球性挑战的创新金融模式,本书将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细致的分析。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当今世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技术革命加速、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开发性金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开发性金融,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体系,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金融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发展、关于创新、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与合作,去改变世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史诗。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金融的力量,去洞察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去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无论您是经济学爱好者、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还是对世界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见解。它将带领您一同回顾开发性金融的峥嵘岁月,展望其充满希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画卷,它似乎预示着一本关于金融如何塑造世界、驱动文明进步的深刻论述。我深信,作者将带我们深入探究开发性金融的起源和演变,它如何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发展成为一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战略的金融实践。我期待,书中会详细阐述开发性金融的核心理念,例如它为何必要,它如何超越单纯的商业利润,而将目光投向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福祉。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历史案例分析尤为感兴趣,作者是否会讲述那些在关键历史时期,开发性金融如何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支持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或者促进了区域的均衡发展? 比如,那些战后重建时期的金融工具,或是为了支持新兴技术发展的政策性贷款。 这种“创世”的力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的?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数字鸿沟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否能够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关键工具,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金融的力量,理解它不仅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实现社会目标、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引擎。

评分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史诗般的开篇感,让我立刻感受到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关于金融世界起源的宏伟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的术语和理论,更是一部讲述金融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扮演“创造者”角色的历史画卷。我期待,作者能够为我们详细描绘开发性金融的“诞生”与“成长”过程,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零散实践,逐渐演变成一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战略的金融模式。 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开发性金融的核心理念,例如它为何存在,它与商业性金融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以及它所追求的“开发”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福祉的提升?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历史案例分析抱有极大的兴趣,例如,那些在关键时刻,开发性金融是如何通过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或者促进了区域的均衡发展。 这种“造福”的金融力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 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数字鸿沟、不平等加剧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整合”的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未来?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金融的力量,理解它不仅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驱动社会进步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引擎。

评分

这本《开发性金融创世记》确实是一本极其引人入胜的书籍,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中的每一页,但我被其宏大的主题和似乎预示着深刻洞见的标题深深吸引。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金融世界充满了期待。从书名“创世记”的字眼,我便能联想到,作者定然要为我们揭示开发性金融的起源、演变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经济格局。我猜测,书中会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讲述那些最早的、带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金融活动,它们是如何从萌芽状态成长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这些早期金融实践的特点,它们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商业性金融有何本质的区别,又为何能承担起“开发”这一重任。或许,书中会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工业革命时期、战后重建时期,亦或是新兴国家崛起的关键阶段,在这些时期,开发性金融是如何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通过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会不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案例分析,甚至是口述历史,来为我们呈现一个生动而详实的“创世”过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某种史诗感,让我不由自主地将其与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发现和进步联系起来。我渴望了解,是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机制,使得开发性金融能够超越单纯的利润追求,而将目光投向更长远、更具社会效益的目标。它是否与国家战略、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连?它在弥合地区发展不平衡、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切地想要通过阅读来寻找答案,去理解开发性金融这股“创世”力量的真正内涵和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就像一个藏宝图的提示,激起了我对其中蕴含知识的强烈好奇。它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像是关于一种“创造”的力量,一种引导资源、塑造未来的能力。我预感,书中会带我们走进一个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的世界,一个更加注重长远发展、社会效益和战略目标的领域。我猜想,作者会详细阐述开发性金融的核心理念,例如它为何必要,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它与追求短期回报的商业性金融有何根本性的区别。我会期待书中对“开发”这一词汇的深刻解读,它是否意味着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亦或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我甚至能够想象,作者可能会追溯开发性金融的起源,讲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最初的、富有远见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是如何孕育出来的。它们或许是为了应对特定的社会挑战,例如经济危机、战争后的重建,或者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需求。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尤为感兴趣, 比如,那些曾经默默无闻但通过开发性金融的注入而焕发生机的地区或产业,它们的成功故事会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也会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述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问题上的作用。 它是否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工具? 这种将金融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金融读物,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金融力量,构建更美好未来的思想启迪之作。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政策工具、运作模式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考都充满了期待,渴望通过阅读来理解这股“创世”力量的脉络与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时,我便知道这不会是一本仅仅关于数字和报表的金融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金融如何“创造”和“孕育”经济发展的史诗,一段探索金融力量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型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引领我们深入了解开发性金融的起源,它如何从最初的模糊构想到具体的实践,如何一步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关键力量。 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开发性金融的核心理念,例如它为何存在,它与商业性金融有何本质区别,以及它所追求的“开发”究竟包含哪些维度,是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保护,还是技术创新?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历史案例分析充满期待,那些通过开发性金融的支持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地区或产业,它们的成功经验将是极具启示性的。 这种“造物”般的金融力量,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其独特的面貌和影响力?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数字鸿沟、地缘政治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整合”的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共同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刻的视角来理解金融的本质,理解它如何能够被用来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公平和可持续的世界。

评分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与开创性的力量,让我不禁对其内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这并非一本寻常的金融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金融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扮演“创造者”角色的宏大叙事。我迫切地希望,作者能够为我们详细梳理开发性金融的起源与演变,从最早的公共投资,到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再到如今的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展现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我对书中对“创世”的解读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深入剖析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开发性金融如何“点石成金”,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融资工具和战略性投资,催生出新的产业,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崛起,甚至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案例研究,讲述那些开发性金融支持下的成功故事,例如,某个国家如何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实现工业化,或者某个地区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摆脱贫困。 这种“造化”般的金融力量,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下,展现出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数字鸿沟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否能够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关键驱动力,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 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提供知识,更能启发我们对金融本质和其在社会进步中作用的深刻思考,理解它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赋能”的力量,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评分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让我感觉仿佛踏上了一段探索金融世界起源的史诗之旅。我毫不怀疑,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开发性金融这一概念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重要力量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勾勒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从早期萌芽状态的公共投资、政策性银行,到后来更为系统化、全球化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将它们的发展轨迹一一呈现。 我对书中关于“创世”的解读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讲述一些关键的历史性时刻,那些决定开发性金融发展方向的关键决策、重要人物或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我猜测,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开发性金融方面的独特经验,比如,亚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或者非洲在应对贫困和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努力。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和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 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催化剂”,加速绿色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或者支持新兴产业的崛起?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也抱有极高的期望,作者是否会构建一套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开发性金融的运作机制? 它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可行性? 它如何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又如何在必要时发挥其独特的“弥合”作用?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金融的力量,理解它如何不仅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驱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引擎。

评分

当我看到《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绝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之作,而是对我而言,是一本讲述金融如何塑造文明、推动进步的宏大叙事。我深信,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开发性金融这一概念的起源和演进,揭示其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使命。我期待,作者会带领我们回顾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创新和制度设计,例如,那些战后重建的金融计划,那些为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贷款,或者那些旨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金融合作。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开发性金融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支持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比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转型、科技研发以及教育普及。 我对书中对“创世”一词的理解尤其着迷,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如何“从无到有”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从零开始”地填补市场失灵的空白,又如何“从点到面”地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腾飞?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开发性金融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作用,它是否能够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关键力量? 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框架,更会激发我们对金融的本质和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它如何能够成为一种“造福于民”的强大力量,而非仅仅是逐利的工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本书名,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听起来像是一本关于金融如何从萌芽走向繁荣,如何成为社会发展重要驱动力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开发性金融的“创世”过程,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逐步演化、成熟并发挥关键作用的。我猜测,书中会从宏观视角出发,追溯开发性金融的早期形态,例如国家主导的投资、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以及那些旨在支持特定产业或区域发展的金融工具。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开发性金融的核心逻辑和运作机制,它如何识别和投资那些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但短期内难以盈利的项目,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发展的地方。 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抱有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希望能更直观地理解开发性金融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例如,某个国家如何通过开发性金融实现工业化,或者某个地区如何借此摆脱贫困。 这种“创世”的力量,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为我提供关于开发性金融的系统性知识,更能引发我对金融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福祉方面作用的深刻反思,理解它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赋能”的力量,帮助无数个体和集体实现其发展梦想。

评分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令人振奋的探索精神。它让我联想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操作的书,更像是一部讲述金融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扮演“创造者”角色的历史文献。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去探寻开发性金融的源头活水,了解它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我猜测,书中会深入解析开发性金融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例如,它为何区别于商业性金融,它所追求的“开发”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如何将社会效益置于利润之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讲述那些通过开发性金融的支持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地区或产业。 它们是如何在资金、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获得帮助的? 这种“造福”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展现出怎样的特点? 我甚至可以设想,作者会不会探讨开发性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数字鸿沟、地缘政治风险等。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粘合剂”,弥合发展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关于金融如何服务于人类福祉、如何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深刻启示。它将帮助我们理解,金融的力量,如果被正确地引导和运用,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